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出血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研究其出血后认知、行为学改变,基底动脉变化探讨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实际可行性。
方法:将7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 g)随机分成对照组(n=12只)、实验组(n=60只)。
实验组又分别划分为出血后12 h、24 h、48 h、3 d、5 d 5个时相组,每个时相组各12只大鼠。
造模后,通过水迷宫试验观察各时相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认知、行为学改变,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体标本观察,对照组脑蛛网膜下腔未见出血,实验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可见有大量血液或血凝块弥漫分布于蛛网膜下腔。
结论: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模型操作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改变明显。
大鼠基底动脉痉挛明显,模型复制成功。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目前对于该病早期的高死亡率知之甚少,因此动物实验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发病机制相似的动物模型来研究SAH 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枕大池穿刺二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血物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研究其出血后认知、行为学改变,探讨模型的可靠性,以期提供简单、可靠的SAH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Otsuji等[6]1994年对Endo的模型进行改良,第二次注血时改用氧合血红蛋白代替全血,发现动物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更加严重,使SAH的模型更加完善。
刘承基等[7-8]亦发现,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与动脉破裂后血液成分进入蛛网膜下腔有关,血液对血管的长时间浸泡导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同时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诱发血管痉挛。
常见出血实验模型的建立方法出血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选择、建立合适的出血实验模型是研究出血性疾病和止血药物的重要手段。
探索和研究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对于止血药物的筛选和药效学评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致损因素和中西医病因结合起来,应用各自设计的动物模型对止血药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涉及到脑、眼、肺、胃、胰腺和子宫等常见出血部位。
现将不同部位常见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在国内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脑出血模型建立稳定、可重复、贴近人类的脑出血(ICH)模型是实验及临床研究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ICH模型主要有脑内注入自体血模型、胶原酶诱导ICH 模型、自发性ICH 模型和微气囊植入ICH 模型。
实验动物常选用猪和大鼠,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猪在解剖、组织、生理、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极为接近,脑容量较啮齿类动物大20~30倍;②大鼠脑血管解剖及生理接近人类。
相关实验资料如生理、生化、药理、形态等较多,便于比较研究,大鼠价廉,且易繁殖获得纯种动物,利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
曾锦旗等用颅内直接注血法建立大鼠出血性中风中经络模型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家兔出血性中风中经络模型。
结果出血性中风大鼠出现明显血肿,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出血性中风中经络相似。
兔脑出血模型建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更接近于临床。
戴如飞等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脑内注入一定量的自体血建立脑出血模型,成功率高(93.3%),方法简便,与临床脑出血相似。
研究者认为该模型适合研究脑实质出血的自然过程、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药物疗效观察。
于海洲等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家兔在造影后经常死亡,或出现昏迷、偏瘫、血尿等并发症,对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为此改进了以往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至主动脉弓的造影方法,参照临床应用的经肱动脉穿刺逆行椎基底动脉造影方法,采用22号套管针穿刺腋动脉法行基底动脉造影,较好地解决兔模型造影死亡率高的问题。
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将自体动脉血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二是刺破颈内动脉颅内段某一部位,使血液自动流入蛛网膜下腔。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高志1,2, 赵海苹1, 罗玉敏1, 曾现伟2吉训明1(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研究室,北京100053;2.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潍坊,261031)【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具有极强危害性的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尽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原因在于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将对其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介绍了多种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期望对今后SAH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模型,动物Experimental Model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the RatGAO Zhi1,2, ZHAO Hai-ping1, LUO Yu-min1,ZENG Xian-wei2 JI Xunming1(1.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Research Institute,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ifang MedicalCollege, Weifang, Shandong 261031, China.)