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写作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
“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
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三、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四、避免史论的唯一性有时,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史料或史实,不同素养、不同立场、不同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尖锐对立的。
历史评论既是历史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处和着眼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论,而不是随意加以限制、强制,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鼓励,尽量避免答案唯一、例如,关于“辛亥革命”,既有人说它胜利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其实,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提供4张图片,《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袁世凯率领百官祭孔大典》《签订“二十一条”》,学生就会形成较为辩证的认识。
辛亥革命之功: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历史学毕业论文范文一:《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客观上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降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
《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作者的匠心和微旨贯彻其间。
从历史编撰角度看,史书体例不仅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问题,也是通过一定的编撰体例,表达史家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
在华夏正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并依靠军事征服统一北方,他们既有战胜者的优越感,也有因华夏正统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夷狄民族的自卑感。
如何有效说明像鲜卑拓跋氏这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历史上论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同宗共祖,论证汉人与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夷夏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从血统论上找到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中原地区既合理又合法的历史根据。
《魏书》创设《序纪》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正统地位。
黄帝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期末考试答题用纸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姓名:何韵斯学号: 200824142134 得分:要求:请认真阅读所给的范文,逐项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将本答题用纸打印出来,统一由班长转交任课教师,以便判定成绩。
(没有计算机的同学,手写也可以。
)1.代拟该论文的标题、小标题。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人1、中外学者的意见2、东林书院的主张二东林党的儒士群体意识1、“争国本”案2、东林党与神宗的斗争三东林党与皇权的斗争1、列举矿监税使的罪证2、上书皇上3、东林党与宦官的较量4、整治吏治四东林党人自身的矛盾2.写出该论文的“摘要”、“关键词”。
摘要:东林党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领袖的江南学者、官员组成的一个政治学派,其成员主要是一些在野域下野的士大夫。
他们笃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格言。
他们力图用自己的言行去挽救当时日渐衰退的明朝,但是他们的活动未能改变明朝行将灭亡的厄运。
关键词:东林党皇权以天下为己任3.拟出该论文的详细写作提纲。
一、绪论1. 提出中心论题2. 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人1、中外学者的意见2、东林书院的主张(二)东林党的儒士群体意识1、“争国本”案2、东林党与神宗的斗争(三)东林党与皇权的斗争1、列举矿监税使的罪证2、上书皇上3、东林党与宦官的较量4、整治吏治(四)东林党人自身的矛盾三、结论1. 东林党的悲哀——处于改朝换代时期2. 东林党对后人的启示4.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对该论文进行评价(包括:选题意义、观点、论证方法、史料、注述格式、数字、历史纪年与公元纪年、标点符号等这篇文章在选题上来说比较有新意,因为过往发表的大多数文章中很少有从社会作用这个方面来写东林党人,许多都是从政治方面来入手,认为他们都是为了争权夺势而出。
但本文作者认为东林党人是秉着修身齐国治天下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为了自己的仕途。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认为东林党是一个不务空谈,主张躬行实践,不为讲学而讲学,而是要通过政治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的党派。
史学论文写作论文: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四
《光武紀》書:“帝崩年六十二。
”然《紀》又書:“帝起兵時,年二十八。
”下有“更始元年,破王尋、王邑,持節北渡河,鎮慰州郡;二年,誅王郎,更始拜帝為蕭王;明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建武。
”是帝年已三十一矣。
建武凡三十二年,又加以中元二年始崩,則應是六十四歲,《本紀》所雲“六十二”,殊不符也。
案《前漢書》:“漢王四年,幸薄姬,生文帝,年八歲,立代王,十七年,入為帝。
”則應是二十五歲,而臣瓚注謂:“文帝二十三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壽四十六。
”是文帝年歲亦不符也。
作业要求:
1、列出与上文讨论问题(东汉光武帝刘秀和西汉孝文帝刘恒的年龄问题)有关
的参考书目。
(注:要求标明具体的本纪、列传、表等。
)
2、从相关文献中摘录相应的史料。
历史类论文范文内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商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朝初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海外贸易受到限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的海上贸易逐渐活跃,尤其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海禁的放松,海外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
明朝的商业繁荣,不仅体现在海外贸易上,国内市场同样活跃。
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成为国内商业的中心,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量极大。
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如减轻商税、鼓励商业发展等,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
