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物质相关术语和定义
- 格式:ppt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部分常用词义1、环境: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
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4、环境影响评价(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6、环境价值: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
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环境问题: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
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8、环境破坏:指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总资源的破坏。
9、环境管理: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术语、名词、环境管理基本词汇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绿色GDP :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 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5.生态补偿: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 生态功能区划: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6.中水回用: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7.“十五小”企业:指199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8.“新五小”企业: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环境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知识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重点阐述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术语;环境污染的产生和来源;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判定原则等的内容。
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 (01)第2节主要环境术语 (02)第3节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和治理技术 (09)第4节清洁生产 (19)第5节运作的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 (23)第1节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名词或术语,它的含义和内容既丰富又随各种具体状况而不同。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2.1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次生环境问题通常又可分为生态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基本方面。
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2.3生态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2.3.1生态资源破坏生态资源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明显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2.3.2环境污染a.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如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颗粒物和SO2浓度急剧增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恶化等现象。
环境标准物质名词解释环境标准物质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对于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和放射性物质等特定物质的浓度、含量、排放、排放标准等方面所规定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大气环境标准物质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颗粒物等。
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其主要影响是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对人体造成窒息和中毒。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呼吸系统和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其次,水环境标准物质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
化学需氧量是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氧化分解所需的氧气量的指标,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参数。
氨氮是水体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
总磷和总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会引发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最后,土壤环境标准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重金属是土壤中的一类有毒污染物,包括铅、镉、汞等,对土壤和植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有机污染物包括石油类、农药、工业化合物等,会导致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环境标准物质的严格控制和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因此,各国和地区都应该加强环境标准物质的管理和监测,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共同保护地球家园,创造清洁美丽的环境。
术语和定义一、组织的环境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对组织(3.2.1 ) 建立和实现目标(3.7.1) 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结果的组合注1:组织的目标可能涉及其产品(3.7.6) 和服务(3.7.7) 、投资和对其相关方(3.2.3) 的行为注2:组织的环境的概念,除了适用于赢利性组织,还同样能适用于非赢利或公共服务组织(3.2.1)注3:在英语中,这一概念常被其他术语,如:商业环境、组织环境或组织(3.2.1)生态系统所表述。
注4 :了解基础设施(3.5.2) 对确定组织的环境会有帮助。
二、相关方interested party (stakeholder)可影响决策或活动,也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或他自己感觉到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示例:顾客(3.2.4) 、所有者、组织(3.2.1) 内的员工、供方(3.2.5) 、银行、监管者、工会、合作伙伴以及可包括竞争对手或反压力集团的社会。
注:这是ISO/IEC导则,第1部分的ISO增刊的附录SL中给出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之一,最初的定义已经通过增加示例被修订。
三、改进improvement提高绩效(3.7.8) 的活动注:活动可以是循环的或一次性的。
四、设计和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将考虑实体(3.6.1) 的要求(3.6.4) 转换为对该实体更详细的要求的一组过程。
注1:形成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3.6.4) ,通常是研究的结果。
