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黄帝内经素问注》序(2013)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46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作业《黄帝内经素问注》作业一、填空题:1、《黄帝内经素问注》的作者是。
2、“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
幸遇眞经,式为龟镜”中的“龟镜”比喻;“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其中“敷畅”意为;“鳞介”指代。
3、“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适”意为。
4、“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中“师资”指的是。
二、单项选择1、下列划线词语不属于同义(含近义)词连用的是( )A.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B.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
C.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
D.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2、以下划线词语解释为“的确”是( )A.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B.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眞要,则目牛无全。
C.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
D.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3.以下划线词语不表示“常常”义的是( )A.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
B.故凡遇驳正之处,每多不讳。
C.至于遁天倍情,悬解先觉,吾常闻之。
D.欲宏览而无由,尝引以为撼。
4、“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眞要,则目牛无全”中“目牛无全”比喻()A.技术娴熟B.自不量力C.无济于事D.聪明敏捷5、以下“惟”属于语气词的是( )A.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B.然惟于此而愈不敢自信矣。
C.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D.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6、“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中的“标格”指的是()A.完善的理论B.完备而周密的见解C.经文的精髓要旨D.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三、多项选择:1、下列划线部分词语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A.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B.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C.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
D.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E.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是()A.“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中“其人”指的是“合适的人”。
《黄帝内经素问》序[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了解王冰撰写此书的目的、经过及意义。
[教授方法]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生僻字羲迩忒蒇俾夙诣滢稽徽二、繁体字墜懸斷樹遞機艱華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1、大济蒸()人。
2、华()叶递荣。
四、重点词语1、释(缚)2、黎元3、仁寿4、羸劣5、(代)革6、趣(深)7、(之)候 8、遐迩 9、(斯)契 10、稽(其言) 11、(不)忒 12、(之)宗 13、奉生 14、蒇(谋) 15、标格 16、诂训 17、目牛无全 18、(幽)赞 19、命世 20、蒸人 21、(天之)假 22、弱龄 23、夙(好) 24、式(为) 25、龟镜 26、纰缪 27、(不)伦 28、披会 29、(既)淹 30、袭(以) 31、都(为) 32、诣(扶桑) 33、(莫)适 34、得失 35、(深)遂 36、童蒙 37、(列)宿 38、夷夏 39、徽音 40、累属五、指出语法现象1、孔安国序《尚书》。
2、目牛无全。
3、重《经合》而冠《针服》。
4、咸日新其用。
5、退《至教》以先《针》。
6、加字以昭其义。
7、增益以光其义。
8、庶厥昭彰圣旨。
9、群疑冰释。
10、皆朱书其文。
六、今译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4、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七、阅读昔黃帝作內經十八卷靈樞九卷素問九卷迺其數焉世所奉行唯素問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難經皇甫謐次而爲甲乙經諸家之說悉自此始其間或有得失未可为後世法則謂如南陽活人書稱咳逆者哕也謹按靈樞經曰新谷氣入於胃與故寒氣相爭故曰哕舉而並之則理可斷矣又如難經第六十五篇是越人表指靈樞本輸之大略世或以爲流注謹按靈樞經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氣者正氣也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流注也井滎輸經合者本輸也舉而並之則知相去不啻天壤之異但恨靈樞不傳久矣世莫能究夫爲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爲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爲醫者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於梃刃是故古人有言曰爲人子而不讀醫書猶爲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壯潛心斯道颇涉其理輒不自揣參對諸書再行校正家藏舊本靈樞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釋附於卷末勒爲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開卷易明了無差別除已具狀經所屬申明外准使府指揮依條申轉運司選官詳定具書送秘書省國子監令崧專訪名醫更乞參詳免誤將來利益無窮功實有自宋紹興乙亥仲夏望日錦官史崧題(《灵枢》南宋·史崧序)要求:1、给上文断句2、注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正文译文】【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资料《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大纲要求1(词语注释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师资童蒙错简碎文敷畅宿夷夏惟徽属2(句子今译(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擞,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成分。
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重点及难点提示1(词语释黎元仁寿赢劣三坟革其人趣候遐迩契稽忒宗奉生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弱龄夙式龟镜伦披淹袭都适并得失遂环周2(今译(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2)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3)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4)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5)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
