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2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刘巧芳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成功塑造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他想通过勤劳的拉车,买属于自己的车、过安稳的生活,但现实的悲惨使祥子在经历人生波折后梦想破灭。
笔者从祥子的性格特点及作为城市贫民的典型形象入手,分析了祥子悲剧一生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祥子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性格命运的悲剧。
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其主人公祥子是作者倾注了诸多情感和心血塑造的,他的悲剧命运有其时代的典型性,今日读来依然震撼人心,引人思索。
祥子堕落的原因文中并有明确的答案,本文从祥子的性格特点和个人形象入手,简单叙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对祥子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展开探究,以揭示其现实教育意义。
一、祥子的形象和性格老舍作品《骆驼祥子》塑造的角色祥子是那么的真切,他来自破败的农村,本身就是个破产者,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怀揣信念和追求到城市谋生活,成为城市贫民。
小说开场这样描写祥子的外貌,“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有生气”,拉车姿势很漂亮,带给读者的是很正面的形象。
祥子有着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热爱劳动、穷死不偷的美好品德,他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力车夫,他意志坚强、为人正直、敢于奋斗。
这是一个有着诸多劳动人民优良品质,有着美好精神世界的城市贫民形象。
二、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在农村破产后没了活路,逼不得已流向城市靠气力讨生活,在做过众多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后,最终选中了人力车夫这个行当。
在拉车后,他就想结束风餐露宿的日子,想努力拉车积攒一些积蓄买一辆自己的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立业成家在城市里繁衍生息。
祥子年轻力壮,吃苦耐劳,为尽快达到目标,拉车时浑身是劲,他天真地认为不用几年就能买上车,有了自己的车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
祥子把为自己拉车看成这一生最有骨气的事,经过三年拼命地拉车干活,他终于买上自己的第一辆车,可世道黑暗、弱肉强食,不久车子就被乱兵抢去。
他不忘初心,又重新积攒够买车的钱,还没买上车,又被孙侦探勒索去了。
骆驼祥子社会底层的悲剧命运社会底层的悲剧命运是鲁迅先生《骆驼祥子》一书中的主题。
该小说通过描绘骆驼祥子的生活经历,深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残酷社会现实下所遭遇的无奈和悲剧。
本文将从经历、平凡与伟大、个人选择等方面来探讨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首先,通过骆驼祥子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所遭受的社会压迫和不公平待遇。
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不得不忍受艰辛的工作和不充裕的生活条件。
他将自己比作一匹驮着重担的骆驼,为了生计而不断奔波劳累。
正是这种压力和负担使得他的命运变得如此悲剧。
他不仅面临着长时间的工作,还要与残酷的资本主义竞争环境作斗争。
这种无情的环境和不幸的经历让骆驼祥子感到无助和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其次,小说中还通过让骆驼祥子具有平凡的特质来突出其悲剧命运。
他并非一个英雄或者伟大的人物,而只是社会中普通而平凡的一员。
他没有特别的才华或者背景,只是一个劳动者。
然而,他的悲剧命运却更深刻地表达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困境。
这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在现实社会中,无数平凡的人们都在默默承受着不公平和压力,他们的命运也常常是悲剧的。
此外,个人的选择也是导致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小说中,骆驼祥子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和选择。
然而,这些选择并没有给他带来所期望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的痛苦和悲剧。
他的贪婪、狡诈和报复心理,最终让他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课,即个人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整个人生的前景和价值观。
总之,骆驼祥子作为社会底层的代表人物,承载着悲剧命运的重压。
他的经历、平凡与伟大和个人选择,都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残酷社会现实下所遭遇的困境和不幸。
通过深入探讨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我们不仅可以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关注和关怀社会底层人士,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环境。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鲁迅的小说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祥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悲剧。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他从小就在贫困中长大,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却因为自己的努力与命运的无情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祥子的贫穷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小说中描写祥子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因贫困而早逝,祥子也是在贫困中长大。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贫困中度过的,他的命运似乎注定了要与贫困为伴。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贫困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也成为了祥子一生的挣扎和痛苦的根源。
祥子个人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祥子是一个寻常的人,他并不十分聪明,也缺乏教育,因此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他很难获得较好的工作和收入。
而且,他的性格也十分倔强,傲慢和自负。
