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提速之指令流水线与超标量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976.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央处理器CPU——指令流⽔线指令流⽔线概念:⼀条指令的执⾏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占⽤不同硬件资源,多条指令重叠操作实现并⾏处理1.顺序执⾏:⼜称串⾏执⾏⽅式;传统的冯诺依曼机器优点:控制简单,硬件代价⼩缺点:速度慢,各功能部件利⽤率低2.⼀次重叠执⾏⽅式:优点:时间缩短三分之⼀,各功能部件利⽤效率提⾼缺点:控制复杂,硬件开销增⼤3.⼆次重叠执⾏⽅式:优点:时间缩短三分之⼆,理想状态指令执⾏过程图:⽤于分析指令执⾏过程和影响流⽔线因素时空图:⽤于分析流⽔线的性能吞吐率TP:单位时间内流⽔线完成的任务数量或输出结果的数量加速⽐S:同⼀任务下,不使⽤流⽔线⽤时与使⽤流⽔线⽤时之⽐效率E:流⽔线的设备利⽤率锁存器(缓冲寄存器):作⽤是保存本流⽔段的执⾏结果,提供给下⼀流⽔段使⽤。
影响因素:结构相关(资源冲突):多条指令同⼀时间争⽤同⼀资源解决:1.后⼀相关指令暂停⼀周期;2.资源重复配置(数据存储器+指令存储器)数据相关(数据冲突):在⼀个程序中,上⼀条指令执⾏完才能执⾏下⼀条指令(这两条指令即为数据相关)解决:将数据相关的指令和后续指令暂停时钟周期到问题消失再执⾏;1.硬件阻塞stall和软件插⼊NOP;2.数据旁路技术;3.编译优化:通过编译器调整指令顺序控制相关(控制冲突):转移指令和改变PC值的指令造成断流解决:1.尽早判别转移是否发⽣,尽早⽣成转移⽬标地址2.预取转移成功和不成功两个控制流⽅向上的⽬标指令3.加快和提前形成条件码4.提⾼转移⽅向的猜准率流⽔线的分类1.根据流⽔线使⽤级别:部件功能级、处理机级和处理机间级流⽔线部件功能级流⽔:将复杂的算术逻辑运算组成流⽔线⼯作⽅式处理机级流⽔:把⼀条指令解释过程分成多个⼦过程,如取指、译码、执⾏、访存及写回5个⼦过程。
处理机间流⽔:是⼀种宏流⽔,其中每⼀个处理机完成某⼀专门任务,各个处理机所得到的结果需存放在与下⼀个处理机所共享的存储器中2,按流⽔线可以完成的功能分为:单功能流⽔线和多功能流⽔线单功能流⽔线:指只能实现⼀种固定的专门功能的流⽔线;多功能流⽔线:指通过各段间的不同连接⽅式可以同时或不同时地实现多种能的流⽔线。
超标量处理机和超流⽔线处理机——计算机系统结构在表5.2中,基准标量处理机是⼀台普通的单流⽔线处理机。
为了便于进⾏⽐较,把基准标量处理机的机器流⽔线周期和指令发射等待时间都假设为1个时钟周期,同时发射的指令条数为⼀条,它的指令级并⾏度ILP(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假设为1。
另外三种指令级并⾏处理机,即并⾏度为m的超标量处理机,并⾏度为n的超流⽔线处理机,以及并⾏度为(m,n)的超标量超流⽔线处理机,它们的性能都相对于基准标量处理机进⾏⽐较。
单流⽔线处理机只有⼀条指令流⽔线,只有⼀个多功能的操作部件,每个时钟周期"取指令"和"分析"完成⼀条指令。
在许多流⽔线处理机中,指令流⽔线的流⽔段数k=4;它把⼀条指令的执⾏过程主要分解为"取指令"、"分析"、"执⾏"和"写结果"4个阶段。
指令所要执⾏的功能主要在多功能操作部件中,在"执⾏"这⼀流⽔段完成。
多数流⽔线处理机的多功能操作部件采⽤流⽔线结构。
有的简单指令,只要⼀个时钟周期就能够在"执⾏"流⽔段中完成,⽽⽐较复杂的指令往往需要多个时钟周期。
另外,还有条件转移等的影响;因此,⼀般流⽔线标量处理机每个时钟周期平均执⾏指令的条数⼩于1,即它的指令级并⾏度ILP<1。
超标量、超流⽔线和超标量超流⽔线三种处理机在⼀个时钟周期内可以执⾏完成多条指令,即它们的指令级并⾏度ILP都⼤于1。
超标量处理机基本结构超标量处理机的典型结构是有多个操作部件,⼀个或⼏个⽐较⼤的通⽤寄存器堆,⼀个或两个⾼速Cache。
先进的超标量处理机⼀般都包含有三个处理单元,⼀个是定点处理单元,通常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它由⼀个或多个整数处理部件组成;第⼆个是浮点处理单元(FPU),它由浮点加减法部件和浮点乘除法部件等组成;第三个是图形加速部件,也称为图形处理单元(GPU),这是现代处理机中不可缺少的⼀个部分。
●为了大幅度提高处理器的速度,当前处理器中采用了指令及并行处理技术,如超标量(Superscalar,)它是指(1) 。
流水线组织是实现指令并行的基本技术,影响流水线连续流动的因素除数据相关性、转移相关性外,还有(2) 和(3) ;另外,要发挥流水线的效率,还必须重点改进(4) 。
在RISC设计中,对转移相关性一般采用(5) 方法解决。
(1) A.并行执行的多种处理安排在一条指令内B.一个任务分配给多个处理机并行执行C.采用多个处理部件,多条流水线并行执行D.增加流水线级数,提高并行度(2)~ (3) A.功能部件冲突B.内存与CPU速度不匹配C.中断系统D.访内指令(4) A.操作系统B.指令系统C.编译系统D.高级语言(5) A.猜测法B.延迟转移C.指令预取D.刷新流水线重填●大容量的辅助存储器常采用RAID磁盘阵列。
RAID的工业标准共有6级。
其中(6) 是镜像磁盘阵列,具有最高的安全性;(7) 是无独立校验盘的奇偶校验码磁盘阵列;(8) 是采用纠错海明码的磁盘阵列;(9) 则是既无冗余也无校验的磁盘阵列,它采用了数据分块技术,具有最高的I/O性能和磁盘空间利用率,比较容易管理,但没有容错能力。