【Abstract】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is a kind of hemorrhag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which causes serious damage. Recent decades have seen th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but the high mortality and high morbidity has not effectively been controlled. The major reason is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SAH still remains unclear until now. Therefore, establishing an ideal animal model of SAH will have an enormous advanced effect on research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cure of it. The author reviewed various establishment methods of rat models after SAH, and their advantages,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help humans in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SAH.[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028, 81071058, 30770743)。
一种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常见综合征,不仅可引起血管痉挛[1],而且还可以引起蛛网膜下腔纤维化,甚至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2],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柔脑膜是蛛网膜和软脑膜的合称,两者之间隔以蛛网膜下腔并以小梁相联系[3]。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成年大鼠SAH模型,为进一步研究SAH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18只SD雄性成年大鼠,体重(200±10)g (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动物部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Masson三色盒(珠海贝索生物技术XX公司),异戊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XX公司提供),液氮、甲基纤维素(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病理科提供),手术显微镜及显微手术器械(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脑立体定位仪(Narishge,Japan)1.3 方法1.3.1 动物模型的制作:术前禁食24 h,自来水饲养。
用10%水合氯醛300mg/kg经右侧腹腔注射麻醉后,头颈部备皮及左侧腹股沟区备皮。
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切开左侧腹股沟区皮肤,找到左侧股静脉并置管备用;取俯卧位使用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颈部稍屈。
常规消毒铺巾,参照Konczalla方法[4],在显微镜下沿头颈部交界处作一长约3~4 mm的纵切口,暴露环枕筋膜,先用0.45号注射针头(针尖需较钝)固定在立体定位仪纵臂上,垂直穿刺枕大池,抽出清亮脑脊液0.1 ml后,从原股静脉置管处抽0.2 ml新鲜血缓慢注入枕大池,注射完后留针5 min,拔针后用医用耳脑胶封闭针眼,缝合切口。
青霉素腹腔注射抗炎,头低位放置30 min。
术后24 h再次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2 ml股静脉血。
生理盐水组操作与实验组完全相同,但两次注射均以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
1.3.2 取材:腹腔麻醉下灌注固定,室温下保存30 min后断头仔细咬除颅骨取出硬膜及脑组织。
・基础研究・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赵性泉 周剑 王拥军[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引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机制。
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实验组分成1h、3h、12h、24h、48h、72h及7d7个小组;对照组分成3h、24h及72h3个小组,每组5只大鼠。
每实验小组取2只大鼠,2%氯四氮唑(TTC)染色,进行大体组织病理演变观察。
另取3只大鼠,在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脑组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TTC染色显示,血肿呈黑褐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
光镜下观察,血肿区与正常脑组织间有一周围区,其中可见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
电镜观察可见,血肿周围组织早期星形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
注血后24h,星形细胞肿胀明显,部分变性、坏死;神经细胞轻度变性,血脑屏障破坏。
注血后72h,星形细胞高度肿胀,神经细胞变性。
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病理、超微结构的改变,血肿周围脑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电子显微镜;病理;大鼠Second ary injury to perihem atom 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rats ZHA O Xing2quan,ZHOU Jian,W A N G Yong2jun.Depart 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Tiantan Hospital,Beijing10005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possible mechanism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matoma in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rats.Methods Sprague2Dawley male rats were subjected to ICH model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rats in the test group were divided into7subgroups at1h,3h,12h,24h, 48h,72h and7d after ICH;while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ere divided into3subgroups at3h,24h,72h after saline injection.Each subgroup contained5rats.2rats from each group were stained by2%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3rats were picked up from each group to do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lectric