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0.23 KB
- 文档页数:4
第8课《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朗读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注意: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ǚ)舍万殊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1、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2、、找出每一节中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悲——痛。
四、文本研习(1)赏析第一段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法指导:组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链接: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
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
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4、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兰亭集序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认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以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以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一样 ,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事过境迁 ,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遗迹 ,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先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文雅。
1.对以下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 :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极 :穷尽。
.C.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D.每览古人兴感之由.分析 D 项 ,“由”,原由。
答案 D 暂 :一时。
由 :经过。
2.以下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 “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次序为第 50 个。
前一位是壬子 ,后一位是甲寅。
B. “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 ,即农历三月 ,也是先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 “修禊”,古代农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 ,以祈福消灾。
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 “彭殇”,“彭”即彭祖 ,活了八百岁 ,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逝世的人。
品味自然1.大自然就是大境界:高山、河流、海洋、湖泊、蓝天、白云、明月、星光、花草、树木、飞禽。
山巍峨,去天三尺三;海广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娇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草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有人说,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阳光灿烂,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
我想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类幸福的源头!拥抱大自然吧!你会感受到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清香,夏天清泉带来的阵阵清凉,秋天凉风送来的累累丰收,冬天雪花飘来的朵朵洁白。
你会发现,能够拥抱大自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3.找一条小溪,选一块石头,然后静静地听着水流过的声音,流过你的脚边,也流过你的心间。
轻快的水声,渐渐取代了一直盘桓在你心头的纷纭之声。
单纯地聆听自然的声音,单纯地贪图自然的节奏,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一致的和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壮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困境中的惊喜;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种放逐的悲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露的是一种思古的忧伤。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人生的源泉,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多一些人类的足迹,也让心灵多一份大自然的光芒,找寻一个归宿和家园。
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
其所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第三单元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
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
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
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
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
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
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
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
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
品味自然1.大自然就是大境界:高山、河流、海洋、湖泊、蓝天、白云、明月、星光、花草、树木、飞禽。
山巍峨,去天三尺三;海广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娇艳,云想衣裳花想容;草茂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有人说,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乐章;阳光灿烂,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
我想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人类幸福的源头!拥抱大自然吧!你会感受到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清香,夏天清泉带来的阵阵清凉,秋天凉风送来的累累丰收,冬天雪花飘来的朵朵洁白。
你会发现,能够拥抱大自然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3.找一条小溪,选一块石头,然后静静地听着水流过的声音,流过你的脚边,也流过你的心间。
轻快的水声,渐渐取代了一直盘桓在你心头的纷纭之声。
单纯地聆听自然的声音,单纯地贪图自然的节奏,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一致的和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荡气回肠的壮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困境中的惊喜;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种放逐的悲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露的是一种思古的忧伤。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是人生的源泉,亲近大自然,让大自然多一些人类的足迹,也让心灵多一份大自然的光芒,找寻一个归宿和家园。
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自成一家。
其所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书法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快雪时晴》《丧乱》《兰亭集序》等。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刚健秀美,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定语后置等特殊性文言句式。
2、理清文本结构,认识作者感情变化,探讨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准备;(一)课前自学准备1、文学文化知识序是一种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序分两类,一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为劝勉之辞;一是书序,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是介绍成书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旨意、作者的情况等。
《兰亭集序》属于书序。
2、作者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3、背景简介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即后来在文学史,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兰亭集序》。
此序一反《兰亭集》中“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也脱离了追求骈骊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
其深刻的生命感悟读来的确让人心为之恸。
补充: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4、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兰亭集序教课目的: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累积文言知识。
二、品尝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存亡观。
