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一节弓形虫病
- 格式:docx
- 大小:336.55 KB
- 文档页数:10
兽医寄生虫学I.考查目标《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骨干课程之一,要求掌握兽医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重要寄生虫种(属)的形态特点、发育过程,重要寄生虫病以及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特点、生活史、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IOO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10小题,共20分简答题及论述题共65分m.考查范围第一篇寄生虫学总论1.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及其含义2.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及危害3.寄生虫的生活史4.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条件5.寄生虫的免疫特点和影响寄生虫免疫的因素6.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7.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第二篇兽医寄生虫学基础第一章兽医原虫学1.原虫的营养和生殖方式及其含义2.抱子虫纲原虫的发育有何特点3.艾美耳属、等胞属、泰泽属、温扬属、隐抱子属、弓形虫属原虫胞子化卵囊和生活史各有何特点4.各种巴贝斯虫的典型虫体特点及环形泰勒虫典型虫体特点第二章吸虫学1.吸虫的形态和发育的一般特点2.肝片吸虫、双腔吸虫、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形态结构和发育特点3.吸虫的分类第三章绦虫学、1.圆叶目、假叶目绦虫的形态结构特点2.圆叶目、假叶目绦虫的中绦期、发育史特点3.带科、裸头科、假叶目绦虫卵的形态结构特点4.绦虫的分类第四章线虫学1.线虫基本形态、繁殖方式、感染性阶段、生活史及其类型2.根据线虫发育过程,可分为哪些类型3.何谓卵生、卵胎生、胎生、感染性阶段、感染性虫卵、感染性幼虫、感染前期、成虫前期、潜隐期、显露期第五章蜘蛛昆虫学1.何谓完全变态及不完全变态2.硬蟀、疥螭、痒螭、蠕形螭的形态结构和发育史3.何谓一宿主蟀、二宿主蟀、三宿主蟀4.硬蟀科6个属的主要形态结构及鉴别特点5.昆虫的口器6.昆虫发育类型7.羊鼻蝇、牛皮蝇、马胃蝇第三期幼虫的形态及其发育史第三篇兽医寄生虫病第六章猪寄生虫病1.寄生于猪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皮肤的寄生虫有哪些,试述终末宿主、中间宿主、感染性阶段、侵入部位、移行途径2.猪蛔虫病、华支睾吸虫病、食道口线虫病、后圆线虫病、冠尾线虫病、弓形虫病、疥螭病的主要症状及主要病理变化3.猪蛔虫病、华支睾吸虫病、食道口线虫病、后圆线虫病、冠尾线虫病、弓形虫病、疥螭病、囊尾蜘病、旋毛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第七章家禽寄生虫病1.寄生于家禽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皮肤的寄生虫有哪些,试述终末宿主、中间宿主、感染性阶段、侵入部位、移行途径2.鸡鸭球虫病、组织滴虫病、赖利绦虫病、禽线虫病、住白细胞虫病的主要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
兽医寄生虫学一.各种动物寄生虫病(各种寄生虫病只要大概的了解其病原、流行特征、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一)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6):1.弓形虫病:终末宿主是猫,磺胺类药物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滋养体、包囊及卵囊有很强的感染力.常有显著全身症状,如高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生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胃肠炎等。
2.利什曼原虫病:又称黑热病,虫体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内,由吸血昆虫-白蛉传播,是流行于人、犬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引起的病症可分为内脏型和皮肤型,临床表现为皮肤型利什曼原虫病的病变常局限在唇和眼睑部的浅层溃疡;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由于眼圈周围脱毛形成特殊的“眼镜”,然后体毛大量脱落,并形成湿疹。
可用锑制剂治疗.3。
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感染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类及一些野生动物,寄生于门静脉和肠系膜静泳内。
日本分体吸虫病的基本病变是由虫卵沉着在组织中所引起的虫卵结节。
4.猪囊尾蚴病: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猪与野猪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
该囊尾蚴寄生于人、猪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
5.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小肠的细粒棘球绦虫中绦期—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
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内。
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等.6.旋毛虫病:由旋毛形线虫寄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称为肌旋毛虫。
检测时即当发现肌纤维间有细小白点时,撕去肌膜,剪下麦粒大小的肉样24块,放于两玻片间压薄,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包囊。
(二)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10):1。
