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对中国清朝美术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近现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自那时起,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艺术观念、技术和艺术作品。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艺术观念方面,西方美术对中国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
西方艺术对于个体表达的重视、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对真实世界的描绘以及对色彩和形状的运用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西方艺术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的真实表达,这一思想对中国艺术家尤其是现代派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探索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对抽象形式和色彩的运用。
其次,在艺术技术方面,西方美术为中国艺术家带来了新的绘画和雕塑技巧的启发。
中国艺术家开始学习西方的透视和构图法则、绘画材料和颜料的运用、雕塑的精细表达等技术,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西方的绘画技巧和材料的引入,使得中国绘画和雕塑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提升。
再次,在艺术题材和题材表现方式方面,西方美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艺术中的许多题材和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了借用和改编,丰富了中国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西方的风景画和人物画成为中国艺术家吸收和融合的对象,中国艺术家开始创作描绘自然风景和人物形象的作品。
此外,西方美术对于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也促使中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探讨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作品。
最后,在艺术市场和展览领域,西方美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为显著。
中国艺术家开始模仿和研究西方艺术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展览方式,从传统的个体工作室模式转变为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艺术创作和展示方式。
西方的艺术市场和展览机构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总的来说,西方美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不仅在艺术观念、技术、题材和市场方面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浅谈现代西方艺术思潮对中国画的影响内容摘要:我国传统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不断地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逐步实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本文试从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画的影响作进一步的评析。
关键词: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中国画传统形态现代形态一纵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历史。
在100多年的发展、变革中,中国的一些美术家在自身的美术创作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美术作为自己艺术创造的一种对比和参照对象。
尤其对一些坚持从传统艺术本身来求新、求变的中国画家,在保留中国画独特个性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吸收和鉴赏现代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讲,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在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影响下,彻底抛弃了古典艺术的理想主义色彩,从而转向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表现。
其实质就是,彻底否定古典主义,运用古拙、深沉的表现技巧来表现庄严神圣的宗教理念,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不同的方面,以新的视角,真实科学地描绘客观世界和艺术家身边的现实生活,以及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二,注重形式,把“形式提高到独立地位”,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语言。
用新的技巧和形式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其三,积极吸收科学技术进步的优秀成果,大量吸收、运用人体解剖学、现代光学、化学、色彩学、构图学、透视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创造了既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又带有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
上述三个方面不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画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二现代西方艺术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美术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西洋诸多画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国美术创作的载体。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时期,同时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中国绘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愈发频繁。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这一时期绘画领域的变革与特色。
