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章医疗保险
- 格式:ppt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113
医疗保险政策解读医疗保险政策解读一、引言医疗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和补偿。
本文旨在对医疗保险政策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医疗保险的相关内容。
二、医疗保险的基本概念及原则1、医疗保险的定义和目的2、参保人员范围和条件3、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3.1 公平原则3.2 共济原则3.3 资金平衡原则三、医疗保险的参保流程1、参保登记与缴费1.1 参保登记要求和流程1.2 缴费方式及标准2、医疗保险卡的申领与使用2.1 医疗保险卡的申领条件和流程2.2 医疗保险卡的使用和注意事项3、医疗费用报销和结算3.1 医疗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3.2 报销流程及材料要求3.3 医疗费用结算方式和流程四、医疗保险政策的补充说明1、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解读1.1 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义和目的1.2 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条件和范围1.3 长期护理保险的报销标准和流程2、大病保险政策解读2.1 大病保险的定义和目的2.2 大病保险的参保条件和范围2.3 大病保险的报销标准和流程五、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1、医疗保险申请表格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参保人员:指符合一定条件并已缴纳医疗保险费的个人或单位。
2、缴费方式:指参保人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方式,可以选择月缴、季缴或年缴等不同方式。
3、报销范围:指医疗保险覆盖的医疗费用项目,一般包括药品费、诊疗费、住院费等。
4、医疗费用结算方式:指参保人在就医后,向医疗机构支付部分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进行后续报销的方式。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1.【名词解释】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大社会保障概念:经济概念,服务概念,精神保障3.社会保障的特点:公平性(范围待遇、过程)、社会性(制度开放、筹资、管理监督)、福利性、法治规范性(强制与规范)、多样性、刚性发展4.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最终责任主体:国家或社会,社会性目标:为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居民)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公平性;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资金来源:国家财政+企业+个人,经济福利社会性项目:以特定社会问题存在并需要国家经济援助的方式解决为设立条件,多样性、发展性、刚性方式: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自身独特的规律,特殊性5.【比较特点】【反复出现】英国福利性保障制度——体系完整覆盖面广,与福利制度相联系分类合理,体现不同功能财政负担繁重,福利刚性明显新加坡储蓄型保障制度——征收具有强制性、支取不存在随意性(最低存款保证);筹资模式是完全积累式的,雇主和雇员按规定比例支付社会保险费;公积金记入个人帐户个人的公积金存款与本人的劳动贡献和工资收入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央公积金功能多样,是综合性的自我保障体系;美德保险型保障制度——与收入相关的保险金以自我保护和自我支持为主6.因国情不同、国民的需求不同、历史变化和政府指导思想不同而不同7.我国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最低层次社会保险——基本层次社会福利——高层次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8.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普遍性与选择性、互济性法制性、公平原则、责任分担原则第二章社会保障发展和变迁1.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经济,社会,道德伦理,政治2.【社会保障历史发展(立法)】【反复出现】【必考】萌芽时期——1601年英国济贫法原因:社会动荡,教权衰落,王权兴起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认识局限性:忽略了救助的社会和生产积极意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疾保险法德国一系列法律标志着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原因: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贫困,马克思主义传播,俾斯麦内安抚、外扩张代表理论:德国新历史学派基本特征:权利义务相结合,根本目的在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基本保障型,保障过程规范化,强制性社会保险形成制度时期——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原因:20s30y经济大萧条代表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充分发挥时期——20世纪中叶英国贝弗里奇报告背景:二战后反作用力;冷战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改革时期——20s70y末至今改革的背景“滞胀”【简答】(1)经济增长率低(2)全球化下的放松规制和探底竞争(3)人口结构变化存在问题:(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本高昂)(2)国家财政负担加重(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4)缺乏创新机制(缺乏创新动机)(5)养懒汉改革目的(1)更适应社会需求(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改革方法开源:扩面、增税(提高缴费上限、费率,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节流:调整社会保障条件以缩小保障范围;减少社会保障给付时间等;推迟退休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等3.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国家保障型4.改革经验:【简答】尊重本国国情,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险一体化教训: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社保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社保体系的残缺不全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定社会时期,结构,问题,目标)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刚性发展规律——需求不断增长,制度化保障,保障水平和范围刚性发展5.我国社会保障模式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国家主导,政府干预,国家和政府共担责任,社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系不完善,安全网存在漏洞立法滞后;忽略乡村,不平等;效率低;责任划分不清第三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1.社会保障涉及基本理论范畴:公平与效率:公平是主要核心目标(保障范围,待遇,过程),效率为次要市场与政府:市场失灵与社会保障,政府失灵与社会保障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弊端:无法反应偏好,权利义务不对等,低效率权利与义务:国际:保障生活,安定秩序企业:为员工提供一部分社会保险资金义务个人:劳动义务,缴费义务个人权利:在遭遇风险和生活困难时,有权获得生活资料保障基本生活的权利2.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目标:“扩中提低”与基本生存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层次:初次,再次,第三次(慈善)3.【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社保制度不统一,板块分割,各自为政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分割,不利于流动4.【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流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社会保障越好,劳动力供给越少社会保障给付相当于收入纯增加,一般只有收入效应,不愿意参加劳动(养懒汉)社会保障税征收具有收入与替代效应收入减少,收入效应是努力工作,替代效应是减少工作5.