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注(医古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一)用字1.通假字①蒸烝大济蒸人。
②阙缺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2.古今字①华花华叶递荣。
3.异体字①迺乃迺其数焉。
②迳径未尝有行不由迳。
③傑杰命世奇傑。
④嶽岳且将升岱嶽。
⑤羣群羣疑冰释。
(二)词语1.仁寿:长寿。
2.羸:瘦弱。
3.三坟:传说远古时代伏羲、神农、黄帝的著作。
4.其人:那些人。
此指合适的人。
5.趣:旨意。
6.遐迩:远近。
7.征:证明,证验。
8.忒:差错。
9.奉生:养生。
10.天机:天资,天赋。
11.蒇:完善,完备。
12.资:借助。
13.诂训:即训诂,注释,解释。
14.目牛无全:喻技艺达到精深纯熟的境界,运用自如。
15.命世:即“名世”,闻名于世。
16.济:救助。
17.假:借助。
18.弱龄: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19.夙:一向。
20.式:用。
21.龟镜:喻借鉴。
22.伦:条理,次序。
23.披:翻开。
24.淹:久。
25.都:汇成。
26.已:结束。
27.为:攀登。
28.诣:往,到……去。
29.适:往,到……去。
30.臻:达到。
31.得失:义偏“得”,收获。
32.遂:实现,满足。
33.师资:授学的依据。
34.勒:汇总。
35.童蒙:童幼无知者,此指初学医的人。
36.请:问,此作“问答”。
37.庶:希望。
38.厥:它,指《黄帝内经素问注》一书。
39.敷:陈述,叙述。
40.宿:星宿。
41.期:日期42.俾:使。
43.徽:美好。
44.累:重叠,此指“接连”。
45.属:连续。
(三)语法1.实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目:视,看见。
目牛无全。
②冠:前面加上。
重《经合》而冠《针服》。
别目以冠篇首。
③书:书写、指出。
皆朱书其文。
脱简不书。
(2)名词用作状语①日:天天地。
咸日新其用。
②华叶:象花和树叶一样。
华叶递荣。
③冰:象冰融化一样。
羣疑冰释。
④朱:用深红色。
皆朱书其文。
(3)使动用法①新:使……创新。
咸日新其用。
②退、先:使……退后,使……在前面。
退《至教》以先《针》。
③昭:使……明白清楚。
《扁鹊传》词(谨)遇:招待间(舆):私下(血脉)治:正常诞(之):欺骗重(难治):很由(扁鹊):遵循句子1)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译文:假使齐桓侯和圣人一样洞察隐微的病变,让良医及早进行治疗,那么疾病就可以治愈,生命就可以存活,人们所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太多,而医生所担心的是担心治疗方法太少。
《华佗传》词(黄琬)辟:征招(七八)狀:量词,一灸为一狀应(除):立即属(使):同“嘱”,嘱咐寻(差):随即含宥:宽恕故(当死):必定(使)木亟:疲惫句子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译文: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
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
《汉书艺文志》词(仲尼)没:死闵(焉):忧虑删(其要):选取及(失):至于(之)际:会合序(方技):依次排列句子1)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译文:医生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来阐发百病的根源,生死的界限,而用以来揣度针石灸法,调配出各种适宜的药物。
2)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译文:经方,依据草石的寒温性,丈量疾病的深浅,借助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辩五脏六腑所使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制出寒凉与温热的药剂,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
《伤寒论》词:(才)秀:出众赍(百年):持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冰谷:薄冰和深谷,喻险境。
句子1)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是自己外表华丽而内在憔悴。
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翻译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丹溪翁传1 卽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於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翻译: 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
”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2盖其遇病施治,不胶於古方,而所疗则中;然於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
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
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亹忘疲翻译:因为他遇到疾病进行治疗时,不拘泥于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愈。
不过对于各家的方论,却也无所不通。
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
很短的时间内,跟他学医的人都象回声一样紧随其后、象影子一样紧跟不离。
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息,忘记疲倦。
3 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
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翻译: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
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扁鹊传4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以….为奇),常谨遇之。
翻译:扁鹊是勃海郡郑人,姓秦,名叫越人。
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人。
馆客长桑君常来住宿,扁鹊特别觉得他不平凡,常常很恭敬地接待他。
5 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
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翻译: 只要听到了疾病的外在症状,就能推知其内在病机;只要听到了疾病的内在病机,就能推知其外在症状。
疾病表现在人的体表,病人只要不在千里之外,我决断病情的方法一定很多,而且不会出错。
6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翻译:假使有见识的人能预先知道尚未显露症状的疾病,让高明的医生及早进行治疗,那么病就可以治好,身体就可以存活了。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林亿翻译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本章要点】一、表明食疗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防治疾病,而且就是延年益寿的有效率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短、衰、旧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同意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实乃二氏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历久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何如,时世异耶?人将失掉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逢迎常,醉酒故曰房,以欲竭其妙,以热传导其真,无人知晓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饮食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就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畏,形劳而诲人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意。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就是以嗜欲无法劳其目,婬鬼神无法有情其心,仁义智贤不肖,不quarterfinal物,故由此可知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天下鬼神?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在,太冲脉丰,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对般,尖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陈廷焯上,面皆汪,立成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尖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值,筋骨劲弱,故真牙生而长极。
