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2)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49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五节水循环巩固练习题之填空20190726手动选题组卷3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4.0分)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______变成水蒸汽.升入天空,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成小水珠,有的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也会______成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这就是雨.云中的小冰晶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冰山上的积雪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积雪______后变成水,汇入江河,流入大海.(填物态变化名称)2.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______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______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______热。
3.下列物体:霜、雪、雹、雾、露、冰、雨中,属于固体状态的是______ .4.写出物态变化名称:雾______,露______,霜______,白气______,冰花______在玻璃______侧。
5.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向天取水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循环包含的物态变化有______ .(2)请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问题:______ 简答:______ .(3)水库大坝建造成上窄下宽,是由于______ .6.图中箭头表示水的物三态变化方向。
§11.2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掌握物态变化过程吸热的特点。
学习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实行初步解释。
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讨论归纳学习过程:【定向诱导】天气炎热,当我们在地上洒些水,就会感觉凉爽。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学习目标】1、理解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习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能分析熔化图线的物理意义。
2、理解汽化是吸热过程。
会对蒸发和沸腾实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自学探究】一、阅读课本P9—P11内容,并完成以下填空:(复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有:①物质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②分子间存有________; ③分子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______。
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
(一) 熔化与吸热1、___ __、___ ___和______统称为物态。
通常把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三态是会转化的。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像冰这样的晶体当温度加热到__ ____时开始熔化,当假如此时停止加热,冰还会继续熔化吗?___ ___。
这是为什么呢?3、用分子动理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为什么晶体熔化必须加热,但温度却不变?4、比较冰的熔化情况,在课本坐标纸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的大致曲线。
5、实验探究结论:熔化为______(吸热或放热)过程,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______;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也需要吸热但同时温度会______。
(二)汽化与吸热6、当液体加热到沸点时,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所以沸腾过程必须继续______,______停止沸腾就会停止。
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并不会升高,所加的热,用来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______。
7、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得到充足的______而脱离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飞向空中变为气态,这种汽化方式叫做______。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一、选择题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现象是常见的。
1. 吸热现象:当物质从固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气态时,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使分子能够脱离固态或液态的排列方式。
这些热量被用于增加分子的动能,而不是温度的升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加热下,温度不会变化直到物质完全融化或汽化。
2. 放热现象:当物质从气态转变成液态或从液态转变成固态时,会释放热量。
这是因为在物质从气态或液态过渡到更有序的固态时,分子之间的互相吸引力增加了,导致分子的动能减小,热能转化为热量释放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凝固或凝结的过程会产生热量。
需要注意的是,吸热和放热现象并不仅限于固-液-气的物态变化,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物态变化,例如固定气体转化为游离气体的吸热现象。
此外,在化学反应中也可以观察到吸热和放热现象,例如放热反应会释放热量,而吸热反应会吸收热量。
六种物态变化及吸热放热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在物理学中,物态变化有六种基本形式,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每种物态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有些是吸热过程,有些是放热过程。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物质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原子之间的吸引力被克服,从而使固体变为液态。
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因为需要吸收热量来克服原子之间的吸引力。
例如,冰在吸收热量时会熔化成水。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即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物质放出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减少,使得原子之间的吸引力重新建立,从而使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因为需要放出热量来克服分子之间的热运动。
例如,水在放出热量时会凝固成冰。
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液体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被克服,从而使液体变为气态。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因为需要吸收热量来克服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例如,水在加热时会汽化成水蒸气。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即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气体放出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减少,使得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重新建立,从而使气态变为液态。
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因为需要放出热量来克服分子之间的热运动。
例如,水蒸气在遇冷时会液化为水。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而不经过液态阶段。
当物质吸收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被克服,从而使固体直接变为气态。
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因为需要吸收热量来克服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例如,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吸收热量时会直接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
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即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而不经过液态阶段。
当气体放出足够的热量时,其分子的热运动减少,使得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重新建立,从而使气态直接变为固态。
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因为需要放出热量来克服分子之间的热运动。
例如,水蒸气在遇冷时会直接凝华为霜。
03.初三重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1. 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1)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
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水的沸点为。
(2)汽化的两种形式:和。
它们的相同点:;(3)液体沸腾条件:①;②。
晶体熔化条件:①;②。
3.液体沸腾过程中与晶体熔化过程中有相同特点:继续吸热,但温度。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
【基础•巩固】1.把少量的碘放人烧瓶中,上面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2.吃冰棒和在胳膊上擦些酒精都会感到凉快些,前者是由于冰棒在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热;后者是由于酒精在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热·3.小王和小李各倒一杯热开水,小王对热开水吹风,小李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过一会儿开水就不烫嘴了。