伊氏锥虫病:虫体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亦称苏拉病。
由虻及吸血蝇类(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
兽医寄生虫学一.各种动物寄生虫病(各种寄生虫病只要大概理解其病原、流行特性、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一)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6):1.弓形虫病:终末宿主是猫,磺胺类药物有较好治疗效果,滋养体、包囊及卵囊有很强感染力。
常有明显全身症状,如高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生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胃肠炎等。
2.利什曼原虫病:又称黑热病,虫体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内,由吸血昆虫—白蛉传播,是流行于人、犬以及各种野生动物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引起病症可分为内脏型和皮肤型,临床体现为皮肤型利什曼原虫病病变常局限在唇和眼睑部浅层溃疡;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由于眼圈周边脱毛形成特殊“眼镜”,然后体毛大量脱落,并形成湿疹。
可用锑制剂治疗。
3.日本血吸虫病:重要感染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类及某些野生动物,寄生于门静脉和肠系膜静泳内。
日本分体吸虫病基本病变是由虫卵沉着在组织中所引起虫卵结节。
4.猪囊尾蚴病: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猪带绦虫幼虫—猪囊尾蚴,猪与野猪是最重要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人是猪带绦虫终末宿主。
该囊尾蚴寄生于人、猪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
5.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小肠细粒棘球绦虫中绦期—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而引起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
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及各种野生动物和人肝、肺及其她器官内。
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映等。
6.旋毛虫病:由旋毛形线虫寄生引起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称为肌旋毛虫。
检测时即当发现肌纤维间有细小白点时,撕去肌膜,剪下麦粒大小肉样24块,放于两玻片间压薄,低倍镜下观测有无包囊。
(二)各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10):1.伊氏锥虫病:虫体寄生在动物血浆和组织液中亦称苏拉病。
由虻及吸血蝇类(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
临床上皮下水肿和胶冻样浸润为本病明显症状之一。
第一篇总论一、家畜寄生虫学的概述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三、寄生虫及其类型四、宿主及其类型五、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六、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七、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八、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九、寄生虫病的诊断十、寄生虫病的控制十一、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一:家畜寄生虫学概述1.家畜寄生虫学(Parasitology of Domestic Animals)以各种家畜寄生虫为对象,研究寄生虫的形态分类,生活史(发育史)、生理生化、免疫、生态,以及由寄生虫在家畜引起的疾病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科学。
2.家畜寄生虫学的特点(1)寄生虫种类众多,形态多样。
(2)寄生虫病的普遍性与地区性。
(3)寄生虫病发生的隐蔽性。
(4)寄生虫病过程的渐进性。
(5)寄生虫病对人、畜的危害性。
3.发展简史(1)历史与创立17世纪中叶,雷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发现兔肝球虫卵囊和人贾第鞭毛虫。
1878年,英国人曼森(Manson)发现了斑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为蚊。
1880年,法国学者拉弗伦(Laveran)发现疟原虫。
1898年,英国人罗斯(Ross)发现鸟疟原虫的生活史。
19世纪中叶,德国人Liuckart发现了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比利时学者Von Beneden发现了绦虫生活史。
西汉中后期时,《黄帝内经》有关于蛔虫病症状的记载。
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牛羊疥螨防治方法,“羊有疥者,间别之,不别,相污染,或能合群致死”。
公元9世纪,唐代李石著《司牧安骥集》有医治马浑睛虫的方法,歌曰“恐他点药治疗难,开天穴内针得力”。
1399年,明代赵浚等著《新编集成马医集》记载了蜱。
(2)发展阶段描述性寄生虫学:1908年《parasitology》创刊。
对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寄生部位、地理分布等特点进行描述。
试验寄生虫学:1953年《Experiment Parasitology》创刊。
在可控条件下,进行寄生虫分离培养、生活史、人工感染、发病症状、药物疗效等研究。
《兽医寄生虫学》-寄生虫学基础知识一.寄生虫与宿主类型(一).寄生虫与寄生虫类型1.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动物。
2.寄生虫类型(1).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内寄生虫:寄生于消化道的线虫、绦虫、吸虫等;外寄生虫:寄生于皮肤表面的蜱、螨,虱等。
