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1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 判断句二. 倒装句三. 省略句判断句: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夫战,勇气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乃”“为”“则”“是”“皆”(1)此皆良实。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无标志(1)臣本布衣。
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其中又可分为: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介词宾语提前4用“是”“之”将宾语提前。
分项分析: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荆轲刺秦王》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本图宦达。
《陈情表》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指导与训练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判断句的常见句式1.……者,……也典型例句:(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也典型例句:(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者,……典型例句:(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典型例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典型例句:(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典型例句:(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7.无标志判断句典型例句:(1)刘备天下枭雄。
(2)秦,虎狼之国。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5)此亡秦之续耳。
(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8.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典型例句:(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三、课堂练习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客有吹洞箫者B.此帝王之资也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2、“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乃令张良留谢B.嬴乃夷门抱关者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乃不知有汉3、“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B.是日也,天朗气清C.觉今是而昨非D.不知木兰是女郎4、“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概述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句式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分别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这四种句式在文言文中频繁出现,对于理解和欣赏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判断句判断句是表达判断、评价、推测等意义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判断句通常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有时还会加上状语、定语等成分。
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a.主语+ 谓语+ 宾语b.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c.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通常由“被”、“受”等词引出,或者使用“见”、“于”等词表示被动。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a.主语+ 谓语+ 宾语+ 被/受/见/于+ 状语b.主语+ 谓语+ 宾语+ 被/受+ 定语+ 的+ 状语3.倒装句倒装句是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颠倒顺序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突出等修辞目的。
倒装句有以下几种形式:a.谓语+ 主语+ 宾语b.状语+ 主语+ 谓语+ 宾语c.定语+ 主语+ 谓语+ 宾语4.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通常是为了保持句子的简洁、对称等修辞效果。
省略句有以下几种形式:a.主语+ 谓语+ 宾语+ 状语(省略主语或宾语)b.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省略宾语)c.主语+ 谓语+ 宾语+ 补语(省略宾语或补语)总之,文言文的四种特殊句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文更具韵味和魅力。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简介1.主谓倒装句2.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各种句式的详细解释1.主谓倒装句- 定义- 例子2.宾语前置句- 定义- 例子3.定语后置句- 定义- 例子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 例子三、总结1.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作用2.学习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式结构有别于现代汉语。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分别是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是指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也。
”二、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指宾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吾谁欺?”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吾欺谁?”三、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利爪牙之蚓,强筋骨之蚓。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介词短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不介马而驰之。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驰马而介之。
”总之,文言文的这四种特殊句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017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D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是可忍,孰不可忍?8、此帝王之资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第一组: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第二组: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第三组: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为……所……”表示被动。
第四组:1、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句式特点:】用“受”“受.......于..........”表示被动第五组: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
第六组:1、戍卒叫,函谷举。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表被动。
4、用“受”“受.......于..........”表示被动5、用介词“被”表被动。
6、动词本身表被动。
(二)知识迁移: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3、翻译句子:(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分类解析与训练)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归纳总结1、判断句(1)是非类(用判断词“是”或“非”构造判断句)①非字类: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②是字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者也”类(由“……者,……也”构成,其结构变化灵活)①用“……者,……也”表判断例:廉颇者,赵之良将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者也”表判断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用“……者,……”表判断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④用“……,……也”表判断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陋室铭》)⑤无标志判断句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3)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用“即”“乃”“诚”“亦”“素”等表判断例: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②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2、被动句(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1)被字类①“被+动词”(“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被+动+于+施动者(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例: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2)“见”“于”类被动句①“见+动+于+施动者”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②“见+动”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动+于+施动者”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