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012.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养生按摩知识点总结一、经络和穴位的基本知识1.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包括主要经络和络脉,主要经络共有十四条,经络分布在人体的皮肤、肌肉、经络等组织中。
2. 穴位的分类与作用穴位是经络上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点,按照其功能和特点可以分为经穴、络穴、别穴等。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
3. 经络穴位与按摩的关系按摩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来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按摩的基本原则1. 循经按摩循经按摩是指按摩时顺着经络的方向进行按摩,可以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调和阴阳中医养生按摩注重调和阴阳,通过按摩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气血畅通,脏腑功能协调,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3. 顺势按摩顺势按摩是指按摩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按摩手法和穴位,以顺势而为,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按摩的技法1. 推拿推拿是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手的推、抓、拿、搓等动作来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捏脊捏脊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捏住患者的脊椎,通过不同的力量和技巧来刺激患者的脊椎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3. 按揉按揉是指按摩师用手指或掌面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揉捏,以柔和的手法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4. 揉腹揉腹是指按摩师用手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揉捏,通过柔和的手法刺激腹部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吸收,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四、中医养生按摩的保健功能1. 调节气血中医养生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促使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2.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养生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脏腑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改善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推拿的基本原理: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施加压力的手法,来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传统中医疗法。
2. 经络系统:推拿按摩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系统理论。
经络被认
为是人体内流动气血的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
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3.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位置被称为穴位,按摩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
节身体的功能。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推拿按摩需要熟悉
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4. 按摩手法:推拿按摩主要使用手掌、指尖、拇指等部位施加力量和
按摩。
常见的手法有揉、按、推、拍、轻拍、捏、抓等。
5. 按摩技巧:推拿按摩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如掌法、足法、指
法等,依据不同的需要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技巧。
6.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推拿按摩能够改善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颈肩腰腿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但在一些情况下推拿按摩
并不适合,如皮肤病、发热、溃疡等。
7. 安全注意事项:推拿按摩需要注意安全,施术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传染疾病。
同时,对于接受推拿按摩的人,也需要告知施术者有关的健康问题和病史,以便施术者进行适当
的处理和调理。
8. 推拿按摩的效果和注意事项:正确施行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身体健康,
但需要注意按摩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同时,推拿按摩也不是一种“万能”的疗法,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专业医疗的处理。
以上是推拿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基础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医者在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上施以有规律的一套手法,通过按穴道、走经络,来调整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施术部位的选择是否精当;二是操作手法应用是否到位,二者缺一不可。
按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摩师在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理论和基础手法以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磨练,方能提高“功力”,要在实际按摩临床工作中,必须注重点、线、面的理解和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按摩治疗的原理和依据主要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它与按摩学科的关系尤为密切。
《灵枢?海轮》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它作为桥梁通了脏腑与体表,从而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调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按摩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手法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之也。
”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正如喻嘉言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从事按摩临床者必须熟悉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中医按摩学的发展和创新。
新兴的滚法流派的产生、脊柱按摩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
按摩治疗的过程是:手法刺激体表(点、线、面),通过经络系统,传达力、能、信息,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使系统功能趋于平衡。
在按摩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点”、“线”、“面”的理解、选择和应用:1、重视“点”的选择和应用按摩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理论。
穴位是与对应的部位在生理学与病理学相关的位点。
按摩学基础第一单元概论细目一:按摩发展简史要点一:按摩的概念按摩是在人体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用手或按需分配的其他部位,施之于一定力量的、有目的、有规律的一整套手法操作活动的总称。
要点二:按摩的起源、发展1、按摩源于中原地区,源于人类的自我本能。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对按摩有较为具体的论述,为按摩的发展奠定了两座基础。