(2).单宿主寄生虫与多宿主寄生虫单宿主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蛔虫,钩虫等;多宿主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多种绦虫和吸虫等。
(3).长久性寄生虫与暂时性寄生虫长久性寄生虫:蛔虫,绦虫;暂时性寄生虫(间歇性寄生虫):蚊子等。
(4).专一宿主寄生虫与非专一宿主寄生虫专一宿主寄生虫:人的体虱只寄生于人,鸡球虫只感染鸡等;非专一宿主寄生虫:肝片形吸虫可以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和人。
一般来说对宿主最缺乏选择性的寄生虫,是最具有流动性的,危害性也最为广泛,其防治难度也大为增加。
(二).宿主与宿主类型1.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长期寄生的动物都称为宿主。
2.宿主的类型(1).终末宿主: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人是猪带练虫的终末宿主;弓形虫的有性生殖阶段(配子生殖)寄生于猫的小肠内,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
(2).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的中绦期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体内中,所以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弓形虫的无性生殖阶段(速殖子、慢殖子和包囊)寄生于猪、羊等动物体内,所以猪、羊等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3).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依次需要在蜗牛和蚂蚁体内发育,其补充宿主是蚂蚁。
(4).贮藏宿主(转续宿主)或叫转运宿主:鸡异刺线虫的虫卵被蚯蚓吞食后在蚯蚓体内不发育但保持感染性,鸡吞食含有异刺线虫的蚯蚓可感染异刺线虫,所以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
(5).保虫宿主:耕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
(7).带虫宿主(带虫者):牛的巴贝斯虫。
(8).传播媒介: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巴贝斯虫等。
兽医寄生虫学一.各种动物寄生虫病(各种寄生虫病只要大概的了解其病原、流行特征、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一)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6):1.弓形虫病:终末宿主是猫,磺胺类药物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滋养体、包囊及卵囊有很强的感染力。
常有显著全身症状,如高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头痛、呕吐、谵妄,并发生脑炎、心肌炎、肺炎、肝炎、胃肠炎等。
2.利什曼原虫病:又称黑热病,虫体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内,由吸血昆虫—白蛉传播,是流行于人、犬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引起的病症可分为内脏型和皮肤型,临床表现为皮肤型利什曼原虫病的病变常局限在唇和眼睑部的浅层溃疡;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由于眼圈周围脱毛形成特殊的“眼镜”,然后体毛大量脱落,并形成湿疹。
可用锑制剂治疗。
3.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感染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类及一些野生动物,寄生于门静脉和肠系膜静泳内。
日本分体吸虫病的基本病变是由虫卵沉着在组织中所引起的虫卵结节。
4.猪囊尾蚴病: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内的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猪与野猪是最主要的中间宿主,犬、骆驼、猫及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
该囊尾蚴寄生于人、猪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
5.棘球蚴病:又名包虫病,是由寄生于犬、狼、狐狸等动物小肠的细粒棘球绦虫中绦期—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
棘球蚴寄生于牛、羊、猪、马、骆驼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的肝、肺及其他器官内。
致病作用为机械性压迫、毒素作用及过敏反应等。
6.旋毛虫病:由旋毛形线虫寄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称为肌旋毛虫。
检测时即当发现肌纤维间有细小白点时,撕去肌膜,剪下麦粒大小的肉样24块,放于两玻片间压薄,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包囊。
(二)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10):1.伊氏锥虫病:虫体寄生在动物的血浆和组织液中亦称苏拉病。
由虻及吸血蝇类(螫蝇和血蝇)在吸血时进行传播。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肠道寄生虫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腔道寄生原虫--阴道毛滴虫;巨噬细胞内寄生原虫—利什曼原虫。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原虫可以寄生于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中,具有最广泛的宿主。
这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的原虫—弓形虫。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致病原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及中间宿主,人和多种动物作为中间宿主。
