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1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 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 1 块垂直,第3、4 块手术巾与第1、 2 块成45 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 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 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 滴/min 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 x 2/3 =肝素量mg,1h 后给首剂1/2 量,以后再1h 给上次剂量的1/2 ,减至10mg 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1 、主动脉弓造影:①连接猪尾管与Y 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 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 投照③插入泥鍬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2、颈总动脉造影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 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 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一、术前准备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
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与遮挡板、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得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1、主动脉弓造影: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2、颈总动脉造影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②摆体位:标准侧位,上缘到眶下线水平,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一般造影剂5ml/秒,总量7mL,压力300Pa,投照,如发现血管重叠或病变显示不好,可右侧斜适当角度(一般45度)再次投照。
DSA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对血管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DSA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高分辨率、低辐射剂量和快速成像等优势。
为了确保DSA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DSA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DSA操作流程,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医疗质量。
三、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进行DSA检查的医务人员。
四、操作要求1. 设备准备:a. 确保DSA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机器开机、校准、影像存储等功能。
b. 校准DSA设备,确保图象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c. 检查并确认DSA设备的辐射剂量控制系统正常工作,保证患者的辐射安全。
2. 患者准备:a. 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b. 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c. 针对可能的过敏反应,问询患者是否对碘造影剂过敏,如有过敏史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d. 患者应空腹,避免进食4小时,以减少胃肠道气体对图象的干扰。
3. 操作流程:a. 患者体位: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体位,确保患者舒适并便于操作。
b. 麻醉:根据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c. 碘造影剂注射:根据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适当的碘造影剂,并按照剂量和注射速度进行注射。
d. DSA成像:根据医生的指示,选择合适的DSA成像模式和参数,进行图象采集。
e. 影像处理:对采集到的DSA图象进行数字处理,包括减影、增强、重建等,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f. 结果评估:医生根据DSA图象,进行病变的诊断和评估,并记录相关数据。
g. 操作结束:结束DSA操作后,将设备恢复到正常状态,清理工作区域,做好相关记录。
五、安全注意事项1. 辐射安全: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设备,如铅衣、眼镜等,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DSA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比两幅连续的X射线图像来显示血管系统的血流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DSA操作规程旨在规范DSA检查的操作流程,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设备准备1. 确保DSA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电源、冷却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等。