小王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增加空气_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利用蒸发__________热的道理,把热迅速带走;小李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既增加空气_________,同时又增加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迅速带走。
两杯热水冷得快的是_________·4.游泳或洗澡后会感觉到表较冷,这是因为()A.气温比水的温度低B.人体还没有适应环境C.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吸热D.以上说法都不对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变快的是()A.用电吹风机吹头发B.给墨水瓶加盖C.用地膜覆盖农田D.把新鲜的苹果装入塑料6.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升华吸热的是( )A.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B.加冰块会是饮料变得冰凉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物变质D.加油站附近不允许使用手机7.用质量相等的0O C的冰和0O C的水冷却食物()A.用冰好,因为冰的温度低B.用水好,因为水有流动性C.用冰好,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大量的热D.效果一样8.海波的凝固过程一定是( )A.吸热,温度升高B.放热,温度不变C.吸热,温度不变D.放热,温度降低9.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10.在炎热的夏天,城市街道上经常有洒水车洒水,以降低路面的温度,这是利用了( )A.洒水后减少了路面热量的散发B.水的温度低,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的温度C.洒水后增加路面热量的对流D.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路面温度有所降低11.在室内,将一支长时间放在装有酒精的瓶中的温度计迅速抽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上升B.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不变12.张华同学回忆起小时候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看到的自然现象,属于吸热的是()A、早春江面上皑皑冰雪的消融B、初夏江面上浩浩浓雾的形成C、深秋江面上晶莹冰凌的生成D、初冬江面上美丽雾凇的出现13.炒菜时,碘盐不宜与油同时加热,这是因为碘在高温下很容易()A.凝华B.汽化C.升华D.熔化14.吃冰糖葫芦是冬季里北方孩子的一大乐趣,要想保证糖葫芦外皮脆而不焦,熬糖做糖衣时通常在糖中加水,因为水在沸腾的过程中,继续,温度。
物态变化吸热与放热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温度和压力时所发生的状态变化。
它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在物质状态改变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与物态变化相关的吸热和放热过程。
一、物态变化吸热现象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也称为端吸热,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时所吸收的热量。
吸热现象通常发生在固体和液体的状态转变上。
1、固体-液体吸热当固体转化为液体时,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热能来克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固液相变的吸热现象。
例如,将冰块放置在室温下,冰块就会逐渐融化为水,这是由于冰块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能。
吸热现象的特点是温度不变。
在这个过程中,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能量转化往往是平衡的。
2、液体-气体吸热液体转化为气体时也需要吸收热能,这种转化也需要克服液体内部的相互吸引力,因此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
例如,将一些水倒入平底锅中,将火打开,不久水就会变成水蒸气。
这是因为液态吸收了热能,转化为气态。
吸热现象的特点是温度不变。
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又被称为沸腾。
二、物态变化放热现象与吸热现象相对应的是放热现象,也称为端放热。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放热现象。
放热现象通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转化上。
1、气体-液体放热当气体转化为液体时,由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因此需要释放热能。
例如,在夏天,如果将冷饮品放置在室外,饮品表面就会形成水滴,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冷却后转化为液态。
在这个过程中,热能被释放。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把空气中的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
2、液体-固体放热当液体转化为固体时,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增强,因此需要释放热能。
例如,将热水倒进冰盒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水就会变成冰块。
这是由于热量被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热能减少导致温度下降。
在这个过程中,热能被释放为冰,使得液体变成固体。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浅谈物态变化中的吸热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
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学习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让我们对周围的各种物质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探究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这些活动:将冰块握在手中直至熔化,感受熔化是吸热过程;酒精涂在手臂上,感受酒精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将水烧至沸腾,然后将水壶从液化气灶上拎到地上,观察水是否沸腾。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
1、如图,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的碎冰块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大试管中的冰什么时候开始熔化。
由此得出熔化的条件:①必须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进行,物质需要继续吸热,以便更多的分子能够自由“游动”,因此晶体融化必须继续吸热,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晶体融化虽然吸收了热量但是是温度保持不变,其原因是分子吸收热量都是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力。
2、装置同右图,将碎冰块换为热水,把盛有热水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热水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加热,观察甲、乙两支温度计的温度是否变化,什么时候烧杯中水沸腾?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烧杯中的水沸腾时,大试管中水是否沸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多少?并由此分析得出液体沸腾的条件。
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把两张同样的纸片(滤纸或餐巾纸)浸入酒精中同时取出,分别贴在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外壁上,过一会取下,看哪张纸片干得快;将上述的两张纸片一张折叠起来,一张摊开,都贴在同一个装有热水的烧杯外壁两侧,过一会取下,看哪张纸片干得快;用棉球蘸些酒精擦在黑板上(液迹要均匀);一部分液迹用纸片盖住,另一部分用扇子扇,看哪部分干得快。
通过分析上述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
课题 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课 型新授课 第 2 课时 主备课标教材分析 课标: 认识熔化和汽化是吸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图像的物理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并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教材呈现方式: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加热海波和石蜡的实验设计,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再通过分组小实验观察碘升华实验明确升华也要吸热。
教学建议: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体验物态变化过程中必须吸热的规律,逐步熟悉和理解物态变化的分子运动模型;碘升华实验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
教学重点: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教学难点: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态变化过程。
重难点的突破:做好本节的实验探究及教材中分子运动动模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情学生的优势:对于汽化吸热现象,不少学生会有许多前期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汽化吸热现象让学生分析。
上分析 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熔化吸热,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学生的不足: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在实验中,对于实验的目的性缺乏足够的准备,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会感到很难。
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能力差别很大,实验误差也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2、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3、比较升华与蒸腾,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现象。
4、初步学习用温度——时间图象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过程。
2、结合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