在小说中,祥子在遭受各种挫折时并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常常表现出非常激烈的情绪,甚至会因此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这种性格特点使得祥子在生活中更加难以融入,也更加难以应对一些挑战和困难,导致了他人生的不幸。
社会环境也是导致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描写的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社会充满了贫困和黑暗,社会的道德风气不正,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难以解脱。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一个普通人要想摆脱贫穷和痛苦,实属不易。
祥子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本身就是个“骆驼”,背负着重重的压力和困难,很难摆脱这样的命运。
祥子的爱情悲剧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描写祥子与梦儿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
梦儿是一个卖淫女,她在祥子遭受磨难和挫折时,经常给予他关怀和支持。
而祥子对梦儿也是一片真心,他不顾一切地想要给梦儿一个美好的未来。
当祥子为了赚钱、买车等荣华富贵而刻苦奋斗时,梦儿却又成为了他失去的原因。
在祥子追逐物质的过程中,梦儿的离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也使得他的人生陷入更加深重的悲剧之中。
祥子的人生悲剧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包括他自身的贫穷、性格、社会环境和爱情悲剧等。
试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悲剧《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祥子为主人公,通过展现祥子一生中的苦难和悲剧,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现实困境,悲切地呈现了一个个普通人物的命运悲剧。
在小说中,祥子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困境、自身劣根性、无法实现的理想以及精神压抑。
祥子的生活困境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祥子从小贫困,生活在农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来到城市,面对着无尽的压力和困难。
他靠着拉人力车为生,艰苦辛苦地努力工作,却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
他所获得的报酬常常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生活中充斥着饥饿和寒冷。
而且他的努力和付出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回报,他常常被人欺骗和剥削,人生处处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这种生活的困境使得祥子的人生不断陷入悲剧的深渊。
祥子自身的劣根性也使得他陷入人生悲剧。
祥子天性顽强,却缺乏善良的道德品质,他懂得以权谋私利,通过欺骗和偷窃来获取利益,这种劣根性使他失去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成为社会底层的人。
他缺乏正直和坚守原则的品质,虽然时常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往往以错误的方法去进行,导致自己不断陷入困境。
他的劣根性与社会的压力相互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他人生的悲剧。
祥子无法实现的理想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因素之一。
祥子一直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奋发努力地想要赚更多的钱,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但他的梦想却一次次被现实打破。
他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的所作所为常常被欺骗和漠视。
他所追求的物质和社会地位难以达到,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无法逃离贫困的命运,这种无法实现的理想让他感到挫败和绝望,使得他的人生越来越趋向悲剧。
祥子内心的精神压抑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祥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欠发达又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中,他每天面对的是压力、欺骗和无尽的辛劳,这种压力和痛苦使得他的内心变得封闭和愤怒。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最终爆发出来,他变得冷漠、疏离、愤世嫉俗,他的人性逐渐被社会的冷漠和残酷给剥夺殆尽。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内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篇1《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内容摘要:老舍的《骆驼祥子》作品中,祥子这一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无疑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他为了个人理想努力过、挣扎过,抗争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买车的曲折过程中,主人公祥子人性及心理发生异化,向我们展现了其唏嘘可叹的悲剧命运,而促成祥子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原因则是小说极力体现的,本文主要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理性思考与深度解析。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社会环境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骆驼祥子》是其最具代表力的作品之一,艺术成就卓越,思想内涵深刻,影响深远。
作品主要描写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最初,祥子以积极进取、充满生气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淳朴忠厚、勤劳善良,有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是他的最大梦想,并且为了这个梦想一直努力,但是,现实生活残酷无情,几经波折后,祥子在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车的同时,美好品质也逐渐丧失,最终成为一个无业游民,如行尸走肉一般生存。
老舍通过描写祥子的悲剧命运,向人们揭示促成祥子命运的因素,根本上说,病态社会产生病态的人,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病态与个人的病态[1]。
