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ICS 65.020.20B 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133—200×代替GB18133-2000,部分代替GB4406-1984马铃薯种薯Seed potatoes(报批稿)前言本标准的第5.2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根据GB/T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了《马铃薯脱毒种薯》GB 18133-2000,部分代替《种薯》GB4406-1984。
本标准与GB 18133-2000《马铃薯脱毒种薯》有如下差异:——修订了标准名称;——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修订了术语和定义;——修改了种薯分级;——修订了田间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修订了块茎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增加了实验室检测;——修订了定级规则;——减少了运输内容;——修订了标签内容。
本标准代替了GB4406-1984《种薯》中马铃薯部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农业部薯类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薯类作物所、中国检验检疫研究院、雪川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大荒马铃薯种薯研发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艳菊、卞春松、李学湛、金黎平、谢开云、盛万民、陈伊里、王凤义、尹江、熊兴耀、谢从华、李灿辉、李明福、乔勇军、于滨。
本标准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4406-1984;——GB 18133-2000。
马铃薯种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种薯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和标签的最低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马铃薯种薯的生产、检验、销售,以及产品认证和质量监督。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0引言马铃薯在营养繁殖时易受病毒浸染,并且在植株内增殖、转运和积累于所结块茎中,随着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减产50%以上。
研究发现,大约有30多种病毒感染马铃薯,并引起品种退化。
通过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能从马铃薯体内脱除PLKV、PVY、PV A、PAF、PVG、PVM、PSV等病毒,因此采用组培技术,通过良种繁殖体系,能够生产出优质脱毒种薯,保证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
1.脱毒种薯生产程序采取微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诱导出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或指示植物方法鉴定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经鉴定后,无主要病毒及类病毒的试管苗可定为脱毒试管基础苗。
试管基础苗在无菌条件下,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相结合方法,进行扩繁基础苗,在防虫网室栽植或封闭温室扦插,生产出原原种(或称脱毒小薯)。
用原原种在一定隔离条件下生产原种1代,以后逐级称为原种2代良种1代、良种2代。
2.茎尖培养脱毒2.1.取材和培养在选定的马铃薯品种田中,选取株型标准且长势较好的植株,直接取其茎尖或取其成熟后的薯块在室内发芽。
芽经热处理(38℃)2周,然后取顶芽或侧芽的1cm的茎尖,在自来水下冲洗1h左右,无菌条件下先用95%酒精迅速浸润组织,再用5%漂白粉溶液浸泡5~10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
为了减少污染机会,可将块茎彻底消毒后,放在无菌容器培养,然后再去茎尖。
分离茎尖时,把消毒好的芽放在解剖镜下仔细剥离,逐层剥去幼叶,露出圆滑的生长点,可以留2个叶原基(约0.1mm),随即接种于MS液体培养基上,每升加0.1mg IAA、0.1mg GA3、PH5.8。
也可White培养基,附加0.1~1mg/L的NAA和0.05 mg /L的BA(培养基在培养器皿底部的厚度约1cm左右)。
培养器皿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后在无菌状态下将适量的培养基加入以供接种使用,接种必须在无菌培养室中无菌状态下进行。
培养条件:21-25℃、3000Lx、16h/d。
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标准马铃薯脱毒种薯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种植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马铃薯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为了规范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标准,保障种植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标准。
一、外观质量。
1. 种薯外观应完整无损,无病斑和虫蛀,表皮光滑,无机械伤害,无腐烂现象。
2. 种薯形状应规整,大小均匀,无畸形和变形。
二、生理质量。
1. 种薯应具有良好的萌发力,薯眼饱满,长势旺盛。
2. 种薯内部质地致密,无空腔,无腐烂现象。
三、病虫害检疫。
1. 种薯应经过专业机构的检疫,无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腐病等病害。
2. 种薯应无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蓟马、马铃薯螟虫等害虫。
四、繁殖质量。
1. 种薯应具有较高的繁殖力,能够保证良好的产量和品质。
