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
- 格式:ppt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22
八年级幽径悲剧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幽径悲剧》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条幽径上一棵古藤萝被毁的悲剧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他的作品风格质朴而不失深邃,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蜿蜒(wān yán):指(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浩劫(hào jié):大灾难。
诛伐(zhū fá):讨伐;声讨。
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2、多音字蔓:màn(蔓延)、wàn(瓜蔓)、mán(蔓菁)曲:qū(弯曲)、qǔ(歌曲)3、形似字藤(téng)藤萝腾(téng)奔腾懦(nuò)懦弱儒(rú)儒家三、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 6 段):写幽径的美景,为下文写古藤萝的悲剧作铺垫。
2、第二部分(7 10 段):写古藤萝之美以及与它相识相交的经过。
3、第三部分(11 16 段):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抒发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4、第四部分(17 段):作者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尊重生命。
四、主题思想1、文章通过对幽径古藤萝惨遭砍伐的悲剧的描绘,批判了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谴责和对美的追求。
2、作者以古藤萝的悲剧为切入点,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美好事物的漠视和破坏,呼吁人们要有保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五、写作手法1、对比手法幽径的美景与古藤萝的被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悲剧的严重性。
人们对古藤萝的冷漠与作者的深情形成对比,凸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类行为的批判。
2、托物言志作者借古藤萝的命运,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悲哀,以及对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追求。
【记叙文阅读】《幽径悲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幽径悲剧》选段,完成11-14题。
(9分)①茫茫燕园中,只剩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
它变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
每天春天,我在悲痛、伤感之余,惟一的一点宽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每次跑在它下面,透出淡淡的幽香,听见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应该眷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晓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然而,我欢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这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今春天,我走到短着这棵和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坏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变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刺穿,只领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飞舞。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它们还没顾得上晓得,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刺穿,瓦解了地面,再没水分可供它们存活了。
它们仿佛变成了丢掉了母亲的孤儿,没多久就可以微笑不下去,连大哭也没地方了。
③我就是一个没岂的人。
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大花草惹来万斛闲愁。
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或许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也淡泊名利如此,我淡泊名利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息。
这一棵古藤的覆灭在我心灵中引发的痛苦,别人就是无法认知的。
11.根据选段内容,用简约的语言归纳燕园幽径出现了怎样的悲剧。
(2分后)12.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道“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道“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与否矛盾,为什么?(2分后)13.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存有特色,恳请详细赏析。
(2分后)再走跌向上看,藤萝初绽出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14.选文第③段中写到“真正的辉人们就是绝不会这样的。
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是我这样的话,也绝不会沦为伟人”,融合选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后)答案:11.燕园幽径仅剩的一棵古藤被无端刺穿。
季羡林幽径悲剧读后感1. 引言在现当代文学中,中国伟大的学者季羡林的作品是备受关注的。
他的作品《幽径悲剧》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就《幽径悲剧》这部作品进行读后感的探讨。
2. 主题思想《幽径悲剧》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该小说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不同类型的悲剧。
通过这些悲剧经历的描写,书中表达了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下面以列点方式来具体分析。
•现实中的悲剧通过书中人物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幸遭遇和困扰是人们难以避免的。
季羡林通过描写这些悲剧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生活的残酷和无常。
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他人的境遇心生同情和理解。
•人性的悲剧《幽径悲剧》中的人物们都有着各自的悲剧。
他们可能是出于善良而受到伤害,或者是内心充满争斗与矛盾。
这些悲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自我之间的斗争。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呈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和矛盾,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社会的悲剧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展现了社会的不公正和道德败坏。
人物们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自我,最终陷入悲剧。
书中的社会悲剧让人们深刻反思现实社会的问题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 文学风格作为一位学者,季羡林的文学风格严肃而含蓄。
他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和精确的描写来呈现人物的内心和外貌,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
此外,季羡林的用词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所要表达的思想。
