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梅岭三章》优秀教案.pdf
- 格式:pdf
- 大小:170.56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借代与借喻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背景陈毅。
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诗歌学习,朗读为本。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
生自由读。
齐读。
2、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
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女生读。
男生读。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1)解读第一章:——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说教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
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初三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基于初三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梅岭三章》说课稿一、说教材《梅岭三章》是由三首诗组成一个整体,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中抒发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诗章运用了绝句的形式,朗朗上口,易记易诵。
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语言形象生动,情感饱满真挚。
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借助诵读体会旧体诗规整的韵,发掘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弘扬革命文化。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与积累基础不是很足。
且对于《梅岭三章》以旧诗的形式书写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之事的作品,却比较陌生。
本篇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之一,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在诗歌语言、创作手法与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情感与深层主旨,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之美,情感之深,人性之至。
要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破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与疏离感,可以通过创设诗歌情境、巧用助读资料、设置关键话题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绪与情感一步步引入更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单元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正文,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读作者这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感受作者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和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
四、说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归纳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安排一个课时。
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借助小序和注释了解大意,反复诵读,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不过多讲解,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梅岭三章》自主学案
五、学习目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重点是:把握意象、赏析词语、理解情感。
六、小序释义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写作
背景和写作缘由.“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七、赏析诗歌
内容情感
写作特色
八、作业
1.诵读、默写诗歌
2.仿照诗歌,创作一首小诗。
九、推荐阅读
陈毅的《陈毅诗词选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鲁迅的《自嘲》《自题小像》等诗作,理解作者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人格。
九、欣赏视频。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其精神朗读这三首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提示】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1.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
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是第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文旨在介绍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并能够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2.感受文章氛围,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学会对比分析,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2.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3.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1.讲授法:先讲后练,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并认识修辞手法的使用与作用。
2.指导法: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文章的氛围,进而理解梅岭三章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内容课前导入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阅读相关材料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山村毛遂自荐”的传说故事,为学习梅岭三章做好铺垫。
理解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梅岭三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村长的势利心、周五的聪明机智、毛遂的耿直和憨厚等。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感受氛围1.通过朗读梅岭三章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氛围,并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背后的思想与感情,了解梅岭三章的深刻内涵。
对比分析修辞手法1.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比喻、象征、对偶等。
2.通过对比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领悟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进行讨论。
小组表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准备,让学生一同表演梅岭三章中的经典片段,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梅岭三章。
写作演练引导学生根据梅岭三章的内容,自主撰写一篇文章,并在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理想,展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巧妙运用设问、借代、借喻、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语言形象精练。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们借助这些意象,体会到了革命者深沉博大而又炽热激越的情感。
九、作业
1. 背诵、默写诗歌
2. 仿照诗歌,创作一首小诗。
十、拓展阅读、启示人生。
《梅岭三章》是陈毅元帅的代表作,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
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回望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为祖国奋斗一生,他们留下的壮丽诗篇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们的名字照耀史册,他们的精神永放光芒。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教法学法 : 在指导学生娴熟朗诵全文的基础上 , 指引学生自主学习 ,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 经过合作 . 议论等方式领悟作者所托之志 , 培育学生累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 辅之以多媒体教课 . 下边回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 , 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 ,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放的革命情怀 .2.领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课要点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激情壮志.教课难点借代与借喻教课过程一. 介绍作者 , 背景陈毅 . 名世俊 , 字仲弘 , 中国共产党员 . 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政治家 . 军事家 . 外交家 . 诗人 . 在仇敌围追堵截的危难时辰 , 深陷窘境的陈毅写下了英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这组诗解说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 , 这组诗赞誉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放情怀 ,诗歌学习 , 朗诵为本 ._34 年 10 月, 红军开始长征 .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_35 年春 , 陈毅同志率队伍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而去 .二. 频频朗诵 , 掌握感情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 , 要求借助说明理解字词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1.联合朗诵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在掌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 每个同学的朗诵体会是不同样的.生自由读 . 齐读 .2.竞赛读 .下边我们来一段朗诵竞赛. 我们班朗诵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 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 . 男生读 .三.认识内容 , 领会革命精神1.这几首诗的前方有一段小序 , 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 . 地址 . 经过和写作缘故 , 从〝旋围解〞能够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以后补记的 , 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 , 〝留衣底〞是为了鼓励战友 , 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精神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侧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 , 回想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 , 声明今生若不见革命成功 , 死后也必然要召集旧部英灵持续战斗 ,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反动统治者苦战究竟的革命精神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侧重写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人抱恨终天 , 鼓励幸存者努力作战 ,以成功喜报来告慰死者 ,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期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要点词语能表现这类精神?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二教课目的 :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献身革命的崇敬精神 .2.认识诗歌语言的精练 . 压韵和节奏的特色 .教课方案 :1.课前 , 学生仔细预习 , 扫清阅读阻碍 . 查词典 . 看说明 , 读准字音 , 理解词 . 句的粗心 , 培育自读能力 .2.