2. 种薯应来自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经过严格的繁殖管理。
五、质量保证。
1. 种薯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种薯质量不受损。
2. 种薯的质量检测应由专业机构进行,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
六、质量管理。
1. 种薯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种薯的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2. 种薯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种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种薯的质量水平。
七、质量监督。
1.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种薯生产和销售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及时予以处置。
2. 种薯生产企业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种薯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八、质量提升。
1. 种薯生产企业应不断引进先进的种薯培育技术和设备,提升种薯的质量水平。
2. 种薯生产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种薯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种薯的抗病虫能力和产量。
结语。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马铃薯生产的效益和品质,各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种薯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为马铃薯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马铃薯脱毒及脱毒种薯繁殖技术一、脱毒马铃薯的增产效果及特点1、增产效果同样的品种,经过脱毒和隔离繁殖后,其结果明显不同。
脱毒后的品种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显著增加,其增加幅度要比脱毒前至少增产30%~50%,甚至成倍增产。
退化越严重的品种,脱毒后增产效果越明显。
2、增产的原因脱毒后的马铃薯,摆脱了病毒对植株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干扰,恢复了该品种原有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也恢复了其增产潜力,因而植株生长旺盛。
据测定,脱毒后的马铃薯,其植株叶绿素含量比退化植株增加33.4%,并且光合生产率提高14%-41.9%,植株高度增加50%以上。
3、脱毒马铃薯的特点脱毒马铃薯只是将已经侵染进植株体内的病毒脱除,但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
也就是说在繁殖和生产过程中脱毒马铃薯仍会遭到各种病毒的再侵染而重新退化。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病毒的再侵染。
脱毒马铃薯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就应淘汰。
马铃薯繁殖、生产代数越高,再退化的就越严重。
二、脱毒技术1、茎尖剥离方法幼苗材料经过消毒处理后,将其置于解剖镜的承物台上,用左手拿镊子夹住植株,右手用解剖针剥离掉植株生长点的小叶片和叶原基,最后只保留一个生长点,这个生长点是带一个叶原基的,大小约为O.1~0.2mm。
然后用解剖针把生长点“切”下来放在培养基上,封严瓶口放于培养室内培养。
2、茎尖培养方法采用Ms基本培养基,每升添加6-BA 2mg NAA 0.5mg,盐酸吡哆素0.5mg,甘氨酸2mg,盐酸硫胺素0.4mg,烟酸0.5mg,生物素0.05mg,肌醇100mg。
温度和湿度是茎尖的主要培养条件,温度23~25℃,光照强度是3000~4000勒克斯,且光照时间为每天16小时左右。
经过30~40天的培养茎尖便有明显的增长。
大约3~4个月后就能长成小植株。
3、病毒检测病毒检测的目的,是鉴定所获得的试管苗是否将所有病毒完全脱除。
病毒检测方法有生物学和血清学两种。
目前,血清学方法应用比较普遍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在现实种植业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应用有效解决了因马铃薯病引起的产品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进而有效增加了马铃薯种植业生产。
因此,马铃薯栽培中,深入研究脱毒薯栽培体系,包括种植、田间管理、收薯和储存等关键技术,推动地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为农户提供更多的效益,推动当地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马铃薯的适应性很强,宜粮宜菜,且养分全面,为全球第三大经济效益粮食作物。
我国作为马铃薯主要栽培的国家,栽培面积约为全球国土面积不到29.65%,而单产水平却不及全球均产15.6%,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便是我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因此,此文主要针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给出了一点认识,并对脱毒薯种的研究开发给出了一点思路,以供马铃薯从业人员阅读与借鉴。
一、关于马铃薯脱毒种薯1、马铃薯脱毒的起因马铃薯为无性繁殖粮食作物,生长过程中更易于带有并积聚病毒、类病毒、菌类、细胞等病原。
真菌类病原虽可以采用化学方式预防,但病毒却无有效药物抑制,因而会逐代生长、累积,从而引起种类衰退,致使马铃薯的生产大幅度降低,商品性也大为减少,使马铃薯的种类缺乏优种特性,无法持续地在生产上使用,如不处理,会对马铃薯产品带来致命危害。
