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1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创作研究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其创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不言而喻。
他的诗歌以雄浑奔放的风格,豁达开阔而又富有想象力、感情表达力,成为后世诗歌的榜样和典范。
以下笔者将从李白的生平、创作特色和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来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研究。
一、李白的生平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郡成纪县(今陕西省凤县)。
出生于公元701年,自幼聪慧,父母早逝后,随皇甫冉学习。
后来他进入岐州高僧惠能门下,接受了不少禅学思想,而这也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李白曾辗转于各地,游历四方,曾经担任过官员、继承过遗产、翻译过外国文献、任教于长安扶苏书院,直至公元762年病逝于唐都长安,享年61岁。
二、李白的创作特色1. 结合现实李白的诗歌往往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思考和感悟,而他的创作也是与具体的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的。
如《将进酒》中“庐山谷口徐公神,沙湖风景独西秦”一句,描写出了庐山和沙湖的美景,也揭示了当时唐代的繁华景象。
而《将进酒》作于杜甫逝世后,李白也就借此诗纪念了自己和朋友的离别,抒发了自己对于浮沉世事的看法。
2. 一些典型瑕疵李白的诗歌中一些典型瑕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话中“元夜时”应为“元宵之夜”,“昏后”也应为“昏时”。
这些瑕疵虽然直接影响到了李白的语言水平,确甚至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更体现了李白诗歌中那股自由奔放的风格。
3.超越现实李白的诗歌超越了现实,背离了客观的现实,却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他有“依山尽青堆,枕水向黄昏”的“题扇子幽居谢晋公”;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将进酒”,尽显其诗歌中那种豁达、开阔的精神状态。
三、李白的文学价值李白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李白的诗歌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其豁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当代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不少借鉴和启示。
李白历史名人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以其豪放的诗风、奔放的个性和饱满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感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为主题,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景物、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观察和深入思考。
李白的诗歌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诗坛巨擘,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李白生于贫寒,家境贫困且父母早逝,使他从小就有了追求自由独立的决心。
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才华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早年曾在当地的农学校学习,后来投靠了一位文人学习文学和诗歌的修养。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和锻炼,李白逐渐展露出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个性。
他的诗风豪放奔放,尤其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李白的诗歌作品涉及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包括自然景物、历史事件、哲学思考、社会现象等等。
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精美细腻,能够通过简洁的文字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例如他在《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的描写方式成功地给人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李白的诗作也常常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常常运用史诗般的豪情和想象力,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样的描写方式能够引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李白的诗歌思想独特而深刻,他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庐山谣》中写道:“吾将去踏青,离恨恐难展。
别恋理多情,悠悠残别情。
”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感伤和对爱情的理解。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白的诗歌影响深远,他的诗风被后世诗人所借鉴并深受推崇。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志向高远为特点,广受欢迎。
在本篇研究报告中,将对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定西市),是唐代初期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出生在贫寒的农村家庭,后来随父母迁徙至西域,这段经历为他未来丰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玄宗开元年间,李白开始四处游历,颠沛流离,以奇特的生活经历和豪迈的个性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独特的意境。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作热情豪放,意境奔放自由,多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饮酒作乐以及人生哲理等。
他的诗句常常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给人一种宽广开阔的感受。
而且,他运用形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咏自然的山水诗,也有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评的诗。
他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开辟了唐代后期文人诗风的新局面,为之后的唐诗黄金时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被后人广泛传颂和仿效。
魏晋以来,文人雅士对李白的诗作情有独钟,尤其是他的豪迈志向和伟大目标所表达的雄心壮志,深受后代文人的追随和崇拜。
总之,李白作为唐代的一代诗仙,以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多样的创作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豪情万丈的个性和对人类理想追求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李白的诗歌对于后世的文人雅士们具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追逐理想、勇于创新的榜样。
李白历史研究报告
