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10)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4
第四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查找并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1.结合实例,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
(人地协调观)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主要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产生的原因(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主要特点(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3.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论.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3)鼓励公众参与,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4.消除贫困属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把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探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措施。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1.不同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如何?其核心思想是什么?理论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中心论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互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阶段性原则。
(4)从概念到行动:全球合作,公众参与。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什么?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口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人口战略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资源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1)资源问题 ⎭⎬⎫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①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
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⑤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落实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⑧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做?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①坚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为节能环保提供法律依据;③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不法行为;④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⑤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防污治污力和资源利用率。
青少年:①树立远大理想,学习有关资源环境的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②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③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大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反对制止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言行并与之斗争⑤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积极参与植树护绿活动、垃圾分类放置、少坐电梯多走楼梯、少开自家车多坐公交车等。
2010 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海洋开发与保护双赢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有两万多种,滨海沙矿、海洋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为我国创造了创造了接近十分之一GDP的海洋经济。
但是当人类大力开发海洋的同时,骇人听闻的日本水俣病、1998年长江洪水肆虐、南方某市因围海造田而遭来灭顶之灾等事件纷纷袭来,向人类敲醒了警钟,盲目开发海洋资源,忽视海洋保护,是不可持续的,是得不偿失的。
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协调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本质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恰恰要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待海洋做到科学开发、合理保护、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这对我国能够持续利用海洋,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兼顾开发与保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法制层面,完善海洋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把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并重作为海洋立法的原则之一,完善包括《海洋保护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明确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概念、范围、方式等,以健全的法律体系激励、规范、协调海洋开发与海洋保护。
同时,不断完善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上协调好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南海某市制定的涉及了海洋海岛开发保护规划的编制、海岛开发项目的审批程序、属地对海岛的有效监控等内容的海岛管理制度,就为海洋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从操作层面,优化海洋开发的方式,加强海洋的综合保护。
禁止向海洋排污、过度捕捞、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破坏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
优化对海洋的开发方式,引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项目,保障水电能等资源的有效节约和综合利用。
11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选择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析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A 2.B 3.B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此回答4~6题。
4.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6.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 3.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全民共同致富》复习学案李家营中学:zy 2012、11、2激励语:自学促能力形成展示让魅力飞扬一、复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能力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3、知识 : 知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认识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得才会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二、【复习重点】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复习难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把蛋糕做大。
课前复习导航结合课文、快速回忆基础知识,形成体系,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节知识(比如知识框架、知识树、知识体系等)课内探究与展示经典分析,探究交流:【小组合作求共赢】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比重变化情况如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978年78% 21.8% 0.2% 1996年28.8% 40.4% 30.8% 2010年26% 36% 38%材料二: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结合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材料一、材料二各表明了什么?(2)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中考链接,能力提升:2011年12月3日,人民网报道,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
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请根据材料回答:(1)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3分)(2)为什么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4分)巩固提高课堂大练兵,自检自测:一、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我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2.【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真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
专题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础知识回顾】1.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有哪些?(大自然面临来自人类的哪些威胁?)2.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何制约作用?4、我国怎样解决人口问题?5、面对人口形势,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办?7、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是什么?8、我国资源短缺问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9、我国怎样解决资源问题?9、面对资源形势,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办?10.我国环境方面的国情是什么?11、我国恶化有何危害?12、我国怎样解决环境问题?13、面对环境形势,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办?14.我国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5.我国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6.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怎么做?【真题演练提高能力】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中的数据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内容:年份人口总数(中国内地)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含大专)的比例我国65岁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0年12.95亿3.61% 6.96%2010年13.39亿8.93% 8.87%从中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我国的人口总数偏少B.我国人口素质在提高C.我国老龄化速度变慢 D.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2.漫画《抢夺》告诉我们什么()①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②大地上只有最后一朵花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④用科技来拯救地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关注气候变化保护地球母亲】材料一: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开幕。
有评论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
材料二:2011年5月25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发布。
《纲要》提出“十二五”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的六项行动任务,规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南非德班气候大会被称做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说明了什么?(2)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
【学习目标】——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最新考纲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知识体系考纲解读1.识记:人地关系的思想内涵和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四个基本原则。
3.应用:根据相关材料分析其体现了或违背了哪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案(复习提纲梳理)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理论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_____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人类中心论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___和任意开发利用的____,盲目追求征服____人地关系___,地理环境严重制约_________的持续发展人地伙伴论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________,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________、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________的发展2(1) 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内涵____的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 基本原则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原则。
(4) 从概念到行动______合作,______参与。
考点二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行动纲领:控制______,节约_______,保护______,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人口战略(1)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2)人口战略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_____。
②合理利用_________,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 资源战略(1)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短缺 (2)资源战略①保护和__________有限的自然资源。
论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马晓亮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学者针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
本文从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已刻不容缓。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1.土地和水资源锐减。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生存的根基。
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而浪费。
加上工业场地建设的占用以及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减少。
其后果就是我们的粮食供应受到了威胁。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加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由于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
2.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很丰富。
但由于我们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作为生态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坏。
我们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加大,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显存在劣势,加上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使得我们的矿产资源在储备上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环境是我们来与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基础。
但随着经济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只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益,忽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以至于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访中共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
陶建群
【期刊名称】《时代潮》
【年(卷),期】2004(000)018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陶建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观念突破是巢湖崛起的关键--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巢湖市委书记夏望平 [J], 高海峰
2.扩大对外开放,走富国富民之路——访中共十五代表、威海市委书记臧海强 [J], 杜永亮
3.与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访中共盐城市委常委、东台市委书记詹荫鸿 [J], 古宁
4.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 [J],
5.中共衢州市委书记陈新指出:强化创新驱动走经济与生态共赢之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