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局部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24
头面部局部解剖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目的:通过对头面部局部解剖,了解头面部的构造、组织和功能,培养头面部的解剖学观察和描述能力,为后续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基础。
实验原理及方法:头面部是人体外形的重要部位之一,主要包括头颅、面部及其相关器官。
头颅是由颅骨、面骨、牙骨和软骨等骨骼构成,面部是头颅的前部,由皮肤、肌肉、皮下组织和其他器官组织构成。
首先,观察头颅的外部形态,了解头部的整体结构。
然后,使用解剖刀和镊子,小心地切开头颅和面部组织,逐层解剖,揭示各种器官和结构。
观察并记录头颅内外部骨骼结构、血管、神经、软组织等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实验器材:解剖刀、镊子、解剖手术台、解剖模型、草图本、标本样本。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整理解剖手术台,确保清洁卫生,对解剖工具进行消毒。
2.外部观察:观察头部的整体外形、形态和大小。
3.颅骨解剖:使用解剖刀轻轻切开头皮,并小心地移除颅骨的外侧部分,揭示颅骨内部结构。
寻找颅骨缝合线、骨组织、突起、凹陷等形态特征。
4.面部解剖:切开面部的皮肤层和皮下组织,观察面骨、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
揭示面部解剖结构的特征,包括眼眶、鼻腔、口腔和颌部骨骼等。
5.器官解剖:将头颅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将器官逐一解剖,包括颅内脑组织、眼球、耳鼻喉等。
6.记录和整理:观察解剖结果,绘制草图,记录解剖结构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在解剖过程中,应始终关注自身安全。
戴好实验手套,避免使用劈刀等锋利工具时发生意外。
2.解剖过程中应小心、轻柔,避免对标本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
3.头部解剖涉及到眼球、内耳与鼻咽部等敏感区域,解剖操作需小心细致。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头面部局部解剖,可以了解头部骨骼结构、面部肌肉的形态与分布,以及与头颅相关的重要器官,如脑组织、眼球、耳鼻喉等的位置、形态和功能特点。
通过观察解剖结果和记录的数据,可以加深对头面部结构的理解与认识。
实验结论:头面部局部解剖实验是学习解剖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对头面部结构、功能和解剖学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1、面部:眶区、鼻区、口区、面侧区,后者又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区深区2、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援;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纵行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及而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静脉,面动、静脉和面神经及其分支。
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及其耳颞神经。
4、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颅顶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5、颞区: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
6、颈筋膜可分为浅、中、深三层及成对的颈动脉鞘,各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筋膜间隙,其分别形成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鞘、甲状腺鞘、腋鞘。
7、甲状腺:甲状腺的两侧叶位于喉下部和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气管软骨,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及气管前筋膜。
8、气管颈部: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
平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
9、胸壁: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和肋间肌以及胸内筋膜等构成。
10、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之间,平第2-6肋高度。
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
乳房由皮肤、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乳腺构成。
11、锁胸筋膜由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组成,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
12、胸廓外肌层:浅层有胸大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上部,深层由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