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反证法教案 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数学下册 4.4《反证法》学案浙教版4、4 反证法【学习目标】1、理解反证法的含义与原理,掌握反证法的一般步骤;2、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代数命题和几何命题;3、树立“正难则反”和“转换思维”的意识。
【学习过程】1、阅读书中故事路边苦李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呢?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其思维过程的表述如下图:这种推理方法就是反证法。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2、请你模仿推理: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在古希腊时,有三个哲学家,由于争论和天气的炎热感到疲倦,于是就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躺下休息睡着了。
这时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的前额,当他们醒过来后,彼此相看时都笑了。
一会儿其中有一个人却突然不笑了,他是觉察到什么了?3、整体感知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
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
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概括地说就是要利用“结论的反面不成立”的证明来证明结论成立。
4、请你写出下列结论的反面1、a⊥b;2、d是正数;3、a≥0;4、a∥b。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完成课内练习1、6、例、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已知:求证:证明:7、根据上述解答,归纳反证法证题的步骤。
①假定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②从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经过推理论证,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③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④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
4.6反证法【要点预习】1.反证法的概念:在证明一个命题时,有时先假设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得出和已知矛盾,者与,,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 . 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平行线的有关定理.在内,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在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 【课前热身】1.“a<b”的反面应是…………………………………………………………………………()A.a≠b B.a>b C.a=b D.a=b或a>b2.用反证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最大角不小于60°”时,应该假设 .3.已知a∥b,a∥c,且∠1=44°,则∠2= .【讲练互动】【例1】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不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已知:如图,直线,a b被直线c所截,∠1≠∠2.求证: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证明:假设 ,那么∠1=∠2( )..这与矛盾.∴假设不成立.∴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变式训练】1.完成下列证明:如图,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B是______或______.当∠B是____时,则________ _,这与_____ ___矛盾;当∠B是____时,则______ ___,这与_______ _矛盾.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B一定是锐角.【例2】用反证法证明: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所有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已知:如图,P 为直线AB 外一点,PC ⊥AB 于C ,PD 和AB 不垂直.求证:PC <PD .【变式训练】2. 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必定是锐角.已知:△ABC 中,AB=AC .求证:∠B 、∠C 必为锐角.3.一块白铁皮零料形状如图, 要从中裁出一块平行四边形白铁皮, 并使四个顶点分别落在原白铁皮的四条边上.可以怎样裁?P D C B。
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浙教版下册4.6反证法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教学内容•反证法的基本概念;•反证法的运用方法。
3. 教学重点•理解反证法的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4.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反证法的运用方法。
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首先,我会介绍反证法的基本概念。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数学证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假设反命题的真假,从而推出矛盾的结论,进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通过反证法,我们可以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
步骤二:示例解析接下来,我会通过示例来讲解反证法的运用方法。
例如,假设有一个命题:“对于任意正整数n,如果n的平方是偶数,则n是偶数。
”我们可以使用反证法来证明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我们先假设n的平方是偶数,但n是奇数。
根据假设,可以得出n的平方等于奇数乘以奇数,即n的平方也应该是奇数。
然而,根据假设,n的平方是偶数,与n的平方是奇数相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原命题成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反证法的运用方法:首先,假设反命题的真假;然后,推导出矛盾的结论;最后,得出原命题的正确性。
步骤三:练习与讨论接下来,我会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自己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同时,我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解决思路。
步骤四:总结与拓展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对反证法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拓展题供学生继续巩固和拓展。
6.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反证法相关的题目作为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7.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反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运用反证法解决问题。
然而,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设计一些更有趣的例子进行讲解。