【重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需求社会保障下转移支付(社会救助等)——扩大了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成本增加——替代效应下,资本替代劳动,劳动力减少规模效应下,提高了价格,需求减少,缩减规模,劳动力减少6.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恢复劳动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失业保险用于培训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7.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共性:分担风险,风险转移,损失赔偿,充足的基金区别:性质不同(公共与私人),目标不同,管理体制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第四章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1.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依法筹集并用于保障国民基本生活和增进国民福利的专项资金,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1.医疗保险:广义的医疗保险,又称全民健康社会保险,即保险待遇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狭义的医疗保险仅指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生活和医疗救治方面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我国,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经常互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制度是指,劳动者或公民因疾病或其他自然事件及突发事件造成身体与健康损害时,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提供医疗服务或对其发生的医疗费用损失给予经济补偿而实施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3.医疗保险管理:医疗保险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和程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医疗保险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监督的过程。
按照管理层次来划分,它可以分为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4.医疗保险的性质:福利性、强制性、经济型与公益性5.医疗保险的特征:(1)保险对象的普遍性;(2)涉及面的广泛性和复杂性;(3)赔付的短期性和经常性;(4)补偿形式的多元性;(5)费用测算的复杂性。
6.医疗保险的作用:(1)根本作用:稳定社会生活;再分配功能;扩大有效需求;保障社会生产。
7.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1)社会化原则(2)全员参保原则(3)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4)公平和效率相结合原则(5)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原则(6)费用三方分担原则(7)以支定收、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8)合理偿付医疗费用原则(9)谁参保、谁受益原则(10)合理偿付医疗费用原则8.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1)保险的性质不同;(2)保险对象不同;(3)保险关系不同;(4)保险费的负担程度不同;(5)保险金的给付及其标准不同。
9.三大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目录10.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11.医保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代表参保患者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支付费用的方式,即第三方付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险报销费用)。
「资料5」 2003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社会保险 (⼀)养⽼保险 年末全国离退休⼈员4523万⼈,⽐上年末增加300万⼈。
其中离休⼈员141万⼈,退休⼈员4382万⼈。
城镇基本养⽼保险的覆盖⾯继续扩⼤。
200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保险的⼈数为15506万⼈,⽐上年末增加770万⼈。
其中,参保职⼯11646万⼈,参保离退休⼈员3860万⼈,分别⽐上年末增加518万⼈和252万⼈。
全国企业参保⼈数为13882万⼈,⽐上年增加603万⼈。
其中,参保职⼯10325万⼈,参保离退休⼈员3557万⼈,分别⽐上年末增加395万⼈和208万⼈。
全年企业离退休⼈员养⽼⾦基本做到了按时⾜额发放。
到年末,企业退休⼈员实⾏社会化管理⼈数达到2933万⼈,⽐上年末增加1499万⼈,社会化管理率达到84.5%. 全年全国基本养⽼保险基⾦收⼊3680亿元,⽐上年增长16%.其中征缴收⼊3044亿元,同⽐增长19.3%.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保险基⾦5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74.3亿元。
全年全国基本养⽼保险基⾦⽀出3122亿元,同⽐增长9.8%.期末基本养⽼保险基⾦累计结余2207亿元。
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农村养⽼保险事业。
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保险的⼈数为5428万⼈,共积累农村养⽼保险基⾦259.3亿元,⽐上年末增加26亿元,全年共有198万农民领取了养⽼⾦,当年⽀付保险⾦15亿元。
(⼆)医疗保险 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进⼀步扩⼤。
年末全国绝⼤部分地级以上统筹地区组织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数10902万⼈,⽐上年末增加1501万⼈。
其中参保职⼯7975万⼈,参保退休⼈员2927万⼈,分别⽐上年末增加1049万⼈和452万⼈。
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收⼊890亿元,⽀出654亿元,年末个⼈账户基⾦滚存结余积累291亿元,统筹基⾦滚存结余379亿元。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的作⽤进⼀步增强。
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数为10373万⼈,⽐上年末增加191万⼈。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题型:混选20分名词解释20分(答题格式:主体对象方式目的)简答30分论述30分(答题格式:原理+自己分析)重点内容: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社会福利的区分)广义:狭义:(社会福利:(一)状态:人类社会,包括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一种正常和幸福的状态。
涉及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的调控,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实现人的发展潜能。
(二)制度:1、广义: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
2、狭义: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
)2、社会保障构成体系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中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1)社会救济(最低层次)——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第六章)内涵:国家与社会面向有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救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外延: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措施(2)社会保险(核心)——基本保障(第七章)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采用收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稳定。
—待遇水平的确定与受保障者的收入水平直接关联,是收入关联制度—交费是受益的前提条件,供款与劳动者的薪资水平直接关联—解决劳动者未来的和不确定的风险(社会救助:解决脆弱社会成员的即期生存危机)(3)社会福利(最高层次)——高层次社会保障(第八章)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实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责任主体本质:经济福利性社会化(开放式)供给:服务保障目标(4)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略)(此部分内容进一步理解详见第六、七、八章,重点掌握:内容、层次、资金来源、群体、给付方式)我国社会保障构成与特点:3、社会保障分类体系(主要了解有代表性的国家)(1)英国:英国是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的国家。