李白是唐朝时期的杰出诗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在诗歌创作上独具匠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即享有盛誉,并影响了后世的诗人。
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传世作品多数来源于后人的记载和收集整理。
根据史书和其他文献的记载,李白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01年),出生于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
他自幼聪明好学,家境富裕,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白少年时期曾游历于各地,广泛接触各种文化和人文景观,对其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进士考试中多次落榜,但这并没有打击到他继续诗歌创作的热情。
相反,他在失败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情感,使他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
李白的诗歌以自由奔放、浪漫豪放为特点,表现了他豪情壮志、追求自由和激情的个性特征。
他擅长运用华丽辞藻和意象的描绘,使其诗歌富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李白的诗作涉及到广阔的题材范围,包括描绘自然风光、歌颂英雄壮丽事迹、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追求,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和境遇的向往。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诗仙”,并被尊崇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他的诗歌作品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
总而言之,李白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其诗歌作品以其个性豪放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而著称。
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后世诗人的借鉴和追求的目标。
李白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本文基于对李白的研究,总结出他的生平事迹、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关于李白的生平事迹。
李白出生于唐朝,自少有志向,梦想成为举世无敌的诗人。
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游历经历丰富,受到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影响。
他游历期间,结识许多文人墨客,与之互相启发,共同探索诗歌艺术的极致。
李白对于政治的关注使他成为了唐玄宗朝的官员,但他并不擅长处理政务,官场生活使他感到压抑,最终选择过上自由自在的居士生活。
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内心的自由而努力。
其次,李白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想象力与疯狂,善于写作壮丽的山水田园风景,表达对自然的狂热追求。
他的诗句富有音乐感,语言优美流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比拟等,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另外,他的诗歌表现了对人生、宇宙等深刻的思考,并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最后,李白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被后人广泛传颂,并对后世诗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在唐代被称为“浪漫主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他的追求自由、痛饮快乐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创作特点和影响都非常显著。
他的诗作既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富有感染力,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超凡脱俗的诗歌才华,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诗人李白的生命历程研究报告幼儿受伤的处置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李白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早年生活李白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聪明好学,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文学和历史感兴趣。
他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自由,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游历生涯李白一生游历了许多地方,包括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
他通过游历观察自然风光、了解社会风俗、体验人生百态,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三、政治生涯李白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名声,逐渐成为唐朝政治舞台上的一员。
他曾经担任过翰林院供奉、秘书监等职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行为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符,最终被排挤出朝廷。
四、晚年生活李白晚年的生活比较凄凉,他失去了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力,生活也变得困难。
但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通过诗歌表达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风格也变得更加深沉和内敛,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五、影响与评价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诗仙”。
同时,他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他的生命历程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中国文学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白研究报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贯穿了他冒险的一生,描绘了他的豪放不羁和对自然的热爱。
本篇研究报告将探讨李白的诗歌特点、文学影响以及他的历史地位。
首先,李白的诗歌以豪放明快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奔放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诗歌技巧。
李白崇尚自然,热爱自由,他的诗歌往往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不满。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豪情壮志,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李白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的诗歌风格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纪元,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豪放诗风和奔放的想象力为后来的诗人们提供了范例和启发。
