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
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复习要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 白然界具有物质性。
(2)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白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唯物主可知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自主)二重点难点(%1)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区别 (1) 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3) 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联系 (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区 别 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 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 系 (1)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因此,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提示】“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都是 错误的。
(%1)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本原 先后 决定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1、孟了:万物皆备于我2、王守仁:心外无物3、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天4、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6、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7、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8、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唯一对象9、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10、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11、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12、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1、“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2、柏拉图:理念论3、黑格尔:绝对观念论4、老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朱熹:理在事先【扩展】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命运(四)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一、辩证唯物论(一)四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独立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只能依据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改变其存在的具体形式。
(2)可知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
”在此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可知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唯一能把物质于意识区别开来的属性。
但并不意味着物质只有这一属性,物质的属性还有可知性、运动性等。
(4)“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客观实在只包括物质现象,客观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梦)。
(5)世界的本质(本源)是物质,或世界统一于物质。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①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
②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而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
【联系】①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②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体现。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7)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区别】: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高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一、名词解释:1.联系:P34联系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发展:P46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前进和上升的运动。
3.新事物:P47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4.旧事物:P47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5.矛盾:P58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6.内因:P64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7.外因:P64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二、问答题:1.怎样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P35(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
(2)联系是客观的。
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哪些表现?P40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普遍联系是通过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表现出来的。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持续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有偶然的联系和必然的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等。
3.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P40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1)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4.如何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P41-P42(1)学会共处,关健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尊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