2. 检查DSA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包括防护衣、防护屏等。
3. 检查DSA设备的消毒和清洁情况,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三、患者准备1. 根据医嘱,向患者解释DSA检查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2. 检查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3. 检查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确保患者适宜进行DSA检查。
4. 帮助患者脱去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避免对图像质量产生干扰。
5. 根据检查部位,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
四、操作流程1. 患者安全a. 将患者定位在DSA检查床上,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b. 根据患者的需要,使用安全带或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身体部位,避免移动和摇晃。
c. 确保患者的隐私权,采取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
2. 检查准备a.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DSA检查方案,包括检查部位、检查角度等。
b. 准备必要的检查器械和药物,如导管、造影剂等。
c. 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或镇静处理。
3. 造影剂注射a.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并确保其有效期和质量。
b. 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计算合适的造影剂剂量。
c. 使用无菌技术,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的血管中。
d. 在注射造影剂前,进行过敏试验,确保患者对造影剂没有过敏反应。
4. DSA图像采集a. 设置DSA设备的参数,包括曝光时间、帧速率等。
b. 通过DSA设备,采集患者的基线图像,作为对比分析的基准。
c.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观察时间点,采集连续的DSA图像。
DSA操作规程一张DSA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血管造影前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法运算,以消除非血管结构的干扰,从而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的医学影像技术。
DSA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规范DSA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手术风险。
三、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a. 检查设备:确保DSA设备正常运行,包括机器电源、冷却系统、图像采集系统等。
b. 准备材料:准备好DSA所需的造影剂、导管、导丝、注射器等。
c.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提前禁食,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和麻醉准备工作。
2. 操作流程a. 患者安置:将患者安置在DSA检查床上,确保患者舒适并固定好身体位置。
b. 造影剂注入: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注射速度和剂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要求进行调整。
c. 图像采集:启动DSA设备,进行图像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需要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和灰度等参数,以获取清晰的血管影像。
d. 图像处理:采集完成后,将图像进行数字减法运算,消除非血管结构的干扰,生成DSA图像。
e. 影像评估:医生对生成的DSA图像进行评估,分析血管结构和病变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 安全措施a. 辐射防护:DSA操作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必须严格遵守辐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戴好防护眼镜等。
b. 严格消毒: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并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以防止感染交叉。
c. 紧急处理:在DSA操作过程中,如发生紧急情况,操作人员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操作要点1. 操作人员应熟悉DSA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确保能够熟练操作设备。
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性能检测操作规程1. 目的为了规范医用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性能检测操作程序,保证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医用诊断数字减影造影(DSA)系统质量控制性能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常规操作,质量控制人员检测、校正仪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监督仪器的使用维护。
3. 检测所用仪器及模块表1. 仪器及型号4.质量控制性能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表2. 检测项目与技术要求表3-2 可以允许的焦点尺寸5.质量控制性能检测操作方法5.1. 外观和标志目测,DSA 系统X 射线辐射源必须标有制造厂、规格型号、出厂编号、出厂日期等清晰的标志。