教课要点、难点:指引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邃叹息中所蕴涵的踊跃情绪。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点拨法。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录,唐太宗想方设法搜觅真迹,并昼夜赏玩摹仿之,致使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以后此墓被盗,真迹永久失散,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此刻所见的是唐朝冯承素的摹本。
它超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点评,不可以释怀,今日,我们就持续来赏识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累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首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季节宜人 --乐,宾客盈门 --乐,环境优美 --乐,活动文雅 --乐,天气明朗 --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 “信可乐也” 。
(板书“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虑:王羲之参加亭雅集这样快,但他笔一,呼出“痛哉” ,痛由何而来?“痛”什么?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意思:第一“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以外” 。
“夫”字抒感触的志。
作者从人人世的方式下手,以此切入点,引出第二的感触:“ 趣舍万殊⋯⋯不痛哉 !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了两种人生度——“晤言一室以内”与“放浪形骸以外” 。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了两种人生体——“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事过境迁”。
第四句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迹”与“修短随化,期于尽”。
后明确:种“痛”是惋惜之情,是“人生短,世事无常” “人生苦短,命运”的惋惜。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辑整理: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序”的文学常识;2、了解本文句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 三、自学指导 (一)、背景材料关于“序”:文体"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作者及背景:(见书下注释①) (三)文本探究阅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全文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二) 第二部分(3自然段) (三) 第三部分(4自然段) 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全文分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确定目标 (1分钟)学生阅读背景材料,筛选重要信息,记忆。
(7分钟)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完成字词解释。
学生自学探究 (10分钟) 学生小组交流(10分钟)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三)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本文作为书序介绍了作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 一觞一咏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佳作欣赏1、专注与补充阅读资料(三)词类活用 其活用类型并解释 少长咸集:( 少,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年龄小的,年龄大的)一觞一咏:( 觞,名词用作动词,喝酒)游目骋怀:(游,骋,使动用法。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共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点出集会的时间、地点,描绘兰亭的优美自然环境。
后一部分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常见义项,熟悉“修”、“期”、“次”、“致”、“所以”、“之”的用法。
2、整体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问题诊断分析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本序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共3课时(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宋代米芾称《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疏通,翻译全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八课《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1. 指导思想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心潮澎湃,在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倾注了个人的情感。
《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顿悟。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中尽显生命的张力,被后人赞为“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人生境界,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并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结合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及无味感,本教案的设计思路注意了以下三点:(1)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知识检测形式,提高学生的文言积累能力。
(2)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法展示,形象直观呈现“王羲之”。
(3)小组讨论,品味语言体悟情趣,培养积极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巩固文言实词虚词,抽查背诵,品味语言探寻情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成习题,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集体背诵;通过欣赏书法《兰亭集序》,学生感受书法的美;通过朗读及小组讨论,学生品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悟作者人生境界。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在深沉概叹中蕴含的积极情怀,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赏析景语体味情语。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探究作者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及体悟作者深沉概叹中包含的积极情怀。
二、教学准备(1)学生背诵全文并搜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及历代评价;(2)老师准备阿言的《兰亭集序》歌曲及唐代书法大师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品;(3)PPT课件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巩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群贤毕.至列坐其次.足以极.视听之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茂林修.竹况修.短岁化,终期.于尽答案:全旁边穷尽把······看作一样高(寿命)长至,及2填空《兰亭集序》的体裁是(),而它并没有像一般作品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上,而是重点在( )上。
2024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3篇)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兰亭集序》。
郗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
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
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
”
,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
何法盛《晋中兴书》
“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
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
,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
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另一种则是
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
人们对于自己先前
何况对于随着
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
析。
:结合前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时优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
文中王羲
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