3、春秋战国,按摩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之一。
当时就有民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医案。
4、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出现了膏摩,火灸。
华佗模仿熊、猿、鹿、虎、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
5、隋唐时期,按摩已经发展为系统的专业治疗方法,设立了按摩科,建立了按摩医政。
6、明代形成了小儿按摩独特体系,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
7、1957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盲人按摩培训班。
8、1987年我国创办了第一个按摩期刊《按摩与导引》。
细目二:按摩疗法的特点及分类要点一:按摩疗法的概念要点解析:按摩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它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功能为一体,其有简单易行,施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要点二:按摩疗法的分类要点解析:1、根据应用对象分为:成人按摩和小儿按摩。
2、根据应用目的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康复按摩。
3、据手法特点分为:一指禅按摩,正骨按摩、点穴按摩、气功按摩、捏筋拍打按摩。
第二单元按摩的作用及原理:要点:按摩的作用要点解析: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理筋整复,滑利关节,预防保健。
第三单元按摩的治疗原则及治法细目一:按摩的治疗原则要点解析:1、调整阴阳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应用时应“损有余,补不足”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2、治病求本是辩证诊治中一个根本原则。
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再治本病,标本并重,标本兼治。
3、扶正祛邪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
补虚泻实是这一治疗原则的若何应用。
中医按摩手法教程一、肾部物理按摩手法1)展油:双手顺时针在腰部打圈,五圈;2)点穴: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开始沿脊柱往上密按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至中枢穴位;3)推脊柱:双手大拇指指腹从长强穴开始沿脊柱往上推至中枢穴,推三次;4)安扶:双手顺时针在腰部打圈,打三圈;5)掌推脊椎:双手掌根交替从下往上推按脊椎至中枢穴位置;6)按内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从长强穴旁开1.5寸处开始一直按到中枢穴旁开1.5寸处;7)推内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肉腹从长强穴旁开1.5寸处一直推到中枢穴旁开1.5寸处;8)拔内膀胱经: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至中枢穴旁开1.5寸来回交替拔内膀胱经,来回三次;9)内膀胱经排毒:右手掌从中枢穴部位往带脉处推出,并双手掌交替从带脉排毒手法;10)换另一侧,手法与8、9相同;11)安扶:双手顺时针在腰部打圈,打三圈;12)按外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从长强穴旁开3寸处开始一直按到中枢穴旁开3寸处;13)推外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肉腹从长强穴旁开3寸处一直推到中枢穴旁开3寸处;14)拔内膀胱经: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至中枢穴旁开3寸来回交替拔外膀胱经;15)外膀胱经排毒:右手掌从中枢穴部位往带脉处推出,并双手掌交替从带脉排毒手法;16)安扶:双手顺时针在腰部打圈,打三圈;17)肾部菱形排毒:腰部菱形四处从带脉排毒;18)肾部走米字:在腰部走米字按压腰部;走5次米;19)横热搓腰部:左右来回横热搓腰部;20)竖热搓腰部:上来来回竖热搓腰部;21)热腰部:双手搓热放置客人双肾部,3—5次;22)结束二、五行物理按摩手法1、第一部开背:1)分五段展油,手掌上油五指并拢从上往下轻推,背部分五段从尾椎至肩部再从客人手心滑出。
2)点穴: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开始沿脊柱往上密按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至大椎穴位;(也可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密按至大椎穴)3)推督脉:双手大拇指指腹从长强穴开始沿脊柱往上推至大椎穴,在虎口揉按肩部,推三次;4)掌推脊椎:双手掌根交替从下往上推按脊椎至大椎穴位置,并在虎口揉按肩部,推三次;5)按内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从长强穴旁开1.5寸处开始一直按到大椎家旁开1.5寸处;6)推内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肉腹从长强穴旁开1.5寸处一直推到大椎穴旁开1.5寸处;7)拔内膀胱经: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旁开1.5寸来回交替拔内膀胱经;来回三次;8)内膀胱经排毒:右手掌从大椎穴旁开1.5寸部位往带脉处推出,并双手掌交替从带脉排毒手法;9)换另一侧手法与7、8相同;10)按外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从长强穴旁开3寸处开始一直按到大椎穴旁开3寸处;11)推外膀胱经:双手分开用大拇指肉腹从长强穴旁开3寸处一直推到大椎穴旁开3寸处;12)拔内膀胱经:双手大拇指从长强穴至大椎穴旁开3寸来回交替拔外膀胱经;来回三次;13)外膀胱经排毒:右手掌从大椎穴旁开3寸部位往带脉处推出,并双手掌交替从带脉排毒手法;14)安扶:双手在背部走8字,太极走法,共走8次太极;15)背部走米字:在背部走米字按压背部;走5次米;16)横热搓背部:左右来回横热搓背部;17)竖热搓背部:上来来回竖热搓背部;18)推五行:以:火→木→水→金→土的精油,从长强穴开始,每段推12厘米左右,先在推瓶处滴上2滴“火”的精油,用“火”的精油瓶瓶底斜推此12厘米处15至20下,再用瓶底平推15—20下,推完“火”精油再换下一只“木”精油,以此内推一直推至到大椎穴处来完成五行推瓶手法。
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手法推拿、按摩、揉捏等手段,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以下将介绍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
一、中医推拿按摩的基本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体经络理论: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气血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3. 病因病机理论:中医推拿按摩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操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 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中医推拿按摩通过刺激和调理经络,以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代谢过程。
二、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的操作技巧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手法,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技巧:1. 推拿:推拿是一种用手掌或掌根按压、推动、揉抓的手法,常用于调理经络和舒缓肌肉酸痛。
2. 捏摩:捏摩是一种用双手指的指腹、指根或指尖来刺激、摩擦经络或穴位的手法,常用于提高气血循环和调理脏腑功能。
3. 按揉:按揉是通过用手掌或手指旋转、按压经络或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和调和阴阳。
4. 摇摆:摇摆是一种用手臂或手腕做转动或颤动的动作,常用于舒缓紧张的肌肉和经络。
5. 抖颤:抖颤是将手指或手掌快速而短暂地抖动,以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
除了上述操作技巧,中医推拿按摩还可以结合热敷、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段,以增强疗效。
总结: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的推拿、按摩、揉捏等操作来调理人体的疗法,其基本理论包括人体经络理论、气血理论、病因病机理论以及经络与脏腑相互关系理论。
常用的操作技巧有推拿、捏摩、按揉、摇摆和抖颤等。
中医推拿按摩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并具有独特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