5.2. 空气比释动能率5.2.1. 去掉DSA 诊断床床垫,将头膜置床上,将剂量仪的无线探测器置头膜之上(下),将探测器垂直置于射野中心。
5.2.2. 设置SID 最小,用自动透视模式,最大FOV(视野)和最大帧数脉冲透视或连续透视条件下,不附加别的衰减层,用足够厚的铅板遮挡住影像探测器,自动透视3s 以上(或手动调整管电压和管电流至最大),在下列距离处测量空气比释动能率:对下球管,沿X 射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1cm 处;对C 形臂,沿X 射线中心轴线的床面上方30cm 处。
5.2.3. 在上述下,重复测量三次以下,取其平均值,按下式计算空气比释动能率K (单位为mGy/min):式中:M——剂量仪测量三次的平均值,div • min;Nk——探测器空气比释动能率的校准因子,mGy•div-1;Ktp——非密封电离室型探测器温度、气压修正。
其计算公式为式中:t——检测时室内温度,℃;p——检测时大气压,kPa。
5.3 辐射输出的质(HVL)5.3.1. 将剂量仪的无线探测器置于X 射线照射野的中心,在常规使用条件下将可调附加过滤设置为零,选择合适的照射野,电离室的中心轴与射线束垂直。
X 射线管焦点到剂量仪探测器距离约为60cm,吸收片到X 射线管焦点的距离在(30~40)cm,将X 射线管电压调至常规使用条件,选一合适的mAs。
脑血管造影(DSA)操作评分标准姓名:带教老师:评分:
铺单铺无菌单(见示意图)、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1块垂直铺在小腹上,盖住阴部。
◆第2块斜铺在右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
界在右穿刺点上。
◆第3块斜铺在左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
界在左穿刺点上。
◆第4块铺在穿刺点以上,无菌单下界平双侧穿刺点
连线。
铺无菌巾示意图
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出患者
头部。
◆第6块无菌单铺在造影床尾部。
◆注意事项:从无菌操作台上取无菌单时手不能触及
无菌操作台,铺单时手不能触及患者身体及造影
床。
铺第5、6块无菌单应在穿好手术衣并戴好无
菌手套后进行,并完全覆盖造影床。
10
消毒不规范扣2分
消毒范围不够扣2分
无菌操作污染者扣3
分
污染后未更换无菌
物品扣5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操作规程本设备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经过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熟练掌握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操作本机。
其他人员禁止使用本机。
一、开机1.开机前,检查所有待用附属设备的连接。
2.打开设备间温度调节设备,保持标准室温。
3.打开设备电源时注意仪器的状态、系统自检信息,发现异常时记录相关信息,及时关闭总电源,并报告维护人员。
二、Emergencey Stop紧急止动1.紧急情况下,可按C-ARM上红色按钮“Emergencey Stop”切断C-ARM电源。
2.按POWER ON复位或关闭WORKSTATION 后可以重新启动系统。
三、操作准备1.检查DSA主机的功能状态,磁盘空间。
2.检查相关连入设备(高压注射器、图像处理工作站等)的性能、状态。
3.按照待检病例的DSA检查/治疗要求准备导管床、C-ARM的机位。
4.按照病人的个体情况、检查/治疗部位的特性,制定检查模式,X线发生模式、采集频率、高压注射器速率、采集视野(影像增强器尺寸)。
四、接诊操作1.按次序从RIS Worklist 调取或手工输入并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选择合适的检查模式,准备开始检查。
2.接诊病人,按要求摆设预制体位,并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方式、过程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最大程度的配合。
3.检查/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以取的最佳的检查效果。
4.根据检查过程中获取图像的质量状况和检查需求,修正检查模式、X线的强度、照射野、采集频率、高压注射器速率,以提高影像质量,减少患者接受的额外辐射。
5.曝光时注意仪器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时记录相关信息,及时通知手术医生,暂停手术(必要时终止手术,关闭总电源),并报告维护人员。
6.检查结束,及时将有临床意义的序列(或单帧图像)复制到ARCHIVE文件夹后再传送到PACS服务器;拍摄照片,填写技术参数、材料使用明细表。
五、关机结束检查后将机器复位至初始状态,并关闭设备电源,填写设备使用日志。
DSA操作规程一张DSA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血管造影前后的图像进行相减,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结构的干扰,从而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结构的影像诊断技术。
DSA操作规程旨在规范DSA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准备1. 设备准备a. 确保DSA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X射线发生器、影像采集设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等。
b. 校准设备,确保影像质量和准确性。
c. 检查DSA设备的辐射防护措施是否完善,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2. 患者准备a. 在DSA操作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病史和过敏史。
b. 与患者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和风险,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c. 根据需要,给患者进行必要的镇静和麻醉。
