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发展谈网络亚文化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1. 引言1.1 新媒体的崛起对亚文化影响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亚文化在网络上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等为亚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传播空间,使得亚文化可以更轻松地吸引和互动粉丝群体。
新媒体的崛起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受众。
在传统媒体时代,亚文化往往受限于传统媒体的选择和管控,无法得到足够的曝光和认可。
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分享自己对亚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这使得亚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多样性也为亚文化粉丝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粉丝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互相交流和分享亚文化相关的内容,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群体联系和认同感。
新媒体还可以为亚文化粉丝提供更多参与亚文化活动和讨论的机会,促进粉丝群体的成长和壮大。
新媒体的崛起对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亚文化在网络时代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亚文化粉丝群体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支持,为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1.2 粉丝群体在新媒体时代的角色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各类亚文化内容的忠实支持者和传播者,也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交媒体和各种数字平台的普及,粉丝群体拥有了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和其他粉丝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创作作品。
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群体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内容,更是能够主动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
他们的支持和热情不仅让亚文化内容得以传播和延续,也为新媒体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用户粘性。
粉丝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连接亚文化和数字平台的桥梁角色,促进了亚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互动,同时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2. 正文2.1 新媒体对亚文化粉丝群体的塑造新媒体对亚文化粉丝群体的塑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影像和声音,不断引导和影响着亚文化粉丝群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网络媒体视野下亚文化的发展与研究【摘要】互联网和视觉文化传播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一种话题。
这样一个崭新的平台是互联网为视觉文化传播提供的,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所不能进行比较的。
因为它体现了信息时代文化当中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重要的群众文化已经让网络亚文化成为了其中之一了。
网络亚文化对未成年的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充分发挥他有利影响的一面,把不利影响的一面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制止解决,以把危害减少到最小,让未成年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视觉文化;亚文化;传统媒体1.导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
网络亚文化是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一代文化的形成,是指当前和下一阶段的时代不能成为主流、附属主流、独立于一种文化。
1.1研究背景自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以网络最为突出。
从网络自出现到今天的普及,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规律,而其中青少年群体又是网络的一大用户群。
青少年群体作为一种有着青春种种躁动不安等特征的群体,正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抒写着他们的青春感性冲动,表达他们懵懂的思想,这种种正孕育着青春的亚文化。
1.2研究目的和意义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给社会带来冲击并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生活习惯等。
单看网络亚文化,一方面,媒介是它必不可少的传播载体,必须依靠着媒介才能形成;另一方面,媒体也在塑造、复制、构建,然后让生下它的诞生。
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的角色功能,不仅改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言行,而新媒体背景下的流行蔓延和扩张势不可挡。
新的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
“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多元化、多元文化的时代,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文化形式,如同其他文化一样,亚文化也输入、输出、消费和传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资本链。
一、新媒体时代与亚文化资本的出现众所周知,互联网没有国界和地理限制,因此,亚文化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界限,成为新媒体时代下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首先,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比如,一些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亚文化影响力的发展也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比如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移动设备等,都为亚文化的消费和传播提供了无处不在的机遇。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亚文化资本也得到了独特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资本形式。
亚文化资本是指,以亚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价值形式,通常具有投资价值、收藏价值、文化价值等多种属性,不仅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方式,还能够成为文化资本市场中的交易对象。
对于亚文化资本的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特点,文化形态、资本形态和市场机制等因素。
二、亚文化资本的多种形态亚文化资本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化的个性化产品亚文化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化形态,相对于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个性化和时尚性的特点。
对于一部分亚文化爱好者来说,他们希望通过购买亚文化的商品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比如,各种动漫、游戏、漫画等打造的周边产品,都是亚文化资本的一种形态,这些产品既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2、亚文化活动与场景为了更好地体验和展示自己的亚文化情怀,很多亚文化爱好者通过参加各种亚文化活动和场景,来与亚文化联系起来。
比如,各种动漫、游戏等展会,cosplay表演比赛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亚文化活动与场景,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可以让亚文化爱好者互相交流,还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亚文化群体中来。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人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也在互联网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了许多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之一是虚拟社交。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青年人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微博、微信、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与朋友们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结交朋友,分享生活点滴,发表观点和态度。