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和巩固。
4.4 反证法【学习目标】1、了解反证法的含义.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3、会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4、了解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习内容】书本P86—P87【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a<b”的反面应是…………………………………………………………………………()A.a≠b B.a>b C.a=b D.a=b或a>b二、知识梳理:2.反证法的概念:在证明一个命题时,有时先假设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得出和已知矛盾,者与,,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 . 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3.有关定理.在内,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在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三、应用新知★老师提醒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一反设(否定结论);二归缪(利用已知条件和反设,已学过的公理、定理、定义、法则进行推理,得出与已学过的公理、定理、或与已知条件、或与假设矛盾);三写出结论(肯定原命题成立).4.用反证法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不相等,则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已知:如图,直线,a b被直线c所截,∠1≠∠2.求证: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证明:假设 ,那么∠1=∠2( )..这与矛盾.∴假设不成立.∴直线a不平行于直线b.答案:a∥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a∥b5. 在证明“在△ABC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时,第一步应假设………………………() A.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B.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直角或钝角C.三角形中没有直角或钝角 D.三角形中三个角都是直角或钝角答案:B6.完成下列证明:如图,在△ABC中,若∠C是直角,那么∠B一定是锐角.证明:假设结论不成立,则∠B是______或______.当∠B是____时,则________ _,这与_____ ___矛盾;当∠B是____时,则______ ___,这与_______ _矛盾.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B 一定是锐角.答案:直角 钝角 直角 ∠B+∠C =180°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钝角 ∠B+∠C >180°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老师提醒2:应用反证法证题时,首先要正确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确全面地否定结论. 如果结论的反面不止一种情形,那么必须把各种可能性都列出来,并且逐一加以否定之后,才能肯定原结论正确.7.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已知: 直线l 1,l 2,l 3在同一平面内,且l 1∥l 2,l 3与l 1相交于点P.求证: l 3与l 2相交.证明: 假设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已知),∴过直线l 2外一点P 有两条直线和l 2平行,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矛盾.∴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正确.∴l 3与l 2相交.★老师提醒3:证明两直线相交的又一判定方法.8.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老师提醒4:当正面证明比较繁杂或较难证明时,用反证法证明是一种证明的思路,本题的结论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定理.四、回顾小结这一节课有什么收获?五、能力提升9. 不论x 为何实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点(,3)x x -不可能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解析:∵x >x -3,∴x <0且x -3>0不可能成立,即点(x ,x -3)不可能在第二象限. 答案:B10.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 ,b ,c ,给出下列五个论断:①a ∥b ;②b ∥c ;③a ⊥b ;④a ∥c ; ⑤a ⊥c . 以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________.解析:成立的命题有:①②→④;①④→②;②④→①;②③→⑤;②⑤→③;③⑤→②. 答案:如条件①②,结论④.11.如图,4,,60?,APC PCD BAP ααα∠=∠=∠=-,AB ∥CD ,则α的度数是 .解析:过P 作AB 的平行线,可证得∠APC=∠A+∠C .答案:15°12.用反证法证明: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所有各点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已知:如图,P 为直线AB 外一点,PC ⊥AB 于C ,PD 和AB 不垂直.求证:PC <PD .证明:假设PC ≥PD .(1)当PC=PD 时,那么∠PCD =∠PDC =90°,即PD ⊥AB ,这与PD 和AB 不垂直矛盾. ∴PC ≠PD .(2)当PC >PD 时,那么∠PDC >∠PCD . 而∠PCD =90°,这与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PC <PD .P D C B A。
4.6 反证法-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反证法的定义和基本思想;
2.能够应用反证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反证法的定义和基本思想;
2.反证法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应用反证法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介绍反证法这种证明方法,并通过举例子的形式让学生对反证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讲解反证法
教师详细讲解反证法的定义和基本思想,并结合反面假设和矛盾法的概念进行讲解。
3. 练习
教师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逐步掌握如何运用反证法方法进行解题。
4. 拓展应用
教师给学生出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运用反证法进行解题。
5. 总结
教师让学生归纳反证法的方法,并总结应用反证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五、布置作业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复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让学生听到了知识点的讲解,又让学生亲自练习,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反证法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反证法的含义.
2、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3、会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命题.
4、了解定理“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证法的含义和步骤.