在他的影响下,唐代的诗歌从以律诗为主流转向了更加自由的诗歌形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最后,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白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他被誉为“诗仙”,这不仅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
总结起来,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明快为主要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白的作品仍然被广泛传诵和赞赏,他的诗歌才华和独特的创作理念使他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研究报告李白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被广泛称赞为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本报告旨在对李白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解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被誉为"诗仙"。
他的童年时代受到了儿时的悲剧阴影,丧母早逝,父亲再娶,导致他产生了早熟的个性特点。
李白在成年后的多次仕途失败使他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并逐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诗歌创作中。
他积极追求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崇尚酒与诗。
李白的作品多样化而丰富。
他的诗歌风格轻松明快,有时候充满了浪漫的激情,并融合了丰富的典故和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特点。
他的作品结构优美,情感深刻,并展示了他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在李白的诗歌中,自然景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他用充满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例如,在《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李白描述了金陵的美景,并以山水之美隐喻了自己的追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此外,李白也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他经常写关于当时政治、战争和社会现象的诗歌。
例如,在《白日依山尽》一诗中,李白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战争的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祈求。
李白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立下了浪漫诗歌的基调,并成为后世许多诗人追随的榜样。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自然、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不受拘束的创作方式和自由的生活态度也激励了后世的诗人,使他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综上所述,李白是中国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了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
他的创作风格和生活态度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研究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引言李白是中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广泛赞誉为杰作。
李白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
本文将对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
第一阶段:少年放浪时期李白的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放浪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出生到他二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饱览了大自然的美景,游历了许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由放浪的向往。
代表作品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
第二阶段:官场生涯时期李白的第二阶段是他的官场生涯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二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担任过多个官职,参与了政治和社会事务。
他的诗作开始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批评。
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和《行路难》等。
第三阶段:流亡逐臣时期李白的第三阶段是他的流亡逐臣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四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李白因为政治斗争和官场失意而流亡他乡。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乡愁和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和《月下独酌》等。
第四阶段:归隐田园时期李白的第四阶段是他的归隐田园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他五十几岁到生命的尽头。
在这个阶段,李白放弃了官场和世俗的纷扰,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和谐的赞美,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脱。
代表作品有《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结论通过对李白四个人生阶段的特点及其诗歌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李白作为诗人的成长和变化。
他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色和自由放浪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和政治权力的批评,同时还体现了他对乡愁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归隐田园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李白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关于李白的研究报告1. 引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多姿多彩,充满奇思妙想和豪情壮志,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李白的生平、诗歌创作和文学成就的综合研究,展示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李白的生平2.1 早年经历李白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先是当地的地方官员。
早年,他在家乡对古典文学展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和热情。
他在古诗词和文学知识的学习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2.2 仕途经历李白少年时曾经尝试过出仕于朝廷,但由于一些不可掌控的因素,他并没有取得仕途上的成功。
然而,不为官并没有阻挡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
2.3 浪漫的旅行经历李白喜欢四处游历和游历。