这种虚拟社交不仅丰富了青年人的社交生活,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网络社交,青年人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结识不同背景的朋友,并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观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自媒体与个人品牌。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通过博客、小视频、直播等媒体形式,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许多青年人也开始运用自媒体进行创业和自我营销,通过网络平台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并从中获得经济收益。
这种自媒体与个人品牌的现象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中十分普遍,它不仅为青年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还表现出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包括新闻资讯、学术科研、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
他们通过浏览网页、收听播客、观看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种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不仅提升了青年人的综合素质,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在互联网上,青年人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尊重和包容别人的观点。
在这种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氛围中,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简介:段志忠(1992-),男,云南昆明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段志忠(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每一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网络亚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不同网络时代网络亚文化演进路径的梳理,发现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呈现出从单边到多边、资本化以及潮流风尚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也对大学生身份认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格心理方面产生了影响。
对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引导工作,应从加强监管和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两方面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7-0041-04亚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从伯明翰学派到芝加哥学派再到后亚文化研究的过程。
伯明翰学派以及芝加哥学派所研究的亚文化,其传播工具主要是书籍、报刊、电台。
这个时期的西方亚文化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发展特点,由于缺少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在具体的亚文化风格区域方面呈现出多个地点同时演变发生而又相互没有联系的情况。
这个时期的亚文化传播扩散较慢,而且往往具有对权威的反抗性。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商业媒体模式不断迭代,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亚文化对权威的反抗性逐渐减少。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从电脑到非智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时代,给我国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结构性的影响,这样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流量技术和终端设备的双重变革。
大学生作为高知青年群体,接受和适应新技术新文化能力较强,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是指高校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互联网了解认知和接纳社会亚文化的形式。
从网络亚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对网络亚文化传播历程的梳理,成为讨论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
一、大学生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历程1.台式计算机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的传播最初发生在以台式电脑为主体的互联网萌芽期。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局限于特定的实体媒介和空间,所依赖的台式机体积大,且不方便携带,而笔记本电脑方便携带但价格过于高昂,消费者群体占比不大,加之光纤普及较慢,电脑不具备WiFi和无线上网功能。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新闻学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刘玲妙【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
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网络语言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
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
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
以百度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
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
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
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
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网络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社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亚文化一般指的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次文化,它是在特定社会群体内形成和传播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
与传统的地域限定亚文化相比,如今的亚文化更多地以网络为平台,以“脱离了传统地域限制”的方式展现。
在网络时代,亚文化的产生并不总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很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和拓展。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
比如,一些游戏爱好者就会自发地组成一个游戏迷亚文化群体,他们在线上讨论游戏、分享攻略,并且还可能举办线下的聚会和比赛等。
这些亚文化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主流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其次,网络时代下的亚文化也有时成为主流文化的领头羊。
在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通过网络发布内容、制作视频和音乐等,有机会迅速积累人气成为网红或社交媒体的大V。
他们所代表的亚文化往往成为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和推广者。
比如,很多网络主播的短视频、表演和段子等,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引领了一股新的流行风潮,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时代下,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也比以往更加迅速和广泛。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大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为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比如,一些特定的亚文化群体通过网络平台组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形成了类似于“私人俱乐部”的亚文化社群。