同时,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人阶层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
商人不仅在经济上拥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和文化上也开始发挥影响力。
此外,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功能的多样化,都是商业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
然而,商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反思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明清之际的商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的变革。
研究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过去的框架。
因此,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将通过一个范例展示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结构和内容要点,以期对即将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研究背景历史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应该从一个特定的研究背景开始。
这个背景应该清晰地描述你选择该课题的原因和目的。
例如,如果我们选择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提到科举制度在中国千余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它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方面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这样,我们就可以迅速为读者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
三、研究目标和问题在确定了研究背景后,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研究目标是我们希望实现的结果,而问题则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以我们前面提到的科举制度为例,我们的研究目标可能是探究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而我们的问题则可能是“科举制度是如何选拔优秀人才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对社会阶层和政治稳定有何影响?”等等。
通过明确目标和问题,我们可以引导研究的方向,确保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四、文献综述在开始正式研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指对已有的研究和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我们可以查阅关于科举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相关著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引述前人的研究结论,评述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并提出我们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五、研究方法在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清楚地描述我们将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确保我们的研究是科学和可靠的。
对于历史学专业的研究,我们可能会使用文献研究、档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
在描述方法时,我们可以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定义和步骤,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研姓名:王雪纯班级:历史1401班学号:1413010122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研究综述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其中对鸦片战争失败问题的研究,既关系到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又涉及到对许多具体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问题,史学界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展开讨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要么从政治、经济、技术的角度进行考察,要么从战略、战术和军事的状况进行解释。
然而,随着研究领域的逐渐扩大,涌现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领域,令人耳目一新。
迄今为止大体有五种不同说法,笔者就近几十年来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各种观念点做一概述。
第一种观点:清政府腐败说。
持此说者主要以胡绳和隋汶为代表。
胡绳认为,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战争领导权掌握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和本国的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
他们不但不能充分利用在本土上作战能够取得的有利条件,反而由于他们所作所为而丧失了这些有利条件。
隋汶则强调说,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最主要的一条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道光皇帝到大多数的官员、将领都是生活腐化、愚昧无知。
开始时妄自尊大以为中国是堂堂天朝大国,认为英国是夷因此会慑服于天朝威仪。
可是一旦失陷就惧洋媚外、屈膝求和。
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官吏,当然非一败涂地不可。
赞同此种意见的还有鲍正鹄、牟安世、许增等人。
第二种观点:社会政治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说。
持此说者以苑书义、胡思庸和茅海建为代表。
苑书义、胡思庸认为,鸦片战争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除了个别的先进分子以外,整个封建统治者昏庸而又顽固,闭眼不看世界。
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已经落后了几乎两个世纪,这就决定了战争的必然失败。
茅海建对中英双方兵力、军制、装备、财政及军队机动能力诸方面作具体分析后指出落后的封建性的军队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军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落后的封建经济是造成这场战争失败的最终根源。
高三历史的小论文范文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高三历史的小论文,欢迎查看!历史的小论文范文1“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首诗以及历史书上的“秦始皇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社会国家”都对秦的大一统给予了高度赞扬。
是啊!春秋战国,烽火连烟,一统这纷乱中国是该有此美誉。