我们不得不提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艺术。
虽然基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不算深入,但西方绘画技法和艺术观念却对中国绘画有了较大的影响。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透视法的引入。
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这一技法对当时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绘画自此逐步步入现实主义的门槛。
在绘画题材方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题材,如人物画、风俗画等,这些题材的出现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西方人物画的引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
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也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绘画师开始尝试用西方的透视法去表现山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山水画变得更加立体和写实。
在明清时期的绘画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可波罗的《万历西洋图》。
这幅画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画家绘制的,画中描述了大量西方传教士的生活以及西方的建筑、船只等。
这幅画被认为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之作,不仅在画面构图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风格,也传达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从《万历西洋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融合不仅仅在技法和题材上有所体现,更在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上发生了深刻的交融。
除了在绘画技法和题材上的融合之外,明清时期的中西绘画交流还在绘画理论和审美观念上有所交融。
西方绘画强调逼真性和写实性,而中国绘画则注重情趣和意境。
这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明清时期开始有了一定的融合和交流。
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引子:自利玛窦(Maæthus Ricci,1552一1610)泛海东来,四方学术开始传入中国。
历算格致哲理之学,先后崛兴;以康熙为极盛,至乾隆而始衰。
当时远西诸儒携来彼中图书七千余部,1比之玄奘求经西竺,盖不多让;虽其书今不之知,然所成就,亦已灿然可观矣。
近世学者于明清之际西学,为之表章甚力,至于美术,言者盖寡。
因摭中外学者之说,纂为此编;起明神宗万历之初,终清高宗乾隆之季,凡二百年。
所有此一时期中国美术与西洋之关系,俱就所知,为之排比,著其流变。
唯关于此题之文献甚多,或以语文之隔阂,或以见闻之不周,仅能示其大略。
世有方闻君子,起而正其阙失者,是所望也。
一、明清之际中西交通之梗概历史上至十五、十六世纪,东方、西方俱亟谋彼此交通:在中国则有明永乐至宣德时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之举,足迹远及于非洲东岸今意属索马利兰(Italian Somaliland);声威之盛,伊古以来所未有也。
在西洋则一四九二年哥伦布发见美洲;一四八六年地亚士(Banholomew Diaz)发见好望角;一四八七年柯维汉·彼得(Pedro de CaViiham)发见印度洋;一四九六年伽马·华斯噶(Vasco da Garna)抵印度南部之古里国(Calicut)。
自是印度洋诸岛及印度沿海一带欧洲人殖民其地者前后不绝。
一五一四年葡萄牙人阿尔发耳(Jorge Alvares)至广东之上川岛,一五一六年彼斯得罗(Rafaël Perestrello)至广东,一五一七年,安得勒德(Fernāo Peres d’Andrade)至广州,一五二0年并遣使者至北京。
欧洲人之于中国,自元以后,至是始又复通。
2自葡萄牙人至中国以后,荷兰、西班牙、英、法诸国,俱相继至,麕聚于广东香山县之澳门;沿海如漳、泉、宁波等处,莫不有此辈之踪迹。
而广东一隅尤为诸番荟合之地,文武官月俸,且多以番货代;嘉靖间禁止通商,番舶几绝,公私因而皆窘。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 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1. 西方美术的传入
-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 1860年代开始,西方美术作品逐渐传入中国。
2.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技法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对中国绘画技法产生
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使用透视和光影等西方技法来表现画面。
3.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题材的影响
- 西方绘画注重人物肖像、风景和静物等题材,对中国绘画题材
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西方题材的绘画作品,如西洋建筑和风景等。
4.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
- 西方绘画强调个性和表现力,对中国绘画风格产生了影响。
- 中国画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如写意画等。
5. 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教育的影响
- 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绘画教育产生了影响。
- 中国开始开设西方美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西方绘画技法和理论。
6. 西方美术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 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和理论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艺术产
生了影响。
- 中国现代艺术家开始尝试创作具有西方现代艺术特点的作品,如抽
象艺术和装置艺术等。
7. 西方美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西方美术作品的传入和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 中国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西方绘画对国画影响西方艺术是世界艺术历史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不但对于西方绘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并且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富于创新意识的国画家参考、借鉴并吸收了西方艺术中的技术长处,充分结合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改变了中国画在很长的时期以来主要为仿古的作画习惯,使得中国画的面貌焕发了勃勃生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画的技艺以及审美领域。
