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亚文化传播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37
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网络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探究摘要:网络视频广告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网络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年,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网络上呈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特征。
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对提高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视频广告;青年网络亚文化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植静,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网络视频广告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网络广告形式,是采用先进数码技术将传统的视频广告融入于网络中,构建企业可用于在线直播实景的网上视频展台。
目前国内网络视频平台可分为视频分享类(如优酷网、土豆网、酷6、六间房等)、p2p流媒体类(网络电视,如pplive、悠视)、非分享视频点播类(如激动网、第一视频)和其他提供视频服务的传统门户网站。
中国网络视频市场的繁荣必然带动着网络视频广告的繁荣。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消费者注意,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
然而,当今的广告已经向“窄告”转变,即针对目标受众的传播。
网络视频广告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年,当代青年是消费市场上的生力军,他们决定着未来消费市场的走向,青年消费群体无疑是广大广告主争夺的对象。
然而,每一个消费群体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归属,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当代青年有自己的文化归属,在网络上呈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特征。
因此,研究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对提高网络视频广告的传播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青年网络亚文化及传播特点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青年亚文化就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在塑造大学生的心理、审美情趣以及社交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网络亚文化的定义、现状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发。
一、网络亚文化的定义网络亚文化可以被理解为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些非主流、非传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
这种文化现象通常以具有一定特殊特征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口头语言等为主要表示形式,比如二次元文化、微信表情包文化、快手潮流文化等。
网络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如B站、微博、微信、抖音等,它们为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1. 二次元文化二次元文化是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动漫、漫画、游戏为主要表达形式。
如今,在大学校园中,可以看到许多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追番、讨论动漫作品,参加动漫社团的活动等,二次元文化已成为了大学生中的一种主流文化。
2. 微信表情包文化随着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表情包在大学生中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无论是表达情感、调侃朋友,还是传递信息,表情包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快手潮流文化随着快手平台的崛起,许多快手网红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快手成为了大学生们表达自我的平台。
在快手上,年轻人们通过表演、展示、短视频等方式,传播着一种富有创造力和个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三、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形成特殊的审美情趣网络亚文化中的各种表达形式,如二次元文化中的追番、快手潮流文化中的精彩表演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他们的审美观念注入了新的元素。
2. 形成特殊的社交行为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社交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二次元社团、与朋友分享表情包、模仿快手网红等方式,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群体和行为,它既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和扩展。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下面将对其进行研究。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源于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他们通过快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子群体,如宅文化、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等。
这些子群体具有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网络亚文化具有较高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覆盖范围。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网络亚文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大量的人群,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社会其他群体,都可以接触到并受到其影响。
网络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加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亚文化中,并与其他群体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基于兴趣的社交方式使得网络亚文化得以迅速扩散并影响更多人。