一.时代注定的悲剧命运《骆驼祥子》中作者的意图明显,祥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所注定的社会悲剧。
小说于1936——1937年发表,揭示贫苦人民生活,描写底层人民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目的。
因此,包围祥子的是强大凶险的社会环境,为了加强作品的悲剧效果,作者特意安排了一种架势,即强汉对阵。
现实无情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强大的,而祥子本身也是非常强大的,他有健壮的身体、执拗的性格以及争强好胜的心地,而且脾性正直、忠厚、朴实、坚韧,这些特点都是他作为一个强汉的典型标记。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解析《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主要塑造了祥子——一个普通车夫的形象。
他是30年代旧中国进城谋生的破产农民的缩影。
小说通过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世界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
祥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
他的经历与近代农村破产而成批涌进城市的赤贫农民相似,因而颇具代表性。
在他性格由勤劳善良、正直朴实、有理想有上进心逐渐堕落到吃喝嫖赌、谋财害命、自暴自弃这一过程,赋予了作者对当时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的深刻的批判和对落后的国民性、传统文化的反思。
故事的主人公祥子性格的变化是以他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而叙述展开的。
祥子的“三起三落”是故事的发展线索,与虎妞的“爱情”纠葛是故事的中心,作者让祥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发展变化,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祥子的“三起三落”可简单归纳为:一起:艰苦奋斗,如愿以偿,买了新车。
一落:好景不长,军阀混战,乱兵劫车。
二起:努力拼命,积攒够钱,再想买车。
二落:时运不济,遇孙侦探,敲诈抢走。
三起:被迫结婚,用私房钱,买辆旧车。
三落:难产死去,无钱下葬,卖掉洋车。
祥子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
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也蕴藏着反抗的要求。
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
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贷款,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这是他生活的全部理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然而现实生活却在给了他希望后又不断斩断他的退路,使祥子在堕落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原因《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北京人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社会底层人士在残酷现实中的挣扎和悲剧。
祥子是一个努力奋斗、勇往直前的年轻人,然而最终他还是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从祥子自身的劣势、社会环境的限制以及道德困境三个方面对其悲剧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祥子自身的劣势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祥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缺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低、经济能力有限。
他从小就被环境所迫,不得不与贫困搏斗。
他虽然努力奋斗,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束缚。
他被迫沦为社会底层的马夫和环卫工人,压力和剥削让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成长。
他努力赚钱,却总是被剥夺,就像一个草履腾挪的骆驼,永远无法驰骋自由之地。
其次,社会环境的限制也是祥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社会,正值国家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时期,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风气的浮躁和道德的沦丧。
在这个崇尚金钱和权力的社会中,穷人如祥子往往只能被剥削和压迫。
他们被迫选择不可取的手段去赚钱并追求一些短暂的欢愉,而这些行为又让他们陷入更加恶劣的境地。
社会的冷漠和矛盾加重了祥子的困境,使他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和幸福。
最后,祥子面临的道德困境也是导致其悲剧的原因之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祥子不得不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去追求生存和成功。
他通过欺诈和犯罪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这些行为最终使他陷入绝境。
他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尊严和人性的底线。
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宏伟理想时,已经无力挽回。
综上所述,祥子的悲剧原因可以归结为他自身的劣势、社会环境的限制以及道德困境。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他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那个时代,祥子虽然努力奋斗,但却无法逾越他在社会阶层和道德上的局限。
他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底层人士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自我的痛苦和无奈。
浅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浅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浅析“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1.祥子的悲剧命运1.1 买车――丢车(北洋军阀的祸害)祥子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就跑到城里来了。
他靠什么在城里站住脚呢?他靠的是健壮和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
不久,他就看上了拉车这一行,认为拉车是更容易挣钱的。
于是,他当上了人力车夫。
开始,他是租别人的车拉,赚到的钱,除了交车租外所剩无几。
后来,他想,一定要自己买一辆新车,顶漂亮的新车!他系紧自己的腰,拉起车来姿势非常好看,跑得又快又稳。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茶里饭里的自苦,整整地积攒了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上了自己的车。
