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青春之歌》一、对《青春之歌》的传统解读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等职业,生活动荡不安。
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
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从1950年起开始创作,1958年出版,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作品。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继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实质也就是将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文艺路线和规范推广到全中国,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十七年”小说主要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类小说。
1、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走大众解放的道路才会取得成功,实现个体的价值。
《青春之歌》以作家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进行思想改造,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幻想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谋求出路,在一个小学任教,却被校长当做讨好上级的礼物而出卖,无路可走之际准备以死抗争,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了她,两人由相爱到同居。
但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渐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在精神上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小说中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
她不切实际地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封建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这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解放,离家出走的“娜拉”们,鲁迅先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的出路只有两条:回来或者堕落。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该小说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生动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林红是一个富有激情、勇往直前的青年女性,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她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
2. 情节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林红和她的同学们面临的不仅是民族危机,还有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
他们不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 主题深刻感人。
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怀。
小说通过林红等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强调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
这种深刻感人的主题,使读者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4. 语言简练明快。
小说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人物形象,描述了故事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形象、深刻,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和简练明快语言的优秀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
添了重要的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
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
杨沫《青春之歌》鉴赏杨沫《青春之歌》鉴赏《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杨沫《青春之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说赏析《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斗争旋涡中加以刻画,善于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来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将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富有性格特色的细节来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于将人物性格的变化与人物命运遭遇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通过所有这些努力,不仅使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真实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显得个个活脱生动,性格鲜明,虽然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型化的痕迹,但仍能显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艺术功力。
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这又使得小说包含了广阔、丰富的时代内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三部曲)》杨沫责编秦千里总主编马青柯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三部曲)》是一部让人思索青春、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作品。
责编杨沫,总主编秦千里,马青柯等人的细腻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热血与激情。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尊重事实的态度、条理清晰的叙述、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文字,不禁让人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作品通过描绘一群青年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震撼人心的场景,如下面这段原文:“他们都坚信,自己的青春是无价的,为了理想,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就是在那些最艰苦的日子里,他们仍然高昂着头,阔步向前。
”这段话让我深感青春的伟大和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懈努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人性的剖析。
在书中,青年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诱惑和困境,有的甚至动摇了信仰。
如下面这段原文:“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追求,究竟是不是错了。
他感到疲惫,甚至想放弃。
”然而,正是这些挣扎和矛盾,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人性。
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守信仰,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作品还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使得读者在了解青年们成长过程的同时,也能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看法:“青春,就是永不言败的斗志,就是勇往直前的力量。
”```第二篇范文《青春之歌(青春之歌三部曲)》不仅是一部青春史诗,更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
从这面镜子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青年人的成长轨迹,还有历史长河中个体的命运沉浮。
责编杨沫,总主编秦千里,马青柯等人的笔触,如同时间的画师,细腻描绘了不同时代背景下青春的底色。
在这部作品中,青春不仅是年轻的代名词,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舞台。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刻画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涅槃,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信念坚贞。
她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她以一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断自我磨练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杨沫通过《青春之歌》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代和政治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到青春的热血和革命的激情。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证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说明了它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青春之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更能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同时,我们也能从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追求理想。
