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复习《桃花源记》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7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桃花源记》(完美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武陵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桃花源,以及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生僻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寓言意义,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掌握文章的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境地,进而引出《桃花源记》。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a. 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b. 讲解生僻字词,如:桃源、幽僻、豁然等。
c.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武陵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d. 讲解文章中的寓言意义,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绘理想境地的文字,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2. 拓展延伸: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进一步体会他的理想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通过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章生僻字词的掌握。
2. 理解文章的寓言意义。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4. 课后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
一、文章生僻字词的掌握1. 桃源:指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寓意理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