可我们曾否想过:秦到底有没有完成大一统?历史书上说的是否有水分?没有!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秦并没有完成大一统!证据有三:一、《过秦论》记载战国众国“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伐秦,前六被秦“远交近攻”灭掉了,宋,中山分别被齐、赵所灭,还剩一个卫国。
《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国到卫元君时就只剩濮阳一地了,秦灭魏之后把濮阳划为东郡之地,把卫国赶到了野王县。
还记载了一个大证据:“君角九年,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
”(卫国末代君主叫做君角)证明了秦建立是,卫国依旧存在!所以,秦国没有统一中原是一定的。
至于为什么没被灭,那是显而易见的:有两个对秦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自卫国!第一个:卫鞅(前395~338年)。
他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商鞅。
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后来的秦朝!第二个:吕不韦(前292~235年)。
他本身是濮阳人,扶立秦庄襄王,任秦国相邦,著《吕氏春秋》,更为一代英雄,秦始皇要是灭了卫国,那才叫奇怪。
二、秦国除了卫国,还有没统一的地方,《越王勾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大败越,尽得故吴地,“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
”一样的,《东越列传》也记载:“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东海王被楚打败后,奉楚为正统。
在江南发展七年,才被秦灭掉,还有不少他们“滨与海上”的地方未被秦统一过。
随笔的特点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是文学创作领域内一种取材自由,篇幅短小,笔法灵活,富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体裁。
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真率清晰地展示为文者的精神境界,机动灵活地彰显执笔者的个性才情。
随笔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它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它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
某种意义上,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
它真实地反映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它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它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纯表达、真率为文.意到笔随,言尽而止。
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这是随笔的特点。
根据随笔的特点,随笔的形式一般讲求以下两点:一,精要。
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精要、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随意。
随意是指举凡生活中的一景、一事、一人、一理,只要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触及我们感应的神经的,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旨、意趣,率性而作,涉笔成趣,加以个性化的再现。
随笔的写作有时甚至竟不拘章法,不讲结构艺术,完全任由情感、心意驱谴笔墨,意到笔随,笔随意走,言尽而止,“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正是这种轻灵随意之美,形成了随笔独特的魅力。
学习随笔写作,要注意两个要点:一,要善于以小见大,随笔是对生活中的片段见闻、偶尔经历、点滴感悟、瞬时思考的一种同步跟踪和摹写。
它的表达方式自如,可描述一个牵动情思的小场景,可描写一件情趣盎然的小事情,可描摹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可纵论一个启人心智的道理,也可抒发一段独特别样的感情。
如朱自清的《背影》,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不如此。
如果总是像流水帐一样,面面俱到,仅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而没做到艺术地反映生活。
二,要善于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范文2篇|历史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赏析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篇1历史人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传承摘要: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立繁荣发展,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永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对历史人文的传承和创新。
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对历史人文进行传承,把历史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充分的吸收过来转换为可供现代化的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已经成为时代的焦点。
高校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尤其是对于那些直接体现历史文明和对历史文明更为具象的表达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融入历史人文内涵,不但可以增添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而且还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习惯,并且可以吸引特定的人群,可以说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作品实践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历史人文;环境艺术设计;高校教学;传承艺术设计是决定创意产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能够实现我们“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物质需求的标准也逐渐最求个性化、完美化,这就对从事美术和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定位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如今我国高校都设置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以期能够满足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也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对艺术和设计教育的改革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直接性的关联,必须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设计之所以不同在于是以环境的本身为前提依据,以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共同实现,使得艺术设计达到最高的境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它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高校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与范文近年来,历史专业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而历史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校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并附上一个范文供参考。