microscope investigation on perihematoma tissue and ip2 silateral cortex.R esults Hematoma tissue was demonstrated as black2brown by TTC staining,no white infarcted area was detected around hematoma.In addition,there was a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hematoma and normal tissue under microscopy;the involved tissue looked loose with varied edematous cells.Astrocytes appeared swollen and neural cells looked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Meanwhile,capillary hy2 perplasia around hematoma with foot2plate swollen were detected,no remarkable neural cells change was observed.24h after blood injec2 tion,astrocytes started to swell,part of them became degenerated and necrosis.Neural cells appeared mild degenerated and blood2brain bar2 rier were destroyed.72h after ICH,astrocytes showed highly swollen with neural cells degenerated.Conclusion Secondary injury to perihe2 matoma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the pat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have been observed.[K ey w ords]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cerebral edema;electric microscope;pathology;rat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9771(2004)0820469203[本文著录格式] 赵性泉,周剑,王拥军.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10(8):469—471.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至今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1]。
采用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的技巧李东方;赵海滨;姜天元;翟瑶瑶;杨丹丹【摘要】目的:研究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制作技巧。
方法:运用立体定向技术及该文改进了的方法,向大鼠尾状核内缓慢注入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初步评价该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结果:对150只SD大鼠进行脑出血造模,2只死亡,9例不成功,成功率为92.7%。
结论:Ⅶ型胶原酶注射可建立理想稳定的脑出血模型,且操作简单,有较大推广价值。
%Objective:To study the skill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by injecting typeⅦ collagenase into brain region in rats.Methods:The animal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as induced by the injection of typeⅦ collagenase into caudate nucleus of rats with stereotactic instrument and improved methods. And then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model through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itially.Results:150 rat models were made,two rats died,nine rats were not successful. The success rat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odel was92.7%.Conclusion:The method of injecting typeⅦ collagenase can be used to build the animal model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deally and steadily. Because of the simple experiment operation,it has a great promotional vaule.【期刊名称】《神经药理学报》【年(卷),期】2015(005)004【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胶原酶;大鼠;脑出血;模型【作者】李东方;赵海滨;姜天元;翟瑶瑶;杨丹丹【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中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5.1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危重症,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制作步骤及方法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是人类脑卒中的多发部位,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被普遍认为是局灶性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主要方法有线栓法、电凝法、光化学法和血栓栓塞法。
1线栓法(thread occlusion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1)复制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为250~300g。
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丨巴丨比丨妥丨钠(50~6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仰卧位固定,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常规消毒。
切开右侧颈部皮肤,钝性分离胸锁乳突肌和胸骨舌骨肌,显露右侧OCA及迷走神经。
结扎CCA、颈外动脉(exterial cerebral artery, ECA)及其分支动脉。
分离右侧颈内动脉(interial cerebral artery, ICA),至鼓泡处可见其颅外分支翼腭动脉,于根部结扎该分支。
在ICA 近端备线、远端放置动脉夹,在ECA结扎点(距颈内、颈外动脉分叉5mm处)剪一小口,将一直径为0.22~0.249mm(4-0号)的尼龙线经ECA上剪口插入。
插入前加热处理使插入端变钝(也可在尼龙线头端用L-多聚赖氨酸涂抹后置肝素中浸泡,使成功率增高,梗塞面积恒定),并做好进入线长度标记。
扎紧备线,松开动脉夹,将尼龙线经ECA、ICA分叉处送入ICA,向前进入17~19mm时会有阻挡感,说明栓线已穿过MCA,到达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堵塞MCA开口,造成脑组织局部缺血。
1~3h后可缓慢退出尼龙线实施再灌注。
(2)模型特点线栓法的优点为:无须开颅,动物损伤小,MCA闭塞效果较为理想,目前该模型被认为是惟一能观察到再灌流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近年来较为常用。