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弓形虫,弓形虫人群感染率各地报道不等,法国高达70-80%,中国只有10%左右。
人感染后通常呈隐性感染,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严重的弓形虫病甚至死亡;孕妇在孕期首次感染弓形虫将有50%的机会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胎儿的严重损伤及新生儿弓形虫病。
弓形虫还广泛感染禽畜等经济动物,据报道鸡、马、驴、猪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5%、25%、24%,及17%。
动物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低下、重至死亡,繁殖动物流产死产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过程中主要阶段有:滋养体、包囊(或假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一、滋养体•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是假包囊内速殖子和包囊内缓殖子的统称;•香蕉形或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较圆,一边扁平,一边隆起;•速殖子长4~7 µm,最宽处2~4 µm。
核位于虫体中央。
二、假包囊:由于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弓形虫在体内的繁殖速度较快,形成的大量速殖子(假包囊内的滋养体称作速殖子),聚集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将宿主的细胞核挤向细胞膜,宿主的细胞膜看似虫体的囊壁,故称假包囊。
三、包囊在宿主的免疫功能正常情况下,组织内弓形虫繁殖速度较慢,形成球形或近球形包囊,直径50~100 µm,其外具有一层弹性的囊壁,内含多个缓殖子(包囊内的滋养体称作缓殖子)。
囊壁对其内的缓殖子起着保护作用,可以抵抗宿主的免疫攻击,还可以阻断药物渗透,使药物对缓殖子的作用显著降低。
寄生虫第一章绪论1、★兽医寄生虫学:是研究寄生于家畜、家禽、伴侣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各种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门科学,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寄生虫和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学科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描述寄生虫学阶段,实验寄生虫学阶段,现代寄生虫学阶段第二章寄生虫与宿主1、共生生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三种方式2、★寄生生活:是生物间相互的一种类型,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采取它所需要的营养物,并对被寄生物造成损害,在上述关系中,寄生的一方就是寄生虫,被寄生的一方称为宿主。
3、寄生虫:指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4、★土源性寄生虫:是指随土、水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是指通过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而传播的寄生虫5、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虫体出现大量的反之而后强致病力,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6、★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及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幼虫及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7、贮藏宿主:是指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的宿主8、保虫宿主:如果一种多宿主的寄生虫可以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野生动物被称之为这种家畜的保虫宿主9、传播媒介:通常指在脊椎动物宿主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低等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10、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损伤,继发感染11、★通过寄生现象:有些寄生虫的幼虫,有时误如一个非专性的宿主体内,进行一个时期的发育之后,终因环境不适而死亡,这种情况称为通过寄生现象。
12、★人畜共患病:第三章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1、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2、蠕虫包括吸虫,线虫,绦虫,棘头虫等;原虫包括:锥虫,弓形虫,巴贝斯虫,球虫等第四章寄生虫的形态与生活史一、吸虫1、无体腔,无肛门,体壁负责代谢活动,原肾管型排泄系统,除分体科外,均为雌雄同体,虫体有两个吸盘2、生活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注:日本血吸虫没有雷蚴期)二、绦虫(雌雄同体)1、无体腔和呼吸器官,没有消化系统,体壁负责代谢,全身分为头节,颈节,链体三部分★解离:绦虫随着新节片的不断生成,老的节片逐节或逐段从虫体后端脱离,保持绦虫每个虫体的固有长度,这种现象叫做解离,圆叶目是真解离,假叶目是假解离2、生活史:虫卵(圆叶目的卵无卵盖,假叶目的卵有)→中绦期→成虫★假叶目的中绦期:原尾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实尾蚴或裂头蚴(在第二中间宿主)★圆叶目的总绦期:似囊尾蚴型,囊尾蚴型(包括囊尾蚴,多头蚴,棘球蚴)三、线虫(雌雄异体)(大多数雄虫尾部有交合伞)1、消化道完全,分口,咽,肠,肛门,单管型生殖系统,排泄系统有肾型和管型两种大多数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如后圆线虫,六翼泡首线虫,兰氏类圆线虫)或胎生(旋毛虫)★感染性虫卵:感染性幼虫仍然停留在卵壳内而不孵出的虫卵★感染性卵囊:与感染性虫卵一样,只是感染性卵囊是针对原虫而言披鞘幼虫:蜕化后的旧角质皮仍包裹在身体表面的幼虫2、生活史: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旋毛虫型,旋尾线虫型,原圆线虫型,丝虫型,龙线虫型、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蛔虫型,蛲虫型,毛尾线虫型,钩虫型,圆线虫型四、棘头虫1、虫体为椭圆形、纺锤形或圆柱形等不同形态,前端有一个与身体成嵌套结构的,可以伸缩的吻突,其上有有小棘或小钩,体不分节,有假体腔,无消化系统2、生活史:中间宿主为食粪甲虫和昆虫。