网络亚文化的产生还受到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和变革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诸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亚文化得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也使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网络亚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和休闲选择。
互联网上的各种娱乐内容,如网络游戏、网络音乐、ACG等,满足了大学生对多样化娱乐需求的也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强调个性、独特和多元化,这种价值观也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中。
他们更加开放、包容,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度更高。
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达和展示的机会。
在网络亚文化圈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这对于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亚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过度沉迷于网络亚文化可能导致学业和社交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网络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社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亚文化一般指的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次文化,它是在特定社会群体内形成和传播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与传统的地域限定亚文化相比,如今的亚文化更多地以网络为平台,以“脱离了传统地域限制”的方式展现。
在网络时代,亚文化的产生并不总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很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和拓展。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比如,一些游戏爱好者就会自发地组成一个游戏迷亚文化群体,他们在线上讨论游戏、分享攻略,并且还可能举办线下的聚会和比赛等。
这些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主流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其次,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也有时成为主流文化的领头羊。
在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通过网络发布内容、制作视频和音乐等,有机会迅速积累人气成为网红或社交媒体的大V。
他们所代表的亚文化往往成为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广者。
比如,很多网络主播的短视频、表演和段子等,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引领了一股新的流行风潮,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时代下,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也比以往更加迅速和广泛。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为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比如,一些特定的亚文化群体通过网络平台组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形成了类似于“私人俱乐部”的亚文化社群。
当然,亚文化也有其固有的问题和风险。
一些亚文化群体可能形成闭门造车、理解困难的独特语言和符号体系,导致与主流文化的脱节。
同时,一些亚文化群体也可能滋生出极端主义、仇视他人的思想观念。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弹幕文化”解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青年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观点的重要平台。
而在互联网文化的独特环境下,一种被称为“弹幕文化”的网络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弹幕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对青年产生的影响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弹幕文化”的含义和起源。
在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弹幕系统中,用户可以在视频播放过程中通过实时发送弹幕,将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弹幕显示在视频画面上。
因此,“弹幕文化”即指通过发送弹幕,表达观看者对视频内容的实时互动和评价。
这种文化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B站(Bilibili)这样的弹幕视频网站中,在网络界流传甚广。
“弹幕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实现了观众与内容的互动交流。
在一些大型直播活动中,观众们可以通过发送弹幕来参与到节目中,与主播互动,甚至干扰直播。
这种实时互动的特点使得“弹幕文化”成为了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其次,我们来探讨“弹幕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弹幕文化”主要包括文字弹幕、表情弹幕、彩色弹幕等多种形式。
文字弹幕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观众可以通过发送文字消息来表达自己对视频内容的评价和观点。
表情弹幕则是通过发送带有表情、图片或动画的弹幕来表达情感。
而彩色弹幕则是可以通过更改弹幕字体颜色等方式,使文字弹幕更加多样化。
此外,弹幕还具有显示位置、时间、透明度等多种设置,使其在视频上产生个性化效果。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也使弹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弹幕文化”。
“弹幕文化”的形成和流行也与青年特性及互联网发展密不可分。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群体,青年们具有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社交网络使用广泛等特点。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表达平台,使得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弹幕文化”中。
SNS网络社区中的亚文化传播_以豆瓣网为例进行分析2011年第1期■近年来,随着Facebook 、Y ouTube 等SN S 网站迅速席卷全球,中国的互联网也步入了SN S 时代。
所谓SN S 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 et w orking Services )”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①然而,SN S 的意义却远非一类网站或者网页技术那么简单,它所代表的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传统互联网正在从“人与机器”的时代迈向“人与人”的时代。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说:“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②正是这样的媒介环境让那些一直处于小众和尴尬境地的亚文化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网状结构的SN S 网络社区中,用户不是被圈定在某一个论坛或小组里,而是从彼此的共同属性出发,多线索地编织起自己的人际网络,最终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虚拟社群。