当然,亚文化也有其固有的问题和风险。
一些亚文化群体可能形成闭门造车、理解困难的独特语言和符号体系,导致与主流文化的脱节。
同时,一些亚文化群体也可能滋生出极端主义、仇视他人的思想观念。
新媒体时代的亚文化现象及其市场价值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亚文化现象。
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群体或文化现象,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标准。
这些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一、亚文化现象的定义和特点亚文化现象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们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所形成的。
亚文化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性:亚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有所不同,它们通常是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2. 群体性:亚文化现象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形成的,这些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
3. 传播性: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亚文化现象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二、新媒体时代的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涌现出了许多亚文化现象,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亚文化现象:1. 游戏文化: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游戏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亚文化现象。
许多游戏玩家形成了自己的游戏社区,分享游戏心得、交流游戏技巧,甚至组织线下活动。
2. 动漫文化:动漫文化在亚洲国家尤为盛行,许多动漫作品成为了亚洲年轻人的文化符号。
动漫迷们组织各种活动,如动漫展览、cosplay比赛等,形成了庞大的动漫社区。
3. 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新媒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现象之一。
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和梗,这些网络文化现象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
4. 偶像文化:偶像文化是亚洲国家特有的亚文化现象,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和追捧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偶像粉丝们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与偶像互动,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三、亚文化现象的市场价值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细分:亚文化现象的出现使得市场细分更加精准。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的亚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
作为新媒体语境中的重要群体,青年粉丝群体正在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在这个群体中,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其中一部分是以明星、偶像为核心的粉丝群体。
在新媒体语境中,互动性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青年粉丝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偶像进行互动,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
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关注偶像的动态、参与到粉丝活动中,与其他粉丝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增进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可以加强粉丝之间的社交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粉丝们不仅能够获得对偶像的认同感和满足感,还可以与其他粉丝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快乐。
互动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虚拟社群的形成。
在新媒体语境中,青年粉丝群体通过创建和参与虚拟社群来进行互动。
这些虚拟社群可以是微信群、QQ群、粉丝论坛等形式。
在这些社群中,粉丝们可以分享偶像的作品、交流心得体会、讨论偶像的动态等。
通过虚拟社群的形成,粉丝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喜爱的偶像,与其他粉丝共同分享自己的喜好和经历。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粉丝群体更加注重自我表达。
由于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渠道,粉丝们可以通过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来展示自己对偶像的热爱。
他们可以创建粉丝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与偶像相关的内容,例如写歌、绘画、写字等。
通过这种方式,粉丝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认可和关注。
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粉丝群体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亚文化。
字幕组文化和二次元文化。
字幕组文化是指一些粉丝自发组织,为自己喜爱的偶像翻译、制作字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他们的偶像。
二次元文化是指对二次元角色和作品的热爱,例如日本动漫、游戏等。
这些亚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为粉丝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并促进了亚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新媒体语境下的粉丝群体以青年为主体,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新媒体环境不仅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还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意义,以期对青少年亚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为青少年教育和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youth subcultures have shown unprecedented vitalit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broad stag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s, but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ations, and value significance of youth subcultur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have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youth subcultures, an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youth education and guidance.本文将概述新媒体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互动性与参与性、多元性与碎片化等。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普及影响下,文化输出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促进了各种潮流文化的传播。
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大大丰富了青年群体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虚拟社交圈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交关系,塑造了新的身份认同。
音乐、时尚和艺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推动着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