执业兽医之【寄生虫学】【第01部分】姓名:__________指导: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一、寄生虫学基础知识1、单宿主寄生虫:仅需一个宿主,如:蛔虫、钩虫;即土源性寄生虫。
2、多宿主寄生虫:需多个宿主,如:涤虫、吸虫;即生物源性寄生虫。
3、终末宿主:指性成熟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
4、中间宿主:指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猪是猪带涤虫的中间宿主。
5、补充宿主:即第二中间宿主;如:双腔吸虫的补充宿主是蚂蚁。
6、贮藏宿主:即转运宿主,指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不发育繁殖但有感染力,这种宿主叫“贮藏宿主”。
如: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是蚯蚓。
7、保虫宿主:指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的保虫宿主是耕牛。
8、带虫宿主:指被感染后,处于隐性感染状态,无临诊症状,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的宿主。
9、传播媒介: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如:蚊、虫卑。
10、寄生虫病的致病机理:(1)掠夺营养,如:蛔虫、涤虫。
(2)机械性损伤;如:蛔虫。
(3)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如:华支睾吸虫、血吸虫。
(4)继发感染,如:蚤传播鼠疫杆菌。
11、直接发育型:指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
12、间接发育型:指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
13、感染途径:经口、经皮肤接触、经节肢动物、经胎盘、自身感染。
14、寄生虫病的主要特点之一:慢性感染。
15、隐性感染:指感染寄生虫,无临床表现,常规方法检测不出。
16、潜在期:从寄生虫感染宿主到排出下一代虫卵的最短时间。
17、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1)组织学隔离,如:胎儿中的弓形虫;细胞内寄生虫。
(2)表面抗原的改变,如:分体吸虫。
(3)免疫抑制,如:锥虫、肝牛吸虫。
(4)可溶性抗原的产生,如:脏型离什曼原虫。
(5)代谢抑制,如:胞内弓形体、枯氏锥虫。
二、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技术1、寄生虫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病原体检查。
2、常用粪检方法:(1)肉眼观察。
(2)直接涂片法。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学习提要本章学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我们会学到弓形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猪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棘球蚴病、旋毛虫病等。
主要学习各种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和生活史、症状与病变、诊断和防治。
学习重难点重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难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和生活史。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种类。
2.掌握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如弓形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囊尾蚴、棘球蚴和旋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这些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弓形虫病一、概述定义: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或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流行特点: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种类十分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
据国外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约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1/4的人感染弓形虫。
猪爆发弓形虫病时,可使整个猪场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其它家畜如牛、羊、马、犬、猪和实验动物等也都能感染弓形虫病。
二、形态弓形虫各阶段形态如下所示:1.速殖子和假包囊速殖子又称滋养体,多呈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尖,另一端钝圆,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胞浆呈浅蓝色,核呈蓝紫色,偏于钝圆一端。
寄生于中间宿主各种有核细胞内(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聚集在宿主细胞内的空泡中的一群速殖子叫克隆或称假包囊,因为这种速殖子群的周围并无真正的囊壁。
在急性病例的腹腔液中,可见到散在的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速殖子;在有核细胞内可见到假包囊。