他曾经长时间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从西南的长江流域一直到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他的旅途中,他结识了许多名士和文化名人,他的创作受到了这些经历的极大影响。
3. 李白的诗歌创作3.1 诗歌题材多样化李白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抒情诗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也有写景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诗,还有抒发爱国情怀和社会批判的诗作。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3.2 艺术手法的创新李白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例如白描、夸张等,这些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动和艺术魅力。
3.3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李白注重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通过精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4. 李白的文学成就4.1 对于后世诗人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新时代,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奇思妙想和豪情壮志成为了后来许多文人的创作灵感。
4.2 文人的赏识和称誉李白的诗歌作品在他生前就受到了文人们的广泛赏识和称誉。
唐代文人杜甫称赞他为“太白居士”,宋代文人苏轼称他为“诗仙”,这些赞誉充分证明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李白研究报告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深沉而著称。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瑰宝。
本篇报告将对李白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形象进行研究。
首先,李白的诗歌艺术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怀。
他尤其擅长写景抒怀,他的作品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静夜思》一诗描述了夜晚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深邃的情感抒发使他的诗歌极富感染力和抒发性。
其次,李白的诗歌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他以豪放洒脱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权力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厌弃。
例如,《行路难》一诗,通过描绘荒凉的自然景象和困苦的人民生活,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望。
同时,李白的诗歌也展现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
他对宇宙的广阔和时间的短暂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例如,《将进酒》一诗通篇充满豪情,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热爱。
最后,李白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人物,形象鲜明,备受推崇。
他的形象被赋予了许多传说和神话色彩,被塑造成一个浪漫、豪放的形象。
他的形象成为后来文人墨客追求自由、创作的榜样。
李白的形象也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总之,李白的诗歌艺术和文化形象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他的诗歌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他的形象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求自由和创作的榜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李白的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本研究报告将主要以李白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李白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山水田园之景,更有对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和反思。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乐观的情绪表达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塑造了许多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
同时,他也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性的看法和感悟,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高尚品质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诗歌艺术手法独特且多样。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音韵的变化和节奏感的把握,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尤其是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诗歌拥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此外,他还尝试了以散文形式表达的传统吟游诗歌的崭新样式,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最后,李白的诗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奔放、不拘一格的个性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尤其是在诗歌形式和艺术表达上的突破,对于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作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创作的范本,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创作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丰富多样的主题、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彰显了李白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厚才华,也体现出他对人生、自由和高尚品质的追求与崇尚。
李白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当代,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李白研究1、清代王琦《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
李白诗主要吟咏自然山水、慨叹生命遭际、反映时代风貌。
詹英《李白诗文系年》考证李白诗文写作时间和背景,以年月为纲,对李白三分之二以上作品进行了系年。
林庚《诗人李白》是50—70年代初研究李白思想、性格及艺术成就最有影响之作。
80年代出现了三部李白全集校注著作: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安旗、薛天纬、阎琦、房日晰《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编年),詹英、葛景春、刘崇德、詹福瑞《李白全集汇释集评》;三书的共同特点:对李白诗文进行了全面整理,集校勘、洲释、评笺为一书,广泛采纳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20世纪后期李白研究的水平。