注意点:线选择极为重要,较细时不容易穿到MCA,且缺血不明显;较粗时缺血重,容易造成实验动物的死亡。
大鼠脑损伤模型制作的具体方法及步骤(1)复制方法健康雄性大鼠,体重为230~260g。
采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
损伤装置由底板、固定支架、垂直导杆、下落击锤和聚乙烯撞击圆锥组成。
撞击圆锥头端直径为4mm、高为2.5mm。
经腹腔注射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 体重的剂量)或戊丨巴丨比丨妥丨钠(按50~60mg/kg体重的剂量)麻醉。
将其头部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剪去顶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消毒。
沿中线左侧切开头皮,分离骨膜,用牙科钻于中线旁2mm、紧挨冠状缝后开一直径5mm的圆形窗,硬膜保持完整。
用20g砝码于10cm和30cm高处通过一金属导杆坠落,撞击置于硬膜上的圆锥上致轻、中型损伤,另用40g砝码于25cm高处坠落致重型损伤。
轻、中、重三型损伤的致伤冲击力分别为200g·cm、600g·cm和1000g·cm,用锌汀粉封闭骨窗,缝合头皮,置鼠笼喂养。
(2)检测指标1)脑含水量测定动物断头处死后,30s内取出大脑,用滤纸吸尽脑表面血丨渍后,锐性分离左侧顶叶皮质约100mg,用电子分析天平称湿重后,置于110℃恒温干燥箱内烤干(24h),称干重。
用Elliot公式计算各部位脑含水量百分率: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比率2)血脑屏障定量测定动物于损伤前1h注射2%伊文斯蓝(3ml/kg体重)。
在取脑组织前,为清除血液中染料,可用生理盐水经左心室灌注至右心室流出清亮液体为止。
取损伤侧皮质分别称重,加入二倍体积的二甲基甲酰胺,50℃水浴中孵育72h,1500g离心,离心10min,取上清液。
应用分光光度计在伊文斯蓝大吸收光谱635mm处检测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伊文斯蓝含量,结果以μg/g脑组织表示。
3)病理学观察损伤后24h再次麻醉,经升主动脉快速灌注生理盐水150ml,继之快速灌注冰冷的4%多聚甲醛200ml,随后再用其300ml在2h内慢速灌注,取脑组织浸入4%多聚甲醛内4℃后固定48h,常规乙醇脱水,石蜡包埋,行5μm冠状切片,作HE 染色及尼氏小体染色,光镜下观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文章编号:2095-4344(2020)11-01695-061695·研究原著·叶亮,男,1984年生,四川省绵阳市人,汉族,2007年川北医学院毕业,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肖文峰,硕士,副主任医师,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省绵阳市621000文献标识码:B投稿日期:2019-03-18送审日期:2019-03-28采用日期:2019-05-30在线日期:2019-11-25Ye Liang,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ichuan Mianyang 404 Hospital,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Wenfeng, Master,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Sichuan Mianyang 404 Hospital,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Province, China脑损伤模型大鼠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作用叶亮,袁淼,肖文峰(四川绵阳四○四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省绵阳市621000)DOI:10.3969/j.issn.2095-4344.2524ORCID: 0000-0002-5466-0288(叶亮)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线粒体自噬:指在营养缺乏、细胞衰老和活性氧等应激影响下,细胞中线粒体发生去极化损伤。
三甲基腺嘌呤(3MA):指自噬抑制剂,通过对ClassⅢPI3K抑制而抑制产生自噬体,三甲基腺嘌呤不但可抑制非选择性自噬,还能够抑制选择性自噬。
脑泰方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致神经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病症,其主要特点是脑组织内出血性灶的形成,导致神经细胞及其周围组织受损。
研究表明,在脑出血的过程中,铁元素在脑组织中大量沉积,可能引起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神经细胞死亡。
脑泰方是一种传统中药,据说具有调理脑血管、改善脑血流的作用。
但其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致神经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探究脑泰方在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脑泰方提供科学依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泰方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致神经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深入了解脑泰方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铁元素水平的调节作用,以及其对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为脑出血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临床指导,为为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神经细胞氧化损伤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脑泰方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有望为发现更多针对脑出血的新药物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铁沉积在脑出血后的脑组织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铁对神经细胞的过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影响。
研究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铁沉积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策略的制定。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观察脑泰方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致神经细胞过氧化损伤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脑泰方在治疗脑出血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神经细胞在铁沉积环境中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脑组织铁代谢的调节机制,为针对性药物的开发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铁沉积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有助于为脑出血后的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研究设计本研究旨在探究脑泰方在脑出血大鼠脑组织铁沉积致神经细胞过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