具体可见图1-1-1“假包囊,速殖子”,箭头所标为一个新月形的速殖子,以及图1-1-2“成熟滋养体的超显微结构”。
图1-1-1 假包囊,速殖子图1-1-2 成熟滋养体的超显微结构1.膜2.核3.副高尔基体4.高尔基体5.弓状线6.线粒体7.锥状体8.原纤维层9.极环2.慢殖子和包囊慢殖子又称囊殖体,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也呈新月形。
兽医寄生虫学:原虫第一部分原虫概论原虫(原生动物,protozoa):最原始、最低等、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寄生于人和动物的腔道、体液、组织和细胞内。
研究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原生动物及其引起疾病的科学,称为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原虫>50,000 种。
1880年,Laveran发现疟疾的病因;1888年和1893年,Babes/Smith先后发现牛双芽巴贝斯虫和其传播媒介;1897年,Ross/Grassi揭示了鸟疟原虫生活史和人疟原虫生活史;此后,锥虫、利士曼原虫等相继得到研究,逐步形成原虫学及原虫病学的体系。
我国熊大仕教授,20年代研究马和反刍动物纤毛虫,记录25属、50种纤毛虫……形态与结构大小:一般为1~30μm,形态多样。
基本结构:表膜(pillicle),细胞质(cytoplasma),细胞核(nucleus)。
表膜:摄食、排泄、感觉和运动功能;强抗原性。
细胞器:线粒体、微管、动基体、鞭毛、伪足、顶复合器等。
核:生存和繁殖功能。
基本生物学特征营养方式植物式营养(holophytin nutrition):自养型营养。
动物式营养(holozoic nutrition):主要方式是胞饮和吞噬。
食腐性营养(saprozoic nutrition):靠通过细胞膜渗透吸收或胞饮。
摄食方式吞噬(phagocytosis):细胞内形成食物泡,肉足类摄食方式。
胞饮(pinocytosis):通过微管摄食食物。
渗透(permeation):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直接通过主动运输或被动扩散进入细胞膜。
运动方式鞭毛运动:长有鞭毛的原虫运动方式。
纤毛运动:纤毛虫的运动方式。
伪足运动:能够形成伪足的原虫运动方式。
其它:扭转、滑行、蠕行等多种方式。
排泄:大多数原虫可以排氮,以氨形式直接通过细胞膜扩散到周围环境中。
细胞内寄生虫所产生的废物蓄积在宿主细胞内,对宿主有毒性。
无性生殖:1)二分裂(binary fission):鞭毛虫为纵二分裂;纤毛虫为横二分裂。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名词解释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种同时感染人类和动物的寄生虫疾病。
在这种疾病中,寄生虫可以从动物体内进入人体,或者从人体进入动物体内。
这种疾病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动物、食用感染动物的食物或水源,以及接触感染的环境中的寄生虫卵或囊泡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涉及多种寄生虫,包括原虫、线虫、蚴虫和吸虫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的名词解释:1. 钩虫病:钩虫病是一种由钩虫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
人类可以通过与寄生虫污染土壤的接触而感染该病。
钩虫寄生在小肠黏膜上,可以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等症状。
2. 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了弓形体的动物或其排泄物而感染该病。
弓形体感染可导致流感样症状、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和胎儿畸形等。
3. 异尖线虫病:异尖线虫病是由异尖线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了异尖线虫的动物、食用感染的生肉或通过皮肤创伤感染该病。
该病可导致皮肤炎症、肌肉疼痛和消化系统症状等。
4.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该寄生虫通过水生体蚴感染人类,寄生在人体肠道和肝脏中。
这种病情可导致肝脏炎症、肠道溃疡、贫血和生长迟缓等。
5. 囊虫病:囊虫病是由囊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人类可以通过食用患有囊虫感染的肉类或其他食物,或直接接触寄生虫囊泡而感染该病。
囊虫病可导致肌肉疼痛、发热、消化系统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
在预防和控制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方面,关键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避免与患有疾病的动物接触,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尽量不在患有寄生虫的环境中生活或工作,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整理居住区域等。
此外,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也是关键,医疗机构和兽医机构需要密切合作来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类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都构成威胁的寄生虫疾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学习提要本章学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我们会学到弓形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猪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棘球蚴病、旋毛虫病等。
主要学习各种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和生活史、症状与病变、诊断和防治。
学习重难点重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难点: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和生活史。