两部基础性研究工具书:裴斐、刘善良《李白资料汇编》,郁贤皓《李白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既为读者提供李白的各种基本知识,又反映出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工具书)罗宗强《李杜论略》实事实是地总结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李白家世的原始记载,见于李白诗文自述、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蜀地)元稹误解杜甫当与山东李白好之意,认为李白出生地在山东;清王琦、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说出生蜀中;李宜琛考证生于西域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根据范碑,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
3、李诗辨伪始于宋代苏轼;李白词《菩萨蛮、忆秦娥》之说分别见于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盛赞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蜀道难》寓意说法有:罪严武(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讽玄宗入蜀(萧士斌、沈德潜、俞平伯认为此说最可信)、即事名篇、送友人入蜀、别有寓意说。
(林庚提出李白诗歌是盛唐气象的代表,裴斐持反对意见)杜优李劣论:元稹、苏辙,李优杜劣论:欧阳修、祝允明、郭沫若,不当以优劣论李杜:韩愈、严羽、李东阳。
4、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咏咏自然山水,透过山水诠释生命的体验,自然山水不再是本然状态,而是经过其精神打造的人格化的自然;(2)慨叹生命遭际,或抒发拯物济世的壮怀,或抒发失意后苦闷、矛盾的郁怀,或抒发向往自由、鄙弃权贵、抗争命运的逸怀;(3)反映时代风貌,或描写边塞战争,或抨击朝政腐败,或反映虞乱带来的灾难,或同情百姓疾苦。
李白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感性为特点,被誉为“诗仙”,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对李白的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和诗歌特点。
李白生于隋末唐初,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
自小聪明机智,有才华。
他曾游历各地,与各类人交往,一生经历了许多辗转的故事。
关于他的生平,有很多传说和流传下来的佳话,使他成为一个神秘的形象。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他将自己与世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无限向往、豪放不羁的情感。
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感性为特点。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涉及山水、历史、宴会、咏史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应属山水诗。
他以形象生动的描述、自由奔放的感情表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诗意的冲击。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的词语中融入情感和哲理,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李白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热爱自然,热爱人间万物。
在他的诗歌中,大自然被描绘得生动而美丽,宇宙万物与诗人心灵相通。
他追求自由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常以饮酒、游历、放浪和逍遥自在为主题,倡导豪放不羁,向往人间仙境,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李白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对外部物质世界的赞美,与内心感情的深情表达形成鲜明对比,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饱满的力量。
他的诗句流畅且富有音乐感,常采用自由的对仗和韵律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变化。
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他将诗人的心灵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启发读者去感受人生的真谛。
综上所述,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感性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自由奔放的感情表达,他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诗意的冲击。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表达了他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他的诗句流畅且富有音乐感,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诗人的心灵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启发读者去感受人生的真谛。
李白历史名人研究报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畅达的风格而闻名,表现出了对自然、对生活、对自由的热爱,其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作涉及的主题广泛多样,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爱情、友情等等。
他独特的诗风充满了想象力和奇思妙想,常常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塑造出美丽的诗境。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李白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豪放的《将进酒》,又有婉约的《静夜思》,展现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除了其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外,李白的传世作品还包括散文、诗歌理论和书信等。
他的散文作品以《李太白集》为主,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理论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他与一些其他文学家和学者的书信往来也提供了对他思想和性格的一些了解。
李白的生平事迹比较传奇。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士人家庭,但因为天赋出众而成为了一位宦官,后来他离开朝廷投身文学创作,并以自己的才华和诗歌风靡一时。
他游历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与一些历史名人有过交往。
然而,晚年的李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包括政治动荡和个人生活上的困难,最终他在西安去世。
尽管李白在他的时代并未被广泛认可,但在后世,他的作品成
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诗歌独具特色,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他的诗歌影响了许多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被称为后世的"诗仙"。
他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着自由、奔放和不拘一格的精神。
20世纪李白研究述略
李白(701-762)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诗人,他的诗歌和诗句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20世纪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突破的李白研究,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
