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时代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观念.
- 格式:ppt
- 大小:663.00 KB
- 文档页数:6
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希腊古典主义时期艺术的审美特点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摘要: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源头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早期,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成熟期,即古希腊伯里克利时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定型化时期,即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
它的总体特征主要在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体论色彩;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一、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分期我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统括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上,另一方面古罗马社会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由于地域和繁荣时期的不同,二者仍然是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古罗马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和衰落时期。
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古希腊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至公元前2世纪(前146年罗马人攻占所有希腊城邦)止。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形成和巩固时期,其中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是雅典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奴隶制民主制开始衰落。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奴隶制军事独裁帝国逐渐代替了共和国,奴隶制的中心转移到古罗马。
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奴隶制走向离散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而进入封建社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方美学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美学,我们可以在上述总体分期基础上作如下的划分。
第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早期,又可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艺术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哲学学科,关注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艺术美学的基本框架。
本文将从古希腊时期出发,探讨艺术美学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时期是艺术美学研究的起点。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现实的创造活动,而美是超越现实的理念存在。
他强调艺术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真理和道德,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亚里士多德则从艺术的功能出发,认为艺术通过情感和认知共鸣,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主导了欧洲的艺术美学。
人们追求将信仰与艺术结合,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上帝的意旨。
这种以宗教为中心的艺术美学强调以神圣为目标的审美体验,将美与神圣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筑、绘画和音乐作品都承载了宗教意味,传递着信仰的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热衷重新唤起了对艺术美学的关注。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始注重个体的观感和体验,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主观情感共鸣。
莱昂纳多·达·芬奇提出了“真、善、美”的观念,认为艺术应当追求综合的美感。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如比例、对称和透视等。
18世纪的启蒙时代,艺术美学开始注重理性和客观性。
康德认为艺术具有自身的目的和规律,通过审美判断来寻求普遍的美感。
他提出了“纯粹审美观”和“审美反身性”的概念,将审美判断放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中进行考量。
这个时期的艺术美学开创了以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为核心的新的研究方向。
现代艺术美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对艺术作品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的创新和突破,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艺术美学理论。
例如,表现主义强调艺术作品对情感的直接表达,超现实主义探索潜意识和梦境世界,结构主义关注艺术作品的符号系统。
现代艺术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形式。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谈希腊古典主义时期艺术的审美特点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摘要: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的源头之一,从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早期,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成熟期,即古希腊伯里克利时古典主义美学思想定型化时期,即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
它的总体特征主要在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全方位性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体论色彩;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客体主义基调。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美学一、古希腊罗马美学的分期我们一般把古希腊罗马统括为西方历史的一个发展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古罗马与古希腊都是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历史阶段上,另一方面古罗马社会是在古希腊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不过,由于地域和繁荣时期的不同,二者仍然是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两大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看,古希腊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古罗马社会是奴隶制社会的成熟和衰落时期。
从整个社会发展史来看,古希腊时代从公元前12世纪起至公元前2世纪(前146年罗马人攻占所有希腊城邦)止。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奴隶制形成和巩固时期,其中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是雅典民主制时期。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奴隶制民主制开始衰落。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奴隶制军事独裁帝国逐渐代替了共和国,奴隶制的中心转移到古罗马。