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种类。
2.掌握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如弓形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囊尾蚴、棘球蚴和旋毛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这些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一节弓形虫病一、概述定义: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或刚第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多种有核细胞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流行特点: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种类十分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
据国外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约25%~50%,有人推算全世界约1/4的人感染弓形虫。
猪爆发弓形虫病时,可使整个猪场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其它家畜如牛、羊、马、犬、猪和实验动物等也都能感染弓形虫病。
二、形态弓形虫各阶段形态如下所示:1.速殖子和假包囊速殖子又称滋养体,多呈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尖,另一端钝圆,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胞浆呈浅蓝色,核呈蓝紫色,偏于钝圆一端。
寄生于中间宿主各种有核细胞内(如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聚集在宿主细胞内的空泡中的一群速殖子叫克隆或称假包囊,因为这种速殖子群的周围并无真正的囊壁。
在急性病例的腹腔液中,可见到散在的单个或成对排列的速殖子;在有核细胞内可见到假包囊。
具体可见图1-1-1“假包囊,速殖子”,箭头所标为一个新月形的速殖子,以及图1-1-2“成熟滋养体的超显微结构”。
图1-1-1 假包囊,速殖子图1-1-2 成熟滋养体的超显微结构1.膜2.核3.副高尔基体4.高尔基体5.弓状线6.线粒体7.锥状体8.原纤维层9.极环2.慢殖子和包囊慢殖子又称囊殖体,形态与速殖子相似,也呈新月形。
核的位置稍偏虫体后部,由于繁殖慢,故称慢殖子。
在慢殖子群的周围形成一富有弹性的囊壁,故称包囊或真包囊。
幼龄的包囊直径仅5微米,含4个慢殖子,较老的直径可达100微米,含数百以至数万个慢殖子。
包囊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常见于脑、眼、骨骼肌和心肌,这是弓形虫的“休眠”阶段。
具体可见图1-1-3“脑中薄壁包囊”。
图1-1-3 脑中薄壁包囊3.裂殖体和裂殖子在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其形态和鸡球虫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相似。
早期可见含多个细胞核的多核体,成熟后的裂殖体则含香蕉形或新月形的裂殖子,其数目差异很大,可为4~29个,但以10~15个者占多数。
裂殖子在涂片上的大小为4.9微米×1.5微米。
4.配子体寄生于终末宿主猫的肠上皮细胞内,其形态与鸡球虫配子体相似。
小配子体呈圆形,直径约10微米,姬姆萨氏液染色后核呈淡红色。
成熟后形成12~32个新月形、长3微米的小配子,有两个鞭毛。
大配子体,核呈深红色,成熟后细胞质呈深蓝色颗粒状。
5.卵囊随猫粪排出,呈卵圆形,光滑,微带绿色,大小为10微米×12微米。
孢子化卵囊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长形、微弯的子孢子,约8微米×2微米,有一块孢子囊残体。
具体可见图1-1-4“卵囊”。
图1-1-4 卵囊三、生活史生活史中,猫是唯一的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之一。
人、猪、牛、羊、鼠和禽类等都可作为中间宿主。
如带有脑包囊的小鼠被猫捕获,包囊被猫吞食后,囊壁即在胃和小肠中被消化,包囊中的慢殖子逸出,一部分可穿过肠壁随血流进入任何有核细胞内发育,其发育过程如同在中间宿主体内。
但大部分慢殖子钻进小肠上皮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裂体增殖,成为包含许多裂殖子的裂殖体。
最后上皮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再侵入其他肠上皮细胞,其中一部分重复进行裂体增殖,另一部分则发育成大、小配子体。
小配子体继续发育,产生许多小配子。
大配子体则逐渐长大而成大配子。
大小配子结合而成合子,合子发育成卵囊,卵囊落入肠腔后即随粪便排出体外。
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24天发育成孢子化卵囊。
孢子化卵囊如被中间宿主吞食,卵囊和孢子囊壁即被消化,子孢子逸出,穿过肠壁随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至全身并侵入各种组织,如脑、心、肺、肝、淋巴结和肌肉等的细胞内,常可在细胞内形成10多个或更多虫体的集合体,即假包囊,囊内的个体为速殖子。
最后被寄生的细胞破裂,速殖子散入血流或淋巴再次侵入其他组织细胞。
如此反复繁殖一定时间后,转入神经和肌肉组织,繁殖减慢,变为慢殖子,并在其外形成一层囊壁,即包囊。
开始时寄生于细胞内,以后转为寄生于细胞间。
除由猫排出的卵囊可感染中间宿主外,速殖子和包囊都可以感染中间宿主,尤以后者为中间宿主之间相互感染的主要形式,动物之间互相捕食或人吃未熟的肉类即可获得感染。
猫除吞食包囊外,如吞食假包囊或卵囊,速殖子或子孢子亦能侵入肠上皮细胞,最后形成卵囊。
亦可有一部分速殖子或子孢子侵入其他组织(如同在中间宿主体内一样)发育成假包囊和包囊。
当猫捕食急性感染的鼠而吞食了速殖子时,19天或更长些时间粪中出现卵囊,如吞食了慢性感染的鼠(即体内含慢殖子的包囊)则只需3~10天即排出卵囊。
弓形虫的发育过程如下所示(图1-1-5“龚地弓形虫发育史”):图1-1-5 龚地弓形虫发育史终末宿主(猫):作为终末宿主进行球虫型发育(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中间宿主(如鼠):滋养体(速殖子)在宿主体内繁殖模式图如下所示(图1-1-6“滋养体繁殖模式图”):图1-1-6 滋养体繁殖模式图1.单个滋养体2.巨噬细胞中的滋养体3~7.滋养体增殖过程8.有时可在细胞核内繁殖弓形虫生活史动画flash(需要请发邮件至rgd5377@)四、诊断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三大类:在正式学习弓形虫病的诊断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
