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歌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92 KB
- 文档页数:6
《行香子·树绕村庄》原文译文及赏析《行香子·树绕村庄》全文(原文):树绕村庄。
水满坡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扬青旗、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行香子·树绕村庄》全文翻译(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行香子·树绕村庄》字词句解释(意思):陂(bēi)塘:池塘。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来回地走动。
飚(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行香子·树绕村庄》全文拼音版(注音版):shùrào cūn zhuāng 。
shuǐmǎn bēi táng 。
yǐdōng fēng 、háo xìng cháng yáng 。
xiǎo yuán jǐxǔ,shōu jìn chūn guāng 。
yǒu táo huāhóng ,lǐhuābái ,cài huāhuáng 。
yuǎn yuǎn wéi qiáng 。
yǐn yǐn máo táng 。
yáng qīng qí、liúshuǐqiáo bàng 。
ǒu rán chéng xìng ,bùguòdōng gāng 。
zhèng yīng ér tí,yàn ér wǔ,diéér máng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赏析一、赏析《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①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苦寒凄凉,又暗示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触发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发泪”两句诗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苦寒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城门就紧紧关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暗含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1、长烟|落日|孤城闭7、全词的上片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孤寂荒凉苦寒的特点。
8、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答: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10、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
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
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
初中语文作文精美诗歌语言积累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对于语文课,‘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万万不可弃之不用。
”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记”的治学之说。
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
〈〈泥土〉〉---鲁黎⏹《感谢》----汪国真当我走向你的时候,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思念》----舒婷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蔚藉;也不止象险蜂,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雨水。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一代诗魂郭路生》——相信未来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着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滕,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梦与诗》---感受生活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人生路弯弯〉〉——谭谈被狗咬了,伤的是皮肉,被人咬了,伤的是心灵。
九年级上册六单元后课外古诗词阅读咸阳城东楼①(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③。
1《咸阳城东楼晚眺》一诗中“,”两句既是在写眼前景致,又是社会危机来临前的生动比喻,历来为人们所爱。
2、这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邃,通过对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之情。
3、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4、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5、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5分)答案解析: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思念故国的爱国。
3、思念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4、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每点2分)5.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2分)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1分)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1分)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1分)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5、.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答案解析1、(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9《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杜牧《阿宫殿》:“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散曲),本曲为作者登临此骊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所作。
作者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
号云庄。
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阿房一炬: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两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又《史记・秦始皇本纪》:“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后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
故杜牧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之叹。
◆萦纡:形容水流回旋迂曲的样子。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骊山怀古”小令。
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紧接着六七句说:“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目录一、诗歌鉴赏1. 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背景与作者介绍诗词赏析:字句解读,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主题思想:对雪景的赞美,对革命胜利的期许文学手法与特色:修辞手法,结构安排二、散文阅读2.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文章概述与作者生平内容解读:对敬业乐业精神的阐释主题思想:强调敬业精神的重要性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3. 岳阳楼记范仲淹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分析:对岳阳楼景色的描绘,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主题思想: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高尚的人生追求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对比手法,情感抒发三、小说选读4. 故乡鲁迅故事梗概与时代背景角色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走向主题思想:对故乡变迁的感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叙事手法与写作技巧:第一人称叙述,细腻的心理描写四、议论文学习5. 中国人失自信力了吗鲁迅文本解读:对中国社会现象的批判观点分析:鲁迅的立场与论据主题思想:呼吁重拾民族自信,坚持斗争精神论证方法与逻辑结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五、古典名著选段6.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故事背景与情节概述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主题思想:展现梁山好汉的智慧与勇气语言特色与文学价值:古典小说的叙事风格与艺术魅力六、综合性学习7. 综合性学习专题选择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指导: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学习成果展示:研究报告、主题演讲等学习反思:总结收获,提出改进建议七、课外古诗词诵读8. 课外古诗词诵读选取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古诗词诗词背景与作者介绍诗词赏析:字句解读,意境描绘,情感表达诵读指导:发音、语调、节奏把握这份目录涵盖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鉴赏、散文阅读、小说选读、议论文学习、古典名著选段以及综合性学习和课外古诗词诵读。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对文本的概述、内容解读、主题思想、文学手法与特色等方面的介绍,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咸阳城东楼【作者】许浑【朝代】唐【节奏划分】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写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注释】⑴咸阳:今属陕西。
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蒹,荻;葭,芦。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
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
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诗词鉴赏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首句“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结的突兀而浓厚。