(6), (9) A.RAID0B.RAID1C.RAID2D.RAID3(7)~ (8) A.RAID2B.RAID3C.RAID4D.RAID5●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手段之一,测试的费用已超过(10) 的30%以上。
因此提高测试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高产"的测试是指(11) 。
根据国家标准GB8566 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的规定,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分为8个阶段,其中单元测试是在(12) 阶段完成的;组装测试的计划内是在(13) 阶段制定的;确认测试的计划是在(14) 阶段制定的。
(10) A.软件开发费用B.软件维护费用C.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D.软件研制费用(11) A.用适量的测试用例,说明被测程序正确无误B.用适量的测试用例,说明被测程序符合相应的要求C.用少量的测试用例,发现被测程序尽可能多的错误D.用少量的测试用例,纠正被测程序尽可能多的错误(12) A.实现B.组装测试C.确认测试D.使用和维护(13),(14) A.可行性研究和计划B.需求分析C.概要设计D.详细设计●衡量查找算法效率的主要标准是(15) 。
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知识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处理器计算机组成原理基础知识: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处理器计算机组成原理是指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流水线技术和超标量处理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流水线技术流水线技术是指将一个复杂的操作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子操作,并将这些子操作连续地执行,以提高计算机的指令执行效率。
在传统的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中,计算机硬件主要包括控制器、运算器等单一功能模块,而在流水线技术中,计算机硬件被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执行一个特定的功能子模块。
经典的流水线包括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等阶段。
在取指阶段,计算机从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在译码阶段,计算机对指令进行解码并读取相应的操作数;在执行阶段,计算机执行相应的操作;在访存阶段,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在写回阶段,计算机将执行结果写回到寄存器或存储器。
流水线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资源,提高指令的并行执行程度。
但是,流水线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的相关性和冒险问题,需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
二、超标量处理器超标量处理器是一种在流水线技术基础上的改进方案。
传统的流水线技术中,每个阶段只能执行一个指令,而超标量处理器允许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多个指令,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
超标量处理器主要依靠两个关键技术来实现多指令并行执行:乱序执行和动态调度。
乱序执行是指根据指令之间的依赖关系,按照合理的顺序执行指令,而不是按照指令在程序中的顺序执行。
动态调度是指通过硬件对指令进行调度,在不改变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重排指令的执行顺序,以提高指令的并行度。
超标量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在取指阶段,计算机从存储器中读取多个指令;在译码阶段,计算机对这些指令进行解码;在执行阶段,计算机并行执行多个指令;在访存阶段,计算机同时进行多个数据的读写操作;在写回阶段,计算机将执行结果写回到寄存器或存储器。
MIPS指令五级流水CPU设计资料1.指令和指令流水线MIPS指令集包含大约50条指令,包括算术/逻辑操作、存储器操作、分支和跳转等。
五级流水线是一种用于加速指令处理的技术,将指令执行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取指(Instruction Fetch, IF)、译码(Instruction Decode, ID)、执行(Execution, EX)、访存(Memory Access, MEM)和写回(Write Back, WB)。
