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96 KB
- 文档页数:2
知沟现象案例
知沟现象案例有很多,以下提供部分相关案例:
1.数字鸿沟:互联网时代是否存在数字鸿沟。
随着互联网的
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入网络并获取信息。
然而,数
字鸿沟仍然存在,即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入互联网
或无法充分受益于互联网信息。
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和
一些贫困地区尤为明显,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取必
要的信息和服务,从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社会不平等。
2.教育资源不平等:狼孩卡马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了人类社会,
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的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回
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了17岁,她的智力才
达到3岁儿童的水准。
这个案例表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分配会导致个体在接受教育时面临不同的起点和机会,从
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3.媒体报道的知沟:梅梅和何飞是两个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女
孩,梅梅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通
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
而何飞家庭条件较差,从小
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媒体。
当媒体
报道了一些事件时,梅梅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并理解事件背
景,而何飞则很难获取这些信息。
这导致了梅梅和何飞在
认知上的差距,这种现象被称为“媒体报道的知沟”。
综上所述,知沟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加强教育公平、促进信息传播的普及和便利性、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养等。
网络“知沟”及其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知沟”的对比研究(一)一、网络“知沟”概述知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容易接近媒介、获取信息,因而他们之间所能掌握和利用的信息和知识量便存在差距,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叫“知识沟”,简称“知沟”。
“知沟”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社会传播系统中,受众的经济地位决定其信息传播地位。
信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种上层建筑,不仅直接作用于其消费者,而且会反作用于消费者的经济基础,即其经济地位。
因此,“知识沟”成为拉大社会贫富分化的一个原因;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日益成为最显著的原因。
贫富分化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害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研究“知沟”理论,具有其现实意义。
网络媒体在我国已经历了16年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虽就普及度而言,我国19.1%的普及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但毋庸置疑,我国的受众已初步进入网络受众时代。
网络媒体拥有无限的可能,其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因此网民与非网民,在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传播系统中,便被自然地划分为两个阶层,甚至以此划分两个代际也不为过——他们之间不仅可能存在着“代沟”,并且一定存在着网络时代的“知沟”。
“网民”,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
我国2.53亿的“网民”中,有男性网民和女性网民,有高龄网民和低龄网民,有资深网民和网民新人,等等。
这些网民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有不同的个性、目标和利益诉求,虽然都统一于“网民”的名下,但实际的他们却千差万别。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平台,其巨大的创新在于赋予了每一人“平等”的传播者的地位。
然而这种“平等”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平等;在实际生活中,网民之间的这种平等是几乎不存在的。
“知沟理论”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
这里以微博的使用为例,首先微博的使用是有门槛的,有人会使用微博,有人不会使用,获取信息的渠道就产生了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低知识水平者和中高知识水平者的差距。
然后同样是利用微博,有人利用这个平台追星撕逼消遣娱乐,有人却通过它获取实用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时间越长,彼此的差距就越大,知沟的存在就不可避免了。
存在知沟,是因为经济状况的差异带来更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影响了大家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
首先是传播技能差异。
社会经济状况好者比差者因文化程度的差异而比后者在信息处理上具有优势。
第二,先赋差异。
社会经济状况好者基于所受的教育而比差者具备更多的知识文化储备,因而对某些问题理解较快、较深刻。
第三,社会关系差异。
社会经济状况好者比差者有更多的社会联系,因而有更多的机会探讨相关问题。
第四,认知差异。
社会经济状况差者可能找不到与他们的价值观相符的信息,因而对公共事务之类的信息感到索然无味。
最后是大众传媒系统一定意义上就是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因此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往往被边缘化。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新闻学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张越【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等特点。
人们似乎认为,利用几乎无所不能的新媒体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并不能弥补经济地位高者和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反而使这一鸿沟有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知沟表现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知沟”有哪些表现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一、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1、高学历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知沟”与普通大众相比,高学历者对信息具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受众接收所产生的价值不同,并且,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选择和接收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使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兴趣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也使得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所接触的信息类型和内容产生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对新媒体的投入也更多,更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教育上,并由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学历者将比现在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而普通大众则越来越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2、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知沟”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由来已久。
新农村建设虽使得农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经济水平相比差异较大。
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在获取信息上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信息畅通更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乡“知沟”明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O N G N A N C H U A N B O学术平台一文化传播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的散居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音乐网络传播的“知沟现象"分析吾英(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鸟鲁木齐830046)擒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传播,蒙古音乐一方面得到更迅速的普及,另一方面母造成了“知识沟”的扩散。
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
社会环境的转变与受众经济、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知识沟”的扩散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关键词:蒙古音乐网络传播知识沟经济发展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的散居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是辽阔的草原。