4. 心理描写《幽径悲剧》中的人物丰富多样,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因此显得更加复杂。
季羡林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在这部小说中,季羡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纠结和矛盾,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挣扎和痛苦。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作品更富有情感,也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季羡林:幽径悲剧季羡林:幽径惨剧还俗门,背左转,只要两三十步,便走入一条直径。
有两三十年之暂,尔地地走过那一条路,到办私室来。
果为地地碰头,也便成为了习以为常,对它有点淡然了。
但是,那一条幽径倒是年夜年夜有名的。
忘失正在五十年月,尔正在故宫的一个乡楼上,观光过一个无关《红楼梦》的铺览。
尔看到由几幅山川绘构成的组绘,绘的便是那一条路。
足证那一条路是异那一部伟年夜的做品有XXXX一些联络的。
至于是甚么联络,尔曾经忘忆没有浑。
留正在尔忘忆外的只是一点印象:那一条仄平时常的路是有去头的,不克不及不屑一顾。
那一条路正在燕园外是极其清幽之处。
教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是很长到那面去的。
尔下面说它仄平时常,那话有点语病,它实际上是很是不服常的。
一壁傍湖,一壁靠山,弯曲波折,真有直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紧翠柏,纯树成林。
无论秋夏春冬,总有翠色正在纲。
没有无名的小花,从春季谢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不断谢到春终。
到了炎天,山上一团淡绿,人们好像是正在一片绿雾外脱止。
林外小鸟,枝头叫蝉,好像相互应对。
春地,枫叶变红,取苍紧翠柏,相映成趣,凄浑外又饱露浓郁。
简直让人没有辨四时了。
小径另外一里是荷塘,有目共睹次要是正在炎天。
此时绿叶接地,红荷映纲。
好像从天高深处发作没一股无比弱烈的熟命力,背上,背上,背上,欲取地私试比下,实能使懦者坐勇者弱,给人以无量的传染力。
不论是正在山上,借是正在湖外,一到冬地,固然皆有皂雪笼罩。
正在湖外,往日潋滟的绿波为脆炭所代替。
然而正在山上,虽然落叶树皆把叶子落失落,否是紧柏反而愈加精力振作,绿色愈加浓郁,意义是念把其余树木之所得,本人一脚补救过去,非要显现没绿色的威力没有止。
再添上另有翠竹助势,人们置身此间,决没有会感触冬地的萧索了。
那一条神偶的幽径,状况大致云云。
正在一切的那些神偶的工具外,给尔印象最深,让尔最留恋易记的是一株今藤萝。
藤萝是一种蒙人青睐的动物。
浑代条记外有很多闭于南京藤萝的记叙。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
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
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
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寓意解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结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生悲剧。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推荐相关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四、课后作业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对他们的看法。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案一、教案简介《幽径悲剧》是一部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剧的代表作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幽径悲剧》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该剧的主题、音乐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剧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幽径悲剧》的剧情梗概和主题表达。
2.理解《幽径悲剧》中的音乐风格和曲目的特点。
3.分析《幽径悲剧》在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的艺术特点。
4.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剧的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内容1.《幽径悲剧》的剧情梗概和主题表达a.剧情梗概:《幽径悲剧》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主要围绕着男女主人公的离合和命运的转折展开。
男主人公是一位文艺青年,女主人公则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
他们在一个幽静的小径上相遇,并迅速陷入爱河。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两人的爱情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离合,最终以悲剧收场。
b.主题表达:《幽径悲剧》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爱情的无奈。
它表现了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旨在唤醒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的珍视。
2. 《幽径悲剧》中的音乐风格和曲目特点a.音乐风格:《幽径悲剧》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中国式的旋律、节奏和西方式的和声、编曲。
它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既具有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氛围。
b.曲目特点:《幽径悲剧》的曲目旋律优美,既有动感的快板,又有悲伤的慢板。
其中,男主人公的独唱曲《幽径幽径》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成为了该剧的代表曲目。
3. 《幽径悲剧》在音乐、舞台设计和表演方面的艺术特点a.音乐表现手法:《幽径悲剧》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手法,如借鉴京剧唱腔和琵琶演奏等,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抒发出角色内心的情感和冲突,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
b.舞台设计:《幽径悲剧》的舞台设计简洁大方,注重舞台布景和灯光的运用。
通过巧妙的布景和特效,营造出幽静的小径和悲情的氛围,强化了剧情的表达。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2)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
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
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
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
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
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
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
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但是,这也不行。
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
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
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
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
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季羡林《幽径悲剧》赏析《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
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
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
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