一、西方绘画艺术对国画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我国画家一代名师徐悲鸿、刘海粟以及林风眠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充分参考、借鉴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长处,使得自己的艺术水准得到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艺术风格。
1.题材的选取。
国画所选择的题材一般以自然山水为主。
西方绘画艺术自从希腊时期开始,长期以来所选取的题材主要是人物。
中世纪大部分的宗教画均选取群众为题材。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中的人物非常众多。
直到十九世纪,枫丹白露派的兴盛,才开始出现独立的风景画。
其后人物画也当仁不让,时至今日裸体画仍然为西方绘画所选择的主要题材。
受到这种影响,国画也很快突破了主次之分,产生了山水、人物以及花鸟等各种特色的题材。
2.构图的特征。
中国画构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平面化的效果,最终实现多种构图元素的协调统一,十分注重平面上各种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
比如宾主关系、开合对应、藏露虚实、动静结合、繁简相宜、疏密相间、纵横交错、奇正以及向背等是国画当中十分常见的构图手法,是调整画面当中不同构图元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后来由于受到西方绘画写实手法的直接影响,也开始注重空间效果。
而其中山水画与人物画以及花鸟画相比较,山水画的空间感更强,人物画其次,花鸟画的空间感最差。
国画中运用的三远法就能够有效的反映构图中空间的概念。
比如徐悲鸿的《群马》正是巧妙运用了写实的手法,充分展现了三远的关系。
3.造型艺术。
中国画非常重视神韵。
善于运用线条造型,并且大部分的线条并非原有的物象,是画家用来表示两物象的一种境界。
西洋美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影响――在93东京·日中美术研讨会上的基调演讲近两三年来,由下中日两国的美术评论家在互相访问的过程中,曾经共同探讨了一些有关美术理论上的问题。
中日双方美术界的叫友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这些意见在中日两国的美术界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
特别是在中国,由于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大量引进西方美术作品和理论,更加深了我国美术界尤其是青年美术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我们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对侍这方面的问题,将影响我国的美术是否沿着正常健康道路去发展.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国家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要得到发扬光大,必须遵循两个首要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发扬本民族固有的优秀艺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广泛吸取其它国家艺术的有益因素。
二者不可偏废。
正如同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在30年代便指出过的: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是发展我国新兴木刻的两翼。
鲁迅的观点不仅是适用于当时正在兴起的水刻版画,我认为也适用整个美术甚至整个文化。
可是长时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总会受到来自两方而不同意见的干扰。
一种意见是认为只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艺术是最好的艺术,拒绝向外国的艺术学习;另一种意见是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对自己的传统艺术却不屑一顾。
前者是狭隘的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立场,后者是盲目崇外、主张全盘西化的世界主义观点。
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在文化艺术上一向采取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既热爱自己民族的艺术,也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而且主张不同国家的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才能形成国际艺术百花同中万紫千红的灿烂局面。
如果按照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固守传统的既定成规,不敢越出雷池一步,不接受新的艺术思想的表现力法,必然会导数艺术的僵化和停滞不前,民族艺术电不会显得丰满和具有新的活力。
如果依照全盘西化沦者的主张,仅仅满足于学步效颦于西方艺术模式,而丧失了自己民族艺术的特色,最终只会为别国的艺术所同化,而导致民族艺术的消失。
明清上层社会对西洋美术的态度作者:牛宏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9期摘要:明清之际,伴随着欧洲传教士的东来,西洋美术传入中国。
面对崭新的异域文化和艺术,明清两代宫廷和士人的态度将会直接反映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文化心理。
本文对西画东渐的过程做了简要的回顾之后,对明清宫廷和明清士人对待西洋美术的态度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西画东渐宫廷画院明清士人作者简介:牛宏程,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献。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25-02一、传教士与西洋美术东渐西洋美术东渐开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欧洲传教士来华。
在教皇的授意下,耶稣会努力向东方拓展。
万历年间,澳门是西方传教士在东方中国的一个落脚点。
伴随着传教士在澳门的居住,西洋画也被带到了这里,因为这是传教所必须的。
在宗教宣传中西洋宗教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潘天寿所言:“西洋教士深知中土人士爱好绘画,故以此为西教宣传之工具。
与汉魏、晋、南北朝时之西域及印度僧人,携来佛画,以为佛教宣传之工具者,全为一辙。