一、论文写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在选择论文主题时,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进行合理的选择。
同时,主题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深度,能够吸引读者和评审专家的注意。
2.深入阅读和资料搜集:在写作前,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
深入的阅读和资料搜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研究对象,提高论文的信息量和可靠性。
3.合理组织结构:论文的结构应当明确、合理和有条理。
通常建议采用“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五个部分的结构。
此外,每个部分都应包含明确的小标题,以使论文的结构更加清晰。
4.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学生应该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对论文中的每一个观点进行清晰且有效的辩证论证。
同时,逻辑性要求学生的论据能够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
5.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历史专业毕业论文需要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口语化和模糊的词汇。
学生还需要注意使用专业化词汇,以增加论文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6.避免盲目引用和抄袭:学生需要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避免盲目引用和抄袭。
在引用他人观点时,应注明出处并进行适当的引用格式。
此外,学生还应使用学术论文查重软件,确保论文的原创性。
二、范文示例:《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引言:清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文献综述:本部分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介绍以往研究者对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重点关注了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比较研究,以深入探讨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有关历史学的书写练习1. 阅读广泛阅读是扩展历史知识的最好途径之一。
阅读历史学的经典著作和研究论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
此外,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解释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建立清晰的论点在写作历史论文时,一个清晰的论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开始写作之前,先确定自己要讨论的主题和观点,然后通过收集证据和事实来支持这个论点。
确保你的论点明确、具有争议性且可以被证明。
3. 使用可靠的来源历史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可靠的来源。
确保所引用的来源具有信誉和学术权威性,例如学术期刊、书籍和官方档案。
避免使用未经证实或缺乏可信度的来源。
4. 结构化论文一个良好的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和论据。
在写作历史论文时,将文章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引言中要清楚地阐述你的论点,主体部分要展开论证,并提供相关的证据和例子,结论部分要总结你的观点并强调其重要性。
5. 编辑和校对在完成论文初稿后,花一些时间进行编辑和校对是必要的。
检查语法、拼写和句子结构,确保文章流畅和易读。
此外,注意检查引用和参考文献格式的正确性,遵守学术写作规范。
参考文献:- Johnson, P. (2010).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Harper Perennial.- Carr, E. H. (1961). What is History? Vintage.以上是关于历史学写作练习的建议。
通过广泛阅读、建立清晰的论点、使用可靠的来源、结构化论文和编辑校对,你将能够提高历史学写作的能力并展现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祝你写作顺利!。
历史本科毕业论⽂范⽂3篇历史系本科毕业论⽂⼯作规定历史系本科毕业论⽂的撰写是实现本科⽣培养⽬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之⼀,是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历史专业领域的选题,综合运⽤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学术探讨和研究的实践过程。
毕业论⽂⼯作具有思想性、创造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各教研室教师务必充分重视,精⼼指导,真正实现创新性⼈才的培养。
⼀、毕业论⽂的组织与安排毕业论⽂⼯作是历史系⼈才培养体系的中⼼⼯作,通过学校总体监控和系全程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并在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协助与配合下,共同完成这⼀培养创新性⼈才的⼯作。
(⼀)历史系本科⽣毕业论⽂⼯作由系教学委员会和分管教学副主任负责,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作包括:制定毕业论⽂⼯作计划;规范论⽂格式,统⼀质量标准;检查评估各教研室毕业论⽂⼯作,考察进度,抽查质量;组织全系的毕业论⽂⼯作经验交流;负责本科优秀毕业论⽂的汇编⼯作;主持学⽣选题及成绩表的存档⼯作等。
(⼆)在每年的9⽉份,设⽴历史系毕业论⽂⼯作领导⼩组、论⽂指导委员会和答辩委员会。
教学系主任负责本系本科⽣毕业论⽂⼯作计划的审定、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的配备、开题指导、中期检查、成绩考核和答辩等⼯作;论⽂⼯作结束后,对毕业论⽂的各项⼯作进⾏总结,写出书⾯总结报告并提交⾄教务处。
在论⽂答辩⼯作结束后,系还应向教务处推荐优秀论⽂以汇编成多媒体光盘,推荐的篇数为1-2篇,基地班1-2篇。
(三)系办公室教务员负责毕业论⽂⼯作的后勤保障,做好成绩登记及存档⼯作,组织学⽣登陆公共数据库系统提交开题报告和论⽂及认定与记录论⽂成绩。
(四)毕业论⽂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作计划及⽇程安排等⼯作必须在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
毕业论⽂⼯作必须保证有⼋周的撰写时间,学分为6分。
毕业论⽂⼯作必须在每年毕业⽣离校前⼀个星期全部结束。
⼆、毕业论⽂的选题选题是撰写论⽂的第⼀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能够⽤⼼地投⼊论⽂写作。
如何写历史小论文引言历史小论文是历史学学生经常要写的一种学术作业,它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或问题进行研究,撰写一篇有观点、有逻辑、有论证的论文。
本文将给出一些关键步骤和技巧,以帮助你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
