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百花齐放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教学重点文艺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事业的成长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一面旗帜3.教学难点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4.教学课时:1课时5.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注意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6.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2)、文艺、体育的影像资料等。
7.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视频,它们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使全中国人民身受鼓舞,这组照片描述的是哪一事件?学生:北京申奥成功。
教师:对,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18时11分),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历史性时刻,一个特大喜讯降临华夏大地: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中国,属于北京。
申奥成功,炎黄子孙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它不仅反应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发展,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综合国力提高的一个肯定。
除了体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外,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也获得繁荣发展。
具体都有哪些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课件显示标题: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文学的繁荣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它是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从而在文艺界和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教师让学生阅读文学的繁荣这一框的内容。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
讴歌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2)中共的正确领导及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3)申奥成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
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2、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2)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国文艺繁荣、体育运动水平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3)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4)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a.文学艺术创作先后出现两个高峰的表现及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b.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处理方法:a.通过访问、填写调查表和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新中国不同时代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及其时代背景的理解。
b.通过图片、录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难点:a.对文学作品的评价。
b.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4.处理方法:a.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入: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
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1.背景:(1)国内: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解说: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克服在知识分子使用、待遇上的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中共中央于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会议由刘少奇主持。
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
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对我国知识分子的现状作了科学的分析,充分肯定了我国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业务上的巨大进步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他明确地指出,建国后,由于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力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2)国际: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和波匈事变的影响。
(解冻文学)材料: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流派,是很自然的事。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人为之骄傲为之振奋的一颗耀眼金星。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深知文学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成长过程,是新中国综合国力成长的一个缩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在人民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作用;走向体育强国。
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其反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必然赋予强烈的时代特征,深深地渗透着历史发展的印迹。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什么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高等教育是怎样发展的?
二、设问导读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许多反映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涌现出来。
2、“文革”以后,特别是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先是反思“”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的是反映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和戏剧、、、等艺术也很有成就。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新中国诞生后,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_,大力开展运动。
2、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水平迅速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合作探究:
为什么建国以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三、自我检测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百花齐放,推陈出新”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三个面向”D:面向世界,接轨国际
2、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A:《丝路花雨》B:《日出东方》
C:《大决战》D:《梁山伯与祝英台》
3、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下列获奖的作品是()
A:《班主任》B:《哥德巴赫猜想》C:《冬天里的春天》D:《红岩》
4、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
新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是()
A:容国团B:许海峰C:李宁D:刘国梁
四、巩固训练
1、下列不属于新中国诞生后的文艺作品的是()
A:《东方红》B:《青春之歌》C:《林则徐》D:《狂人日记》
2、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舞剧是()
A:《武则天》B:《丝路花雨》C:《白毛女》D:《梁山伯与祝英台》
3、最早提出“健康第一”的国家领导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
4、193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仅派出刘长春一名运动员。
从刘长春一个人孤零零参加奥运会比赛,到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改善B:交通运输发展
C:对外交往增多D:综合国力增强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我国)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又迎来了一个创作的春天。
材料二: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于1981年10月正式启动。
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
请回答:
(1)1956年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出现的崭新局面得益于党的什么方针?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激情奔放的时代,请举出这一时代的优秀作品。
(3)材料二中茅盾先生设立茅盾文学奖的目的是什么?举出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不少于2例)
五、拓展探究
请列举新中国诞生后,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每一方面至少举出三个例子)。
六、课堂小结: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文学的繁荣
1.“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2.“文革”后的文学界
二、艺术的成就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2.竞技体育的成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