祥子高兴极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不例。
就在他买了新车后的不久,北京城外打起仗来,兵慌马乱,拉车的都不大出城。
坚强的祥子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1.2 攒钱――丢钱(国民党特务的祸害)祥子在痛定思痛时,他想到,丢了车算了,逃命要紧。
三十五块钱买不到车,他只好又去租人家的车拉。
他灰心丧气,决心再买一辆车。
为了再买上车,别的车夫在大热天一般都买上十个铜子一包的茶叶,或者喝一碗白糖水,而祥子则只喝一个子儿一包的碎末,糖水就更谈不上了。
每天他非拉过一定的钱数不收车,有时连拉一天一夜。
为了有固定收入,他拉上了包月。
祥子一天到晚忙着,送了老爷上衙门,又送太太上街,还要送小孩上学。
还要挑水,扫地,抱孩子,忙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最后还是在街上自己花钱买了两个烧饼吃。
他忍无可忍,只好辞职不干。
后来,他又到了曹先生家里拉包月。
曹先生可是个好人,他把祥子当个人看。
这是两起两落,这一次的打击来自国民党特务。
孙侦探跟踪的对象是曹先生,对祥子的讹诈只不过顺手一击,就得到意外收获。
目录绪论 (2)一、《骆驼祥子》作品简介 (3)二、《骆驼祥子》悲剧原因 (4)(一)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社会因素 (4)1、剥削阶级的高利压榨 (4)2、反动军阀的野蛮掠夺 (4)(二)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 (5)1、个人主义的思想局限 (5)2、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 (6)3、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 (7)(三)祥子悲剧命运的另一重要因素:婚姻因素 (8)1、理想与现实的悬殊 (8)2、婚姻中观念的分歧 (9)3、婚姻地位的不平等 (9)三、《骆驼祥子》的悲剧意义 (10)(一)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 (10)(二)引发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深思 (10)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绪论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这样一部悲剧作品,作品描写的洋车夫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较早出现的劳动者形象之一,他的人生道路的坎坷更多地来自于其自身的性格和社会的影响。
本文论述了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当时社会的黑暗,人物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婚姻的不幸。
作者通过对祥子这一悲剧形象的塑造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和和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批判了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出路。
一、《骆驼祥子》作品简介《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职业的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和希望。
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了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是却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心的人,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变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二、《骆驼祥子》悲剧原因(一)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源:社会因素人在社会中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
老舍在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黑暗的社会现实,从而揭示了祥子悲剧产生的社会客观原因。
阶级压迫和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是祥子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1、剥削阶级的高利压榨以人和车厂厂主刘四为代表的剥削阶级,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祥子们的生死大权,直接影响了祥子的生活和命运。
他们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既是社会黑暗势力的化身,也是祥子悲剧的直接元凶。
这种剥削在造成祥子悲剧的诸多诱因中占的比重很大。
拉车是一种低等的、廉价的劳动。
一般情况下,像祥子这样的单身车夫一天中挣的钱除了自己的饭钱和一些必要的花销外,每天也就只能剩一毛钱左右,而祥子租刘四爷的车,每天的车份儿就是一毛五。
如此严重的剥削,对于一个车夫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搜刮。
在这种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生存竞争,祥子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他买上车也好,买不上车也好,与刘四爷比较,他永远是失败者。
车主是靠剥削车夫发家的,车主的腰包里充满了车夫的血汗,车夫只要逃脱不了车主的这种高额剥削,就很难在短时间内买上车,只要买不上车,就要受这种高额剥削,这种恶性循环使得祥子难以在经济上有所改观。
2、反动军阀的野蛮掠夺以兵痞、地痞、流氓为代表的社会反动势力虽然在生活上与祥子没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他们的存在随时都有可能让祥子遭殃。
祥子用三年血汗钱买上了新车,可是好景不长,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然而祥子并没有灰心,他想努力再买一辆新车,他早出晚归,苦撑苦熬,把挣得的钱一分一文,一星一点都存到闷葫芦罐里,但钱还没有攒够,又被反动爪牙孙侦探敲诈去。
祥子就那么好碰在点子上了,仿佛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他。
经过这两次打击,祥子感到前途非常渺茫,失去了某些生活的信念。
祥子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任何打击都可能落到他的头上,它们来得越是偶然,越能反映这样打击的必然。
纵观祥子生活的社会现实,既有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时局的动荡,又有战乱、天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挤压,作为一个农村破产的失地农民,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幻想在城市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劳动者,这种奢望在当时那种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简直比登天还难,黑暗的社会环境终究还是击垮了祥子美丽的梦想。