步骤一:选择研究主题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是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关键。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对历史感兴趣的话题或一个你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
要确保你的选题具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要注意选题的可行性,例如是否有足够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
一旦你确定了研究主题,就可以开始进入下一步。
步骤二:收集资料在撰写历史小论文之前,你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来支持你的研究和论证。
这可以包括书籍、学术论文、档案文件、报纸杂志等多种资源。
确保你使用的资料可靠,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记录重要信息,以备后用。
同时,你还可以考虑使用数字化的数据库和在线图书馆来寻找更多的资料。
步骤三:制定论文结构在开始实际撰写之前,你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论文结构。
一个好的论文结构能够帮助你组织思路,确保论文内容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通常,论文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你需要阐明你的研究动机、目的和重要性,并提出你的论点。
主体部分是对你研究主题的详细阐述和论证。
结论部分是对你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和展望。
步骤四:撰写论文开始撰写论文时,你需要根据制定的结构,逐步展开你的论点和论证。
以下是一些撰写论文的技巧:1.清晰明确的语言: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和论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术语。
2.逻辑严密的论证:在论文中,每个观点和论证都需要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和论据支持,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合理的推理。
3.引用和注释:在论文中,你需要引用你参考的资料,并提供注释来说明你的观点和论证。
确保你的引用和注释符合学术规范。
4.结构清晰的段落:将论文内容分成适当的段落,每个段落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展开相关的观点和论证。
5.编辑和校对:在完成初稿后,进行仔细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检查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逻辑不清的地方,并进行修正和修改。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3篇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搜集史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引擎和成果体现。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的小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篇一: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情境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教学内容紧紧联系社会实践与个人生活,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并没有遵循传统的逻辑结构,若按灌输知识式教学模式讲授,很难取得较好效果。
为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我们必须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衍生和知识的应用、重建,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创设情境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创设声情并茂的语言情境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然而,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抽象概括、提炼浓缩的书面语言。
因此,通过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学生而言,苍白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述,就像是一潭死水,让人昏昏欲睡;空洞的情感,千篇一律的语调,就像是一盘淡而无味的菜,让人兴味索然。
若能丰富语言表达法,或寓事于理,或寓情于景,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声情并茂地再现,就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如讽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这样说:慈禧太后多年来都是跟着帝国主义的笛子跳舞。
随笔的特点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它是文学创作领域内一种取材自由,篇幅短小,笔法灵活,富有生动表现力的文学体裁。
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真率清晰地展示为文者的精神境界,机动灵活地彰显执笔者的个性才情。
随笔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它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它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
某种意义上,随笔就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就是真挚地向读者袒露自己的灵魂。
它真实地反映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它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它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纯表达、真率为文.意到笔随,言尽而止。
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这是随笔的特点。
根据随笔的特点,随笔的形式一般讲求以下两点:一,精要。
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精要、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随意。
随意是指举凡生活中的一景、一事、一人、一理,只要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触及我们感应的神经的,都可按照自己的意旨、意趣,率性而作,涉笔成趣,加以个性化的再现。
随笔的写作有时甚至竟不拘章法,不讲结构艺术,完全任由情感、心意驱谴笔墨,意到笔随,笔随意走,言尽而止,“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正是这种轻灵随意之美,形成了随笔独特的魅力。
学习随笔写作,要注意两个要点:一,要善于以小见大,随笔是对生活中的片段见闻、偶尔经历、点滴感悟、瞬时思考的一种同步跟踪和摹写。
它的表达方式自如,可描述一个牵动情思的小场景,可描写一件情趣盎然的小事情,可描摹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可纵论一个启人心智的道理,也可抒发一段独特别样的感情。
如朱自清的《背影》,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不如此。
如果总是像流水帐一样,面面俱到,仅仅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而没做到艺术地反映生活。