医古文背诵篇目(带翻译)一、《秦医缓和》(昭公元年)晋晉侯求医醫于於秦。
秦伯使医醫和视視之,曰:‚疾不可为為也,是谓謂近女室,女室:女色。
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景公派医和去给他诊治。
医和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
这个病是因为过度亲近女色造成的,疾如蛊。
非鬼非食,惑以丧喪志。
良臣将將死,天命不佑。
‛公曰:‚女不可近乎?‛蠱:蛊疾。
病人心志沉迷惑乱犹如中了蛊毒,是患了蛊病。
这个病不是鬼神作祟,也不是饮食不调,而是由于迷恋女色而丧失了心志。
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会保佑。
‛晋平公问道:‚女子不能亲近吗?‛对曰:‚节節之。
先王之乐樂,所以节節百事也,故有五节。
迟遲速本末以相及,医和回答说:‚要加以节制。
先王的音乐,就是用来告诉人们做事要有节制的,所以有五音的节奏。
五音速度的慢快和声音的低高递相连及,节:节制。
中声聲以降。
五降之后後,不容弹彈矣。
于於是有烦煩手淫声聲,滔慆因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
滔:祸乱。
因:填塞。
都为使动用法就会奏出中正和谐的音乐。
一曲终了,五音都降于无声,这时就不能再弹奏了。
在这时如果再弹奏的话,手法就会繁乱混杂,会奏出不中正的靡靡之乐,君子是不会听这种音乐的。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zheng1)为為五声聲,淫生六疾。
六气氣曰阴陰、阳陽、风風、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為五节,过過则則为為灾菑:发:现,表现。
徵:见征,验证。
五节:五行之节,春夏长夏秋冬。
菑:通灾,疾病。
上天有六种气,降下来化生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体现为五种声音,过度就会产生六种疾病。
六种气叫做阴、阳、风、雨、晦、明,在时间上区分为四季,按次序排列为五行,六气过度就会造成疾病:阴陰淫寒疾,阳陽淫热熱疾,风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末:四肢。
晦:夜晚。
明:白昼。
阴气过度造成寒性的疾病,阳气过度造成热性的疾病,风气过度造成四肢的疾病,雨湿过度造成肠胃的疾病,夜晚活动过度造成心志惑乱的疾病,白天操劳过度造成心力疲惫的疾病。
原文: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①,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日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平,弦多胃少日肝病,但弦无胃日死,胃而有毛日秋病,毛甚日今病。
脏真散于肝,肝脏筋膜之气也。
夏胃微钩日平,钩多胃少日心病,但钩无胃日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日今病。
脏真通于心,心脏血脉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平,弱多胃少日脾病,但代无胃日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秋胃微毛日平,毛多胃少日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春病,弦甚曰今病。
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日肾病,但石无胃死,石而有钩夏病,钩甚曰今病。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翻译:黄帝问:一个正常的健康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答:健康脉象若用呼吸来确定搏动的节律与频率的话,呼气一次脉跳动两次,吸气一次脉也跳动两次,在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时间内,脉又跳动一次,这样一息便是五次。
此外,人们呼吸偶尔有一次长叹气,脉又会跳动一次。
这样,平均起来看,在人一呼一吸的时间内,脉搏动在五次到六次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这就是“平人”的脉象。
所谓平人,也就是健康无病的正常人。
诊脉的法则,通常是以没病的正常人的呼吸,作为衡量患者脉搏的标准。
大夫是没病的,因此可以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察患者的脉搏。
如果见到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跳动一次,脉象过迟,这是正气不足的反映(若见到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脉象太数,而且躁动急疾,又兼见尺肤部发热,那是“表现;如果)脉象数而急疾,但又兼有滑利之象,而且尺肤部不发热,那是由风邪引起的疾病;如果脉象躁动急疾,而又兼有涩滞之象的,那是患痹”症的表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译文Introduction《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是最早的一部,被认为是古代医学的基础,包括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而《黄帝内经素问序》则是《素问》的序文,对整个经书的背景、目的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解释和阐述。
背景和起源《黄帝内经素问序》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医学家黄帝与岐伯、仲景三位医家对话的内容的引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5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医学家对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经验分享而编写而成的。
作者和编写目的《黄帝内经素问序》的作者是医学家,为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黄帝的名义写下了这一经书,目的是传承医学的智慧和知识,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指导医学的实践,并倡导“内经”这一应用于人体内部的治疗方法。
内容概览《黄帝内经素问序》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目的阐述、修身养性、调节饮食、运动养生。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1.引言在引言部分,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医学的来源和意义。
他提到,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而医学的目的则是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灵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
作者还强调了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并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给读者。
2.目的阐述在这一部分,作者对《黄帝内经素问序》的编写目的进行了阐述。