领联写晚眺远山景,高意深,“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山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本联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尾联【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追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成阳,连遗址都寻不道,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翻译赏析版)1《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田家很少有清闲的日子,五月里人们更加繁忙。
夜晚和暖的南风轻轻刮起,小麦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妇女们挑篮装着饭食,儿童们提壶盛着水汤。
他们相随着到田里去送饭,男劳力们正在南冈上割麦奔忙。
他们的双脚被田里的暑气曛蒸着,脊背上烤着灼热的骄阳。
力气用尽了也顾不上留意夏天的炎热,只为珍惜夏天的白昼长。
又看见一个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田垄旁。
她右手捡拾掉在地里的麦穗,左臂上挎着破旧的篮筐。
听了她的诉说,听见的人无不替她感到悲伤。
家里的土地因为交纳租税都卖光了,只好拾点麦穗来填充饭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种过地、采过桑。
每年傣禄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我暗自惭愧,整日萦绕心头不能忘记。
〔赏析〕选自《白居易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温庭筠《商山早行》知识点全一、作者简介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赏析)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外诗歌赏析《观刈麦》白居易、本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二、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所刻画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农人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感觉酷热,只是珍爱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表现了农人的艰辛与不易。
《月夜》刘方平、本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表达了春回大地时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一:这两句运用的要紧意象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运用通感的手法,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更给人清新的感觉,于是便美不胜收了。
赏析二:句中“新”包括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有清新之感,又有欣悦之意。
赏析三:这两句写的月夜一角,诗人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诞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构思新颖新颖,不落俗套。
《商山早行》温庭筠、本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情感?本诗描述了旅途严寒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二、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画出一幅暮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渲染了凄清、孤单的气氛,抒发了长期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3、赏析“槲叶满山路,枳花照驿墙”诗中“落”“照”二字生动传神。
“落”字有落叶归根之意,撩人思乡之情;“照”,“照亮”的意思,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指数的白花照亮驿墙,衬托了破晓前的暗,突出了“行的早”的特点。
4.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实为宝贵”。
请结合满是对此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点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西风漫卷,黄叶满地,正是秋日欲尽时。
在这满目黄澄澄的秋光里,正在为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而头疼的你,不妨慢下脚步,用心读诗,深入思考,以理解促记忆,细细品味这些或凄楚、或激昂、或坚韧、或苍茫的文字的真正内涵。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关键词】思亲念家忧国忧民【诗歌内容】边防驻军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时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诗歌短评】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首联写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诗歌赏析
《观刈麦》白居易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体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月夜》刘方平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春回大地时诗人的喜悦之情。
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赏析一:这两句运用的主要意象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运用通感的手法,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更给人清新的感觉,于是便美不胜收了。
赏析二:句中“新”包含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有清新之感,又有欣悦之意。
赏析三:这两句写的月夜一角,诗人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
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商山早行》温庭筠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渲染了凄清、寂寞的气氛,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槲叶满山路,枳花照驿墙”
诗中“落”“照”二字生动传神。
“落”字有落叶归根之意,撩人思乡之情;“照”,“照亮”的意思,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指数的白花照亮驿墙,衬托了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的早”的特点。
.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实为难得”。
请结合全是对此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尾联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卜算子·咏梅》陆游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志节高尚、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展现失意英雄志士的孤傲形象。
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请分析上片写梅花遭遇的作用。
梅花在荒凉的驿站外,断桥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的多么冷落、凄凉。
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写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破阵子》晏殊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热烈赞美。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
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苏轼
本词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分析三个画面间的联系,并分析作者的感情。
簌簌飘落的枣花,轻轻地打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嗡嗡的缲车声萦绕在村子上空,还有那在古柳下穿着牛衣叫卖黄瓜的农人,真是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图画。
这一组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不仅色彩美,而且音乐美。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以及欣欣向荣的景象。
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恢复生产后的喜悦之情。
请简要概括下片内容,并分析作者的心情及表达作用。
下片内容:主要写谢雨神途中行路的艰辛。
“试问”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融洽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醉花阴》李清照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通过悲秋伤别抒发了词人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试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中“透”字的妙处。
一个“透”字不仅写出了秋夜寒气透人肌肤,也写出了
词人心灵所感的无比凄凉,突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孤寂凄苦之情。
“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词中哪个字呼应?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与“愁”字呼应。
“瘦”生动写出了作者因刻骨的离愁,而腰肢瘦损的形象,有力地表达出了思念之情。
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历来为人所称颂,请分析为什么以“黄花”来写哀愁呢?
这句话比喻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即景设喻,极其自然。
重阳节黄昏菊花清瘦的形象,能生动的写出作者憔悴的形象和淡淡哀愁,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质,与作者的精神有相同之处。
本句写离愁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从表现手法角度: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曳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愁云满布憔悴面容的思妇,情景交融,创设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词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
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
恢复中原的情怀。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与《潼关怀古》比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吊古抒怀的。
从人民的命运着眼,感叹历史上人民的深重灾难,概括列国诸侯的兴亡最终结果都成为一抔黄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请找出这首散曲的中心句,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散曲末尾连用三个“吹”字的作用是什么?
不仅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来往乱如麻”的官船的喇叭声声,更以诙谐的语调揭露出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