与形成设计和开发输出(3.7.5) 要求相比较,可以更概括性地表达为更一般的含意。
这些要求通常由带有特性(3.10.1) 的词句来确定。
在一个项目(3.4.2) 中,可以有多个设计和开发阶段。
注2:在英语中,单词“设计”和“开发”与术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确定整个设计和开发的不同阶段。
在法语中,单词“设计”和“开发” 与术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确定整个设计和开发的不同阶段。
ISO14001术语与定义一、环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在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部延伸到全球系统。
定义中所强调的运行即指一个组织的具体活动或操作,从这意义上讲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的活动或操作的外部存在。
外部存在是多种介质的组织,如水、空气、土地等。
外部存在还包括受体,即当介质改变时会受到影响的群体,如动物、植物、人。
受体往往是被保护的对象,动物、植物自我保护能力有限,需人类的特别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自然资源是环境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如石油、煤、各类矿物、水、海洋等等。
环境并不是以上四个方面的零散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上所有物质与形态的组合,即相互关系。
它们共存于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
环境影响强调一种“变化”:如上述环境的组成要素或相互关系发生了改变,即具有了环境影响。
如河流水质的改变、空气成分变化等都是改变后现象,是结果。
这些变化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
我们更关心的是有害的变化,是负面的环境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威胁到保护对象的生存与发展,其中造成较大的损失和严重后果的是重大的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的根源在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活动可包括组织的生产、管理、后勤、经营等多种类型,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产品或服务是组织生产与经营的产出,如汽车和汽车的维护与保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能与环境发生作用,其结果就是造成了环境的变化即影响。
如汽车行驶中尾气的排放,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那么汽车的使用是活动,尾气的排放是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进一步影响人体的健康是环境影响。
环保(huánbǎo)基本术语解释环保(huánbǎo)基本术语解释环保基本(jīběn)术语解释一、五项减排污染物定义(dìngyì):化学(huàxué)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wùzhì)的量。
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yǎnghuà)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常以符号COD表示。
氨氮(NH3-N)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动物性有机物的含氮量一般较植物性有机物为高。
同时,人畜粪便中含氮有机物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氨。
因此,水中氨氮含量增高时指以氨或铵离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氮。
二氧化硫(化学式SO2)是最常见、最简单的硫氧化物。
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
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
由于煤和石油通常都含有硫元素,因此燃烧时会生成氧气。
当二氧化硫溶于水中,会形成亚硫酸。
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四氧化二氮(N2O4)和五氧化二氮(N2O5)等。
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均极不稳定,遇光、湿或热变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变为二氧化氮。
因此,职业环境中接触的是几种气体混合物常称为硝烟(气),主要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并以二氧化氮为主。
氮氧化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挥发性有机物,常用(chánɡ yònɡ)VOCs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总挥发性有机物有时也用TVOC来表示(biǎoshì)。
环境专业术语● 污染物排放类:如COD● 环境问题类:如酸雨● 环境管理类:如清洁生产重点掌握以下术语:COD、TSP、SS、重金属、污染物、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资源、能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氟里昂、哈龙、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命周期、环境标志、三同时、再生资源。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量。
COD是指标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出水体的污染程度。
所谓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
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的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
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法与重铬酸钾氧化法。
高锰酸钾(KmnO4)法,氧化率较低,但比较简便,在测定水样中有机物含量的相对比较值时,可以采用。
重铬酸钾(K­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的总量。
有机物对工业水系统的危害很大。
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的水在通过除盐系统时会污染离子交换树脂,特别容易污染阴离子交换树脂,使树脂交换能力降低。
有机物在经过预处理时(混凝、澄清和过滤),约可减少50%,但在除盐系统中无法除去,故常通过补给水带入锅炉,使炉水pH值降低。
有时有机物还可能带入蒸汽系统和凝结水中,使pH降低,造成系统腐蚀。
在循环水系统中有机物含量高会促进微生物繁殖。
因此,不管对除盐、炉水或循环水系统,COD都是越低越好,但并没有统一的限制指标。
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COD(DmnO4法)>5mg/L时,水质已开始变差。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术语、名词一、环境管理基本词汇 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绿色GDP: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5.生态补偿: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生态功能区划: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6.中水回用: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7.“十五小”企业: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8.“新五小”企业: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术语、名词一、环境管理基本词汇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绿色GDP: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5.生态补偿: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生态功能区划: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6.中水回用: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7.“十五小”企业: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8.“新五小”企业: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