他指出,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并通过调节身体和心灵的平衡来实现健康。
作者还提到,这本书的内容将包括许多与人体生理和疾病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3.修身养性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作者指出,身体的健康与精神和心理的平衡密切相关,而修身养性是实现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
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身方法,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合理运动等。
4.调节饮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节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秦医缓和晋侯梦见一个大恶鬼,披散的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后代,不道义。
我向天帝请求已经得到许可要报仇!”大鬼毁坏宫门和寝宫的门进去。
晋侯害怕,躲进内室。
大鬼又毁坏内室的门。
晋侯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
巫人所说的跟晋侯梦见的情况一样。
晋侯问:“怎么样?”巫人说:“将吃不到新麦了。
”晋侯患了重病,向秦国请医生。
秦伯派医生缓给晋侯治病。
医缓还没有到达,晋侯又梦见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子,一个说:他是个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逃避他呢?”另一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说:“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灸法攻治它不行,针刺治疗它不能到达,药力也不能到达那个地方,不能治了。
”晋侯说:“真是高明的医生。
”给他置办厚礼而让他回国。
六月六日,晋侯想吃新麦饭,命令管理藉田的官员献来新麦,让馈人烹煮。
召见桑田的巫人,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
晋侯将要进食,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死了。
小臣中有个人早晨梦见自己背着晋侯登天,到了中午,他背着晋侯从厕所里出来,于是就把他作为殉葬品。
晋平公向秦国求医,秦伯让医和诊治他。
医和说:病不能治了,“这叫做亲近女人,得病好像蛊疾。
不是由于鬼神不是由于饮食,而是由于迷惑女色而丧失心志。
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不能保佑。
”晋平公说:“女人不能亲近吗?”医和回答说:“节制它。
先王的音乐,是用来节制一切事情的,所以有五声的节奏。
快慢、始终而互相调节,声音和谐然后降下来。
五声下降之后,就不允许再弹奏了。
在这时再弹就有了繁复的手法和靡乱之音,使人心志惑乱、耳际充塞,于是忘却平正和谐,因此君子是不听的。
事物也像这样。
到了过度的地步,就应该罢手,不要因此得病。
君子接近女色,用礼仪来节制它,不要因它而使心志惑乱。
天有六种气象,下降生成五种滋味,表现为五种颜色,应验为五种声音。
六气过度就会发生六种疾病。
六种气象是阴、阳、风、雨、晦、明。
分为四时,按次序排列而有五行的节属,过度了就成为灾祸:阴过度会患寒病,阳过度会患热病,风过度会患四肢病,雨湿过度会患肠胃病,宴寝过度会患迷惑病,白天思虑过度会患心劳病。
黄帝内经素问注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The yellow emperor is asked the > series.To remove disease and pain caused by the winding, to preserve the whole essence, guide, help people to live longer, to help thin sick people to get peace, no fuxi, shennong and theory of the three sai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se goals. "The book of fu shu, shen nong and huang di is called the 'three graves', which is all about the truth," kong said in his preamble to the book. "The book of han book," written by ban gu, said, "the book of the yellow emperor is 18." "The vegetarian question" is the ninth volume of the book, and the nine volumes of "the armature" are the number of the 18 volumes. Although time and tide have changed and dynasties have changed,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t remains. Because the former generation of physicians worried that is not the appropriate candidate, so will 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are often hidden, secret and do not pass, so "element asked" in the seventh volume, it had been hidden by former generation master. The people who are now walking in the vegetable are only eight volumes. In spite of this, but it is so brief, its connotation is so broad, its reason is that the secret, it the purport of the righteous is so profound. The many thing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and the order of Yin and Yang is set up, the root of change is revealed, and the signs of life and death are elucidated. There is no discussion with heaven and earth, but it is the same thing as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There is no discussion with all things, but the invisible and tangible things are exactly the same. All the comments were examined, and there was no mistake in putting them into practice. Indeed, it is the origin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cal canal,the basic of the learning of health.If a person is gifted at agile, nature can understand the mystery of things. Complete thorough knowledge, however, although belongs to those who are born savvier, but also to the standard understanding of scripture with the comments, because there has never been walking, but not follow path, in and out of the room, but not through the portal. That said, a person can concentrate on careful research, exploration of quiet, if know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message, the medicine will achieve extremely refined, like be a complete master with