必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得不带病毒、类病毒的脱毒马铃薯种子并运用于农业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脱毒种薯技术体系及分级标准为了克服因马铃薯病毒病造成的种薯退化问题,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开展了各种途径的科技研究,通过了多次实验,目前在全球各地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技术开发体系为:利用茎尖组织培育工艺技术、病毒查杀工艺技术,获得了不带病毒的脱毒试管苗;脱毒试管苗利用组织培育及切段扦插等快繁工艺技术大规模繁育;而大规模繁殖后代的试管苗在综合无土壤基质栽培技术,产出大批脱毒微薯种子(简称微型薯)后,以微薯作为脱毒种薯的原原种,直接进入大田薯种繁育系统以实现对脱毒薯种子的繁殖。
大力推进三代种薯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中国马铃薯种薯质量和生产水平屈冬玉 谢开云 金黎平 庞万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马铃薯种薯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
世界上马铃薯产量较高的国家,其种薯质量也是较高的,例如荷兰、比利时、英国和美国等。
我国马铃薯产量较高的省,如山东、辽宁和广东等省,“优质种薯”的利用和推广也较广泛。
但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总体较差,真正优质的种薯引用比例很低,种薯问题是限制我国马铃薯产量最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种植者做了很多尝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都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种薯质量问题。
谢从华曾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4年制种薯生产体系,即:超级原种(微型种薯)、一级原种、二级原种、一级良种生产体系;吕世安和柳俊等提出的二年体系或二年制种薯生产体系(吕世安等,2002;柳俊等,2006)、宁夏提出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贵州王怀利提出的“两级实施,一步到位”、河北马恢等提出的“脱毒马铃薯一步到位推广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三代繁育方式(农民购买原原种两年后出售种薯)、王梅春在甘肃定西种薯生产体系建设中也提倡三级繁育制(微型薯、原种和一级种)。
为解决种薯分级混乱和迅速提高我国马铃薯种薯质量,根据我国种薯生产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全面采用三代种薯繁育体系(G1-G2-G3),即从微型薯生产(G1种薯)开始,将微型薯生产得到G2代种薯再种植一年,得到G3代种薯,将G3代种薯用于商品马铃薯生产。
并建议农业部尽快制定新的种薯繁育行业标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一、种薯分级问题关于种薯分级,全世界都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甚至同一个国家内都有不同的分级体系,各级种薯的名称也不尽相同。
欧盟的种薯分级体系为三级种薯,即原原种(Pre-basic seed)、原种(Basic seed)和合格种(Certified seed)。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与脱毒技术作者:陈亮来源:《卷宗》2014年第03期脱毒马铃薯是采用优良品种作材料,经脱毒后,剥离茎尖,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组织扩繁,温网室生产成微型薯(原原种)为脱毒马铃薯。
脱毒马铃薯的种植,是目前世界各国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1 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马铃薯(土豆)主要是以块茎繁殖为主的作物,在生长期易被病毒侵染造成病毒性退化,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常常不能高产稳产,所以必须种植脱除病毒的马铃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脱毒马铃薯是对茎尖脱毒后用组织培养(植物克隆)技术获得的。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是经诱导产生的试管薯或经扦插获得的马铃薯。
用脱毒原原种播种,收获后获得的种子叫原种;使用原种繁殖的种薯叫原种一代;再用原种一代繁殖的叫原种二代;原种二代繁殖后就成为生产用种;生产用种播种后获得商品薯。
1.1 原种繁殖材料为脱毒微型薯(原种)1、土壤要求:选择海拔1600-2200米(早熟种应选择海拔1600-1900米)水源条件好,中上等肥力,土壤疏松、平缓地,土细,无石块、无杂草,前作为玉米、荞、麦。
2、微型薯必须经过催芽(待芽长出0.2-0.4厘米)才能播种。
3、种植密度:早熟种株行距30×55厘米,4042塘/米。
4、底肥:每亩钾15公斤,一次施入,播种后浇足塘水后,盖细土2-3厘米。
5、田间管理:苗齐后浇一次透水,待苗长到12厘米左右除草一次,现蕾期(打花苞前5天)除草保窝。
现蕾期至叶片枯黄前20天,每隔15天用防蚜虫药剂防治一次。
发现杂株、病株及时清除。
6、适时收获:选择晴天收种薯,否则,易烂薯。
1.2 一级种、二级种繁殖一级种采用原种作繁殖材料,二级种采用一级种作繁殖材料。
1、土壤选择:一、二、级种均可在该品种适宜区繁殖,选择交通方便,平缓疏松沙壤,中上等肥力条件。
前作为玉米、荞、麦,确保种薯纯度。
2、切种薯方法:采用无油腻、盐的刀子,以种薯顶部纵切,打破顶芽,然后,根据芽眼分布情况,每块留1-2个芽,伤口晾干后即可播种。
脱毒马铃薯马铃薯(土豆)主要是以块茎繁殖为主的作物,在生长期易被病毒侵染造成病毒性退化,且常受晚疫病、软腐病等多种病害威胁,使本属于高产作物的马铃薯常常不能高产稳产,所以必须种植脱除病毒的马铃薯,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脱毒马铃薯是对茎尖脱毒后用组织培养(植物克隆)技术获得的。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是经诱导产生的试管薯或经扦插获得的马铃薯。
用脱毒原原种播种,收获后获得的种子叫原种;使用原种繁殖的种薯叫原种一代;再用原种一代繁殖的叫原种二代;原种二代繁殖后就成为生产用种;生产用种播种后获得商品薯。
