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发病机制共39页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9
引发小儿腹泻常见原因是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在正常饮食的过程中,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稀、呈水样或散装,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
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物不洁或不卫生小儿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食物不洁或不卫生。
在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的婴幼儿阶段,他们的消化能力较弱,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感染。
如果食用了不洁净的食物,细菌会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
2. 细菌、病毒感染细菌、病毒感染是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婴幼儿由于年龄小,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腺病毒等,感染后会引起肠黏膜受损,导致腹泻。
3. 饮食不当婴幼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达,消化能力不如成人,因此饮食不当也是引发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
比如,过早添加辅食、过量添加甜食、纤维素摄入过多等都可能引起肠道不适,导致腹泻。
4. 近亲传染如果家中某一成员已经感染了病原体,将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婴幼儿比较容易受到感染。
这种近亲传染的情况也是引发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
5. 饮用水污染有些地区的自来水或井水不经过净化处理,水质含有大量病原体或有害物质。
如果给婴幼儿饮用了这些水,就有可能引发腹泻。
此外,一些室外活动时饮用的水源也可能受到污染,也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6. 过敏反应有些婴幼儿对某些食物或药物过敏,摄入过敏源之后会引发过敏反应,其中包括腹泻。
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鸡蛋、坚果等。
7. 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还可能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如乳糖不耐受、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引起腹泻。
综上所述,引发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食物不洁或不卫生、细菌、病毒感染、饮食不当、近亲传染、饮用水污染、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疾病等。
作为家长,需要提高对小儿腹泻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定期监测婴幼儿的饮食和生活环境,合理饮食、注意个人卫生,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介绍(专业文档)对于小儿腹泻来说,不同病因引起腹泻的机制不同,那么对于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大家都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发病机制1、非感染因素主要是饮食的量和质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积滞于肠道上部,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强,引起腹泻。
2、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产毒性,侵袭性),细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对于肠道感染至关重要。
(1)细菌性肠炎:主要通过细菌产生毒素作用及细菌侵袭性作用为主要发病机制。
①肠毒素性肠炎:病原菌不侵入肠黏膜,不引起病理形态学上的变化,仅附着于完整的肠绒毛上,通过产生肠毒素致病,典型的细菌为ETEC和霍乱弧菌,其他细菌也可产生肠毒素,如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空肠弯曲菌等,以ETEC为例,通过其菌毛黏附在小肠微绒毛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肠毒素有两种,即不耐热毒素(heat-liabletoxin,LT)和耐热毒素(Heat-stabletoxin,ST),LT的理化性质,免疫状态及作用机制与霍乱毒素相同,LT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神经节苷脂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肠上皮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ST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化为环磷酸鸟苷(cGMP),二者均抑制肠黏膜对钠(同时对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同时对钠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肠腔内渗透,液体积聚于肠道,引起腹泻。
②侵袭性肠炎:病原侵入肠黏膜固有层,引起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渗出性炎症病变,糜烂,溃疡等,造成腹泻,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所致,如志贺菌,沙门菌,EIEC,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志贺菌,EIE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侵犯结肠;空肠弯曲菌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也可累及结肠;耶尔森菌多累及回肠;鼠伤寒沙门菌主要累及回肠和结肠,这类病原菌均能引起痢疾样症状,粪便水分不多,有脓血黏液,可出现痉挛样腹痛;同时具肠毒素作用和侵袭作用的菌株,则可引起毒素性水样腹泻和痢疾样症状。
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小儿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并伴有便质稀薄。