ease. So it is often possible to achieve obvious achievements, like a ghost in the dark, so that the illustrious figures of the world are constantly present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zhou dynasty Mr Qin yue people, han, wei generation have Mr Zhang zhongjing, Mr ChunYuYi Mr Hua tuo, they are all have mastered medicine this amazing technology, can make the role of med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reasingly widely rescue many of the people, like the flowers and leaves have shown their glorious, reputation and actual completely in line with each other. This is the remarkable result of the education study, and it is also the perfect result of heaven!When I was young, I admired medicine and had long been a hobby. Fortunately, the real classic of "the vegetarian question" was respectfully used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tudy. But there are so many mistakes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repetition of the content, the lack of organization,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text, etc. Don't say it's not easy to use. It's also difficult to read. After a long time, there was a serious problem with each other. There is a repetition of one, but twonames; There were two of them, but they were grouped together and set up a name; Some of them have not finished yet, and here is another one. Some of them have not been replaced, but they have been said to have been vacant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name of the needle suit was marked by the repetition of the "oecd", which incorporated "the appropriate" into "the cough story"; The part of the theory of "false reality" is divided into "reverse from", and the "jingluo" is merged into the essay. And then we took part of the "PI" section and as the meridian, and we put the "to the church" in the back,But I put the needle in front of me. So many of these problems can't be enumerated. How can there be no way to climb mount tai? ! If you want to go to the state of fusang, no boat will arrive. So, we found some people who had similar interests. After twelve years, the purpose of clearing and organizing was reached. I am deeply fulfilled by the result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discussion. At that time in the study of guo, guo also got to do no such thing zhang GongBi hidden "between" rare books, text understand, clear, complete, reasonable. In this case, the whole question is solved like the melting of snow and ice. Worried about the loss of the book in the back of the book, the note was written to keep it from being drowned out. Add to my early collection of the number of pages that have been lost, the total of eighty-four volumes, and then printed into a book.I hope that people can find out and understand all the content of "the vegetarian question", follow the annotation and grasp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used to enlighten the beginners and promote the best medical reason.It is a place where the words are broken off, the text isinterrupted, the meaning is not connected, it is a search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classical treatise, which is to be taken to the place where it is filled; The contents of the article fleeting, incomplete, so that this things is not understand place, is based on the purport, coupled with the appropriate words to make its meaning clear up; An article which is not related to another, the meaning of which is irrelevant, and the absence of a title, is the category of the resolution of the matter, and the other is the title of the title before the passage; In the place of the question and etiquette of the emperor, i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ppraisal and the right to be humbled, and the name of the supplement is made to mak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eople clear. In the case of the reverse of the sentence,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are reversed,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are repe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tent, which is to examine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in detail, and to remove the complicated parts, to keep the essence of the contents. The