医疗保险的名词解释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医疗保险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疗保险,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在个人面临疾病、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时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保险形式。
本文将从医疗保险的定义、类型、运作方式及其优势等方面进行解释。
医疗保险的定义与分类医疗保险是一种个人、集体或全国性组织以保费作为代价,为参保者提供医疗费用支付或提供相关健康服务的保险形式。
根据参保者的身份,医疗保险可分为个人医疗保险和集体医疗保险。
个人医疗保险是个人自愿选择并缴纳保费,保险公司会对参保者的医疗费用进行支付。
而集体医疗保险则是由雇主或其他组织为员工或团体购买的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运作方式医疗保险的运作方式主要通过参保者缴纳保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理赔处理和费用支付等环节来进行。
参保者在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会根据其规定的保险计划,对其参保者的医疗费用进行支付。
而为了避免欺诈行为和滥用保险权益,保险公司通常会对参保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审核并进行理赔处理。
医疗保险的优势医疗保险作为一种保险形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医疗保险可以有效分担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减轻因突发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保障人们的健康。
其次,医疗保险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手术、药品等,在被保险人面临医疗需求时提供全面的保障。
此外,医疗保险还能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全球范围的医疗保障,在出差或旅行时也能获得及时救治。
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同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以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为例,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以商业保险为主,由个人或雇主购买,并且医疗保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存在很多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人群。
而加拿大则实行了全国范围的公共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统一管理和支付医疗费用,所有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这些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医疗保障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社会情况的不同。
社会医疗保险学复习整理第一章:1.疾病风险〔简答) P2疾病风险指由于患病或意外损伤所产生的风险,其既有风险的共同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共性:客观性、损害性、不确定性、可测性及开展性等。
特点:①影响因素的复杂性②补偿方式的不确定性③群体性与社会性2.社会医疗保险及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简答〕P3①保险的性质不同:社会医疗保险以福利性、强制性为主,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人民安康,减少卫生资源浪费;而商业医疗保险偏重于盈利性,自愿投保、退保。
②保险的性质不同:一定的政策、法律规定应该投保的人都是社会医疗保险的对象,而商业性医疗保险那么以自愿投保并符合投保标准的人作为保险对象。
③保险关系不同:在社会医疗保险中,保险人及被保险人的关系是以法律为根底建立的;而在商业医疗保险中,保险人及被保险人的关系是根据保险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及义务的一种契约关系。
④保险费的负担程度不同:社会医疗保险费用一般由国家、用人单位与个人分担,个人负担局部较少;而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险费主要是由被保险人负担。
⑤保险金的给付及其标准不同:社会医疗保险以保障参保人根本医疗需求为给付标准,保险金数额一般根据病伤情况而定;商业性医疗保险保险金给付主要以投保人所缴保险费的数额为标准,按保险合同定额给予补偿。
3.社会医疗保险〔名词〕P4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性地由国家、单位与个人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需要获得必需的医疗效劳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名词〕P5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者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并保障其根本生活的制度。
体系〔简答〕P5四个构成: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五个险种〔社会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6.属地化管理原那么〔名词〕P9这是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原那么。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导论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涵1、责任主体——国家或政府2、物质基础——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转移支付提供物质基础,主要是提供钱与服务。
)3、目标——基本生活[社会保险](最低生活[社会救济])4、保证(依据)——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外延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介绍)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次要介绍)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在其工伤、年老、疾病发生时而给予参保人及其收益人一定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体现权利——义务对等关系。
社会救济:由国家、政府按法定标准在公民无法满足最低生活水准时而给予其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只享有权利)社会福利:最不好下定义①一种为:实现个人潜力的各种服务广义:一切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公共措施。
狭义:集体福利(单位福利)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公民(医院、图书馆、体育馆、公园)——面向特殊人群(孤儿、无依无靠老人)②一种为:为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总称。
是社会保障最高层次,对象是全体公民,涉及范围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差别。
优抚安置: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做出贡献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
社会保障的特征:公平特征、社会化特征、福利性特征、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社会保障的功能: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的特点:社会安全为目标、社会立法为手段、社会公平为原则(政府行为)人道主义为本色(社会互助)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1601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会救济/助)规定:济贫是教区的义务,向地方征收济贫税(在教区范围内每家人应该缴钱),成立全国范围内济贫机构,设立监察人员。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Social Security Introduction Syllabus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总学时(学分):48(3学分),其中讲授44学时,自修4学时。
面向专业: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过上有保障的、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追求。