腹泻是常见疾病,儿童特别容易受感染,因此小儿腹泻也较为常见。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饮食引起的消化不良、过敏、肠道功能异常等。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最常见的因素之一、常见的感染病因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轮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寄生虫感染则主要是由于摄入带有寄生虫卵的食物或水源引起,如蛔虫、阿米巴原虫等。
2.消化不良:小儿的消化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一些食物尤其敏感。
如果摄入过多的含脂肪和糖分高的食物,或者是对其中一种食物过敏,都可能引起腹泻。
此外,消化酶的分泌不足、肠道吸收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导致腹泻。
3.过敏反应:小儿对一些食物或药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腹泻。
常见的过敏食物有乳制品、鸡蛋、大豆、鱼类和坚果等。
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等抗生素。
4.肠道功能异常:小儿腹泻还可能与肠道功能异常相关。
例如,小儿乳糖不耐症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异常,它导致儿童无法消化乳糖,进而引起腹泻。
小儿肠易激综合征也是一种与肠道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它会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5.其他疾病:除了以上几种常见原因,小儿腹泻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
例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道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都可能引起腹泻。
在诊断小儿腹泻时,除了根据腹泻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外,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确定具体原因。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病毒学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
此外,根据不同情况有时还需要进行胃肠道透视、超声检查、胃肠道镜检查等进一步检查。
针对小儿腹泻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
对于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等。
邢家桥北路61号(北外滩,近四平路口,离4号线、10号线海伦路站7号出口2分钟)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邢家桥北路61号(北外滩,近四平路口,离4号线、10号线海伦路站7号出口2分钟)小儿腹泻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也各不同。
(一)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如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使小肠绒毛细胞受损,小肠粘膜回收水、电解质能力下降引起腹泻;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肠腔内的糖类消化不完全,并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加重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邢家桥北路61号(北外滩,近四平路口,离4号线、10号线海伦路站7号出口2分钟)(二)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其他机制:如牛奶过敏,胰腺功能障碍,胰液缺乏等均可致慢性腹泻。
邢家桥北路61号(北外滩,近四平路口,离4号线、10号线海伦路站7号出口2分钟)小儿腹泻的病因 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
病毒性腹泻可由病毒引起,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好发生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
6个月以下小儿因有母亲的抗体,一般少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
临床可以表现发热、腹泻水样便,5~10次/日或更多,发病初期可有轻度呕吐。
因本病可以侵犯呼吸道(又称“呼肠病毒”),有40%~50%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腹泻轻者影响孩子营养吸收,重者多因伴有脱水、酸中毒因而危及生命。
邢家桥北路61号(北外滩,近四平路口,离4号线、10号线海伦路站7号出口2分钟) 小儿出现腹泻[7]?时须查大便常规,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措施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症,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对小儿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
为了更好地治疗,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再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保证临床疗效。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若是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将小儿腹泻分成2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腹泻。
其中,感染性腹泻,也称内源性感染腹泻,依据感染源,又可分成病毒性感染、肠道外感染、细菌性感染;非感染性腹泻,常见诱因包括饮食、气候和其他易感因素。
1,感染性腹泻。
第一,对于感染性腹泻,相比细菌性感染和肠道外感染,最常见的当属病毒性感染,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等,这些病毒进入至肠道中,附着在小肠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表面之上,且不断生长、繁殖,促使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导致肠黏膜脱落,引起陷窝上皮出现增生现象,降低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肠道内的积液,故而引起腹泻。
