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的病因证候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2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文章目录*一、盗汗的原因及治疗1. 盗汗的原因2. 盗汗如何治疗3. 盗汗的治疗偏方*二、盗汗有什么症状*三、盗汗如何护理盗汗的原因及治疗1、盗汗的原因 1.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1.2、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2、盗汗如何治疗常用的可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2.1、玉屏风丸:这种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成分包括了黄芪、白术、防风,使用方法为口服,口服剂量应该根据病情来定,一日3次。
功效和作用为益气固表。
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
2.2、黄芪止汗冲剂:药物成分包括了炒白术、黄芪、党参、麻黄根、煅牡蛎、五味子,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要注意的是小儿患者要根据年龄大小选择服用剂量。
这种中成药的作用为益气敛汗。
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导致自汗者。
2.3、知柏地黄丸:其中的成分包括了知母、山茱萸、黄柏、熟地黄、牡丹皮,服用方法为口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的功效。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概述】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
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1 .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
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
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产后、术后,损伤阴阳气血,容易出现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如何区分:自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盗汗: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儿童盗汗汗证的病因病机: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自汗:1、气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为气虚自汗的要药2、阳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温阳止汗方药: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附子为温补阳气首选中药3、阴虚自汗:主要表现: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方药:当归六黄汤生地滋阴养血清热,治疗阴虚盗汗4、血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归脾丸有中成药可以选用总结: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摘要:正常出汗是人体新陈代的重要部分,但异常出汗则对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均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对汗症的治疗还需从根本入手,以调和为主。
常见汗症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除气虚外,还可因阳虚、血虚、湿阻导致。
盗汗除阴虚外,还会由阳虚导致。
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现对常见自汗以及盗汗的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以助于区分不同汗症已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自汗;盗汗;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引文《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热论篇》又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以正常出汗可以排出体内废物,驱除暑热之邪,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但过犹不及,异常或过度出汗则会导致人体的气血流失,使疾病入体。
目前临床中常见汗症是自汗和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是指不因天热衣厚等外界环境因素,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其汗质大多清稀,状似水。
而盗汗,简单来说,就是醒时不出,而寐时出汗的一种汗症,其汗质状如油。
并且因各人体质不同,发汗位置也不一样。
不同汗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就各异。
本文根据汗症发病机理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浅析。
1 自汗1.1 气虚自汗《证治要诀》中提到“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漏泄。
”十分恰当地说明了气虚自汗的发病机理。
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
心在液为汗,肺合皮毛,主卫气。
因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开泄,并且卫气不能行其推动之职,气血运行不流畅,脏腑运行失去动力,代谢迟缓所以患者多表现为神色疲劳、倦怠无力、汗出恶风,面色发白,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疗应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
曾凤等[1] 利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主要配方为党参、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甘草等药材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气虚者加入人参、西洋参等以为补气之用。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汗液是人体生理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排出多余的热量和废物来调节体温。
然而,有时人们会出现盗汗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汗腺分泌现象。
在中医学中,盗汗被视为一种病症,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本文将对盗汗进行详细解释,介绍其病因、症状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盗汗的病因盗汗在中医学中被归为“汗症”范畴,其病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盗汗与人体阴阳平衡紊乱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内的阴虚火旺现象会导致盗汗的发生。
此外,盗汗还与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紧张等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可以引发盗汗。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盗汗的出现,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二、盗汗的表现与症状盗汗表现为非正常情况下的多汗或夜间出汗。
患者往往在睡眠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衣物被湿透。
盗汗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睡眠质量,造成患者疲倦、精神不振。
盗汗还有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干、胃口不佳、心烦易怒、失眠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盗汗的重要依据。
三、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中医学有丰富的治疗盗汗的经验和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调节阴阳平衡、舒缓神经的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师会开具符合患者体质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盗汗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盗汗方面,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来减轻盗汗症状。
具体针灸穴位与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热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量,热熨患者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盗汗的效果。
艾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患者体质。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调理阴阳平衡,饮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盗汗的患者,中医师通常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和自汗,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它们虽然都表现为出汗异常,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区别。
下面将通过两个临证医案来介绍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病例:患者女,60岁,主症为盗汗。
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盗汗,盗汗量较大,常导致床单被湿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患者平时无明显的疲倦、乏力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未见明显的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阳虚则会导致出汗异常,表现为夜间盗汗。
治疗方案首先是补肾阳。
方药选取温肾壮阳的药物,如肉桂、仙茅、干姜等。
患者服用一周后,盗汗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床单不再被湿透。
患者男,45岁,主症为自汗。
患者自觉出汗较多,一般在剧烈运动或气温较高时更为明显,甚至在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患者自汗不伴有其他症状,如疲倦、乏力等。
中医诊断为阳虚内热,导致阳气外越,表现为自汗。
治疗方案是清热降火,调理阳气。
方药选取清热泄火的药物,如知母、黄芩、石膏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自汗明显减少,活动时不再汗流浃背。
通过以上两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遇到出汗异常的病症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明病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盗汗常常是肾阳虚导致,而自汗则多为阳虚内热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了补肾壮阳和清热降火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仅在盗汗和自汗的病症中,中医对于出汗异常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出汗异常,中医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加重视病因的辨别,因此能够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出汗异常的目的。
与西医常常只是采取控制症状的做法不同,中医治疗出汗异常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盗汗和自汗虽然都是出汗异常,但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临床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方法和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舒适。
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盗汗,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刺激因素,而出现大量汗水分泌的症状。
盗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盗汗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盗汗的原因。
盗汗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神经系统问题,神经系统失调可能会导致盗汗的发生,例如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盗汗。
2. 荷尔蒙失调,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也是盗汗的一个常见原因,特别是在更年期、产后、甲状腺问题等情况下。
3.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盗汗,如抗抑郁药、降血压药等。
4.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感染、肿瘤、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盗汗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盗汗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荷尔蒙失调引起的盗汗,可以考虑使用荷尔蒙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盗汗,可以考虑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进行治疗。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物理疗法,对于盗汗情况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离子导入治疗,通过调节皮肤的离子平衡,减少盗汗的发生。
3. 行为疗法,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紧张,从而减少盗汗的发生。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病因所致的盗汗,如甲状腺问题、肿瘤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
总之,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是不治之症。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结合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盗汗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盗汗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尽早解决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您,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