课本“”合作学习”要求用两种方法完成平行线的传递性的证明,有较高难度,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故事引入“反证法”:中国古代有一个叫《路边苦李》的故事:王戎7岁时,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果子.小伙伴们纷纷去摘取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小伙伴摘取一个尝了一下,果然是苦李.
王戎是怎样知道李子是苦的?他运用了怎样的推理方法?
我们不得不佩服王戎,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反证法的思维.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在探求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面求解又比较困难时,常常采用从反面考虑的策略,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那么什么叫反证法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我们假定“结论不成立”,结论一不成立就会出毛病,这个毛病是通过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公理或定理矛盾的方法暴露出来的.这个毛病是怎么造成的呢?推理没有错误,已知条件,公理或定理没有错误,这样一来,唯一有错误的地方就是一开始的假定.既然“结论不成立”有错误,就肯定结论必然成立了.
你能说出下列结论的反面吗?
1.a⊥b
2. d是正数
3. a≥0
4. a∥b
(二)师生互动
1、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相交,那么和另一条也相交.
把本题改编成填空题:
已知: 直线l1,l2,l3在同一平面内,且l1∥l2,l3与l1相交于点P.
求证: l3与l2相交.
证明: 假设____________,即_________.
∵_________(已知),
∴过直线l2外一点P有两条直线和l2平行,
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求证的命题正确.
∴l3与l2相交.
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小结:证明两直线相交的又一判定方法.
2、根据上述填空,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用反证法证题的步骤.(教师板书步骤)生:①假定结论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②从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
经过推理论证,推出与已知条件或定义、定理、公理相矛盾;③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④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
明确用反证法证题的基本思路及步骤.
(三)学以致用,完善新知
1、课内练习1
明确在运用反证法的过程,往往要仔细分析结论的反面,特别要注意语句的转换及表达.
2、合作学习
求证: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你首选的是哪一种方法?
(2)如果你选择反证法,先怎样假设?结果和什么产生矛盾?
(3)能不用反证法吗?你准备怎样证明?
教师在例后要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反证法的优点:当正面证明比较繁杂或较难证明时,用反证法证明是一种证明的思路,并指出本题的结论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定理.
三、实践应用,知识迁移
1、课内练习2
2、链接生活
反证法的思想也时常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下面是有关的一个例子:
妈妈:小华,听说邻居小芳全家这几天下在外出旅游.
小华:不可能,我上午还在学校碰到了她和她妈妈呢!
上述对话中,小华要告诉妈妈的命题是什么? (小芳全家没外出旅游.)
他是如何推断该命题的正确性的?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吗?请举一至两个例子.
3、议一议:
甲、乙、丙、丁、戊五人在运动会上分获一百米、二百米、跳高、跳远和铅球冠军,有四个人猜测比赛结果:
A说:乙获铅球冠军,丁获跳高冠军;
B说:甲获百米冠军,戊获跳远冠军;
C说:丙获跳远冠军,丁获二百米冠军;
D说:乙获跳高冠军,戊获铅球冠军.
其中每个人都只说对一句,说错一句.你知道五人各获哪项冠军吗?
四、学习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们有何收获与体会?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学习了反证法证题的思路与步骤.
(2)教师扩展:在直接法无法证明或很难证明的情况选用反证法.
五、课后作业
1.配套作业本A(1)组必做。
2.书本作业题.
3.课外活动:收集反证法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资料下载】
反证法也称为归谬法,英国数学家哈代(G.H.Hardy,1877-1947•)对于这种证法给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评估.在棋类比赛中,经常采用一种策略,叫“弃子取势”,即牺牲一些棋子以换取优势.哈代指出,归谬法是远比任何棋术更为高超的一种策略.棋手可以牺牲的是几个棋子,而数学家可以牺牲整个一盘
棋.归谬法就是作为一种可以想象的最了不起的策略而产生的.32314 7E3A 縺23468 5BAC 宬38565 96A5 隥22575 582F 堯 B 40628 9EB4 麴28742 7046 灆33122 8162 腢34993 88B1 袱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