第二,针对细菌性感染,是由于细菌病原体进入到肠道所致的腹泻症状,其中,常见的病原菌包括沙门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弯曲菌等,这些细菌进入到肠道,附着在上皮细胞上面并且繁殖,对上皮细胞的正常活动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而且能够释放毒素,对肠内循环产生影响,故而影响小肠吸收水分、钠与氯,促使水电解质失衡,导致腹泻。
一般来说,耐热肠毒素能够将鸟苷酸环化酶激活,对三磷酸鸟苷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变成环磷酸鸟苷,对肠上皮细胞吸收水分、钠及氯产生抑制作用,而不耐热肠毒素结合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对环磷腺苷合成具有刺激作用,故而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分及钠、氯。
第三,肠道外感染,由于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促使消化功能紊乱,诱发腹泻症状,例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支气管炎等,随着病症恢复,腹泻随之好转。
2,非感染性腹泻。
针对非感染性腹泻,饮食因素、气候原因与易感因素是常见诱因。
关于饮食方面,婴幼儿年龄小,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肠道的免疫力较低下,抵抗力差,若是饮食不卫生,很容易刺激肠胃道,引起腹泻,而且饮食量太多,也可能导致肠胃负担加重,食物种类突然变化也会刺激肠胃,进而表现出应激反应,诱发腹泻,另外,也有儿童对部分奶类食品及蛋类食品等存在过敏反应。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若小儿每日上厕所超过3次就可认为发生了腹泻,一般情况下,小儿腹泻的主要症状为大便质地稀薄,同时还会伴随发生进食受限、呕吐等一些列的消化道综合征。
腹泻对于小儿的身体健康、生活学习、成长发育等均存在较大影响。
但是,导致腹泻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因此治疗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
你认为腹泻的发病机制都有哪些呢,具体内容就让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吧!·你认识腹泻吗?在我们的意识观念中,腹泻指的就是拉肚子,同时还有有肚子疼的情况,腹泻较为严重时,病人可发生水样便。
临床医生将腹泻分为两类,分别是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指的是病人拉肚子情况较为反复,且此现象已经超过一个月,即可被诊断为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排便的频率较快,甚至每天排便次数可超过10次,大便较为稀薄。
感染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腹泻并非一种疾病,只是一种表现,简单而言,指的就是肠道内进入了异物,肠道受到了不良刺激从而发生的排除机制。
小儿腹泻又被称为腹泻病,是一种由多因素以及多病原引起的大便性状改变以及次数增加的儿科情况,严重情况时,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
理论上来讲,临床对于腹泻的最佳治疗就是针对性治疗,例如通过监测电解质、化验粪便、恢复肠道菌群、补充益生菌等。
但是,在面对腹泻时的治疗,仍然需要弄清楚引起腹泻的发病机制,继而才可以更好的展开治疗。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1.1肠黏膜功能形态的改变小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绒毛,可增加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和消化面积,在绒毛顶端,有高分化吸收细胞,隐窝部存在低分化分泌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隐窝部低分化细胞可以不断的向顶部转移,同时可成为成熟的高分化细胞,可使顶部高分化细胞间隔4-5天更新一次。
电解质跨越膜以及消化酶所负责的转运蛋白处于绒毛细胞刷状缘膜。
在发生病理的情况下,肠上皮细胞的转移会大大提高,酶活性较低,主动转运受到了一定抑制,可引导营养物质的不良消化。
肠黏膜由于受到了损伤,吸收速率降低、分泌增加,液体渗出肠腔,从而致使水和盐丢失。
幼儿腹泻病病因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对小儿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儿消化系统还不够完善,胃肠粘膜比较娇嫩,血管丰富,肠壁肌肉发育不良,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以消化道内外的因素,都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1、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不当:如吃得过多、过油、过冷,频繁地调换新食品,或吃了腐败变质有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等,都容易引起小儿腹泻.
(2)不良剌激:受凉、过热、精神情绪不佳,或过分紧张或受惊吓,也会引起腹泻。
(3)过敏性腹泻:因吃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面致腹泻。
(4)其他:如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原性腹泻病等。
2、感染性因素包括肠道内及肠道外感染和肠道内感染
(1)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
常因牛奶污染、牛奶未经煮沸、奶具未能每次清洗煮沸等。
(2)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等等。
而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
常有明确的原发灶。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小儿腹泻的中医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基本病机包括:
1. 脾虚湿浊: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职,湿浊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腹泻。
2. 肠热湿盛:由于热邪侵袭肠道,使肠道湿热盛行,导致腹泻。
3. 肠风痰浊:肠道内湿痰长期滞留,扰动气机,形成肠道风动,导致腹泻。
4. 气滞血瘀:由于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导致肠道功能异常,出现腹泻。
5. 肠道寒凝:由于寒邪侵袭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腹泻发生。
以上病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同时存在或单独表现,不同的病机对应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因此,在治疗小儿腹泻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