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局部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16.77 MB
- 文档页数:70
局部解剖学面部层次结构区实验总结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此线的上方为头部,线以下为颈部。
(二)分区: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
二、表面解剖: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翼点、颧弓、髁突、下颌角、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第二节面部一、面部浅层结构(一)皮肤与浅筋膜1.皮肤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毛囊,为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
自然皮纹:在面部可以看到一些自然皮纹,这些皮纹是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的,面部手术切口应尽可能与这些皮纹相一致。
使愈合后瘢痕形成较小。
皮纹(二)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有表情骨、浅血管、神经、腮腺等,其中颊部脂肪聚集成团,称为颊脂体。
头面部浅筋膜1.表情肌:(1)起止:起自面颅诸骨或者筋膜,止于皮肤。
(2)作用: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各种表情,又称表情肌。
围绕面部的自然孔裂配布。
肌纤维呈环状者起关闭孔裂的作用。
呈放射状排列者,起开大孔裂的作用。
(3)临床意义:①表情肌由面神经支配,如果面神经损伤可引起面瘫。
②由于表情肌的纤维方向常与面部的自然皮纹相交错,面部伤口往往由于表情肌的牵位而裂开。
故手术缝合时须按肌纤维方向对位缝合。
2.浅血管与神经(1)血管:血管丰富,故面部伤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强,便创伤时出血较多。
① 面动脉:于颈动脉三角处,舌骨大角稍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过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的深面,穿经下颌下三角,在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上行至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分支:上、下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②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后方,经口角与鼻翼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的下缘至下颌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友汇合,再穿深筋膜于舌骨平肌汇入颈内静脉。
临床意义: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静脉相续,向后注入海绵窦,因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逆流,故面部感染时可逆行蔓延至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和)颅内感染。
头面部局部解剖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目的:通过对头面部局部解剖,了解头面部的构造、组织和功能,培养头面部的解剖学观察和描述能力,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基础。
实验原理及方法:头面部是人体外形的重要部位之一,主要包括头颅、面部及其相关器官。
头颅是由颅骨、面骨、牙骨和软骨等骨骼构成,面部是头颅的前部,由皮肤、肌肉、皮下组织和其他器官组织构成。
首先,观察头颅的外部形态,了解头部的整体结构。
然后,使用解剖刀和镊子,小心地切开头颅和面部组织,逐层解剖,揭示各种器官和结构。
观察并记录头颅内外部骨骼结构、血管、神经、软组织等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实验器材:解剖刀、镊子、解剖手术台、解剖模型、草图本、标本样本。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整理解剖手术台,确保清洁卫生,对解剖工具进行消毒。
2.外部观察:观察头部的整体外形、形态和大小。
3.颅骨解剖:使用解剖刀轻轻切开头皮,并小心地移除颅骨的外侧部分,揭示颅骨内部结构。
寻找颅骨缝合线、骨组织、突起、凹陷等形态特征。
4.面部解剖:切开面部的皮肤层和皮下组织,观察面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
揭示面部解剖结构的特征,包括眼眶、鼻腔、口腔和颌部骨骼等。
5.器官解剖:将头颅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将器官逐一解剖,包括颅内脑组织、眼球、耳鼻喉等。
6.记录和整理:观察解剖结果,绘制草图,记录解剖结构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在解剖过程中,应始终关注自身安全。
戴好实验手套,避免使用劈刀等锋利工具时发生意外。
2.解剖过程中应小心、轻柔,避免对标本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3.头部解剖涉及到眼球、内耳与鼻咽部等敏感区域,解剖操作需小心细致。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头面部局部解剖,可以了解头部骨骼结构、面部肌肉的形态与分布,以及与头颅相关的重要器官,如脑组织、眼球、耳鼻喉等的位置、形态和功能特点。
通过观察解剖结果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加深对头面部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实验结论:头面部局部解剖实验是学习解剖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对头面部结构、功能和解剖学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二十七)头面部局解1.颅顶部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颅顶血管和神经的行径和发布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由于颅顶的神经分布互相重叠,故局麻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应当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扩大。
颅顶的神经都走行于皮下组织中,而且分布互相重叠,所以局麻时必须注射在皮下组织内。
由于皮下组织内有粗大的纤维束,所以注射时会感到阻力较大。
2)颅顶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两侧互相吻合,而且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也互相联系,所以头皮在发生大块撕裂时也不易缺血坏死。
3)由于血管神经从颅周围向颅顶走行,在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如开颅手术而作皮瓣时,皮瓣的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和神经的主干,并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及保留感觉功能。
4)头颅静脉的分布和排列适应着该部的特点,故本处有三种静脉管:头皮静脉(颅外系统),骨松质中的板障静脉以及硬脑膜窦(颅内系统)。
头皮静脉和板障静脉借助特殊静脉管——导血管与硬脑膜窦相交通。
由于颅内和颅外静脉系统之间有交通.所以感染可能从头颅被盖波及脑膜,发生脑膜炎、窦栓塞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头皮部具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皆位于浅筋膜内。
它们呈辐射状从四周向颅顶集中。
在动脉方面:前方有眼动脉的终末支——额动脉及眶上动脉;侧方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后方有枕动脉。
在神经方面:前方有眼神经的末梢支——眶上神经、额神经,侧方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后方有枕大神经。
这些动脉与神经的末梢支相伴行,在颅顶部组成前、后、侧三群,恰好与本区的额、枕、顶三部相当。
三群血管彼此之间以许多吻合支相连,并移行于对侧的侧副网。
问:头顶部的神经血管分布及其分布范围?(南医2006)问:.颅顶部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的结构特征是什么?(复旦)颅顶部的层次结构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