三、操作流程1. 患者安全a. 将患者定位在DSA设备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b. 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正常工作,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等。
2. 影像采集a. 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适当的DSA采集方式,如选择适当的血管插管途径和造影剂注射方式。
b. 使用适当的造影剂,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注射。
c. 通过DSA设备进行影像采集,确保图像质量和准确性。
d. 根据需要,进行多个角度和时间点的影像采集。
3. 数字图像处理a. 将采集到的DSA影像传输到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
b. 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中,进行图像的相减处理,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干扰,突出血管结构。
c. 根据需要,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以获得更清晰的影像。
4. 影像评估和诊断a. 医生在计算机屏幕上对DSA图像进行评估和诊断。
b. 医生根据DSA图像,判断血管的狭窄、瘤栓、血管畸形等病变情况。
c. 医生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讨论诊断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5. 操作记录和报告a. 操作人员应详细记录DSA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参数设置。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体位:病人取仰卧,调整头位适宜,固定上肢,双腿稍分开并外展,接监护导联。
2、消毒:0.05%碘伏双侧腹股沟区消毒,上界平脐,下界大腿上1/3处,外界为腋中线,内界大腿内侧。
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消毒两遍。
3、铺无菌单:由脐部至会阴铺第1块手术巾,第2块手术巾在穿刺点上方并与第1块垂直,第3、4块手术巾与第1、2块成45度角暴露右、左穿刺点。
4、无菌套覆盖影像增强器、操作面板和遮挡板。
5、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冲洗手套,铺大手术单。
6、冲洗与抽吸:肝素盐水冲洗穿刺针、动脉鞘、泥鳅导丝、猪尾管,浸透J形导丝。
7、连接:冲洗管、Y形阀、三通。
8、抽吸:2%利多卡因,
9、抽吸:造影剂并接高压连接管。
二、穿刺置鞘
优先右侧股动脉穿刺,以右侧腹股沟与股动脉交界处沿股动脉向下1~1.5cm为穿刺点,局麻后穿刺股动脉,穿刺针成角30~45 °喷血良好后插入J形导丝(注意:必要时透视了解导丝位置),置入动脉鞘,撤出导丝,注射器抽吸肝素盐水,连接动脉鞘侧管并回抽,回血良好时注入肝素盐水,接冲洗管30滴/min左右持续冲洗。
三、肝素化
置鞘成功后即刻肝素化,首剂:体重kg×2/3=肝素量mg,1h后给首剂1/2量,以后再1h给上次剂量的1/2,减至10mg时,则每小时给10mg。
四、造影术
1、主动脉弓造影:
①连接猪尾管与Y形阀,泥鳅导丝插入猪尾管导丝不出头,猪尾管进入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将猪尾
管置于升主动脉。
②摆体位:左侧斜30~45度(一般年龄越大斜度越大),上缘到牙齿平面,造影剂20~25ml/秒,总量25~30ml,压力700pa投照
③插入泥鳅导丝,展开猪尾管头端,撤出猪尾管
2、颈总动脉造影
①肝素水浸泡造影管,接Y阀,冲洗管腔,进泥鳅导丝,导丝不出头,造影管头进动脉鞘后进导丝20cm左右,透视下达升主动脉弓,导丝撤到导管内,翻转导管头回撤,弹入无名动脉(或左颈内动脉),固定导管,撤出导丝,做路径图,路径图下将导丝置合适位置,沿导丝上导管达颈总动脉起始部。
②摆体位:标准侧位,上缘到眶下线水平,第三颈椎位于屏幕正中,一般造影剂5ml/秒,总量7mL,压力300Pa,投照,如发现血管重叠或病变显示不好,可右侧斜适当角度(一般45度)再次投照。
3、颈内动脉造影
①如果颈内动脉开口狭窄,导丝、导管不通过狭窄段(红绿灯原则),导管置于颈总动脉造影,一般造影剂5~6ml/秒,总量6~9ml,压力200Pa,投照。
②若无颈内动脉开口狭窄,颈总动脉造影后做路径图,上导丝到颈内动脉,沿导丝推进导管到颈动脉窦远端,撤出导丝。
摆体位:侧位,上界平颅盖骨,左界到额骨前缘。
正位+汤氏位:上界平颅盖骨,下界平牙齿。
造影剂一般用5ml/秒,总量7ml,压力200Pa投照。
4、锁骨下动脉造影
无名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作路径图,如有锁骨下动脉狭窄即投照,一般5ml/秒,总量7ml,压力200Pa。
如无狭窄即上导丝,将造影管头端置于椎动脉开口近端行椎动脉造影。
5、椎动脉造影
①路径图下造影管沿导丝推进到椎动脉开口近端,撤出导丝,投照(如椎动脉开口显示不好,可适当加汤氏位并对侧斜),一般造影剂4~5ml/秒,总量6~7ml,压力200Pa。
②颅内造影,正位时头颅位于屏幕正中,侧位时屏幕下界平第二颈椎椎体下缘、屏幕右界平枕骨最后部造影,一般造影剂4~5ml/秒,总量6~7ml,压力200Pa。
弓上血管造影:原则上先做已知病变血管,也可由右侧向左侧依次造影,或导管进入那条血管,做哪条血管。
根据主动脉弓造影情况选择造影管,常用导管5F单弯管、猎人头管2型、西蒙管2型
五、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肝素化:手术全程肝素化,术后鱼精蛋白按1:1~1.5中和。
②双冲洗:术中持续双冲洗,注意排空管道和Y形阀内气体。
③导丝:导丝沿路径图推进,导丝头端不超出视野,导丝一般不通过狭窄段。
④导管:根据主动脉弓造影选择不同的导管,导管尽可能沿导丝进退,以减少导管头对血管壁的损伤,导管头端尽可能不触及血管壁,导管一般不进入狭窄段和椎动脉内。
⑤各段脑供血动脉和颅内静脉窦不可遗漏。
⑥发现狭窄病变后,调整影像增强器,使影像增强器沿狭窄段血管轴线变换投照位,多角度投照,找出狭窄切线位放大投照。
⑦测量钢球尽可能靠近病变,并放在影像增强器的中心,以保障测量准确。
⑧中和肝素10min后拔动脉鞘,压迫股动脉15min,无出血后加压包扎,2kg盐袋压迫穿刺点5~6h,穿刺侧下肢制动24h,每30min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⑨术后预防感染用广谱抗生素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