第三单元山水游记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趣.舍万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1)集⎩⎨⎧少长咸集. 虫集.冠上 兰亭集.序(2)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3)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 东临.碣石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长..咸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映带.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觞.一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引以为流.觞曲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所以游.目骋.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足以极.视听之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齐.彭殇为妄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5.之⎩⎪⎨⎪⎧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与 极视听之.娱(三)文言句式6.(1)死生亦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当其欣于所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7.(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建议】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A. 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 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玡(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主要作品: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知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东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致使士大夫人人自危,普遍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静无为,感叹人生无常,在文章中常流露出消极情绪,而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常识]序(1)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鲁迅的《〈呐喊〉自序》等。
(2)赠序。
古代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3)诗序。
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3.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梳理情感脉络,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品读,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读《牡丹亭》,读到杜丽娘的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时候,竟生出些许惆怅。
是啊,良辰不再,美景已逝,一片好的心情难以寻觅,令人快乐的往事已如云烟,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我听邓丽君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时候,竟自默默流泪。
其实,杜丽娘之叹,邓丽君所唱之伤,早在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里就已经有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简介王羲之。
)
二、教师导读课文
三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能流畅翻译文本。
四、基础检测
抽查五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的情况。
1.引以为流觞曲水考查点:省略句式,古今异义。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考查点:固定格式。
“所以”在此处是“借以”“用来”的意思,此外,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是“的原因”“的根据”“的方法”等等。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考查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与”的意义。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考查点:考查“以”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兴”的意义。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者将“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强调,“以”是十八个虚词中意义和用法十分特殊的两个虚词之一,“以”即使同时可以解释为“因”和“因为”,用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虽然都解释为“因”和“因为”,但词性可能完全不同,词性不同,用法必然不同。
在这里,陈老师给大家交代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以”管住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以”就是介词;如果“以”管住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必然是连词。
由此看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是介词,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是连词。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考查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
这个句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很可能翻译成一个被动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有”字,可以翻译为被动句,保留“有”字,则句子中的“于”就要翻譯为“对”。
五、学生齐读课文
读的时候找出反映作者情感脉络的三个词。
六、要求学生梳理情感脉络
明确:乐——痛——悲
教师板书: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七、学生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提问:文段中哪些句子突出“良辰”?哪些句子突出“美景”?哪些句子突出“乐事”?哪些句子突出“赏心”?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
这为什么是良辰呢?和早春相比,少了料峭的寒意,和夏季相比,没有炙烤人的炎热。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乐事(一觞一咏)。
喝点酒,作点诗,这既是高雅的生活,也是快乐的生活。
赏心(“亦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八、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真是乐极生悲啊,作者乐之后,产生了怎样的人生之痛呢?提问:大家能将人生之痛的四个原因说出来吗?(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一个学生只回答其中一个原因)。
明确: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短促。
有人说,人生如暮春之草,这人生够短了,短到只有个把月;有人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人生就更短了,短到只有一个白天;有人说,譬若朝露,去日苦多,这人生太短了,短到只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犹如太阳照耀下的朝露,一会儿就没了;不过论述人生之短促,最高妙的还是王羲之,他说人生多短啊,短到抬头间就是一世,你看,俯仰之间,一生就过去了,虽是夸张,但不能不让人产生人生短促之感。
小沈阳说,这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说的还是人生短促。
陈老师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颇深,二十五年前,我的学生喊我“哥哥”,后来啊,喊我“伯伯”,现在,我的学生在大作文里面居然喊我“陈军爷爷”,人生短促,岂不痛哉?古今一理。
(板书:俯仰)
2.情随事迁。
你曾经牵肠挂肚的人,你曾经乐此不疲地去做的事,你曾经爱不释手的物品,你曾经对之流连忘返的景色,却因为时光的残忍,你不再对这些感兴趣,你彻底厌倦了,犹如童年的那枚陀螺,它被弃置在了墙角,默默地呆着。
人生本已短暂,就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之中,却又要发生一场场情变,岂不痛哉?(板书:情迁)
3.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那个人你依然牵挂,但伊人渺渺;那件事,你铭刻五内,但将不再发生;那件你眷恋的物品或许不在你身边了;那处美丽的风景,你欣赏过一次,却再也走不到那迷人的胜地,美好的时光,转瞬已为陈迹:岂不痛哉?(板书:陈迹)
4.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其实,人生短促也罢,审美注意五分钟也罢,美好的时光不能长久留存也罢,这都是人生之小痛,人生的大痛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刚才大家回答的:谁也逃不脱消亡的命运。
虽说,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但谁愿意去死呢?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毕竟谁都会死去,岂不痛哉?但是,我们能永久去痛吗?我们必须自我解脱,自我超越。
王羲之超越了自我吗?请读最后一段。
(板书:消亡)
九、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提问:表现王羲之的生死观(生命观)的句子是哪一句或哪几句?
明确: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板书:生死有异,彭殇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的生命观究竟是什么,王羲之的生命观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学生拿出纸片,写王羲之的生命观是什么,王羲之的生命观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探讨成果,并相机诱导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命观。
教师尽可能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特别精彩的语段,教师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要全班同学用掌声鼓励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学生。
教师小结:既然生死不同,彭殇有别,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好好地活着,精彩地活着,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古人讲立言、立德和立功,立言,留下著作、思想和艺术成果,王羲之做到了,他留下了《兰亭集序》,留下了不朽的书法艺术;立德,留下美德,万人传颂;立功,立下不朽功勋,彪炳千秋,让我们朝着这三个方向努力吧。
十、教师展示自己的生命观,激励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实,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只不过,上帝偏爱我,他咬了我三口,第一口,让我现在的身材如此短小精悍;第二口,在我未满一岁的时候,一场炭火将我烤得面目全非;第三口,我在号称澧县的青藏高原太青山脉的崇山峻岭中进行家访的时候,摔得半死。
但我从来没有沉沦,请听他的人生宣言(幻灯片):
即使翅膀被折断了,我已经不是飞鸟,但我爬,也要爬到高山之巅,去看蓝蓝的月亮;即使所有的星星陨落了,我也没了灯盏,但我必须将心点燃,让我的学生感觉到有光明、有热力、有温暖。
既然来过,我就得步履铿锵;我会不屈、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