2.数据通路和控制信号3.流水线冲突在流水线处理器中,常见的冲突有结构冲突、数据冲突和控制冲突。
结构冲突是由于多个指令需要同时访问同一个硬件资源而引起的,例如两个指令同时需要访问寄存器堆。
数据冲突是由于指令之间存在依赖关系而引起的,例如一条指令需要使用前一条指令的结果作为操作数。
控制冲突是由于分支指令的执行导致流水线中的指令不按顺序执行。
4.冲突解决技术为了解决流水线冲突,可以采用以下技术:延迟槽、旁路、分支预测和动态调度。
延迟槽是将分支指令后面的一条指令当作分支指令的一部分,使得分支指令的下一条指令能够在分支决策前执行。
旁路技术用于解决数据冲突,将计算结果旁路给后续指令使用。
分支预测技术用于解决控制冲突,根据过去的分支历史进行预测。
动态调度技术则根据指令的真实执行情况来进行调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
5.性能优化为了提高CPU的性能,可以采取一些优化技术,例如流水线分段、超标量和超流水线。
流水线分段将指令流水线划分为多个段,使得每个段可以并行工作,提高指令的吞吐量。
超标量技术引入多个功能单元来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提高指令的并行度。
超流水线技术则进一步增加流水线的级数,以提高指令的处理速度。
总结:MIPS指令五级流水线CPU是一种高效的处理器设计,它采用五级流水线来加速指令处理,并通过解决流水线冲突来提高指令执行的效率。
该CPU的设计需要考虑数据通路和控制信号,以及解决冲突的技术和性能优化的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流水线与超标量技术的性能优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复杂化,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效率,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性能优化技术。
其中,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是两种常见且有效的优化方法。
一、流水线技术流水线技术是一种基于指令级并行的优化方法,它将计算机指令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分配一个专门的硬件模块来执行相应的操作。
通过将多条指令同时并行执行,流水线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计算机的执行效率。
在流水线技术中,我们通常将指令的执行过程分为取指令、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由不同的硬件模块负责完成,并且能够同时处理多条指令。
这样一来,计算机就可以在同一个时间周期内执行多条指令,提高了整体的运算速度。
然而,流水线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流水线的效率受制于指令之间的依赖关系。
如果一条指令的执行需要依赖前面指令的结果,那么流水线就会发生阻塞,降低了执行效率。
此外,流水线还会引入一定的硬件代价,包括冲突检测和调度机制的设计等。
为了更好地优化流水线技术的性能,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例如,通过添加冗余的硬件单元来处理指令间的依赖关系,即预测执行和乱序执行技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流水线段数,增加流水线的深度,从而提高整体的执行效率。
二、超标量技术相比于流水线技术,超标量技术更加复杂和灵活,可以同时启动并行执行多条指令,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
超标量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硬件资源和优化指令调度的方式来实现。
在超标量技术中,我们将计算机指令分为多个指令流,并且每个指令流都可独立执行。
这样一来,计算机就能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提高整体的运算速度。
超标量技术的核心在于指令调度,通过智能地选择和排序指令,使得多条指令可以并行执行。
与流水线技术相比,超标量技术能够更好地处理指令之间的依赖关系。
当一条指令的执行需要依赖其他指令的结果时,超标量技术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可执行的指令来填充空闲的硬件执行单元。
cpu的ipc机制IPC(Instructions Per Cycle,每周期指令数)是衡量中央处理器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计算机系统中,CPU负责执行各种指令,而IPC机制则是为了提高CPU执行指令的效率和速度。
IPC机制主要包括指令流水线、超标量执行和乱序执行等技术。
指令流水线是一种将指令分解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由一种特定的硬件单元负责执行的技术。