也就是说,无论人们的兴趣、爱好有多么古怪、多么小众、多么备受歧视,都可以通过SN S 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构属于自己的亚文化。
综观国内众多SN S 网站,豆瓣网可谓其中的佼佼者,而且比起校内网、开心网来说,豆瓣拥有更高的象征资本,它传达了一种特立独行和个性化的文化精神,这无疑是研究亚文化传播的最好范本。
因此,本文将以豆瓣网为例,从不同亚文化社群之间、同一社群内部,以及亚文化社群与主文化之间三维视角来对SN S 网络社区中的亚文化传播进行立体解读。
一、SNS 网络社群的亚文化认同说起亚文化,人们的第一印象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那些穿着奇装异服的朋克一族,抱着电子吉他摇头晃脑的摇滚青年,他们桀骜不驯,喜欢标新立异,而且总能和堕落、吸毒这些负面的词汇联系到一起。
诚然,在传统研究视角中,亚文化尤其是青少年亚文化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反叛和背离主流文化的反文化,有学者就认为它指的是年轻人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他们自己的文化,以“叛逆”为主要色彩,以表示青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机制及其规制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传播机制及其规制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机制以及相关的规制措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短视频成为了青年群体主要的娱乐和信息获取手段之一。
在这个全新的传播平台上,青年亚文化通过个人创作和分享,迅速传播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规制挑战。
一、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机制1. 创作与分享在网络短视频平台上,个人创作和分享成为了青年群体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青年们通过拍摄、剪辑和上传短视频,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这种创作与分享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视频内容与关注度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的内容多样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搞笑、游戏、美食等各个领域。
这些视频内容以其独特的风格、创意和幽默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和粉丝。
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方式,观众能够与创作者进行实时互动,增加了沟通和参与感。
3.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网络短视频平台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密切联系,如微博、微信等。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分享和转发,使得优质短视频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同时,社交媒体也成为了创作者与粉丝、观众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桥梁。
二、网络短视频中青年亚文化规制的必要性虽然网络短视频给青年亚文化传播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规制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必要的规制措施:1. 内容审核和管理网络短视频平台应当加强对上传内容的审查和管理,严格把关涉及低俗、暴力、违法等内容的视频。
同时,对于诱导未成年人参与不良行为的视频,也应加以限制。
2. 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短视频中存在大量未经授权的音乐、影视片段等内容的使用。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3. 深入挖掘优秀内容网络短视频中不乏一些优秀和有意义的内容,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热点扫描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亚文化浅析以“李子柒”为例□文俊摘要:新媒体语境下,大众的自我生产生活需求、文化需求产生变异和延伸,对主流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依托新媒体传播语境,对跳出主流传播导向的“李子柒”视频进行分析,对理论和现实案例做阐述,以此对网络亚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浅析遥关键词:新媒体亚文化李子柒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逐渐在资源配置和权利建构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青年亚文化产生于青年社群,其拥有与主流文化价值观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表达了青年群体独特的文化诉求。
网络具有强大的易变性和包容性,社会各阶层对互联网新兴文化的接受度也在提高,网络亚文化成为影响主流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
亚文化研究综述20世纪初,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得芝加哥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涌入大量外来移民,人口迅速膨胀。
与此同时,富人区与贫民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清晰,城市犯罪率日渐增高,针对移民和犯罪青少年所带来的影响研究由此诞生。
芝加哥学派将目光聚焦于移民、犯罪青少年身上,称其为“越轨群体”,他们认为这种越轨行为是非主流群体对于主流文化控制的正常反应。
崔家新和池忠军否定了芝加哥学派将青年亚文化归为移民、犯罪青少年等所谓的“越轨群体”的行为,认同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体系的逻辑起点限定在工人阶级青年身上,认为青年亚文化建立在工人阶级辛勤工作的氛围中,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活力。
网络的入驻,使得青年亚文化的概念有了内生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话语空间,体现为青年亚文化的新生概念存在地位、表现形式及价值认同上的新变化。
陈霖认为,新媒介时代里,青年亚文化体现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青年亚文化的分享行为和分享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知识生产的失序和失范,从而削弱创新的动力,挫伤创新的精神,阻遏创新的行为。
