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般若三句

  • 格式:docx
  • 大小:32.9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道方法: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范围涵盖出世与世间的智慧,处理世出世间关系的方法,即真俗二谛论。

所谓实际理体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性空”,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

•“幻有”具有二重意思: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要有条件(因缘)。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讲说一切法,这就是俗谛。

•《金刚经》全部讲的是“性空幻有”,表现为这么一种说法的形式:“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出于度生实践,所以要假设佛法。在经中这样的“既非”句式不胜枚举。

四种思辨形式

•凡是读过《金刚经》的人,都会对其特殊的思辨形式印象深刻,而这部分却也是让很多人最感困惑的。

•(一)正→反→合:这是一种辨证逻辑,先说正面的,再说反面,最后是正、反合起来说。

•(二)肯定→否定→肯定:与“是→不是→才是”相同。

•(三)假有→非有→真有:这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

•(四)有→空→中道:这也是使用佛学名词的思辨形式(非空非有)。

•针对第三种“假有→非有→真有”,“假有”的意思是:一切现象,只要想像的出来,可以用语言、文字、思想加以形容、表达的,都是假的,并不是实有。

•至于第四类的“有→空→中道(非空非有)”,这就是世俗谛与真谛(第一义谛)。

“即非”的逻辑

•首先,提出某概念如P,这概念只是现象的提举而已,

•跟着便否定此概念,如非P,这否定是对P 的自性否定,即否定以自性立场来看p,而得p 的否定;

•但这非p 也不可执着,继而再否定这非p,随即显示一超越于p 的即非p 的更高境界,即超越的p。

•即非逻辑并不表示其在逻辑上有矛盾,无宁即非有辩证的意味,因为必须通过反的历程,否定自性p,才能臻于空的p,最后对p 才有正确的理解,这实在是一种认识层面的升进历程,由现象的认识以达于本质的认识。

•即非的诡辞不单有认识的涵义,且有实践的涵义,这主要是就对世界的态度来说。P表示对世界的肯定,但这肯定有执着在内,执着世界的自性也。非P 表示对世界的否定,否定其自性也。第三步的P,表示最后还是肯定世界,不能舍离,但这肯定是无执着的肯定,真正的肯定。这也是修行者对世界的正确的态度。参见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金刚经》中“佛说×××、即非×××、是名×××”的“完整”提法有如下二十九条:

1.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第9分)

2.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第9分)

3.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第9分)

4.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9分)

5.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10分)

6.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第13分)

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第13分)

8.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13分)

9.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13分)

10.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第14分)

11.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14分)

12.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第14分)

13.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17分)

14.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第17分)

15.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第17分)

16.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第18分)

17.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20分)

18.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第20分)

19.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第21分)

20.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第21分)

21.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22分)

22.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23分)

23.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25分)

24.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第29分)

25.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第30分)

26.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第30分)

27.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30分)

28.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第31分)

29.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31分)

《金刚经》中“先肯定一个命题,再否定这个命题”的“非完整”提法还有如下十三项: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第3分)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第3分)

3.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第5分)

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第7分)

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第8分)

6.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8分)

7.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第10分)

8.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第14分)

9.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第14分)

10.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第14分)

11.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第14分)

12.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第17分)

13.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第25分)

经文举例之一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5分)

•如来虽有三十二相,但这也是暂时的虚妄相,不是真实永恒不变的如来相,因为下面便说:凡是有形相可让我们执著的,都是虚妄,不是真的。

•因此如果能见到“诸相非相”,不执著一切法相,也就是见到了“空”、“无相”,就是见到如来,这便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般若,实证如来法身、亲见一切法性,对如来而言叫作法身,对法相而言叫作法性;然而不论法身也好、法性也好,都是无相的-法身即无身,法性即空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如果能够熟背不忘的话,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因为你会知道见到任何相都是虚妄相。正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是有人自称他已经得到三明六通,能够神通自在,便会知道那不是佛法,因为不论对方玩什么花样,在佛法之前都无所遁形。

经文举例之二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14分)

•此处的“第一波罗蜜”,就是“实相”,就是“非相”;能够亲自体验到“实相非相”的这个人,就已经得到超度了,能够从烦恼的生死苦海而得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神通广大。

•这一句的思辨型式是:知道有这样东西,但是不执著实有这样东西,那才是真正拥有这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