language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a short way. It is another book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book "the secret of xuanzhu". All the words that are added are written in zhu, so that the new ones must be separated from the original ones. Hope to convince the will of the saint book, elucidated the "element asked" the mystery of truth, just as many high hung in the sky, stars of kratos nest zhang will not determine and so on; Like deep spring water crystal clear, the fish turtle and so on the universal resolution. The people of the fourth and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hope of a long life. To make sure that the doctors do not make mistakes, the healers all understand that the best medicine is kept alive and the good news is passed on. It is only after a thousand years that the grace of the great saintis truly infinite.The first year of the reign of tang baoying.。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啟玄子王冰撰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氷仕唐為太僕令,年八十馀以壽終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
”《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迺其數焉。
新校正云:詳王氏此說,蓋本皇甫士安《甲乙經》之序,彼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鍼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卷,即《內經》也。
故王氏導而用之。
又《素問》外九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脉經》只為之九卷。
皇甫士安名為《鍼經》,亦專名《九卷》。
楊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氷名為《靈樞》。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閒出焉。
則周有秦公,按別本一作“和緩”。
漢有淳於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
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
重《合經》而冠《鍼服》,倂《方宜》而為《欬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鍼》,諸如此流,不可勝數。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
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
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於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
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则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重《经合》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
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
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羣疑冰释。
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
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冀乎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
其中脱简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羲。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原文:
素问者,针经也。
起于神农,成于岐伯,删行颇多,不可尽述。
其义昭然,可参玄妙。
故为五藏六府论,阴阳别至,养生行导,无愧圣人之笔矣。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
《素问》是一本针灸经典。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但是在岐伯的整理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因此不能完全详述其内容。
然而,《素问》的中心思想十分明确,可以探讨其中的玄妙。
因此,《素问》通过对五脏六腑的讨论,明确阴阳之别,并介绍了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堪称圣人之笔。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篇章,其中的原文与译文及补注诸多,传统的研究仅以字面来解读,很难看到它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求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补注才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它们的含义。
以下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序的原文及译文:原文:昔者黄帝三代、颛顼五帝,以至夏桀、禹、舜也,夙夜改换,转更治世,唯天子祗行天地之道,故有养民、备周济之计焉。
译文:从黄帝的三代继承者,颛顼的五个子孙,直到夏桀、禹、舜,日夜不断的推行改革,努力治理国家,唯有天子才能够循应天地之道,才有办法养育民众、准备好全国应急救济。
补注:关于这段文字,可以补充注释下几点:1.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无比的神,不仅是神王,更是医药、建筑、农业、武术等方方面面的创始人;2.三代、颛顼五帝”是指黄帝的三代继承者,以及颛顼的五个子孙;3.夏桀、禹、舜”是古代史学家称之为“三皇”的神王;4.养民、备周济之计”指的是办法、手段,用以养育民众,并且确保在面对灾害时,能从国家的应急基金中获得帮助。
从上可见,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具有不可忽视的深层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将其中充满智慧的治国之道不断补充,用来解决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
近代的改革思想家们也注意到了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指导:一是政治上,他们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政令实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二是经济上,他们认为应当加强经济建设,并以充沛的资本改善生活条件,确保人民可以劳动得到合理的报酬;三是社会上,他们认为应当改进能够裕养百姓的社会结构,尊重百姓的人权和思想自由,增进国家之间的和平友谊。
同时,素问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治病的记载,如:“疾者必求之于药;药者必取之于草木”,这句话提示我们,人们应当以天然的草木作为药材来治病,而不只是依靠人造的药物。