脱毒马铃薯与不脱毒马铃薯的区别是:脱毒马铃薯最大的特点是高产稳产,每亩可产2000——2500kg,最高产量可达到3500——4000kg,而不脱毒马铃薯的亩产才500kg左右。
科学证明: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比不脱毒的可增产40%。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块茎小(1——10g),也称为微薯,因为种子小,农民购买后即可随身携带,运输方便,省下运费开支。
用脱毒马铃薯生产的商品薯,由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纤维素、脂肪、多种维生素等,许多国家除了将它作为粮食作物外,还有些国家把它当成健康食品。
根据马铃薯食品加工要求的不同,也需要这样的脱毒马铃薯。
因此从农业生产的方向还是市场前景看,种植脱毒马铃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世界马铃薯的面积一直保持在3亿亩左右,世界马铃薯面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以欧、亚两洲种植为主,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四大生产国占世界种植面积的一半。
从国家看,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我国种植面积7500万亩,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25%,亚洲的58%,中国即成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种植国。
我国仅内蒙、甘肃、云南、贵州和黑龙江五省区种植面积就达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
其中内蒙大约800万亩、甘肃大约800万亩、云南大约750万亩、贵州大约750万亩、黑龙江大约700万亩。
我国马铃薯种植平均单产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产量低制约了我国马铃薯的发展,农民的增收。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生产的产地环境、产地指标、栽培管理措施、质量管理措施等;本规程适用于本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331—1987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62∕BAH1451—2001马铃薯脱毒种薯标准NY/T5—1982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DB62/T798—200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3术语和含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原种:用育种家种子繁重的第一代至第二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良种:用常规原种繁育的第一代至第三代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4产地环境隔离条件原原种生产:利用温度、湿度及通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人为控制的温室或防虫网室内进行;原种生产:搭设网室,100m内禁止十字花科、茄科和蔷薇科植物,网棚四周2m内无杂草,网室网纱规格45或50目,无破损;良种生产:海拔2000m~2500m,不适于蚜虫等传毒昆虫发生,且其他虫口密度低;方圆500m以内不得种植其他马铃薯和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具备一定的自然隔离条件,交通便利、便于调运;土壤条件:符合附录B的规定;原原种生产:利用蛭石、炉渣等无土栽培基质或营养液栽培方法进行;原种、良种生产:选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15㎎/㎏~20㎎/㎏、肥力较高、便于排涝、pH值不高于8的沙漠土;环境质量:符合附录C的规定;灌水条件:符合附录A的规定;肥料要求: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适当增施磷钾肥;符合附录D、E的规定;5产量指标原原种:大于等于200粒/㎡,每粒重量不低于1g;原种、良种生产:原种生产4000㎏/亩左右,良种生产3000㎏/亩; 6栽培管理措施整地:秋季深耕地,春播前深翻整平、耙细;施肥:结合整地亩施腐熟优质农肥3000㎏~4000㎏,氮肥N㎏,磷肥P2O5㎏;起垄:一般要求垄距~,垄面宽40㎝.覆膜:用90㎝×㎜地膜覆盖垄面,膜要压严压实;种子品种选择: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市场潜力大、符合加工要求、经审定推广或科研部门预约繁殖的品种;种薯质量:符合国标二级以上质量要求;种薯处理:剔除病、烂、冻薯后,利用赤霉素等药剂处理或播种前20天左右将种薯置于15℃~20℃的条件下催芽,见芽后方可播种;播种播种时间:4月中旬~5月上旬;播种方式原原种播种方式试管苗繁殖:将经过炼苗的试管苗,用20℃左右温水洗净根际培养基,移栽于无土基质上,繁殖密度为100株/㎡90㎝~150株/㎡.原种、良种播种方式:高垄双行播种,先挖穴再点播,播后覆土;微型原原种整薯播种,播深8㎝~12㎝,播种密度5000株/亩~8000株/亩;良种生产用种可为整薯,也可切块,播深12㎝~15㎝,播种密度4500株/亩~6000株/亩;田间管理查苗补苗:在出苗期仔细查苗,将不能自行顶出地面的苗放出,对缺苗穴进行检查补苗;中耕除草:彻底清除垄沟内杂草,要求垄沟内适期中耕,以减少垄内水分的侧向蒸发;灌水:全生育期灌三次水,播种后到现蕾前期灌第一次水,盛花至开花结束灌第二次水,薯块膨大期灌第三次水,收获前20天停止灌水;每次每亩灌溉定额60m3~80m3;追肥:对肥力不足的地块,在开花前进行追肥或不同生育期进行多次叶面喷肥;病虫害防治:符合附录F的规定;病害防治早疫病:喷施甲霜灵锰锌、甲基托布津、甲霜铜等农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花叶病:防治方法主要是消灭蚜虫,防治病毒扩散;虫害防治蚜虫防治:网室内必须杜绝蚜虫发生;大棚内要定期预测预报蚜虫数量;每隔7~10天喷施防蚜剂,各种抗蚜药剂应交替使用,也可混合施用;地下害虫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等;可在整地时施入毒土进行防治,也可在播种时用乐果200ml拌㎏左右磷酸二铵作种肥,施入播种田中防治;7质量管理措施去杂去劣:在幼苗期、现蕾期、开花初期及收获期,分四次对杂株、劣株进行彻底清除;收货原原种收获:视不同栽培基质分一次或多次收获;原种、良种收获:达到生理成熟时,适时收获,不宜过晚;收货前先割去地上茎叶并带出田间焚烧或深埋处理,同时应彻底回收生产田中的废旧地膜,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收获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避免混杂;收获期应预防霜冻;收获后适当晾晒“发汗”,同时剔除病、烂和伤薯;分装运输:种薯经过晾晒后,按要求分级包装,包装袋内外挂放种子标签格式如下;收购运输车厢内要垫放草帘等,并轻装轻卸、防止碰伤种薯;马铃薯种薯标签2010年3月15日。