网络亚文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亚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群众文化现象之一。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手段、各种价值观及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影响,而对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以减少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开始发育,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群,伴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而成长,他们的行为特征、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直接和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当今天的未成年人成为明天的社会中坚时,这一代人身上所拥有的气质、素养和文化特质将深深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从未成年人的视角审视和研究网络亚文化,正视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主动接受网络亚文化,促进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一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接受主流文化熏陶提供新的载体。
亚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很难寻求到生存空间与土壤,而网络社会由于自由、开放、没有疆界的特征,使未成年人能够得以将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限制的观念、行为一一移植到网络虚拟社会中,网络社会成为网络亚文化繁殖的主要土壤。
随着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日益增强,很多本来被视为异类的网络亚文化行为也开始为社会所接纳,当这些网络亚文化以多元形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时候,未成年人自然而然也就更多地接受了主流文化的熏陶,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也会日渐弱化,主流文化就能够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引导网络亚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网络亚文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平台。
互联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二空间,是网络亚文化发芽生长的肥田沃土。
网络亚文化的发展,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深层次地文化交融,缩小心与心的距离,缩短思想与思想的交汇路程,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表现舞台和成长空间,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百家述评•304[作者简介:王平,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文/王平亚文化视角下网络趣缘文化传播的当代价值分析摘要 伴随网络的应用与weibo2.0的升级,微博极大地改变了人际传播互动的模式。
借助传播平台的拓展,大众传播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形成了以高互动性和高参与度为特征的网络社群。
以“studyaccount”(以下简称SA圈)为代表的微博超话社区,构建了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的趣缘“圈子”,并形成了“圈子化”的文化交流机制。
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趣缘传播的当代价值,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产生新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网络趣缘;文化传播;当代价值1 以网络趣缘文化建构社会互动格局1.1 重建人际关系网络社交网络作为“弱联系”的集大成者,建构了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场域,网络提供了让原本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的用户同陌生人相互结识的机会,网络趣缘群体在此基础上更是通过分众,将一群志同道合的用户通过网络聚合在一起,进行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
由于彼此之间没有现实交往,并且因为在同一个趣缘圈子中,成员之间是和谐的互动关系。
人们以这种形式疏解压力、宣泄情感、自我表达,通过成员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
以SA圈为例,用户通过内容生产或者参与互动,自由地选择人际交往对象,与社群内的成员建立联系,如“有没有考研考西安交大的伙伴呀~一起冲啊!”传播者以相同的奋斗目标寻找志同道合的社群成员,建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网络。
1.2 拓展多元化的社会交往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伴随网络技术更新迭代,WEB2.0技术使原本“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向“多点到多点”的传播模式转变,群体的交互性使得社交关系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基于用户共同兴趣爱好而形成的网络趣缘群体,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的时空限制,使用户能接触并认识到来自各行各业和五湖四海的群体成员,扩展了现实世界中相较封闭式的社会交往结构。
建立在网络关系上的用户选择更加自由,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用户群体。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亚文化,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亚文化逐渐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亚文化的现状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的现状可以用多元化来形容。
从技术上来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博客、弹幕、论坛等网络工具,人们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开交流和分享。
从内容上来说,网络亚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二次元文化、游戏文化、追星文化、电影文化等等。
每一个亚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信仰,形成了一个小众但独立的文化群体。
网络亚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亚文化的盲目追随容易引发一些不良行为。
一些亚文化群体的追求往往是极端的,他们可以为了追求某一种文化而割舍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交往和经历,陷入某种虚拟的世界中。
有些年轻人为了追星而荒废学业,甚至耗尽父母的积蓄,这种盲目追求可以导致负面影响。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
网络亚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表达平台。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意。
这种自我表达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