在漫长的岁月里,蒙古族人民在创造自己光辉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文化,音乐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蒙古音乐是草原游牧文化的产物,因此既具有全民族的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特点,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无论是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蒙古音乐发展的脚步,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开创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在同一载体同时并存的新的传播形态,它注定要成为所有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动力和源泉。
蒙古音乐的传播因为蒙古族特定的游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以及音乐形态和演唱风格等特征,形成动态传播、自我传播的形态。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与网络的普及,蒙古音乐网站层出不穷,比如蒙古音乐网、蒙古音乐在线、内蒙古音乐网、蓝色的草原和蒙古流行音乐等等,其中内蒙古音乐网是迄今国内集中蒙古民族音乐最多、种类最全的音乐专题网站。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朱文博摘要: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
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
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数字鸿沟;微博;信息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然而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减少。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所有成员都能从社会的发展中有所收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
知识在信息时代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能影响其他资源分配的重要能力指标,所以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和知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级之间的知识沟只会越来越大,但它提出于电视作为主要大众媒介的时代。
如今随着围绕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的出现,“知识沟”理论发挥效果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一、最早的知识沟理论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很多孩子都生活在贫困中,没能接受应有的学前教育。
美国约翰逊总统发起了对贫穷的战争,主要任务就是减少贫穷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
《芝麻街》制作的目的是使生活在各个阶层的学龄前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
然而经过研究却发现,《芝麻街》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确实对无论是家庭贫困或是富裕的孩子都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家庭富裕的孩子有相较之下对节目的接触机会更多和使用频率更高,所以从中受益更大。
就算利用程度相同的状况下,高收入的家庭的孩子因在其他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因此从中获得知识也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更快更多。
因此这个电视节目没能实现教育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鉴于以上情况,1970年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于《大众传播流动和只是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假说。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途径以及认知结构。
然而,在网络传播的大背景下,一种被称为“知沟”的现象逐渐浮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社会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做出贡献。
“知沟”现象,即知识沟壑,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知识拥有量上产生差距的现象。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差距可能因网络接入的不平等、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以及网络素养的高低等因素而进一步加剧。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对于理解信息社会的分化现象,以及推动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知沟”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剖析其成因,揭示网络传播中“知沟”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接着,本文将探讨“知沟”现象对社会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的影响,包括加剧社会分化、阻碍知识传播、影响社会公正等方面。
针对“知沟”现象的危害,本文将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包括提高网络普及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优化信息传播机制等,以期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实现信息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二、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分析网络传播,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理论上应为所有人提供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打破传统媒介造成的信息壁垒。
然而,在实际的网络传播过程中,“知沟”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数字鸿沟的扩大:尽管网络普及率逐年上升,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网络接入差距仍然显著。
一些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特定社会群体(如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仍然难以接触到互联网,从而难以获取和利用网络上的信息。
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即使在网络接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背景、语言技能等差异,人们在获取、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方面也存在不平等。
网络传播对“知沟”的影响作者:田俐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网络“知沟”概述所谓“知沟”,也称为“知识沟”或“信息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
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在信息拥有的总量方面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但是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相比,他们的信息拥有量增长的速度却是不一样的。
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信息拥有量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于是在信息拥有量增长的较量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
社会越发达,传播事业越进步,人们之间的“信息沟”也就越大,社会的分化速度也将加快。
网络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毋庸置疑。
我国受众已进入网络受众时代。
网络传播的特征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
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知沟理论——因特网与知沟我们都知道代沟现象,所谓的代沟,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为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造成的心理距离。
就象沟一样,隔开了一代一代的人,影响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知沟理论有点相似。
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知沟理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呢?“知沟”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地获得消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一知沟理论(一)理论的背景这样一种理论的假说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由哪个伟大的人物首先提出来的哪?且让我们来看一看20C60S的美国社会。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之一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也就是说,富裕儿童通常在进入小学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贫困儿童由于家庭困难,既没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没钱聘请家庭教师,进入小学后,两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有关研究表明,这种差距随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并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级分化。
这种现象本来是由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然而却成了种族主义者推行“种族歧视”的借口。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自然要求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并且这种呼声不断的高涨。
在当时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了一部儿童启蒙教育系列片,就是著名的《芝麻街》。
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图。
然而,这一节目播出之后,实际效果如何呢?在后来的对实际传播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它是失败的。