祥子的悲剧就产生于他生活在地狱般非人的环境里,他纵使一次又一次地同命运搏斗,可所有的幻想和努力还是都化为了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
所以祥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祥子,这个刚到城市不久的青年,在短短的时间内即由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堕落为一个麻木自私的自私鬼,除了社会环境和婚姻的影响和作用之外,自身性格缺陷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1、个人主义的思想局限祥子来自农村,正如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的理想就是为了拥有几亩土地一样,小农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祥子来到城市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自己的车,他以为只要自己有了车,就可以不再受拴车人的气,也不用再敷衍别人,有了自己的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就可以获得独立、自由,是祥子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导致了其悲剧的产生。
在祥子辛辛苦苦积攒三年刚刚买上车的时候,他不听信所谓的“谣言”,对外面的仗事不闻不问,打仗了,还不管不顾的坚持拉车,结果他辛辛苦苦积攒买来的第一辆车就这样丢了。
但是祥子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怪罪自己,而是把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以为自己安分守己就不会被欺负,他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岛屿上,他忽视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他不知道人的遭遇与这个社会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这是祥子思想的局限性;其次,祥子不会团结其他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祥子怀有改善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却完全不懂如何解放自己,更不知道大家应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而仅仅是幻想凭借个人的努力与奋斗成为生活的主人,分散的个体的职业活动,使祥子一类人各不相顾,甚至相互排斥。
就比如祥子在第一次丢车以后,为了多挣些钱,他开始与别的车夫抢生意,这种行为更加扩大了他与其他车夫之间的隔膜,这使得本来就不善于交际的祥子变得更加孤立无援了。
正是这种个人奋斗的方式导致了人们无法获得幸福生活,但可怜的祥子却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之中得出教训,老马和二强子的悲剧命运并没有让祥子有所启发,他还是顺着一条死路盲目地走下去。
祥子这种对自我的欺骗不是其个人的愚笨造成的,而是由他所隶属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祥子具有个人主义的思想局限。
2、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从深处看,造成其悲剧根源的还在于他身上的文化劣根性。
祥子虽然从农村走入都市,但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生准则及价值观念等等,依然同传统的农业文化根连枝接,他具备着农民身上所具有的一切善良、勤劳、侠义、淳朴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负面思想。
如:(1)盲目愚昧祥子看到羸弱的车夫在风雪中拉车时,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不能相提并论,他现在虽是与他们一样受苦,可是受苦的程度到底不完全—样,他想自己要是到了老年。
决不至于还拉着破车去挨饿受冻。
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幻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
在祥子奋斗的道路上,作者描写了老马和二强子的困苦生活,若是一般人定能够从同行身上汲取经验教训,谋求更合适的奋斗方式和出路,而祥子了目睹别人悲惨生活后,却仍然抱着侥幸心理。
从这一点来看,祥子身上残留着很大的盲目性;其次,虎妞难产,祥子听从虎妞的话,请来黄大仙,最终酿成妻女两失的惨剧,这其中又体现了小农思想中的愚昧因素。
(2)保守狭隘祥子丢车后,刘四爷想借钱给祥子,一分利,祥子不愿意。
后来在曹宅遇见高妈,高妈给祥子出主意让祥子把钱存入银行或拿出去放债吃利息,祥子也觉得这是一个骗局,不上当,他像个守财奴一样只会把钱存在罐子里,每天偷偷的拿出来数一数,看一看那厚实的白花花的玩意才放心。
生活在城市里的祥子,没有学会城市里的一套生活方式,在祥子骨子里流淌着的其实还是农村自给自足、保守狭隘的小生产经济思想。
(3)自私自利祥子与小福子之间有着真正的爱情,但却不能结合。
虎妞死后,小福子想嫁给祥子,祥子也喜欢小福子,他觉得小福子是最美的女子,在小福子身上,他看到了一个男人从女人身上所能得到和应该得到的安慰,但是他却没有娶她,他虽然喜欢小福子,但是他却负不起养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
祥子甚至对憎恨不能掐死的虎妞也感念其在经济方面对自己的好处,却没有选择可能会给他带来负担的小福子。
在衡量抉择之后,祥子舍弃了对小福子的爱,这里体现了祥子身上自私自利的性格弱点。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使得祥子在个人奋斗路上,逐渐走向堕落和灭亡。
3、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祥子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化加快的进程中。
新旧文化冲突之下,人们开始吸收外来文化。
而祥子身处于这样的现代都市之中,多少受到其影响。
其中就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弊病:(1)拜金主义祥子在攒钱买车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节俭,但其中也暗含着“拜金主义”色彩。
首先,祥子与虎妞结婚,一方面是迫于虎妞的设计欺骗,另一方面祥子也是冲着虎妞的钱去的。
当祥子没被抢劫之前,气场很强大,绝不会对虎妞屈服。
但是当他一无所有之时,他却向虎妞投降了,向金钱投降了。
如果不是金钱,祥子和虎妞的婚姻关系是不会持久的。
其次,祥子后来甚至不惜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
他可以为了金钱去送殡,也可以为了金钱接受思想,甚至可以为了金钱而出卖人格,他拿着因出卖阮明而获得的那一摞钞票,他的心里想的只有怎样去花了它,怎样不叫别人发现,怎样安全而又享受,他已不是为自己思索,他成为了钱的附属物,一切听从钱的支配。
祥子已完完全全堕落于拜金主义的泥沼之中。
(2)享乐主义在祥子漫长的人生奋斗道路中,遇到了很多挫折,虽然祥子表面上没有失去“买车”的生活理想,但却没有经受住都市文化对他的冲刷。
一开始,祥子花了三年的心血,买来第一辆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是当车子丢失后,他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斗志,仿佛天塌下来一样,虽然他仍想攒钱拉车,可是他却学习别人不好的拉车习惯,他认为自己的努力与克己既然失败,那么大家的行为一定是有道理的,于是他吃喝嫖赌,只享受当下的事情,不再思考明天和未来,完全陷入了享乐主义的泥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