新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的连接下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正是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为青年亚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文化输出、网络用语、流行词、虚拟社交圈、身份认同、音乐、时尚、艺术、新兴亚文化群体、变革、表现、特点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迁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个性和态度。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引领着潮流和时尚的变革。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虚拟社交圈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音乐、时尚及艺术的变革等方面。
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势,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青年人的文化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等的盛行,许多年轻人开始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文化标签。
“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亚文化资本”: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解释引言:在当今社会中,亚文化现象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亚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在新媒体时代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亚文化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其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探讨亚文化资本的概念,从而对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作出一种解释。
一、亚文化的定义与形成原因亚文化指的是在主流文化之外,由一群特定群体所创造和发展出来的独立文化形态。
它可以是音乐、时尚、语言、艺术等多种形式,代表着一种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亚文化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以及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等。
首先,亚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
年轻人常常觉得主流文化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无法表达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思维,因此他们积极创造、参与并传播亚文化来表达自我。
比如,朋克文化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亚文化,它追求反叛、个性和独立,对主流社会及其价值观进行挑战。
其次,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生存需要也促使了亚文化的形成。
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由于职业性质或兴趣爱好等原因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往往会形成独特的亚文化。
例如,游戏玩家、动漫爱好者等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特定亚文化,以满足自己特殊的需求和兴趣。
最后,亚文化的形成还与个体表达自我需求紧密相关。
年轻人希望通过参与亚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追求自由,以及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互联网普及的新媒体时代,亚文化更容易通过文化产品、社交平台等手段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二、新媒体与亚文化间的密切关系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亚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使得互动传播成为可能,而亚文化往往凭借其独特的、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奇特性”在新媒体中得以有效传播。
首先,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促进亚文化的传播。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通过分享信息、互动交流来构建自己的文化圈子;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审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年轻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他们不断挑战传统价值观,并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态度;跨界融合的创新使得不同文化元素得以混搭、碰撞。
这些亚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推动着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将继续多元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跨界融合、多样性、社会影响、未来趋势。
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日益显现出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虚拟世界的发展,青年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审美标准的变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更注重个性和创新。
青年们对传统价值观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打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跨界融合的创新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一大特点,各种元素的混搭和碰撞带来了新奇的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青年们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引领着文化的潮流。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青年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内容,也让青年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社交媒体成为了青年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各种社交软件,青年们可以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和线上活动。
热点扫描SHENGPINGSHIJIE争鸣与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亚文化浅析以“李子柒”为例□文俊摘要:新媒体语境下,大众的自我生产生活需求、文化需求产生变异和延伸,对主流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依托新媒体传播语境,对跳出主流传播导向的“李子柒”视频进行分析,对理论和现实案例做阐述,以此对网络亚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浅析遥关键词:新媒体亚文化李子柒互联网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媒介力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逐渐在资源配置和权利建构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般而言,青年亚文化产生于青年社群,其拥有与主流文化价值观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表达了青年群体独特的文化诉求。
网络具有强大的易变性和包容性,社会各阶层对互联网新兴文化的接受度也在提高,网络亚文化成为影响主流文化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
亚文化研究综述20世纪初,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使得芝加哥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涌入大量外来移民,人口迅速膨胀。
与此同时,富人区与贫民区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清晰,城市犯罪率日渐增高,针对移民和犯罪青少年所带来的影响研究由此诞生。
芝加哥学派将目光聚焦于移民、犯罪青少年身上,称其为“越轨群体”,他们认为这种越轨行为是非主流群体对于主流文化控制的正常反应。
崔家新和池忠军否定了芝加哥学派将青年亚文化归为移民、犯罪青少年等所谓的“越轨群体”的行为,认同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体系的逻辑起点限定在工人阶级青年身上,认为青年亚文化建立在工人阶级辛勤工作的氛围中,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活力。
网络的入驻,使得青年亚文化的概念有了内生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话语空间,体现为青年亚文化的新生概念存在地位、表现形式及价值认同上的新变化。