20世纪早期,李白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其诗歌的真伪,著名的学者陈秋水在《李白诗歌研究》一书中,对李白的诗歌作了详细的梳理,论述了李白诗歌的真伪和表现手法,形成了20世纪李白学的基础。
在20世纪中叶,李白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探讨其诗歌的历史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人楚辞地位的确认,研究者认为,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诗经》《楚辞》作为文学著作发挥创作作用的诗人,也是首先将文学艺术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宗教文化、社会史和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20世纪后期,随着古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李白诗歌中作品中文学、哲理、伦理等思想内容,探讨其作品有关诗性、象征意象、形式结构等方面的文学理论角度。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李白的作品,揭示其诗歌中隐藏的人文精神,并将其与近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其他文学著作如《李太白集》都受到关注,甚至李白的世界观、思想观点也受到学者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李白的精神世界深处,获取更多关于李白精神形象的细节信息。
总之,20世纪以来,李白研究的重心从实物变成理论,从诗歌的古典性变成人文性,研究不仅确立了李白学的学科地位,也为诗人的哲学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其学术价值不可忽视。
李白历史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朝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形象丰满、情感奔放,被后人称为“诗仙”。
李白的创作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的诗歌继承了古代文人的艺术传统,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本报告将从李白的生平、诗歌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详细的研究。
李白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01年),出生于今陕西省凤翔县。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李白年轻时游历过很多地方,见识广博,他从事官府勾当和华丽的生活。
但在李白36岁的时候,因为受到玄宗的怀疑,被贬为杜牧一样的议郎,后来又因与人斗酒起斗笠之争,被贬为夔州司马。
李白於764年去世,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青莲居士诗》,也有婉约的《秋夜寄邱员外钤辖兼呈诸公》等。
他的诗歌常常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李白的诗作形象丰满、语言流畅,常常采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歌广泛运用了形象化和象征化手法,给人以浩荡奔放的感觉,而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这些诗作给人一种旷达豪放,力图超越尘凡的感觉,不受限于世俗之间的束缚,展现了李白豁达不拘的性格。
李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杜甫对李白的诗歌深感敬佩,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和楷模。
他在《白马篇》中写道:“君不见白水溪头尽,涪江楼下逸君诗。
世人又见江流尽,唯我蜀江亭下看。
”这也是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之一。
李白的诗歌受到了长期的传颂和赞颂,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塑造了一种文化意象和精神面貌,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追求的对象。
综上所述,李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展现了豪放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采用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李白的诗歌影响深远,受到了长期的传颂和赞颂,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追求的对象。
李白生平事迹研究报告一、引言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狂放不羁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仙”。
本文将以李白的生平事迹为主线,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早年经历李白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慧,擅长文学和音乐。
据记载,他七岁能写诗,十岁能作文。
他的父亲对他的才华非常看重,给予了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白对诗词的热爱日益加深。
三、壮游江湖李白年轻时热衷于游历名山大川,他曾拜访过很多名士高僧,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他还拜师学艺,向各路名家请教,使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开始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风格。
四、仕途失意李白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却屡次落榜,未能进入仕途。
他的失败使他感到沮丧和失望,但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诗人的决心。
五、与杜甫的交往杜甫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有过多次交往。
两人一度成为挚友,他们互相赞赏对方的才华。
然而,由于性格和追求的差异,两人之间也产生了一些摩擦。
尽管如此,他们的诗歌交流对彼此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流放岁月由于李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不妥协,他多次遭到贬谪和流放。
流亡岁月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更加深刻和真实,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七、晚年归隐李白晚年时回到家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他放下了世俗的纷扰,专注于诗歌创作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晚年作品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深度,反映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领悟。
八、艺术成就与影响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特。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狂放不羁著称,充满了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热情和追求。
他的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九、结语通过对李白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