网络亚文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亚文化群体,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兴趣爱好,增加社交网络,缓解学业压力。
大学生也需要警惕网络亚文化对自身的不利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存在一些低俗、暴力、不良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需要具备辨识能力,理性看待亚文化内容,拒绝盲目追随。
追求网络亚文化的大学生也需要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网络虚拟世界是一种只能提供短暂快感的假象,大学生需要明确区分虚拟与现实,平衡网络亚文化与学业、生活的关系。
网络亚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多元化娱乐的机会,培养了创新和社交能力;网络亚文化的盲目追随和不良内容也容易对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收稿日期:2021-1-15作者简介:杨颖(1996—),女,苗族,湖南泸溪人,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传播学研究。
近几年,盛行在人群中的吸猫、撸猫文化被成功地搬运到网络平台上,并逐步演化成一种新兴而又独特的生活方式——“云养猫”。
“云养猫”是指人们在网络上浏览猫的相关图片或者视频,从而代替自身养猫的想法。
目前,关于“云养猫”这一群体,百度贴吧里“猫吧”聚集了168万人,共有近3 200万个帖子,知乎中“猫话题”有超过3万个问答与近18万关注者,在微博搜索“猫”得到12亿条内容……[1]可见,在网络云端养猫成为当下一大特色景观。
在这一网络传播现象当中,“云养猫”群体具有怎样的风格表征,其中又隐藏了什么文化逻辑?一、广场式狂欢:建构奇观的视觉影像以猫为兴趣爱好的人们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际遇并组建成“云养猫”趣缘圈层,在这里,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关于猫的一切事物,还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所以群体空间是异常活跃的,富有极强的能动性。
通常来说,“云养猫”群体主要围绕“萌”和“丑”两大喜好选择观看的影像。
萌猫,一对水灵的大眼睛、毛茸茸的身躯以及温顺的喵声,能立马获得人们好感和关注,这是因为触发了人们“怜幼触发特质”心理。
简单来说,拥有“怜幼触发特质”的动物有着接近人类幼体的特征,会在成年人体内引起一种愉悦的、类似于毒品的、催情般的容光焕发,最终导致一系列的保护抚养行为[2]。
所以,大部分群体被萌猫弱小无助的幼体激发了内在的保护欲,从而沉迷于萌猫的图片和视频不可自拔.喜欢丑猫这一群体,经常在聊天斗图的互动中使用大量的猫片。
相比于萌猫,丑猫的形象与众不同,极具搞怪趣味,这种独特的外貌不仅引发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兴趣,还能够使他们在戏谑中获得暂且的愉悦感。
除了对猫片的审视之外,还有一大批群体在二次生产猫片。
粉丝积极地阐释文本,拼贴、同构、盗猎各种不同的文本,为此生产出全新的文本含义。
比如,有些博主会把人的同期声拼贴到猫身体上,视频中,看似以猫的身份言说,实则是人利用猫诉说自身的心里话,这一行为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焦虑和压力,但是当粉丝过分解读文本时,其中的娱乐性和狂欢性会逐渐消解和分裂文本意义,从而致使猫片建构出奇观而又狂欢的影像,基于此,群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视听需求,大量地生产视图影像。
互联网对亚文化的传播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亚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逐渐集结成团体的次文化群体或者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促进了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并塑造了全新的亚文化形态。
首先,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亚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规模。
在互联网之前,亚文化的传播往往局限于地理位置或特定社群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范围受到限制。
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亚文化可以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渠道自由地获取亚文化相关内容,与世界各地的亚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跨越国界和地域的传播方式不仅促进了亚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展示,也丰富了人们获取资讯和共享文化的方式。
其次,互联网为亚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亚文化的形成往往源于特定社群或地域的独特文化条件和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博客、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分享、传播自己的创意和独特见解,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和融入亚文化的创造过程中。
同时,互联网的互动性也为亚文化的演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们可以参与在线讨论、创作内容并互相交流,进而推动亚文化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此外,互联网还促进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亚文化往往作为主流文化的衍生或者对抗,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互联网的出现为亚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与主流文化进行对话和互动的机会。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主流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并将其与亚文化进行结合、解构或创造。
这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既丰富了亚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主流文化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包容。
然而,互联网对亚文化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随着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快速度,亚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内涵往往被简化和扭曲,使得其原有的独特性和深度受到侵蚀。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沉迷性导致了一些亚文化内容的不良或极端化传播,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媒介观察12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网络语言是一种在社会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以网络为媒介的新类型语体。
网络语言的主要传播对象是青年群体,许多年轻人不但在网络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还将这种习惯延续到了现实生活中[1]。