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 7331—87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原(良)种场、科研院校、集体单位和农户生产马铃薯种薯。
2 名词解释2.1 产地检疫指种薯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即4,5章规定的全部内容。
2.2 脱毒种薯指通过茎尖脱毒培养方法,除去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不包括束顶型)的脱毒核心材料(或脱毒苗)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级种薯,并经检验合格。
2.3 健康良种指按照5.3所列方法进行检查和检验,未发现检疫对象,控制病害发生率符合5.3.3所订标准的种薯。
3 检疫对象及控制病害3.1 检疫对象3.1.1 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 chilb)Per。
3.1.2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S epedonicum (S piechet K otth)S kaptetB urkh。
3.2 控制病害3.2.1 马铃薯黑胫病Erwinia Carotovara Pv.atroseptica(rones)〔=Erwinia P hytophora(Appel)Holland〕。
3.2.2 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病。
4 种薯的生产4.1 种薯地的选择4.1.1 种薯地应选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或轻发生地区的未发病地块。
4.1.2 留种地确定后,于播种前一月向所在地植检部门申报并填写“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见表1)。
表 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注:申报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植检部门、一份交种薯收购主管部门,一份存繁育单位(或农户)备查。
4.2 脱毒种薯的生产4.2.1 脱毒核心材料的培育见附录A(补充件)。
4.2.2 脱毒原原种的繁育见附录B(补充件)。
4.2.3 脱毒原种级种薯的高倍繁殖。
4.2.3.1 必须选用附有产地检疫合格证(引进的凭检疫证书,下同)的脱毒原原种(或脱毒原种)为种薯。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分级标准和质量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国际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发展,我国已制定了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标准,并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该标准已于2000年颁布实施(GB18133-2000)。
(一).马铃薯种薯的相关定义及分级
1、脱毒苗:应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再生试管苗,经检测确认不带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等病毒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才确认是脱毒苗。
2、脱毒种薯:从繁殖脱毒苗开始,经逐代繁殖增加种薯数量的种薯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
脱毒种薯分为基础种薯和合格种薯两类。
基础种薯是指用于生产合格种薯的原原种和原种;合格种薯是指用于生产商品薯的种薯。
3、基础种薯:分为三级。
(1)原原种:用脱毒苗在容器内生产的微形薯(Microtuber)和在防虫网、温室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或小薯(Minituber)。
(2)一级原种: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3)二级原种:一级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4、合格种薯:分为二级。
(1)一级种薯:用二级原种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2)二级种薯:用一级种薯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出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5、病毒病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病毒病株的允许比率。
6、细菌病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细菌病株的允许比率。
7、混杂植株允许率:脱毒种薯繁殖田中混杂的其他马铃薯品种植株的比率。
8、有缺陷薯:畸形、次生、龟裂、虫害、冻伤、黑心和机械损伤的薯块。
(二)质量要求
1、各级别脱毒种薯田的植株带病指标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各级种薯带病植株的允许率
2、一、二级种薯的块茎质量指标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种薯的块茎质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