李白风格特点研究报告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经典千古,被后世称赞为“无人可及”的文学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李白的风格特点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白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闻名,铺陈浩大的气势和雄浑的情感。
他大胆地运用自由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等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作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通常与山水田园景物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凌厉、激情澎湃的文学风格。
其次,李白的语言风格独具匠心。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词藻华丽、充满音韵美的表达方式。
他善于运用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从而给读者带来诗意的享受。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再次,李白的题材广泛多样。
他的作品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个人情感、描写自然风景、讴歌历史伟人等。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而多样化,从而丰富了整个唐代的文学创作。
他善于利用各种题材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后世的文字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最后,李白的作品寄托着他对旷达豪迈人生态度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与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悔和对唐朝盛世的热爱。
他以游侠般的风姿和像醉如痴的豪情日夜不息地倾注在诗歌创作中,彰显出他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总之,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他的诗作充满了个人情感、豪放笔调、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广泛多样的题材。
他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激励着后世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们不断追求卓越。
通过本篇研究报告,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白的风格特点,也深入了解了他的卓越贡献和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于李白诗的研究报告图文
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坛的诗仙,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将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李白诗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
图1:李白的生平
李白于唐朝初期(公元701年-762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他的父亲是个寒微的士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有着诗词天赋。
李白曾经游历过中国各地,广泛涉猎了各种文化,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2: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抒情诗,也有山水田园诗,同时还有豪放的骚体诗。
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豪情壮志、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和联想等修辞手法,使他的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图3:李白的代表作品
李白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将进酒》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而且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图4: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诗作引起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的兴趣,并成为了他们创作的重要参考。
李白的诗歌也深受民间流传,成为了诵读和传唱的对象。
他的诗风独
特,表现了自由奔放的个性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些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结论:
通过对李白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其中饱含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李白的诗歌风格独特,影响了很多后世诗人,并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吕子羽【太白醉归图】春风醉袖玉山颓,落魄长安酒肆回。
忙煞中官寻不得,沉香亭北牡丹开。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八)宋九嘉【题李白泛月图】江心月影尽一掬,船头杯酒尽一吸。
夜凉风露点官袍,天地之间一李白。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李端甫【太白扇头】严冰涧雪谪仙才,碧海骑鲸望不回。
今日霜纨见遗像,飘然疑自月中来。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王若虚【臣事实辨(录一)】阮籍广武之叹,呼沛公为竖子,李太白讥其“狂言非至公”,而东坡以为指魏晋间人。
予谓籍傲诞大言,视先王曾无忌惮,而何有于沛公乎?此固无足怪者。
盖东坡不必辨,而太白亦不必责也。
(《滹南遗老集》卷二十八)【谬误杂辨(录一)】《司马相如传》曰:“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意盖武帝好仙,而相如所陈皆飞腾超世之语,适当其心,故自有凌云之气。
而学者多以为文辞可以凌云,何也?李白诗云:“相如去蜀谒武帝,安车驷马生辉光。
一朝再览《大人》作,万乘忽欲凌云翔。
”此得之矣。
彼有云“高义薄云天”、“凌云健笔意纵横”者,非本乎此,自不妨。
(同上卷三十三)按:李白诗见《白头吟》其二。
【文辨(录一)】世称“李杜”而李不如杜,世称“韩柳”而柳不如韩,称“苏黄”而黄不如苏:不必辨而后知。
欧阳公以为李胜杜,晏元献以为柳胜韩,江西诸子以为黄胜苏;人之好恶固有不同者,而古今之通论不可易也。
(同上卷三十五)杜诗称李白云:“天子呼来不上船”,吴虎臣《漫录》以为范传正《太白墓碑》云:明皇泛白莲池,召公作引,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乃命高将军扶以登舟;杜诗盖用此事。
而夏彦刚谓蜀人以襟领为船,不知何所据。
《苕溪丛话》亦两存之。
予谓襟领之说定是谬妄,正使有据,亦岂词人通用之语?此特以船字生疑,故尔委屈。
然范氏所记白被酒于翰苑,而少陵之称乃市上酒家,则又不同矣。
大抵一时之事,不尽可考。
不知太白凡几醉,明皇凡几召,而千载之后,必于传记求其证邪?且此等不知,亦荆公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盖其绪密而思深,非浅近者所能窥,斯其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而欧公云:甫之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
是何其相反欤!然则荆公之论,天下之公言也。
(同上)王直方云:东坡言鲁直诗高出古人数等,独步天下。
予谓坡公决无是论;纵使有之,亦非诚意也。
盖公尝跋鲁直诗云:每见鲁直诗,未尝不绝倒。
然此卷语妙甚,能绝倒者已是可人。
又云: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不敢复论鄙事,虽若不适用,然不为无补于世。