总之,黄帝内经素问序原文及译文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文化,探究古代治国的方法,提倡绿色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所传播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一份探索以及尊重自然的信仰!。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1)上古天真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来源于《道医书库》【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翻译】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扁鹊传》重点句子翻译1.中庶子曰:“先生得無誕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2.中庶子说:“先生大概是在骗我吧?! 凭什么说太子可以复活呢?先生之方能若是,則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
”3.先生的医术能象这样,那么太子就能复活;不能象这样,却想使他复活,简直不能把方才的话告诉刚刚会笑的婴儿!4.“竊聞高義之日久矣,然未嘗得拜謁於前也。
先生過小國,幸而舉之,偏國寡臣幸甚。
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壑,長終而不得反。
”5.“私下听到先生高尚义行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但是从来没能到先生面前拜访过先生。
先生来到我们这个小国,使我幸运地得到了援救,我们这个偏僻小国的太子真是幸运得很!有先生他就会复活,没有先生他就会被扔掉去填山沟,永远死去而不能回生了。
”6.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7.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重点句子翻译1.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2.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
3.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4.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他们把虫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去拜谢。
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象是遇到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
5.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6.吴普遵照华佗的医术治病,许多人被治好救活了。
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应该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过度罢了。
运动后水谷之气才能消化,血脉环流通畅,病就不会发生,比如转动着的门轴不会腐朽就是这样。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第一篇:《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
释、脱都是解脱之义。
缚,指疾病的缠缚。
艰,艰困。
此指疾病之困厄。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
2)黎元:犹“黎民”。
百姓。
《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
”元,即元元,谓百姓。
《汉书•光武纪》顔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
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3)羸劣:犹“羸瘠”。
身体瘦弱多病。
4)三圣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
5)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二世孙。
序《尚书》:为《尚书》作序。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载西周前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的文献汇编。
《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
其书东汉时已亡佚。
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五九篇。
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以下引文见今本《尚书序》。
6)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注:“皆古书名。
”坟,大也。
三皇言大道,故称三坟。
7)年移代革:年代推移,朝代变革。
革,更改。
8)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
亦指适当之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葛洪《抱朴子•勤求》:“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 9)师氏: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
10)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又:“《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越〈起〉注)。
”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趣深:含意深远。
12)候:征候。
此指阴阳变化的征兆。
13)由:原因。
14)“不谋”二句:意谓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就符合。
黄帝内经素问注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
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
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
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
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
可是世上流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
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
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
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
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
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
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
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
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
的心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
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
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
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
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
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君臣上下再没有短命枉死的时候,华夷各族人民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
使医生们都有所遵循而不犯错误,学习的人更加容易明白,最精妙的理论流行于世,人间的福音连续承继。
千年之后,方知古圣贤的仁慈恩惠是无穷无尽
的。
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