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杜甫《人日两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1.50 KB
- 文档页数:2
备战高一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模拟试题】一、阅读杜甫的这首诗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此时为广德元年(763)十月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 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2. 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二、阅读《登高》,完成下题。
1. 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
2. 选出不当的一项()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横二方面着笔。
【试题答案】一、1.“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已入夜。
“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聚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似无:写出夜已深了。
“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息的鸟儿,已经睡醒,只有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 突出表现了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未眠。
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1.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 D附鉴赏材料: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
”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附答案)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1、2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其不同类的一项()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
“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二、昌宁县中2024 届高一年级春季学期期末测试(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杜甫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 ①762 年至 763 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 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10 页)(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2) 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答案】14.C 15.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
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
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
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
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
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解析】14.“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曲江二首(其二)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于一联出现三个“日”字,写出诗人典衣换酒次数之频繁。
B.颔联诗人慨叹人生苦短,纵使“酒债”处处,也要喝酒寻醉。
C.颈联巧用叠词,“深深”直言蝴蝶之态,“款款”状写蜻蜓之姿
D.尾联诗人传语风光与之“流转”,用拟人表明惜春爱春之情。
2.叶嘉莹先生言杜甫才性健全,作品往往呈现出“担荷中之欣赏”。
所谓“担荷”是指其直面自身或时代的苦难,所谓“欣赏”则指其对现实生活的从容观赏。
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款款”形容蜻蜓徐缓飞行的样子。
而“深深”则是形容花丛浓密,而非状写蝴蝶之姿。
)
2.(6分)①作者直言生活贫困,回朝之后要靠典当春衣买酒,还处处赊账;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王朝国运衰退,兵革未息,诗人不得行其志,日日喝酒买醉,可见其对苦难的“担荷”。
②春江之畔,诗人看见蝴蝶和蜻蜓自由翻飞,于是传话给春光,让春光与其一起逗留,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可见其“欣赏”。
③诗人对自身的穷困和郁郁不得志直言不讳,又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暮春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健全的才性。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单元学习导引6古诗二首一、课外阅读( 一)(2018 ·全国Ⅰ卷 ) 阅读下边的诗歌 , 达成后边的题目。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 , 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 , 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 , 枯荣不等嗔天公。
北风又变成春柳 , 条条看即烟濛濛。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喝酒高歌都是诗人调解心头愁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 但意志并未低沉, 气派仍旧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 , 较为常有。
D.本诗前半描绘场景 , 后半感事抒怀 , 描绘与抒怀密切关系 , 脉络清楚。
分析 :B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困的命运”, 颈联中的“穷”其实不是指生活贫困。
“屈穷”意指“不得志 , 处境困难、窘况”。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剖析。
分析 : 第一解说诗句的含意, 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本联的表面意思是 , 冬季的北风终会过去 , 春季将会到来 , 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 , 柳条看起来仿佛笼盖在轻烟之中。
从表达的感情上看 , 北风吼叫 , 喻指诗人遭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 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 , 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困难 , 但一直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 不甘沦落 , 在频频受挫以后还可以自我鼓励。
答案 : ①意为凛凛的北风终将过去, 暖和的春风拂绿枯柳, 缀满嫩绿的柳条仿佛轻烟笼盖一般摇摆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叹息不遇于时, 但不甘沦落的乐观、自勉之情。
( 二)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 , 达成各题。
六月二十四昼夜分 , 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 诸公请予赋诗 , 记江湖之乐 , 诗成而觉 , 忘数字而已陆游露箬霜筠织短篷 , 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 , 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 , 红蜻蜓弱不由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 ?团扇家家画放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人日①两首(其二) 杜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樽前柏叶②休随酒,胜里金花③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注]①人日:旧时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七。
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江陵。
②柏叶:古时习俗,将柏叶浸酒,元旦饮用。
③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上的花形金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同庆人日,诗人随习俗和大家谈笑度过初七,开篇“一谈一笑”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琴声如流水一般动听,以此表现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C.“无忧”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因早春到来尽情欢娱,但其间也流露出人生艰难的感慨。
D.诗中“看”“寒”“弹”“难”押韵,朗朗上口,使诗句富有音乐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5.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的《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