又云: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多食则发风动气。
其许可,果何如哉!(同上卷三十九)刘祁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
少擢第,作诗及字画有名。
王庭筠子端荐入翰林,因言事忤旨外补。
……公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
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人领袖。
(《归潜志》卷一)宋翰林九嘉,字飞卿,夏津人。
少游太学,有辞赋声,从屏山游,读书为文有奇气,与雷希颜、李天英相埒也。
……少时题太白泛月图云:“江心月影尽一掬,船头杯酒尽一吸,夜深风露点宫袍,天地之间一李白。
”可想见其意气也。
(同上)李经天英,锦州人。
少有异才,入太学肄业。
屏山见其诗曰:“真今世太白也。
”盛称诸公间,由是名大震。
字画亦绝人。
再举不第,拂衣归。
南渡后,其乡帅有表至,朝廷士大夫识之曰:“此天英笔也。
”朝议以武功就,命倅其州,后不知所终。
天英为诗刻苦,喜出奇语,不蹈袭前人,妙处人莫能及。
号无尘道人。
《题太真图》云:“君前欲拜还未拜,花枝无力东风羞。
”又《夜雨》云:“灯火万家夜,萧萧帘下声。
”《晚望》云:“夕阳万里眼,人立秋黄中。
”《夜起》云:“夜起不得月,河汉空星辰。
”又《步云意》云:“一片昆仑心,夕阳小烟树。
”又四言云:“老峰蹙云,壁立挽秀。
林阴洒雨。
苍苍玉门。
虚明满镜,夜气成画。
”此其诗体也。
(同上卷二)李汾长源,先名让,字敬之,太原人。
少游秦中,喜读史书,览古今成败治乱,慨然有功名心。
工于诗,专学唐人,其妙处不减太白、崔颢。
为人尚气,跌宕不羁,颇褊燥,触之辄怒,以是多为人所恶。
(同上)王郁飞伯,奇士也;少余一岁,与余交最深。
仪状魁奇,目光如鹘步武翩然;相者云:病鹤状貌也。
少居钓台,闭门读书,不接人事数载。
为文闳肆奇古,动辄数千百言,法柳柳州;歌诗飘逸,有太白气象。
初为御史程公震所知,继为李翰林钦叔、麻征君知几、史卢氏学优嘉赏,且共为廷誉籍籍。
……其论为文,以为近代文章为习俗所蠹,不能遽洗其陋,非有绝世之人,奋然以古作者自任,不能唱起斯文;故尝欲为文,取韩、柳之辞,程、张之理,合而为一,方尽天下之妙。
其论诗,以为世人皆知作诗,而未尝有知学诗者,故其诗皆不足观;诗学当自三百篇始,其次《离骚》、汉魏六朝唐人。
姑皆置之不论。
盖以尖慢浮杂,无复古体。
故先生之诗必求尽古人之所长,削去后人之所短。
其论诗之详皆成书。
其论出处,以为仕宦本求得志,行其所知以济斯民,其或进而不能行,不若居高养豪,行乐自适,不为世网所羁,颇以李白为则。
(同上卷三)赵闲闲尝为晚年诗,多法唐人李、杜诸公,然未尝语于人。
已而麻知几、李长源、元裕之辈鼎出,故后进作诗者,争以唐人为法也。
(同上卷八)赵闲闲尝为余言:少初识尹无忌,问“久闻先生作诗不喜苏、黄,何如?”无忌曰:“学苏、黄则卑猥也。
”其诗一以李、杜为法,立言尤工。
(同上)李屏山教后学为文,欲自成一家,每日当别转一路,勿随人脚跟,故多喜奇怪。
然其文亦不出壮、左、柳、苏,诗不出卢仝、李贺。
晚甚爱杨万里诗,曰活泼剌底人难及也。
赵闲闲教后进为文,则曰文章不可执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何拘为。
(屏山)尝与余论赵文曰:才甚高,气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支堕节处,盖学东坡而不成者。
赵亦语余曰:之纯文字止一体,诗只一向去也。
又赵诗多犯古人语,一篇或有数句,此亦文章病。
屏山序其《闲闲集》云:“公诗往往有李太白、白乐天语,其辄能识之。
”又云:“公谓男子不食人唾,后当与之纯、天英作真文字。
”以阴讥云。
(同上)蔡珪【太白捉月图】寒江觅得钓鱼船,月影江心月在天。
世上不能容此老,画图常看水中仙。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十五)赵可【卜算子谱太白诗语】明月在青天,借问今时几?但见宵从海上来,不觉云间坠。
流水古今人,共看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长照金尊里。
(《中州乐府》)李俊民【申元帅四隐图(其四)李太白】谪在人间凡几年,诗中豪杰酒中仙。
不因采石江头月,那得骑鲸去上天。
(《壮婧集》卷五)元好问【太白独酌图宣和所藏李伯时笔】谪仙去世三百年,海中鲸鱼渺片翩翩。
岂知龙眠天马笔,忽有玉树秋风前。
金銮归来身散仙,世事悠悠白发边。
会稽贺老何处在?千里名山入酒船。
清景已随诗句尽,风流合向画图传。
往时长安酒家眠,焦遂不狂张不颠。
想得三更风露下,醉和江月弄江烟。
(《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华不注山济南作】元气遗形老更顽,孤峰直上玉孱颜。
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脚断来天宇间。
齐国伯图残照里,谪仙诗兴冷云间。
乾坤一剑无人识,夜夜光芒北斗寒。
(同上卷九)【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萧萧窗竹动秋声,紫极深居称野情。
静坐且留观众妙,还舟无用说长生。
风流五凤楼前客,寂寞千秋身后名。
解道田家酒应熟,诗中只合爱渊明。
萧萧窗竹动秋声,檐间白云澹以成。
白云朝飞本无意,白云暮归如有情。
渊明太白醉复醉,季主唐生鸣自鸣。
四十九年堪一笑,昨非今是可怜生。
(同上)【李白骑驴图】八表神游下笔难,画师胸次自酸寒。
风流五凤楼前客,枉作襄阳雪里看。
(同上卷十二)【王黄华梦碑(节录)】闲闲有上公诗云:“李白一杯人影月,郑虔三绝画诗书。
”冯内翰挽章云:“诗名摩诘画绝仙,人品右军书人神。
”人以为实录云。
(同上卷十六)【济南行记(节录)】西北孤峰五:曰匡山,济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尝读书于此;曰粟山;曰山药,以阳起石得名;曰鹊山,山之民有云,每岁七八月鸟鹊群集其上,亦有一山背曰鹊,时此山之所以得名欤?曰华不注,太白诗云:“昔岁游历下,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青翠如芙蓉。
”此真华峰写照诗也。
大明湖由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
(同上卷三十四)【李治中遹(节录)】李遹字平甫,栾城人,明昌二年进士。
……子冶,字仁卿,正大七年收世科。
屏山赠诗所谓“仁卿不是人间物,太白精神义山骨”者也。
(《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二十八)【王太常绘】绘字质夫,济南人,天会二年进士。
《武陟道中》诗云:“梧叶重胜迎日露,荞秧薄要护霜云。
”人颇称之。
仕至太常卿。
有注太白诗行于世。
(同上卷三十五)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七首(录一)】衣龙钟,鬓飘肃,穹卢停烛坐寒宵。
翰林遣介赠佳句,虿芒鸟迹书生绡。
既倒狂澜再扶起,昔有谪仙元姓李。
今日龙庭忽见君,谁道当年太白死。
文章气象难形容,腾龙翥凤游秋空。
笔力万钧神鬼泣,雷轰电掣驱疾风。
馀裕喜君能绰绰,鼓舞为君欲矍铄。
解读奇字笑扬雄,识厌张华能物博。
与君握手天山边,举觞相嘱望青天。
他年雅社结白莲,林泉杖履冲云烟。
(《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和景贤十首(录一)】李杨相继领台司,兵起渔阳祸已迟,向昔正怜花解语,而今空忆柳如眉。
日伤桃李初开夜,肠断梧桐半落时。
试问宫中谁第一,三郎犹记谪仙诗。
(同上卷三)王邻【湛然居士文集序(节录)】夫文章天下之公共,言赋者自以与贾、马争丽则,言诗者自以与李、杜争光焰,逞辞藻者不让苏、黄,恃歌词者辄轻吴、蔡,以至气冲云霄而莫肯相下;及其较量长短,探頟妍丑,得其全者鲜矣,厌人望者鲜矣。
中书湛然性禀英明,有天然之才。
或吟哦数句,或挥扫百张,皆信手拈来,非积习而成之;盖出于胸中颖悟,流于笔端之敏捷。
味此言言语语,其温雅平淡,文以润金石,其飘逸雄掞,又以薄云天,如宝鉴无尘,寒冰绝翳,其照物也莹然。
向之所言贾、马丽则之赋,李杜之焰之诗,辞藻苏、黄,歌词吴、蔡,兼而有之,可谓得其全矣,厌人望矣。
(《湛然居士文集》卷首)李治李白子伯禽,为嘉兴徐浦盐官,侮慢庙神以死。
伯禽之狂悖有以哉!白自一生蹇傲,视礼法如木索,任放浪为特达;然气豪才壮,有所为而然,则尚可言也。
彼伯禽者,何为者也?狃习所见,强吾之所无而亦为是,几何不自绝于天耶!吾谓慢神而得死,非神殛之,其所以取之者盖已久矣。
为人之子也得为白也后,则人之大幸也;不肖之子翻得大不幸,悲夫!(《敬齐古今黈》卷四)李白诗《尧祠送别》云:“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犁,牛驳也;騧,黄马黑喙也。
然则犁眉騧者,黄马黑喙而眉斑驳者耳。
(同上卷七)李太白送李女真归庐山诗云:“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谓其地形叠叠然也。
(同上)按:此为《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诗。
欧阳永叔作诗,少小时颇类李白,中年全学退之,至于暮年则甚肆似乐天矣。
夫李白、韩愈、白居易之诗其词句格律各有体,而欧公诗乃具之,但岁时老少差不同,故其文字亦从而化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