陈霖认为,新媒介时代里,青年亚文化体现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青年亚文化的分享行为和分享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知识生产的失序和失范,从而削弱创新的动力,挫伤创新的精神,阻遏创新的行为。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亚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蓬勃发展。
这些亚文化包括电子游戏、动漫、文化传媒等,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影响学习习惯:电子游戏、动漫等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沉迷,导致学习习惯不良,影响学业成绩。
2. 引发消极情绪:有些亚文化充斥着暴力、情色等元素,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
3. 扭曲审美观念:部分亚文化追求奇幻、虚构的世界,使大学生产生扭曲的审美观念,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4. 损害人际关系:过度沉迷亚文化可能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交,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1.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大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亚文化的侵蚀,在享受亚文化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2. 提倡多元化兴趣爱好: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拥有更广泛的精神追求。
3. 引导积极健康消遣: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引导工作,推动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如体育锻炼、阅读书籍等。
4. 加强亚文化教育:学校应开设相关的亚文化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不同亚文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鉴别能力。
5. 积极引导网络使用: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规范网络行为,防止沉迷亚文化。
三、结语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
只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一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下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行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从新媒体发展谈网络亚文化发展
12新闻学倪炜123201018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
网络亚文化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代文化,指的是在当前以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没有能成为主流,附属主流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文化。
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网络主流文化,体现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网络亚文化与青少年非主流文化的蜕变
正文:
一、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网络亚文化的发展
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会给社会带来冲击并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文化生活习惯等。
就网络亚文化而言,一方面,它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要依存媒介才能形成;另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现、建构,甚至催生其诞生。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传媒功能角色的转变,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对人们的言行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大众化所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以不可阻挡之势急速蔓延和拓展。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如开放性、平等性、匿名性、交互性等,使新媒体语境相较于传统媒介文化语境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网络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较为缓慢,受到
的局限较多,而在新媒介环境中,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
亚文化传播在虚拟社区中交流信息、彰显自我。
它的基础是开放,它的核心在于分享,它的价值在于精炼浓缩,无需触及灵魂,却又简单明了,直接,大胆,令人躲避不及。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接近、使用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的权利,信息准入的门槛大大降低。
虚拟的空间为青年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只要愿意,网民们就可以进行跨时空的虚拟交流,网络世界自由、开放、宽容、打破地域限制,在现实社会中受到限制的观念、行为被青少年移植到虚拟空间中,使其成为网络亚文化繁殖的土壤。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用数字化的技术和符号创造了网络亚文化。
二、网络亚文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目前,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QQ或MSN聊天、恶搞和网络文学等,都可以算作是网络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其中,网络流行语和恶搞是它的两大主要内容。
今天,许许多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知五彩班澜的世界,在这虚拟世界里,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语言。
PLMM、“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做俯卧撑”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
在父辈的眼中,下一代的生活完全没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觉任谁见了都会嫉妒一把,羡慕一下。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上上课念念书,谈场恋爱,打打游戏,他们会用网络的方
式,表达自我,张扬内心。
互联网把这种个性以最精彩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当个体在网络中找到彼此的心灵共鸣之声时,流行语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种典型代表。
恶搞来源于网络却又超出网络本身的局限。
网络中恶搞无处不在,一部电影可以引发一股泡妞风潮,一个随意的微博可以引领一段热门话题,恐怕事先谁也没想到。
由此可见网络亚文化的力量影响之大。
正应了那句话,网络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网络恶搞本身幽默的特性使其成为通俗文化中受大众关注较高的一种文化。
采用的技术是复制和拼贴,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这也使得网络恶搞文化的接触面较宽,参与度较高。
但是,恶搞文化发展到今天,由于其产生的随意性和草根性特征,已存在诸多的问题。
有些恶搞属于没有实际价值意义的,还有一些是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目的去触犯政治法律的底线,还有一些作品恶搞经典的传统文化。
这些就需要我们去思考,恶搞文化是否需要网络文化的“把关人”去进行规整。
三、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通过正确引导,使网络亚文化成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首先,必须承认网络亚文化它存在的必要性,要加强引导而不是打击消灭。
其次,加大未成年人网站的建设力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感兴趣的健康向上的有益信息,从源头净化网络亚文化的发展环境。
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中,网络亚文化既冲击着主流文化,又从主流
文化那里获得资源和启发。
虽然网络亚文化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处于边缘地位,并不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网络亚文化显示了多元文化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
现实中话语权受限现象依旧存在,青少年通过亚文化的实践获得自己的文化领域,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亚文化不再是堕落的东西,人们将以更开放、宽容的心态注意它、理解它甚至参与其中丰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