”至于谁是第一个将西画带到中国内地的人,从现在的材料看来,应该是方济各会会士西班牙人阿尔法罗。
他早在万历七年(1579)就带着一些西洋画进入广东肇庆。
当两广总督检查他的行李时,找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
这大概就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画。
这些宗教宣传画表面敷有鲜艳的色彩,可能是油画,也可能是当时欧洲盛行的铜版画。
后来利玛窦更是将西洋画进献给万历皇帝。
这发生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
那一年,历经几番周折,他终于成功地向万历皇帝进贡了64件精美礼物。
其中有“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
”这是西方油画第一次进入中国宫廷。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利玛窦认为西画远优于中国传统绘画,西洋美术的魅力必将征服中国人的心灵,可以利用这些艺术品打开传教的局面,使基督教的教义潜移默化地走进中国人的心中。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时期。
自明朝洪武年间起,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文艺复兴的欧洲也正在经历着繁荣的黄金时期,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的出现。
首先,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在技法方面开始显现。
明代初期,欧洲从意大利开始普及油画技法,油画的中心体现了色彩的重要性,与中国绘画的传统比较相似。
而西方油畫的方式也一度获得广泛的应用,且表现力逐渐被人所广泛接受。
在明末清初时期,明确的油画传入中国,随后出现了一批中国油画绘制家,他们所绘制的油画,尤其是描绘人物肖像的作品,被认为是在进行西洋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对话。
这也为中国美术史上奠定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工具。
其次,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在美学理念方面开始发挥影响。
明朝时期,在绘画方面,文人画正处于繁荣时期,他们追求虚实、写意、墨法,对于象征和抒情手法十分敏感。
在这种理念下,他们虽然在技法上和西洋绘画差异很大,但在审美上却十分契合。
而十六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出现的人性主义,在中西绘画交流中也产生了影响,中国文人开始注重绘制和人物相似,于是人物画就成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
在名家谱那些描绘了一家族历史和成就的作品中,往往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对话,这些作品也被称为留洋派的代表作。
最后,在主题和题材上,中西绘画交流与融合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西方教育和西方艺术思想的推广,中国学习了西方的绘画和视觉艺术思想,同时在绘画题材上也有了更多想象和创造力。
在《西厢记》和《牡丹亭》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中国人在绘画中开始描绘众多的爱情场景,这些绘画中加入了更多表现节日、人物情绪和传统节日的元素,也借鉴了西方传统绘画对于表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这样一来,中西绘画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中西绘画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趋势,也是绘画发展的重要方向。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带给绘画不同的技法、美学和主题,中国美术史上完成了多次这种跨文化交流。
从美术文论看西画东渐对明末清初画学的影响西画东渐是指西方绘画艺术向东方传播、影响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明末清初时期对中国的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美术文论的角度来看,西画东渐对明末清初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绘画理论和技术的改变、对艺术思想的冲击以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接受与融合上。
从美术文论看,西画东渐对明末清初画学的影响体现在对绘画理论和技术的改变。
在西画东渐的过程中,大量西方绘画理论、技术和方法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处理、色彩运用等技术和方法被中国画家吸收和借鉴,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也使得中国绘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传统的理论观念进行了革新和深化。
这种技术和理论的变革为明末清初的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西画东渐对明末清初画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艺术思想的冲击。
西方绘画的传入使得中国画家开始接触西方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
他们开始思考艺术的目的和意义,探索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
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使得中国画家们开始关注人文主义、个性表达和情感表达,这与中国传统画学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为中国画家的创作思路打开了新的空间。
这种西方艺术思想的冲击,推动了中国画学的内在变革,为明末清初画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从美术文论来看,西画东渐对明末清初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绘画理论和技术,推动了画学的发展,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推动了中国画学的内在变革。
西画东渐还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对西方绘画的接受与融合,使得中国画学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和丰富。
西画东渐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交流,它对中国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中国的近代美术教育开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拓宽了人们的思维和视野,也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及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背景1. 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19世纪末期,清领导的管辖范围已逐渐缩小,外国列强开始在中国建立势力范围。