正如杨沫所说的那样,“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青春之歌》不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描绘青春热血的长诗。
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小说是我近期阅读的书籍之一,它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林道静是一个勇敢、善良、坚定的女性形象,她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形象,她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畏惧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情节和叙事风格深感赞赏。
杨沫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林道静的成长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革命者们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奋斗的艰辛历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历史的伟大意义。
此外,我还被小说中的主题所震撼。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杨沫展现了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只有选择革命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主题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想说,《青春之歌》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人生价值。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加关注历史和现实等主题的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杨沫的《青春之歌》一、作家介绍:杨沫(1914——1995 )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歇、杨沫、君歇、小位等,祖箱湖南湘阴。
解放前主要写作散文和短摘小说,保存下来的不多。
1950 年发表中篇小说《书墉纪事》。
她的代表作是195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文革”后,重写了“文革”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更名《芳菲之歌》于1986 年出版.1990 年又出版了《英华之欣》,与《青春之歌》一起构成“青春三部曲”。
还出版有《杨沫散文》、《自白― 我的日记》、《大河与浪花》、《杨沫小说选》等。
杨沫的的“青春三部曲”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 九”,从“七· 七”事变到冀中平原上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灿烂的革命青春。
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拥有广泛的读者,深受青年喜爱。
这部小说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贯穿其首尾,围绕一个冲出旧营垒的青年知识女性带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展开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和分化,真实地揭示出那个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二、主题《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中国现到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信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前后掀起新的高潮。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
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青春之歌》一、对《青春之歌》的传统解读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等职业,生活动荡不安。
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
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从1950年起开始创作,1958年出版,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作品。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继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实质也就是将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文艺路线和规范推广到全中国,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十七年”小说主要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类小说。
1、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走大众解放的道路才会取得成功,实现个体的价值。
《青春之歌》以作家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进行思想改造,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幻想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谋求出路,在一个小学任教,却被校长当做讨好上级的礼物而出卖,无路可走之际准备以死抗争,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了她,两人由相爱到同居。
但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渐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在精神上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小说中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
她不切实际地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封建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这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解放,离家出走的“娜拉”们,鲁迅先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的出路只有两条:回来或者堕落。
杨沫的《青春之歌》解析(一)作者简介: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三、几种叙事层次(一)最基本的层面是非常传统的才子佳人加英雄美人”的叙事;(二)比较接近写作者自身经验的是一个女性自我的个人生活叙事,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个¡°小布尔乔亚的叙事¡±;(三)一个从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女性叙事¡±中脱胎的革命女性故事;(四)一个常态的人性叙事;(五)作者最终试图要达到的,是所谓的¡°革命叙事¡±,是在小说问世的年代惟一具有合法性的叙事规则,是过去读者解读这部小说的惟一角度⏹与其“革命文本”最接近的叙事原型是是其“小布尔乔亚的叙事”。
⏹究其实,林道静实际不过是一个略显狂热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正像杨沫所说的,“是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感情的知识分子”(杨沫:《青春之歌²再版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版。
)如果这里的“阶级定性”不具有什么政治动机和偏见的话,我愿意借用这种说法——用现今时髦的省略用语,可以简称为“小资”。
如果我们剥去她身上的革命油彩,就会发现她不过是一个天生的“不安分”的女性而已。
作者杨沫刻意在她的“出身”上作文章,两种身份,政治上的优越感和小资的虚荣心。
从林道静的生活经历看,是一个十足的“小资”故事,“革命”只是一层附着其上的薄薄的油彩。
——她不喜继母给他安排的嫁给权贵胡局长的出路,而是有一个事先形成的按照表兄张文清自由恋爱的生活而制定好的模式,所以她就“出走”北戴河找表兄去了;——当在北戴河意外地寻表兄不遇,险遭小人暗算时,她又失望之极,欲投海自杀,就在这时遇到了“新青年”余永泽。
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地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青春之歌》正是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既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又提炼出革命的思想主题。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上。
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杨沫的《青春之歌》一、作家介绍:杨沫(1914——1995 )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歇、杨沫、君歇、小位等,祖箱湖南湘阴。
解放前主要写作散文和短摘小说,保存下来的不多。
1950 年发表中篇小说《书墉纪事》。
她的代表作是195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文革”后,重写了“文革”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更名《芳菲之歌》于1986 年出版.1990 年又出版了《英华之欣》,与《青春之歌》一起构成“青春三部曲”。
还出版有《杨沫散文》、《自白―我的日记》、《大河与浪花》、《杨沫小说选》等。
杨沫的的“青春三部曲”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从“七·七”事变到冀中平原上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灿烂的革命青春。
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拥有广泛的读者,深受青年喜爱。