依据教材特色 , 采纳朗诵教课法 , 重申朗读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 .3.教课安排 :1课时教课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优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他在戎马生涯的空暇 , 写下了很多优异诗篇 , 此中许多是反应他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 《梅岭三章》就是此中很闻名的一篇 . 今日 , 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 .( 板书课题 . 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诵录音 , 请学生批准字音 , 赏识朗诵 , 整体感知诗歌境界 .2.发问 : 这三首诗饱含着如何的感情 ?朗诵时 , 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掌握 ?明确 : 这三首诗 , 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杀身成仁的壮烈情怀和对成功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 : 诚挚而深邃 . 豪放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诵录音 , 请学生轻轻跟读 , 进一步领悟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 . 发问 : 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 : 〝虑不得脱 , 得诗三首留衣底〞表示诗人冷静. 镇定 . 杀身成仁 . 重申小序不只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 地址和事件的缘起 , 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 , 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 板书 : 〝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诵第一首诗 . 发问 :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能够说 , 为革命 , 诗人鞠躬尽瘁 ,死尔后已尚嫌不够 , 他是死而不已 , 由于他到了阴曹地府 , 还要〝招旧部〞 . 〝斩阎罗〞 . 〝招〞 , 旌旗鲜亮 , 有阵容 , 有感化力 . 〝斩〞力度强 . 速度快 , 坚决干脆 , 有居高临下的气概 , 腔调也剧烈高亢 .[ 板书 : 〝一 . 杀身成仁 ( 招 . 斩) 〞]6.女生朗诵第二首诗 . 发问 : 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 : 〝此头须向国门悬〞 . 〝喜报飞来当纸钱〞 . 前句出自汪精卫的《狱中杂感》. 有时袭用古人成句 , 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能够的. 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 , 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同样抱恨终天. 他寄望以后人多多努力 , 成功的喜报早日飞传 . 〝飞〞 , 轻快 . 欢乐 , 联翩而至 , 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 板书 : 〝二 . 死不瞑目 ( 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三教课目的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要点 :?(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 . 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 . 想象奇异的写作特色 .?教课时间 : 一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人?_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那时 , 陈毅同志身负重伤 , 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并主持政府工作 ._35 年春, 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 , 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 , 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 这三年游击战争 , 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_36 年冬季 , 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 20 多天 . 考虑到难以脱身 , 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 不久 , 仇敌一无所得 , 便悻悻救围而去 . 今日 , 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二. 课文剖析 ?1.朗诵这三首诗 ( 教师范读 , 学生朗诵 . 齐读 , 读出气概 , 读出感情 , 直至娴熟背诵.)?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 , 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归纳 :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 . 地址 . 缘故和写作背景 .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 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决心.?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 , 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 ?试填表说明 .?┌───┬─────────────┬──────────┐?│?.....│内容归纳 ?.................│表现的革命精神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 , 回首艰 ?....│表现了存亡不渝 . 誓与│?│?..... │难创业的征战路程 , 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 ,?.....│命精神 .............│?│?.....│死后必需召集旧部英 ?.......│?...................│?│.....│魂 , 持续战斗 .?...........│?...................│?├───┼─────────────┼──────────┤?│第二章│十年征战 , 大业未成 , 诗?.. │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 . │?│?.....│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 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课方案。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梅岭三章》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由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将军被困梅岭山时所作,为七言绝句组诗。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忆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义无反顾的勇气,又有即将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精神。
1.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连和抑扬顿挫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现出作者大无畏的革命感情。
(重点)2.能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能概括出每首诗歌内容。
(难点)3.体会诗歌中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连和抑扬顿挫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现出作者大无畏的革命感情。
教学难点:能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能概括出每首诗歌内容。
翻开历史的宏伟画卷,群星闪耀,他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投身革命,不畏牺牲,英勇斗争,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英雄赞歌;他们的卓越功勋彪炳光辉史册,令人肃然起敬!更难能可贵的是,有的仁人志士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意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是其中的一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吧!【走近作者】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3.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4.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重点·难点1.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2.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两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1.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
(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
(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引导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
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册别及单元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题 2 梅岭三章课时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5.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
《梅岭三章》是陈毅的经典之作,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
体裁上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游击战争的艰难不是很了解,所以背景的渗透很重要。
学生对诗歌的意象在九年级上学期中有所了解,第一课中也是教学重点,本节课继续拓展加深。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诵读诗歌,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理解诗歌中多种意象的含义。
3. 体会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意象,赏析修辞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学习方法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下面我们将进行诗歌《梅岭三章》的学习,这是陈毅的一组现代诗,我们用一课时完成学习。
二、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
作者陈毅元帅,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他在赣粤边梅岭开展革命斗争的传奇经历令人难忘。
他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写诗甚多,郭沫若先生称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他的诗歌留世的尚有300多首,其中《梅岭三章》尤其感人肺腑,广为流传。
三、写作背景
这组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陈毅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他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敌人的围捕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
陈毅担心不能脱险,在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留在衣底,作为自己的绝命诗,准备慷慨赴死。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
《梅岭三章》正是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这组诗,创作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的艰难时刻,见证了一段异常艰苦的峥嵘岁月。
四、文题解读
首先我们来解读文题: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
三章,三首。
题目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也表明了《梅岭三章》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五、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识记字词:我们先来识记一下本课的字词,同学们跟着我一起来朗读:丛莽(mǎng)、旌旗(jīng)、阎罗(yán)、诸君(zhū)、
血雨腥风(xuè xīng)
这些字词,你读准了吗?
(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意象的含义、学习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方法,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重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