中国社会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清廷垮台后,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的状态。
2. 西方的文化入侵同时,随着近代文化的进入,西方的现代艺术和美学观念进入中国,开始对中国传统艺术造成影响、挑战和磨合。
特别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量西方美术和绘画资源进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中国艺术家的审美观念。
二、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起源1. 官办美术教育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美术教育主要是由官办美术学堂负责。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官办美术学堂正式成立,主要培养的是官员子弟,其内容也非常注重绘画技法和宫廷装饰艺术。
但是,随着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质疑和批评,官办美术教育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 私立美术教育的诞生在中国民间,一些著名的画家和美术家也开始开办私立美术学院,并且开始把西方的美术教材引进中国。
1887年,上海成立了第一所民办美术学校,这标志着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开端。
这些民间美术学校都开设了一些针对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造型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西方艺术的技法和技巧。
3. 外来教育的影响近代初期,许多中国留学生赴日本、欧美等国留学,了解西方文化和艺术。
这些学生返回国内后,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先锋力量。
他们创办了各种学术团体和私人美术学院,致力于推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成果和展望1. 中国美术教育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开始注重独立思考和素质教育,不再只是囿于技巧和形式。
2. 当代艺术家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西方现代艺术语境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中国近代美术发展模式。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并且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传承。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以及其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8年的汉朝,当时中国的西域经济、文化与罗马帝国、印度、佛教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真正扩大的中西文化交流始于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运贸易;二是天主教传教士的到来;三是西洋使团对中国的访问。
这些交流方式使得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也为中西绘画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在明清时期,由于西方使者、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传入,中国的绘画在技法、题材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呈现了出新的特点。
具体地说,明清时期中西绘画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法上的融合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在画法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西洋绘画的透视、光影、人物造型等技法被中国绘画所吸收和借鉴,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更加多元化。
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也对西洋绘画产生了影响,中国绘画的工笔细描、水墨写意等技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洋绘画。
2. 题材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题材开始出现了西方题材的元素。
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及西洋绘画的引入,中国绘画开始出现了基督教题材、西方人物、风景等元素。
这些元素的出现使得中国绘画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得中国绘画的表现内容更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3. 艺术观念上的融合在明清时期,中国画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绘画理论和观念。
一些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绘画风格与形式。
19世纪欧洲美术与中国清朝绘画【中文摘要】十九世纪是一个光辉的世纪,特别在欧洲一提及艺术,不能不使人想到法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法国的艺术在欧洲起着领导的作用。
法国大革命不仅给法国的政治,社会和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法国的艺术革命创造了新条件,它标志着欧洲一个新时期的开始。
清王朝是中国的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政权,清初几代君主,尤其是康熙,注意起用汉族官吏,缓和民族矛盾,以稳定社会秩序,回复发展生产。
到乾隆时期,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的高潮,史称“乾隆盛世”。
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也逐渐繁荣。
来自欧洲的画家郎世宁,王致诚,哎启蒙,安德义等,被招入宫廷供职,专授西洋画法。
【关键词】法国"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l 印象派”。
【正文】·十九世纪欧洲美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繁盛期,列宁有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他说,“第一个时代是从法国大革命到普法战争,这是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是它的全盛时代。