这部小说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贯穿其首尾,围绕一个冲出旧营垒的青年知识女性带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展开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和分化,真实地揭示出那个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二、主题《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中国现到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信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前后掀起新的高潮。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
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摘录:杨沫《青春之歌》赏析《青春之歌》是杨沫的成名作。
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初版。
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中著名的描写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
曾先后被译成都种外文,在日本、东南亚及各国华人中广有影响,是新中国在国际上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
《青春之歌》还被改编成同名影片,195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之一,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作品分析:主题小说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期的历史生活为背景,以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为主线,围绕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成功地展现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的分化和觉醒,通过他们或坚定、或彷徨、或积极、或消沉、或奋起的抉择,揭示了知识分子只有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将自己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结合在一起才能找到光明的前途。
人物形象《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探索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不仅深刻地展现了特定历史年代的历史风云和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还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林道静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从个人抗争到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林道静出身于一个官僚兼地主的家庭,受的是传统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
但是她在家里独特的地位——生母是佃农的女儿,她从小就受异母的虐待,使她形成了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特点。
这双重的身份、双重的思想,使他既有走向革命的可能,又必然走得异常的艰难。
其成长道路和性格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反抗阶段。
林道静是从反抗家庭包办婚姻开始走上反抗道路的。
她离家出走,抱着幻想到社会寻求出路,殊不知社会同样的黑暗、腐朽,使她又一次陷入了罗网。
在走投无路,幻想破灭的情况下,她不甘屈服,决心以死抗争。
觉醒阶段。
与余永泽的同居到决裂,是其不断摆脱小资产阶级感情,追求革命人生道路的过程。
在卢嘉川的影响下,她学习革命书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逐渐认清了余永泽的本质,终于与其决裂,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青春之歌》杨沫主题思想《青春之歌》描写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中心的一批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成长过程。
由于这是建国以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当时文艺创作在这一领域的沉闷空气,所以在出版时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怎样塑造林静道主人公林道静正是在这个伟大时代里,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林静道原是一个孤独、倔强,又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青年,她曾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也曾在爱情生活上走入迷途。
在这一切破灭,走投无路时,她遇到了党,投入了时代的洪流,才真正找到了人生之路,并在学生运动、农村斗争、地下工作等实际革命活动中,自觉改造自己,展现出美丽崇高的精神世界。
小说令人信服地表明,林道静的道路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
此外,对林静道产生深刻影响的卢嘉川等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也很鲜明。
他们经历不一,个性各异而交相辉映,互相补充,闪射出共产党员的英雄性格和伟大理想的夺目光彩,通过他们的光辉形象和林静道的成长道路,热烈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小说也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各阶级的面貌:国民党达官贵人的荒淫无耻,高级知识分子的爱国义愤,农村的苦难和反抗;尤其是生动刻画了共产主义战士们的光辉形象,热烈歌颂了他们英勇无惧的战斗,从而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小说主线清楚,语言流畅,笔调热情,特别在人物塑造上,有较高的成就。
作者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如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来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作者也善于有层次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写林静道的成长过程,曲折反复但清晰可辨,写反面人物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白莉萍和叛徒戴愉的堕落,也没有简单化概念化。
缺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不够,群众场面的描写比较粗疏。
作者简介杨沫,原名杨成业,又名杨君默、杨默,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林道静形象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林道静性格特征反抗性格;林道静的反抗经历了三个阶段,出走——觉醒——成长,终于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反抗第一个阶段:出走
小说刚开始,林道静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
她生长在官僚地
主家庭、生母是一个佃农孙女,遭林伯唐霸占最后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养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思想受到两个阶级的影响,受地主的影响,富于幻想有易于幻灭,农民的阶级本性使她从小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当地主养母给她安排一个官太太的生活道路时,她毅然离开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
反抗第二个阶段:觉醒
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会”。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余永泽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出于对救命恩人的感激到相爱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
余永泽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形象出现的,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过程中,余永泽成了林道静的拯救者和同路人,说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将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
反抗第三个阶段:成长
林道静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地暴露出她的幼稚。
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正是一般脱离革命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通病,它决定了她锻炼改造过程的艰巨和曲折。
小说通过林道静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
思想上的初步觉醒,特别是对待下层劳动人民的不同态度时,拉开与余永泽的距离,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让人们第一次看到决裂的不易和启步的艰难。
最后当余永泽的嫉妒造成革命者卢嘉川的被捕和牺牲时,才彻底的摧毁了余永泽在林道静心目中的“诗人加骑士”的形象。
林道静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是她人生道理上的关键阶段,突出了成长过程的艰苦曲折,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有层次地细致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在江华、林红等战友的帮助下,林道静接受住了考验,逐渐摆脱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上沉重的因袭负担,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
林道静形象的意义
林道静成长过程揭示了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共同特点,认识和杰出革命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理论学习开始,投身革命又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奋斗到参加集体斗争,从满腔的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接受严峻的生死考验,再到忠实地、顽强的为党工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