通过将多个指令同时投入到流水线中,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多条指令,提高CPU的吞吐量。
其中,常见的流水线阶段包括取指、译码、执行、访存和写回等。
超标量执行是指CPU能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并行地处理这些指令。
通过增加功能单元的数量,同时使用多个执行单元,可以实现多条指令的并行执行。
这样,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内,CPU能够完成更多的指令计算工作,提高整体性能。
乱序执行是一种可以提高指令执行效率的技术。
在乱序执行中,CPU通过动态调整指令执行顺序,将不依赖于前一条指令结果的指令提前执行,从而避免了指令之间的数据依赖关系对执行效率的影响。
同时,乱序执行也充分利用了CPU内部资源,提高了指令的执行效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主要的IPC机制,还有缓存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CPU的性能。
缓存技术可以在CPU核心和主存之间增加一层高速缓存,将经常访问的数据和指令存放在离CPU更近的地方,以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
通过缓存技术,CPU可以减少对主存的读写次数,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整体的执行效率。
总结起来,CPU的IPC机制是通过指令流水线、超标量执行和乱序执行等技术来提高CPU的执行效率。
这些技术可以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并行地处理计算任务,并优化指令的执行顺序,提高整体性能。
此外,缓存技术也是提高CPU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利用IPC 机制和缓存技术,可以使CPU在相同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指令,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cpu架构的名词解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央处理器(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CPU架构是指CPU设计和实现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本文将对CPU架构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知识。
1. 位宽(Bit Width)位宽指的是CPU处理数据时一次能够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它决定了CPU在一次操作中能够处理的数据量大小。
例如,一个32位的CPU可以在一次操作中处理32位(4字节)的数据。
位宽越大,CPU可以处理的数据范围越广,但也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内存和更高的功耗。
2. 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指令集架构是一套给定计算机体系结构下的机器语言指令集合。
ISA定义了CPU与软件交互的规则和接口。
它决定了CPU如何执行指令,包括指令的格式、寻址方式以及对寄存器和内存的操作等。
常见的ISA包括x86、ARM、MIPS等。
不同的ISA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了优化,因此选择适合的ISA对于特定用途的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
3. 流水线(Pipeline)流水线是一种将CPU的指令执行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以提高指令处理效率的技术。
在流水线中,不同的指令可以同时在不同的阶段执行,从而实现指令级并行。
典型的流水线阶段包括指令取址、指令译码、执行、写回等。
通过流水线技术,CPU可以在同一时钟周期内执行多个指令,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4. 超标量(Superscalar)超标量是指可以在同一时钟周期内同时执行多条指令的CPU架构。
它通过多个独立的功能单元和资源,可以同时执行多条独立的指令,从而进一步提高指令级并行性。
超标量处理器通常具有多个指令发射单元和执行单元,可以通过重命名(Renaming)和乱序执行(Out-of-Order Execution)等技术,实现指令的并行执行。
5. CISC与RISC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和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分别是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和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