”十九世纪的艺术特点是,艺术越来越多的反映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形式多样,并且深知如何把握时代潮流,倾向和愿望,为社会,为人的内心世界服务。
三百年来,法国艺术虽然紧跟社会生活,但其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统治者身上。
巴黎是19世纪欧洲的艺术之都,蒙马特区的咖啡馆里聚集着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艺术家,他们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进行各种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经过苦心推敲形成了新的艺术概念。
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印象派"等。
所以,19世纪的西方美术以法国巴黎的各种流派和代表画家为代表,它终结了传统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现代美术的发端做了积极的准备和积累工作,它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
西方美术对中国清朝美术的影响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的时期,在当时,经济的发达,社会的暂时稳定,始中国开始从以前的闭关锁国转变为慢慢的与西方开始交流。
贸易的来往,促使更多的西方人开始踏上中国这片富饶的国土。
这时,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文观念和文化艺术。
其中,一些西洋传教士画家将西方的绘画理念带到中国,这在当时,给中国的画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中国绘画发展到清朝,以稍显成熟,达到一个更加文学性、生活性和世俗性的艺术高度,在绘画上往往以真、草、隶、篆的诗文题跋和写意绘画来表达画家的才情,侧重于画家内心的感怀世界与绘画传统的传承和积淀,文学色彩十分浓重。
而在西方,画家们大多重视视觉上的冲击,以光学的色彩作为绘画的语言。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艺术表现方面各有特点,进而在相同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拉开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距离。
清朝的画坛呈现出繁荣景象,各造其极,各有所成。
有沿袭董其昌之风的“四王”,有写心抒情的“四僧”,有风格独特的“扬州八怪”;他们风格不同,追求不同,但却相同的给清朝的画坛增添了各类色彩。
于此同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一批西洋传教士,引入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还培养了不少中国油画弟子,深受皇帝器重。
这些供职清朝宫廷画院的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皇帝的传统美学观念和儒家文化思想的审美要求,在欧洲油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新体画风。
例如西方传教士画家所画的人物肖像画,在造型上都比较严谨,注重解剖结构和透视关系,但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与欧洲画法有所区别,欧洲画家喜欢表现人物脸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传统的中国肖像画法则是只着眼于面部固有结构关系的凹凸而适度运用笔墨。
西方传教士为了投皇上的所爱,绘画风格上以西方画法为主,参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强了绘画的写实性,努力追求神形俱精,他们通过透视和明暗画法的变通,适应清宫色彩华贵、风格典雅、意境含蓄的需要,形成了一种的既不同于以往的宫廷绘画,又不同于当时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的新体绘画风格。
以其中的郎世宁为例,郎世宁是从意大利来中国的传教士,因为将独特的西方画法与中国画法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法新个体,所以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
郎世宁的画既有欧洲油画如实反映现实的艺术概括,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之笔墨趣味,确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有《八骏图》,《聚瑞图》等,其中一幅《嵩献英芝图》,既运用了西方油画明暗分明,凹凸有致的写实画法,使雄鹰、苍松、山石栩栩如生,又巧妙地将中国文化中寓意长寿、康健、吉祥的苍松、雄鹰、灵芝等谐音象征符号安排得井井有条,此幅作品采用了素描写实手法描绘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物象,通过谐音象征这一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歌颂、祝福的主题。
这种西画法的形式,中画法的内容是中西融合的典范,可见当时的传教士画家为了迎合宫廷审美情趣,取悦最高统治者也是煞费苦心。
随着雍正、乾隆时期的院画发展,以西方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为代表的新体画派影响力日益增加,使得中西合璧、新颖精致、华贵高雅、别开生面的新体绘画风格成为雍正、乾隆时代的宫廷绘画主流,并逐渐形成了清朝中期宫廷院画的主要风格之一,代表了当时的宫廷艺术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画家在受到郎世宁等西洋画家的影响,也开始借鉴西洋画的一些技巧。
如焦秉贞、冷枚、丁观鹏等,纷纷参照西法,注重凹凸阴暗的光影效果,笔法也更为写实,他们立足于传统画法基础上“取西法而变通之”的画风同样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使宫廷洋画风很快繁荣起来,在乾隆年间达到了鼎盛。
他们大胆吸收西洋画法的透视技巧,将所学的几何、透视、光影原理应用于中国画的创作,把画中人物放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使绘画具有明暗分明、逼真写实的独特风格
就冷枚的《避暑山庄图》来说,冷枚的画风本身具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妙,《避暑山庄图》的构图选用全景构图,自景区上方向下纵向取景,构图注重透视法,使整幅画面构图严谨。
而画中的山石树木则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或以干笔皴擦,或以青绿晕染。
冷枚的这幅画结合了中西画风,无疑是中西合璧的完美典范。
这些西洋画家的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为繁荣和发展院画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清代中期的宫廷绘画走向理性化的中西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