环境有害物质管理制度编制:审核:批准:1、目的为规范公司的 HSF 管理流程,为各工厂制定详细执行流程提供依据,以明确本公司原材料与产品中所含环境管理物质中的禁止使用物质,在法律法规方面和市场方面之要求,防止有害物质之材料、产品流入并被使用,以达到保护地球环境以及减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目的。
2、适用范围**********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的有害物质管理过程,包括原料、成品、包装材料。
3、术语及定义3.1 环境管理物质:公司判断在原材料及产品所含有的物质中,有对地球环境和人体存在着显著影响的物质。
3.2 HS: Hazardous Substances,有毒有害物质.3.3 HSF:Hazardous Substances Free,有毒有害物质减免(或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3.4 HSPM: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有害物质过程管理。
3.5 HF:Halogen Free,无卤。
3.6 含有:指无论是否有意,所有在产品的部件、设备或使用的材料中添加、填充、混入或粘附的物质(包括在加工过程中无意混入或粘附于产品中的物质)。
3.7 杂质指包含在天然材料中,作为工业材料使用,在精制过程中技术上不能完全去除的物质,或者在合成反应过程中产生,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能去除的物质。
3.8 有意添加指故意应用到某个材料或零件中且最终产品仍含有这种物质,其目的是改善产品的特征、外观或性能。
3.9 禁用禁止有意添加(法规的豁免应用除外),限值要求以法规要求为准,含量为均质材料中的含量。
3.10 物质浓度物质浓度是用百万分之一(ppm)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1ppm=1000,000×某物质质量/含这种物质的均质材料的质量。
物质浓度是计量单位,100ppm = 0.01% =100 mg/kg3.11 可接受限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允许所辖产品、包装材料或其他设备的构成部件、使用材料等所含有的危害物质的最高限度值,超过此限值的所有部件、使用材料等,**********严令禁止使用。
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1.本技术领域常用环境术语(1)环境保护参考知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导致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法律的、经济的和宣传教育的。
(2)粉尘危害参考知识:粉尘危害之一是污染大气,危害人类的健康。
飘逸在大气中的粉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锰,镉,铅,汞,砷等。
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时还会引起肺癌。
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
此外,粉尘还会沾污建筑物,使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遭受腐蚀。
降落在植物叶面的粉尘会阻碍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
(3)恶臭含义参考知识:恶臭是各种气味(异味)的总称,大气、水、废弃物中的异味通过空气介质,作用于人的嗅觉思维而被感知;表征它不仅要靠分析数据,还要通过人们的感知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
根据国内外有关论述,可将恶臭定义为:凡是能损害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使人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气体通称恶臭。
(4)能耗限额标准概念参考知识:国家或行业规定的行业综合能耗指标最高限值。
(5)淘汰落后产能概念参考知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公布的应淘汰的产能项目。
(6)除尘设备种类参考知识:过滤式除尘设备包括布袋除尘设备和颗粒层除尘设备等;机械力除尘设备包括重力除尘设备、惯性除尘设备、离心除尘设备等。
(7)特种作业人员范畴参考知识:特种作业人员是指从事特殊种类作业的从业人员,包括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烟花爆竹安全作业的人员。
(8)余热概念参考知识:是指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可被利用的热能,主要有高温废气等。
术语和定义一、组织的环境 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对组织(3.2.1)建立和实现目标(3.7.1)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结果的组合注1:组织的目标可能涉及其产品(3.7.6)和服务(3.7.7)、投资和对其相关方(3.2.3)的行为注2:组织的环境的概念,除了适用于赢利性组织,还同样能适用于非赢利或公共服务组织(3.2.1)注3:在英语中,这一概念常被其他术语,如:商业环境、组织环境或组织(3.2.1)生态系统所表述。
注4:了解基础设施(3.5.2)对确定组织的环境会有帮助。
二、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stakeholder)可影响决策或活动,也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或他自己感觉到被决策或活动所影响的个人或组织示例:顾客(3.2.4)、所有者、组织(3.2.1)内的员工、供方(3.2.5)、银行、监管者、工会、合作伙伴以及可包括竞争对手或反压力集团的社会。
注:这是ISO/IEC导则,第1部分的ISO增刊的附录SL中给出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通用术语及核心定义之一,最初的定义已经通过增加示例被修订。
三、改进 improvement提高绩效(3.7.8)的活动注:活动可以是循环的或一次性的。
四、设计和开发 design and development将考虑实体(3.6.1)的要求(3.6.4)转换为对该实体更详细的要求的一组过程。
注1:形成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3.6.4),通常是研究的结果。
与形成设计和开发输出(3.7.5)要求相比较,可以更概括性地表达为更一般的含意。
这些要求通常由带有特性(3.10.1)的词句来确定。
在一个项目(3.4.2)中,可以有多个设计和开发阶段。
注2:在英语中,单词“设计”和“开发”与术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确定整个设计和开发的不同阶段。
在法语中,单词“设计”和“开发”与术语“设计和开发”有时是同义的,有时用于确定整个设计和开发的不同阶段。
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术语、名词一、环境管理基本词汇 1.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
4.绿色GDP: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5.生态补偿: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5.生态功能区划:指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6.中水回用:中水这个词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7.“十五小”企业:指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令取缔关停的十五种重污染小企业,包括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炼焦、土炼硫、土炼砷、土炼汞、土炼铅锌、土炼油、土选金、小农药、小电镀、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业等。
8.“新五小”企业:指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限期淘汰和关闭的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包括小水泥、小火电、小炼油、小煤矿和小钢铁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