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帝国达到鼎盛,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奴隶制走向离散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西欧的奴隶制社会宣告结束而进入封建社会。
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考察西方美学的起源———古希腊罗马美学,我们可以在上述总体分期基础上作如下的划分。
第一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古典主义美学早期,又可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恩格斯说的“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有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古代希腊罗马工艺美术中的异同点关于古代希腊和罗马工艺美术中的异同点的问题,首先这两个国家在古代有着重要的联系,罗马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战胜了相对较弱的希腊,但是古希腊人是一个美学观念特别发达的民族,希腊的艺术风格却深深的影响了罗马,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在艺术方面极力倡导崇尚希腊风格的思潮,古希腊的神话题材,宗教题材,以及古希腊的理想主义,晚期的自然主义和肖像雕塑类型都为罗马人接受,以至于后来古罗马后期开始有自己的创作题材后,在肢体和情感等艺术表现上仍然忠于古代希腊传统艺术风格,二者的艺术风格也都趋向多样化。
古希腊、古罗马雕刻特别是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其共同特点是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
它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人像(包括神像)雕刻,特别是人体雕刻上。
古罗马的雕刻,其成就集中体现在肖像雕刻上,其特点是既写实而又个性化。
古代,罗马艺术与希腊艺术是大致平行发展起来的,只是希腊艺术的启蒙期早于罗马,希腊艺术的繁荣又压倒了同时代的罗马。
罗马与希腊美术有许多共同点,但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罗马工艺美术不像希腊工艺美术那样来源单纯,风格统一。
由于罗马地域辽阔,除了不同时期有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差异也很大。
我们看了古代罗马工艺美术作品以后,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古代罗马工艺美术作品在材质应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及制作技术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与发展。
古代罗马的工艺美术,古代罗马的工艺美术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神话、文学主题和风俗人物形象作为装饰的主体,充满了人间情调。
通过人像的表现,为工艺美术注入了浪漫的情趣和文化的内涵。
大量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纹样,都是以颂扬人、赞美人为主题,对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的体格和服饰、人的生活进行了具体的表现,反映了人的乐观情绪和生活态度。
古代罗马的工艺美术,古代罗马的工艺美术充满了享乐主义的气质。
充满了享乐主义的气质。
我们欣赏到的古代罗马的工艺美术作品,它们的材质的选择,造型设计,还有装饰内容,都是以体现宫廷贵族的审美意识为最高准则的。
社会对美的定义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美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此其定义和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社会对美的定义和审美观念的历史变迁,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代社会对美的认知。
一、古代社会的美学观念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美的定义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上。
在古代希腊,美被看作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并通过建筑、雕塑、文学等方式来达到。
古代希腊文化认为,美要具备对称、和谐、秩序等特征,这便体现在了建筑作品和艺术形式中。
在中国古代,美学观念主要体现在绘画、诗词、音乐和园林艺术等方面。
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强调“雅致”以及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认为,美是来自于内心的感悟和对自然的领悟。
二、近代社会的美学变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近代社会对美的定义发生了重大转变。
人们开始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追求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效益。
这使得审美观念从传统的自然与艺术转向了科技和工业美。
例如,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美学观念的界限,提倡对形式和功能的简化。
几何化的建筑以及抽象艺术形式成为当时的审美主流。
此外,近代社会也追求个体和自我表达,在音乐、时尚等领域中,个性化和独特性成为审美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当代社会的审美多元化进入21世纪,社会对美的定义和审美观念更加多元化。
全球化的交流与互动,使得不同文化间的审美观念相互融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更加个体化、多样化。
首先,在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美学观念被打破,艺术作品充满了反讽、颠覆和混淆的元素。
艺术家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形式和规范来引发观众思考。
其次,现代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视觉表达和摄影成为社交媒体上一种主流的审美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风景和艺术作品,并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关注。
这些视觉形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美的定义。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希腊人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恩格斯说的“没有希腊、罗马奠定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的欧洲。
”公元前6~前5世纪之间,希腊进入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工商业奴隶主掀起的民主运动,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悲剧、喜剧、音乐、雕塑等,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同时有推动了自由辩论和对于知识的重视,与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哲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它支配了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
最早提出较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是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之人能够认识世界。
公元前 6世纪的毕达哥拉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不同长短高低的声音,按照数的比例关系所形成的和谐。
整个宇宙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他们有“天体音乐”的讲法,其他如“黄金分割”、“多样统一”等美学上的形式观念,也是根据数的秩序提出来的。