1.流行病学本病的传染来源除带虫动物体内的包囊外,临床期患畜的唾液、痰、粪、尿、乳汁、腹腔液、眼分泌物、肉、内脏、淋巴结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都可能含有速殖子,如外界条件有利其存在,就可以成为传染来源。
家猫及猫科动物排出的卵囊也是重要的感染来源,蝇类和蟑螂常起机械性搬运作用。
病原体可通过口、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
据报道,人和绵羊的弓形虫病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肉食兽主要由于吃生肉、生乳等造成感染;草食兽主要是吞食孢子化卵囊而受感染。
图1-1-7为“人感染弓形虫的途径”。
人作为中间宿主可通过接触猫粪、食用未煮熟生肉以及通过胎盘传播该病。
图1-1-7 人感染弓形虫的途径2.临床症状和剖检诊断许多动物对弓形虫都有一定的先天性免疫力,故感染后不一定出现临床症状,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后转为隐性感染。
包囊是弓形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最终形式,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生。
其中猪、绵羊和鼠等动物对弓形虫比较敏感。
本病主要引起神经、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症候群,此外还有流产和死胎。
猪: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呈稽留热,一般维持3~7天,精神迟钝,食欲减少,甚至于废绝。
便秘或拉稀,并带有粘液和血液。
呼吸局促,呼吸数每分钟可达60~80次,咳嗽。
眼出现视网膜、脉络膜炎,甚至失明。
皮肤有紫斑,体表淋巴结肿胀。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或死胎,耐过急性期后,体温下降,食欲逐渐恢复,转为慢性,生长不良,往往造成僵猪,并长期带虫。
剖检变化主要可见肝有小点坏死,针尖大至绿豆大不等,呈米黄色。
肠系膜淋巴结呈粗绳索状肿胀,切面外翻,有坏死点。
肺间质水肿,并有出血点。
脾脏有粟粒大丘状出血点,肾有小点坏死和出血。
牛:牛弓形虫病较少见。
犊牛有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精神沉郁和虚弱等症状,常于2~6天内死亡。
成年牛在病初常极度兴奋,其他症状与犊牛相似。
绵羊:主要是流产,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或产后数小时内死亡,子宫腐败,胎儿皮下水肿。
极少数情况下,母羊表现神经症状,一般不显异常。
鸡:雏鸡易感,人工感染后3~4天发病,体温高达42.5℃。
呈稽留热,消瘦、贫血、减食及下痢,有时有共济失调和失明等症状。
通常在8~10天内死亡,剖检变化主要为心包炎、心肌炎、局限性脑炎、坏死性肝炎以及胃肠道溃疡。
3.实验室诊断直接镜检:可将肺、肝、淋巴结作涂片,用姬姆萨氏液染色后检查;或取患畜的体液、脑脊液做涂片染色检查;或取淋巴结研碎后加生理盐水过滤,经离心沉淀后,取沉渣作涂片染色镜检,看有无速殖子。
此法简单,但阴性者末必真属阴性,必须做进一步检查。
动物接种:取肺、肝、淋巴结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并加双抗。
在室温中放置一小时,接种前振荡,待重颗粒沉底后,取上清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1.0毫升。
经1~3周,小鼠发病时,可在腹腔中查到虫体,或取小鼠肝、脾、脑做组织切片检查。
如为阴性,可按上述方式盲传二三代,可能从病鼠腹腔液中发现虫体(速殖子)。
血清学诊断:国内外已研究出许多种血清学诊断法供流行病学调查和生前诊断用。
间接血凝试验是目前国内常用的一种。
目前国内常用的有IHA法和ELISA法。
间隔2~3周采血,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表明感染处于活动期;IgG抗体滴度不高,表明有包囊型虫体存在或过去有感染。
五、防治1.治疗急性病例使用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疗效。
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SMM)、氯林可霉素与乙胺嘧啶对家畜与人的弓形虫病均有效。
磺胺药与乙胺嘧啶合用有协同作用。
各种药物的用量。
1.磺胺-6-甲氧嘧啶(SMM,又称制菌磺),剂量为60~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2.磺胺-5-甲氧嘧啶(SMD),剂量为2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3.磺胺嘧啶(SD),剂量为7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剂量为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2.预防(1)要防止饮水、饲料被猫粪直接或间接污染;(2)控制或消灭鼠类;(3)猪群定期检测;(4)不用生肉喂猫,注意猫粪的消毒处理等;(5)危险人群检测,儿童、孕妇不与猫接触。
六、案例案例内容:在07~08年全国猪爆发“无名高热”,发生了大规模的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的症状。
由“无名高热”引起的高死亡率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有人指出弓形虫也曾经引发猪的“无名高热”。
猪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与患“无名高热”的猪临床症状非常相似,均是以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绀为特征。
20世纪70~80年代,由弓形虫引起的“无名高热症”曾在我国猪场大规模爆发,死亡率高达60%以上,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07~08年全国猪爆发“无名高热”与弓形虫有密切关系。
确定弓形虫与07~08年度爆发的猪“无名高热”有没有关系,主要是确定07~08年度发生“无名高热”的猪有没有弓形虫感染,确定弓形虫感染可以用如下方法:(1)直接镜检:取病死猪的肺、肝、淋巴结进行涂片;或取患畜的体液、脑脊液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