也就是说,尽管《芝麻街》播出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知沟”现象的存在。
所谓“知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个体之间在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方面的差异。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也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和群体间的隔阂。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个人和群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不仅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决策行为,还可能对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探讨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信息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旨在系统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评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探索缩小“知沟”的有效途径。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的社会现象,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背景介绍: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传播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同时也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推动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共享。
这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机构或个体,而是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发布信息。
这种普及性不仅体现在信息的覆盖范围上,更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上。
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知识和观点。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还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往往由少数机构或个人掌控,信息的流通受到严格的控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自由和多元。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研辅导班-知沟理论文稿“知识沟”(knowledge gap)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外国广播电视方向“知识沟”(knowledge gap)理论随着媒体的出现,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到了大众传播阶段。
大众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它打破了特权阶级对于知识的垄断,使得知识不再是稀缺的资源。
传统观念认为,大众传播正在消弭不同阶层之间的知识差距,重塑社会的平等,然而现实果真如此吗?1.“知识沟”理论提出背景在60时年代的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其背景之一就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
也就是说富裕儿童在上学之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龄前教育,而那些贫困儿童因为家境困难,既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没有钱聘任家庭教师,进入小学后,两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体现了明显的差距。
有关研究表明,这种差异随年纪的上升而逐渐扩大,并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两级分化。
这种现象是由不平等的经济结构造成的,而种族主义者却把它归结为人种素质问题。
这样,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它手段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
利用普及率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图。
然而实际的播放的结果却显示,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是失败的,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
以缓解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这部系列片,实际结果是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这种情况说明,在现代社会,尽管大众传播将同样的知识或信息传达到每个家庭和社会角落,但是它所带来的社会结果却并非如此简单。
2.“知识沟”理论的提出以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为主的“明尼苏达小组”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于1970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网络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知沟”的影响蒋亚平胡晓生摘要: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悄然兴起。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共有的扩大“知沟”的性质;它的数字特征和先进技术,对社会“知沟”现象的影响与传统媒体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知沟”问题“知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Tichenor)提出了“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结果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取的知识量超出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许多。
这意味着两群人的知识差距将不断扩大。
国内的学者对“知沟”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一些译著,如《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对“知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成果《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知沟”理论的强化更新;丁未、张国良《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考察了网民与非网民之间的“知沟”现象;《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以上海和兰州为例》一文,研究了两地间、两地内的“知沟”现象;二、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知沟”网络媒体的出现,首先把人们分成了两大类:“网民”和“非网民”。
上网的网民,极大程度地依赖于上网设备。
是否拥有上网设备,上网设备是否高效优质,这是探讨网络媒体传播的首要因素。
网络媒体在内容和技术上日益成熟,一是为网民带来以往无法想象的海量信息,二是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和再教育的信息。
根据“知沟”理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越多,“知沟”越有扩大的趋势。
因此,与非网民相比,网民在接触网络媒体之后,会在信息的获取上变得更“富有”。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变化,网民的结构在发生大的变化。
(参考附图一:中国网民总人数变化图)。
这里所说的网络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知沟”现象,范围界定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逐渐普及,网民不断增加,网民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对“知沟”的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内容摘要〕“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
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
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
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
“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
”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表现在4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
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
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
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
“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
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
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
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SES
群体获取媒介知识的能力和速度较快,从而与低SES群体之间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以此推论大众传媒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沟研究的分析单元是不同社会地位群体的知识差异,其分析的层次主要是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系统(社会或国家)或次系统(如社区),他们对“知沟”的解释更多地涉及社会结构与整个社会秩序的冲突及维系的问题。
1977年,艾特玛和克莱两位学者在个人层次上对该假设作了重大修正,认为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及信息对个体的功用差异,是造成“知沟”的另一重要原因。
他们提议,从个体行为者的情境需求和动机角度解释“知沟”现象,从而在微观层次上开启了“知沟”研究的另一片天地。
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