君臣无天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3(文意理解1(怎样理解“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2(“且将升岱澈,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什么?3(王冰整理《内经》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内容精讲1(释:有两个意思,一是放下。
《韩非子》:“因释其耒而守兔。
”“爱不释手”的“释”也是这个意思。
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
释、脱都是解脱之义。
缚,指疾病的缠缚。
艰,艰困。
此指疾病之困厄。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
2)黎元:犹“黎民”。
百姓。
《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
”元,即元元,谓百姓。
《汉书•光武纪》顔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
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3)羸劣:犹“羸瘠”。
身体瘦弱多病。
4)三圣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
5)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二世孙。
序《尚书》:为《尚书》作序。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载西周前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的文献汇编。
《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
其书东汉时已亡佚。
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五九篇。
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以下引文见今本《尚书序》。
6)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注:“皆古书名。
”坟,大也。
三皇言大道,故称三坟。
7)年移代革:年代推移,朝代变革。
革,更改。
8)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
亦指适当之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葛洪《抱朴子•勤求》:“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9)师氏: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
10)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又:“《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越〈起〉注)。
”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趣深:含意深远。
12)候:征候。
此指阴阳变化的征兆。
13)由:原因。
14)“不谋”二句:意谓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就符合。
遐迩:远近。
幽明:指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
契:符合。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造成的痛苦,使⼈保全真精、通导元⽓,救助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地,帮助瘦弱多病的⼈来获得平安,没有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圣⼈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些⽬的。
孔安国给《尚书》作的序⽂中说:“伏裁、神农、黄帝的书,叫做‘三坟’,讲的都是⼤道理。
” 班固的《汉书·艺⽂志》中记载说:“《黄帝内经》⼗⼋卷。
” 《素问》就是该经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该⼗⼋卷的卷数了。
虽然⼀再岁⽉变迁、朝代更替,但是对它的传授和学习却依然俱存。
只因前代的医家担⼼弟⼦不是适当的⼈选,故⽽将书中的内容时常有所隐匿,秘⽽不传,所以《素问》中第七这⼀卷,就被前代的师傅藏了起来。
如今⼈们遵⾏的《素问》,只有⼋卷罢了。
尽管这样,可是它的⽂字却是那样的简要,它的内涵是那样的⼴博,它的道理是那样的奥妙,它的旨义是那样的深远。
天地间的众多事物被区分清楚了,阴阳节⽓被序列起来了,变化的根由被揭⽰出来了,⽣死的征兆被阐发明⽩了。
并没有与天地⼈⾝商讨,可是所讲的远到天地、近到⼈⾝的道理却⾃然同⼀;也没有与万物约议,可是所论⽆形的与有形的事理却完全⼀致。
考核其中的⾔论都有征验,把它们放到实践中检验也没有差错。
确实可以说是最⾼明的医道的渊源,是养⽣之学的根本啊!假如⼀个⼈天资敏捷,⾃然能通晓事物的⽞妙道理。
不过,完备周密的见识虽然属于⽣来就懂得事理的⼈,但对经⽂的规范理解也还要凭借注释,因为从未有⾏⾛却不遵从路径、出⼊房间却不经由门户的道理。
这样说来,⼀个⼈能专⼼致志地精⼼研究,探索其中隐微奥妙的道理,如果认识并领会了其中的精华要旨,那么医术就会达到象⽬⽆全⽜那样极其精练、运⽤⾃如的境地。
所以常常就能取得明显的成就,犹如⿁神在暗中帮助⼀样,因⽽闻名于世的杰出⼈物,便经常不断地出现在世上。
⽐如周代有秦越⼈先⽣、汉代有淳于意先⽣、魏代有张仲景先⽣、华佗先⽣,他们都是掌握了医学这种奇妙技术的⼈,都能⽇益使医学的作⽤得到创新发展,⼴泛地救助众多的百姓,就象花⼉和叶⼦⼀般相继展现各⾃的光彩,名声和实际相互完全符合。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序五帝以上有书乎。
曰。
无书也。
无书而实肇书之蕴也。
五帝以下有书乎。
曰。
多书也。
多书而实淆书之传也。
夫无书而肇书之蕴。
多书而淆书之传。
则作与述之相为终始。
不可诬也。
聿稽五帝。
首自庖牺。
仰观俯察。
近取远求。
而八卦以通。
昭然为明道开天之祖。
嗣后伊芳耆。
断耜揉耒。
教穑辨物。
而百汇以明。
焕然为养生达性之主。
厥传公孙。
上稽天象。
下究渊泉。
中度人事。
以人之五行六气。
配天地阴阳。
以天地之四时五行。
应人部候。
洞然为见垣彻微之宗。
是三圣代兴。
而三坟之义着。
三才之理备矣。
然羲皇画卦。
而爻辞彖义。
姬文周孔。
创始于前。
李邵陈朱。
阐明于后。
而开物成务。
易道遂历千古而不晦。
炎帝察材。
而金石草木。
品上中下。
本经以传。
别录图经纲目以着。
而补遗增缺。
方书遂行万祀而无敝。
独素问一册。
帝与俞跗巫彭诸臣论次一堂。
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
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
所究研者气运更胜之微。
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
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营运。
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
开阖详尽。
几无余蕴。
然其中论生生之统居其半。
言灾病者次之。
治法者又次之。
盖欲天下后世。
子孙氓庶。
勿罹灾眚。
咸归生长。
圣教不唐乎大哉。
第经义渊微。
圣词古简。
苟非其人。
鲜有通其义者。
即如周之越人。
汉之仓公。
晋之皇甫谧。
唐之王启玄。
以及宋元明诸名家。
迭为论疏。
莫不言人人殊。
而经旨栝者。
或以一端求之。
经言缕析者。
或以偏见解之。
经词有于彼见而于此若隐者。
或以本文诠释而昧其大原。
经文有前未言而今始及者。
或以先说简脱而遗其弘论。
是皆余所深悯也。
聪辄忘愚昧。
竭力覃思。
自庚子五载注仲祖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
刊布问世。
今复自甲辰五载注释内经素问九卷。
以昼夜之悟思。
印黄岐之精义。
前人咳唾。
概所勿袭。
古论糟粕。
悉所勿存。
惟与同学高良共深参究之秘。
及门诸弟时任校正之严。
剞劂告成。
颜曰集注。
盖以集共事参校者什之二三。
先辈议论相符者什之一二。
非有弃置也。
亦曰前所已言者。
何烦余言。
唯未言者。
亟言之以俟后学耳。
讵敢追康节希彝通易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