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体说来产生于十九世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保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课程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入手,探讨社会福利思想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尽可能从理论与实例上阐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险等概念,并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有基本的框架理解。
前续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后续课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自学学时4学时,共3学分,具体学时分配如下: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概论》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状况。
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障所涉及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险中基本的四种险种;了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
自考社会保障概论章节考试重点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历史发展§1.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一)辞源:(Social security )1、1935 美国《社会保障法》首次提出2、1941 《大西洋宪法》(Atlantic Charter)两次3、1944 《国际劳工组织大会》《费城宣言》4、1948.12 联合国《人权宣言》正式被使用(二)定义(P4)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是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对个人的意义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防不行,不保不行。
2、最无法抗拒的风险:越好越老,老无新养。
老态龙钟疾未消,更甚俗事败幽情。
3、人生三大风险: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少年、中年、老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
a、家庭保障力下降b、社会保障成为必要。
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内需不足)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
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
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兴起了“福利国家”运动,形成了以救助、保险、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1.2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古代: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中国:孔子——“大同思想”(二)西方:柏拉图《理想国》,之后又出现了诸如:英国,莫尔《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法国,傅立叶《和谐社会》;英国,欧文《劳动公社》二:19世纪初(一)福利国家理论:办公共福利事业,缓和阶级矛盾。
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的包含哪些内容在⽇常的⽣活与⼯作中,⼈们对于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的包含哪些内容也是着重关注的,许多⼈可能只是对其有⼀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具体是怎样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由店铺⼩编为⼤家带来关于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的包含哪些内容的解答,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障中医疗保险的内容通常包含养⽼保险、失业保险、⼯伤保险、医疗保险、⽣育保险。
(⼀)养⽼保险:即劳动者因年⽼丧失劳动能⼒时,在养⽼期间发给⽣活费,以及⽣活⽅⾯给以照顾。
(⼆)失业保险:即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活费、医疗费的给付以及转业培训、⽣产⾃救及职业介绍等保障措施。
(三)⼯伤保险:即劳动者因⼯负伤,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后的⼯资收⼊补偿,也是对因⼯负伤劳动者的医疗护理和⽣活照顾措施。
(四)医疗保险:即劳动者在患病期间的收⼊补助和在医疗护理⽅⾯的保障措施。
(五)⽣育保险:即⼥职⼯在⽣育期间的收⼊补助和保障措施。
其中养⽼保险包括城镇职⼯基本养⽼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扩展资料1、维护稳定不⾔⽽喻,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
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城乡居民⽣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促进公平覆盖城乡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都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存权和发展权;另⼀⽅⾯,社会保障通过筹集资⾦,对于城乡居民中低收⼊基于⽣活所必需的帮助,在他们年⽼、疾病、失业等情况发⽣时提供保障。
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收⼊分配不均进⾏了再分配,缩⼩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具有调节收⼊分配的功能。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功能。
3、满⾜需求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活和基本医疗需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功能。
社会保障通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或社会减震器,国家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保障城乡居民在年⽼、失业、患病、⼯伤、⽣育时的基本⽣活和基本医疗需求。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基本教材: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重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课时分配:3课时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各自的含义、内容,对比把握三者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要求联系经济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一)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险(一)定义:要重点把握社会保险的含义: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是指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二)地位:知道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原因有三点::1、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2、它承担的风险最多;3、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部分;(三)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四)内容:老年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第三节社会救济(一)定义及地位:社会救济亦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不同:1、对象不同;2、目标不同;3、经费来源不同;(三)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由于意外灾害一时困难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四)内容:归为两大类: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其中灾害救济工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紧急救济行为、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