节奏、对称、和谐等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观点,不过他认为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而是由“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从斗争中产生的。
德谟克利特则提出文艺创作中灵感与模仿两个重要的美学观念。
到了苏格拉底,希腊哲学的重点从宇宙论转到政治伦理方面,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包括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和整个奴隶制社会,大致指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希腊在公元前8世纪进入奴隶制社会,并于公元前5世纪达到鼎盛期。
罗马进入奴隶制社会略晚一点,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鼎盛期是公元1世纪。
古代希腊美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极盛于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全盛期,古代罗马美学承袭并发展了古希腊美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
整个古希腊罗马美学到公元前4世纪末所谓希腊化时期开始逐步衰落,直到公元5世纪随着古罗马奴隶制的灭亡而告终结。
古希腊罗马美学统称西方的古代美学,这段美学史长达一千多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希腊古典早期的美学;2.希腊古典盛期的美学;3.“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一.古希腊美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神话与美学。
公元前13世纪—前8世纪,是希腊从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古希腊人在这一时期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史诗。
(《伊利亚特》《奥德赛》《神谱》《农作与时日》)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神话是审美意识的形象的直观的表达。
神话为美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奴隶制和美学理论的产生。
公元前6—前4世纪为希腊古典主义时期。
最早的希腊美学理论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即希腊古典早期,到公元前5—前4世纪,则是希腊古典盛期。
公元前8—前6世纪是希腊奴隶制社会得以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到了公元前6世纪,希腊社会逐步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商业经济的重大转变,由此在原有的贵族奴隶主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政党——贵族党和民主党。
到公元前5世纪,即伯里克利统治雅典的时代,更出现了希腊文化全面高度繁荣的盛况。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画家宙克西斯、阿佩莱斯,雕刻家米隆、菲狄利亚,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审美活动的空前活跃和文艺的高度繁荣,要求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并为美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但却是欧美文学的发源地。
它不仅仅影响了欧洲的文学史,甚至对整个世界的文学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在文化、社会、哲学等众多领域占据着“任何其他民族所不能要求的地位”①。
其中,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理论在世界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演绎着一个重要角色。
古希腊和罗马人寻真、崇善、爱美,很早就热衷于艺术创作中真、善、美的统一,注重生活中的美的构建。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圆形最美”“黄金分割”“音乐的节奏”等观点;赫拉克利特强调美的变异、更新;柏拉图也提到过“语文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②;贺拉斯(古罗马)也曾提出创造理念、美型理念、寓教于色的求美观点。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古希腊罗马人爱美的天性、无不展现出古希腊罗马人对“美学”所做出的深层挖掘。
同时,在以上这些朴素美学思想的指导下,本身就具有寻真、崇善、爱美的古希腊罗马人自然而然的就创作出了一大批美学风格鲜明的文学作品,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体现美学风格的根本原因。
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悲喜剧、诗歌、寓言等所有古希腊罗马文学体裁中都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的体现着美学风格。
从整体来看,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美学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性美、纯真美、崇高美、变异美、和谐美。
第一,人性美。
首先,古希腊罗马文学从一诞生起,就特别注重人的自我认识,这是审美创作的最高境界。
古希腊和罗马人固然承认神的呼风唤雨、至高无上,但他们并不盲目的尊崇神,而是更推崇人的伟大。
他们能在神的本质中看到人性,从神的力量中幻化出人的力量,寓人于神、人神合一。
因此,在古希腊和罗马人能让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人是主体,而神,不过是人类的美的集合。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非常明显的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帕斯神系里有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赫耳墨斯、美神阿佛洛狄特、酒神狄奥尼索斯......而这些神的力量无非是人的某一特性的夸大,这些神与人同形同性,反映着人的特征、欲望,男性崇武、女性尚丽。
希腊化—罗马美学思想的演进[摘要]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一个由作家、文艺批评家唱主角,以诗人修养、艺术创造、修辞学、审美心理为探讨对象的全新时代。
由于研究主体、倾向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希腊化—罗马美学思想与希腊美学思想的不同风貌,即以世界本体及秩序为认识目标的希腊哲学美学偏重客体,而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文艺美学则偏重主体。
从该时期美学范畴的流变趋向上看,客观审美范畴的内转与主观审美范畴的深化成为该历史阶段人本主义美学发展的活力所在。
[关键词]希腊化—罗马;美学思想;文艺美学希腊巅峰美学之后长达300年的希腊化时期,美学思想陷入了蛰伏期与间歇期,到罗马帝国统治的另一个约300年间,美学上才真正出现可称“大家”的代表者。
希腊化—罗马美学思想是在希腊精神没落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于缺乏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思想与辉煌绚丽的文艺实践作支撑,该时期美学思想出现了效仿希腊的古典主义原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精神情感的深广度。
与这一文化惰力相反,该时期也奔涌着它的美学活力。
从美学家素质上看,此前卓越的希腊美学思想家无一例外都是哲学家,这个时期则不然,除新柏拉图主义孕育了它的美学大师普洛丁外,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与怀疑论等贯穿希腊化—罗马时期的重要哲学派别都较少美学建树,也“没有成就突出的伟大人物”。
可以说,希腊化—罗马时期是作家、文艺批评家唱主角,哲学与哲学家退居幕后的历史时期,由于这种研究者与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结,成就了该时期占主导的修辞论美学的繁荣。
这种研究主体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希腊化—罗马美学与希腊美学研究风貌的不同,即研究世界本体及秩序的希腊哲学美学偏重客体,而以诗人修养、艺术创造、修辞学、审美心理为探讨对象的文艺美学则偏重主体。
所以,晚期的希腊化—罗马美学虽在孕育美学大师方面稍加逊色,整个过程也显得漫长沉滞,但他们之中并不乏优秀的继承者(贺拉斯)、卓越的创造者(朗吉弩斯)与伟大的开路人(普洛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