作为客观存在的新兴语言现象,网络语言的个性化、任意性和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充分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
“网抑云”评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语言,它的最初形态是网易云音乐APP 评论区的网友留言,随着使用语境的丰富,“网抑云”一词在互动过程中被用来表示看到评论的人对消极言论产生共鸣并一同陷入抑郁低落的状态。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网抑云”评论现象,并以经典社会学理论作为支撑,对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一、“网抑云”评论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机制(一)亚文化圈的平台定位美国学者大卫雷斯曼认为文化流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主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也可以叫作支流文化或副文化,具体可以诠释为:在文化综合发展的背景下,与社会传统意义上走主流路径的文化相对的,一种富有颠覆精神和独特价值观念的文化。
网易云音乐被称为“文艺青年与民谣的根据地”“亚文化音乐的沃土”,它策划的多个品牌活动如“网易音乐人计划”“网易云音乐校园计划”“城市主题音乐影像大赛”等,吸引了以大学生、年轻职场人为代表的一大批追求时尚和个性的群体。
此外,网易云音乐的“附近”“发现”等极强的社交性能又为音乐亚文化圈提供了群体聚集的机遇和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内部联系和群体间联系。
文化圈本是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形成的地理范围。
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不同文化发生碰撞的成本更低,频率更高。
喜欢同一首歌、同一个音乐人甚至只是认同他人的评论,都可能创造出共通的意义空间继而触动传播行为的发生。
相对固定且认知更深的圈层给予了亚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
(二)青年期群体的社会化阶段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报告以及平台自身的用户描述,可以将网易云音乐用户主体基本认定为15~30岁的青年群体。
亚文化传播学名词解释亚文化传播学,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可实际上呢,就像一个大花园里各种各样独特的小花。
咱们今儿就来唠唠这里面的一些名词解释。
先说说“亚文化”这个词儿。
亚文化啊,就好比是大森林里那些不是主流的小部落。
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里,主流文化就像那参天大树,大家都能看到,都受它的影响,像尊老爱幼、爱国敬业这些主流的价值观,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
可亚文化呢,就是那些在大树底下悄悄生长的小花小草。
比如说嘻哈文化,那就是一群热爱说唱、街舞、涂鸦的年轻人搞出来的一种文化。
他们有自己的穿着风格,宽松的衣服、大大的帽子,还有自己的说话方式,什么“skr”之类的。
这嘻哈文化就是亚文化的一种,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东西,跟主流文化不太一样,但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存在着。
再来说说“文化传播”。
这就像小鸟把种子带到各个地方一样。
一种文化要是只在一个小圈子里,那多孤单啊。
文化传播就是把一种文化的东西,不管是亚文化还是主流文化,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从一群人传播到另一群人。
比如说日本的动漫文化,本来就在日本本土发展,可后来通过漫画、动画的输出,还有那些漫展,就传播到了全世界。
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日本动漫里那些大眼睛的人物形象,那些奇幻的故事。
这就是文化传播的魔力,它能让一种文化在不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亚文化传播”呢,这就更有意思了。
这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把亚文化的元素扩散出去。
拿汉服文化来说吧,汉服本来是咱们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以前就一小部分人在研究、在穿。
可现在呢,通过网络,通过那些汉服爱好者举办的活动,就像一场场小型的文化派对。
他们穿着漂亮的汉服在大街上走,在公园里拍照,把汉服文化的美展示给大家。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汉服,喜欢汉服,甚至国外也有不少人对汉服感兴趣了。
这就是亚文化传播的力量,它能让原本小众的东西逐渐被更多人知道。
还有“符号互动”这个名词。
这就像两个人之间的小暗号一样。
在亚文化里,符号互动可重要了。
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亚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互联网文化平台,哔哩哔哩(Bilibili)网站在中国青年中广受欢迎,不仅成为他们交流、表达和娱乐的场所,还是一种特殊的符码传播载体。
本文将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探讨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
一、哔哩哔哩的发展与特色哔哩哔哩网站成立于2009年,最初是一个以ACG(动画、漫画和游戏)为主题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哔哩哔哩逐渐发展成一个集合了各种类型内容的综合性社区,包括绘画、二次创作、音乐、舞蹈、影视等。
弹幕评论系统和UP主(用户发布者)文化是哔哩哔哩最具特色的两个要素,这些特点进一步促进了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
二、网络亚文化传播风格的形成1. 弹幕文化弹幕评论系统是哔哩哔哩独有的特色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实时发送弹幕评论。
这种即时互动的形式,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使评论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一种视觉化的符码传达形式。
弹幕文化从最初的用户间交流,发展到现在的观众与UP主之间的互动,成为网络亚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2. UP主文化与二次创作在哔哩哔哩网站上,许多用户成为UP主,通过发布自己创作的内容吸引关注和粉丝。
这些UP主的创作包括二次创作、翻唱、游戏解说等,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化的风格吸引了大量粉丝。
二次创作特别是在ACG领域中具有高度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成为亚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3. 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哔哩哔哩网站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动画、漫画、音乐、舞蹈、游戏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和参与,这种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和互动参与到网络亚文化中,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转型1. 商业化趋势随着哔哩哔哩网站的用户数量和影响力不断增长,商业化趋势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