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word教案编号 02学习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把握其规律,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差不多上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看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伙儿观看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要紧观看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说明]第一展现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点?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演示] 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赶忙生成蓝色沉淀〕。
那个地点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那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2.学生回答,回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和回忆周围所发生的事合作共建知能应用巩固小结诊断评价作业布置与预习提纲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赶忙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步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受到发热。
培养学生的爱好。
人教版《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师寄语: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要善于归纳、勤于温习,初学以记忆为主【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4. 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预习】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归类。
【课堂探究】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预习中列举的例子进行正确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你的收获:【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激凌融化B.苹果腐烂C.玻璃打碎D.海水晒盐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4.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中,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烛炬成灰D.滴水成冰5.人类需要能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材中提供了小实验进行证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化学的学习者,对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可能较为模糊。
他们对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实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能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关注环境保护意识,科学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教学难点:通过小实验进行证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突破方法: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入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学习法。
六、教具准备实验材料:燃烧器具、试管、盖子、小方糖、蜡烛、镁带、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等。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它们?”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概念,它们区别在哪,用小实验进行证明首先,通过简单的定义概念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强调其区别。
然后,进行小实验:(1)取一枚小方糖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小方糖发生溶解,产生气泡。
解释这是化学变化。
(2)取一块蜡烛,点燃后放置在试管中,观察氧气与蜡烛燃烧,解释这是物理变化。
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特征。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概念,它们区别在哪,用小实验进行证明首先,通过简单的定义概念解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强调其区别。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通过物质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前练习】见课件【新课学习】一、【演示实验】实验1-1:加热水,用玻璃片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注意要介绍仪器名称,下同)实验1-2:展示胆矾晶体并研碎,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实验1-3:将胆矾溶于水,并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实验1-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将现象填入表格中。
阅读教材内容,小结: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5、注意 :(1)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化学现象。
化学变化可用化学反应式表达。
如石灰石 + 盐酸 == 氯化钙 + 二氧化碳 + 水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硫酸钠 + 氢氧化铜(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会发生物理变化。
【解释】有同学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为什么?观看【点燃蜡烛实验】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巩固练习】: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1)汽油挥发()(2)冰溶化成水()(3)火药爆炸()(4)铁生锈()(5)食物变质()(6)食物消化()(7)铁水铸成锅()(8)氢气燃烧()(9)蜡烛熔化()(10)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1)蜡烛燃烧()(12)矿石粉碎()(13)铜放置久了变成铜绿(碱式碳酸铜)()(14)电灯发光()(15)面粉做成面条()【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4.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二、教学重点1.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2.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2.实验中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性质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复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并解释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如何与化学变化有关。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通过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变化。
例如,酸与碱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讨论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4. 深化理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物质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其变化方式的?–为什么物质的性质变化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为什么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转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给予指导。
5. 拓展应用(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实际例子,让他们分析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6.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澄清。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 导入2. 概念讲解3. 实验探究4. 深化理解5. 拓展应用6. 归纳总结7.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和性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利用概念初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钢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我们上学所骑的自行车的某些部件就是由钢铁制成的,而用久了的自行车表面会有一层红色的锈迹。
从钢铁到崭新的自行车再到锈迹斑斑的自行车,钢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点呢?二、推进新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颜色以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将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第7页的表格中。
[演示]实验1-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提出问题]实验1-1(1)和实验1-1(2)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的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均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提出问题]实验1-1(3)和实验1-1(4)中的物质变化有什么共同特征?[归纳总结]这两个变化中均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吗?[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等属于物理变化,木柴燃烧、铁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特别提醒]在化学变化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往往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教学准备:[实验1-1]-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1-1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课堂练习]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1)熔点和沸点熔化:固态变成液态熔点:熔化的温度沸点:液态变成气态(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3)颜色、状态、气味闻气味的方法【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教案编号 02
课题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首
次备课时
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小结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
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
理变化。
[演示] 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
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
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
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
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
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
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
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
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
感觉到发热。
回忆
身边
所发
生的
事
培养
学生
的兴
趣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