二,要善于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描写有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电视图像在随笔中,善于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周作人曾说过,随笔当思想博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因此,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位,闲适而有雅趣,这是我们写作随笔时应追求的目标。
传记的特点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
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传记的类别多种多样,主要有:自传——本人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字。
内传——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经学家把专门解释经义的书叫内传;另一种是指记载传主的遗闻逸事为主的传记小说,如《隋书·经籍志二》中有《汉武内传》等。
外传——与内传相对而言,也有两种,一种是古代附经作传,广引事例,但不完全以解释经义为主的书;另一种是指凡人物为正史(以君主传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所不记载,或正史虽有记载而另外作传,记其遗闻逸事的传记文章。
如《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等。
别传——除正式的传记外,文人自己所作的别人传记,或另外传述某人的某些事迹,一般称为别传。
列传——司马迁的《史记》中,用来记述一般人臣和百姓事迹的传记文章。
家传——叙述先人事迹以传示后人的文章,或为同宗人所写,或别人受其后人所托而作。
小传——略记某人事迹的文章,如唐代李商隐写了《李贺小传》(见《李义山集》);还有在诗文总集的前后或附于篇首姓名之下,略述作者籍贯、履历的文字。
正传——是为塑造的典型人物作传的小说,如鲁迅的《阿Q正传》。
“正传”这一名目本是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的套话中借用来的。
史学评论的特点史学评论是对历史研究的一种价值性认识和裁决,是用一定的标准对史学论著及史学现象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衡量。
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不仅有政治上的和学术上的,还有逻辑的、文学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几个方面,此六项基本标准既相互区别,又彼此相联。
每一部成功的史学论著,都是这样一个具有多种价值因素的有机整体,每一个价值因素都无法脱离其他价值因素而独立存在,它们由此形成的各种价值标准,独立各自担负不同的任务,共同完成史学评论的神圣使命。
对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的讨论,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意义。
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具有多方面的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开展健康正常的史学评论,在整个史学领域,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史学评论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史学论文的特点顾名思义,史学论文就是史学研究的学术论文。
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是指对于历史学的某个专门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所完成的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具有独立见解的史学文章。
其文体,一般采取论述形式,长短不拘,短则一二千字,长则数万言,甚至数十万言(如博士论文多为二十几万言)。
史学论文既能反映我们对历史学领域某个专门问题的研究成果,又能反映作者历史学的研究水平,可以这样说,一篇史学论文是作者德、识、才、学的综合反映。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指出,史家要有才、学、识三长。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史家应有四长:德、识、才、学,非常正确。
这是对史学家或史学工作者的最高要求。
史学工作者的德、识、才、学如何表现,它是通过论文(论著)表现出来。
先看史德。
所谓史德,就是心术,或者说学术道德。
它要求做到:研究历史,一定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对历史人物,不隐恶、不溢美,不看风使舵;在撰写时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不歪曲甚至伪造史料。
这都是史德的基本要求。
有没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从一篇史学论文中就可反映出来。
次看史识。
所谓史识,就是对历史的见识、见解,或者如梁启超所说的“历史家的观察力”。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你能有所发现,这就说明你的见识高。
一篇史学论文,反映了作者对这个历史问题的看法,这就是史识。
史识高不高,眼界开阔不开阔,论文是最好的反映。
再看史学。
所谓史学,就是学问,你的学问精不精,知识面宽不宽,围绕这个问题上下左右的知识你掌握不掌握,通过一篇论文也完全可以反映出来。
最后看史才。
所谓史才,就是研究历史的才华,语言表述的才华,通俗说就是写论文的技术,主要是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文采,文字是否优美、流畅,这都是史才,一篇论文完全能反映作者的史才。
所以,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训练,它可全面反映作者的德、识、才、学。
札记的特点“札记”有二义。
一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
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
二是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清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所以札记可以写自己的感受,看到好的语句可以记录下来,灵感出现的几个句子等等。
格式比较散漫.有: 教学札记读书札记心情札记家访札记等。
以读书札记为例进行说明: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一)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
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
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
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
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
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即随感。
(六)存疑式。
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
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
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如何写读书札记?四个步骤: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
(还原作者本意)第三步: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
(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第四步: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