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第十章 网络传播的效果[精]
- 格式:ppt
- 大小:366.00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传播学概论彭兰读后感化繁为简这本教材共十章,猛地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完全是十个独立的专题。
确实是,单独拎一章出来看并不妨碍阅读,每一章都可以当一个大专题来整理。
我们先看一下这十章内容的构成: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第四章网络媒体与新闻媒体第六章网络信息的整合形式第七章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新闻及可视化传播第八章社会化媒体应用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我们梳理一下,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问题”分为两大板块,目的在于可以帮你形成知识结构,快速实现知识定位,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消化。
“基本问题”版块主要讲述网络传播是从何而来、如何传播的。
“主要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传播学中的5W来整理,即网络传播关注的议题:从媒体、用户、内容、效果、其他五个维度来总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于是,这本书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纳为:(图像)展开讲述1 基本问题:从何而来、如何传播(图像)①从何而来(第1章)网络传播从何而来?教材围绕技术基础和发展逻辑展开,也就是互联网的演进。
•发展基础网络技术是网络传播的基础,对于网络技术的探讨属于工科生的事儿,但是,我们要对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Web3.时代的数据化、智能、交互、个性化和高度虚拟化这种概念进行掌握。
•发展逻辑从发展逻辑来看,网络媒体的演进包括业务形态、分发平台以及传播模式三个维度,和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从独立走向了融合;第二,价值坐标的变化,包括新闻价值和质量标准;第三,思维由“内容”转变为“产品”;第四,传媒产业体制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在这一部分最后,作者论述了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和对传媒业的影响。
教材有大篇幅的论述,我们要把握两个核心名词:大数据、智能化媒体。
②如何传播(第2-3章)网络出现后?怎么进行传播?网络的属性和形态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
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
关于Web2.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
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
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
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三、作为媒介融合中枢的互联网1.技术融合: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2.业务融合:融合性新闻、媒体合作互动、融合性产品3.平台融合:媒体发布平台的融合,先合后分4.市场融合:业务融合和平台融合的结果,Zaker5.机构融合:最高层次,体制性条件四、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互联网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化是未来网络传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发展到极致,那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传播。
论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媒体在传播效果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只要一条信息发布在网络上,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所获取。
这种高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媒体可以迅速传递重要信息,并且可以快速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反应。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广泛。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媒体的信息。
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等。
这种广泛的传播范围使得网络媒体可以直接和更多的受众沟通,让信息传达的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互动性。
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信息流向是固定的,而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互动性,受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
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交互方式,用户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互动性使得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还表现在信息效果的优化上。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是一对多的形式,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而网络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推送相关内容,使得用户获得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
通过精准的推送,网络媒体可以提高信息的有效触达率,增加用户的粘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也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媒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
由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网络媒体上的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辨别,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
网络媒体的信息过载问题比传统媒体更加严重。
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线,容易导致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和记忆能力下降。
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容易受到算法推荐的干扰。
由于算法的存在,用户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陷入信息茧房。
网络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效果方面有诸多优势。
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具有信息互动性,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传播受众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对于如何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促进信息的传播、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传播的规律网络传播有自身的的一些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网络传播的有效推广非常重要。
1.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网络传播的优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并且传播速度快。
一旦一个信息在网络上得到传播,无论是图片、文字还是视频,都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整个网络甚至整个社会。
2.传播范围广网络传播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局限,只要上网,就可以访问到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所以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十分广泛。
这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多媒体呈现丰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4.用户参与度高网络传播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来。
这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性,增强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网络传播的效果网络传播不仅可以高效传播信息,还可以产生诸多效果:1.媒体震动效应网络传播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等影响因素,使得一些重要的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从而引发广泛关注,形成了“媒体震动效应”。
2.病毒营销病毒营销是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指的是通过独特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用户的口碑传播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迅速传播开来,达到快速推广的目的。
3.网络舆论发酵网络舆论其实很容易被操纵,只需要有愿意造谣的人和追随者就可以了。
在某些时候,这种造谣可以达到类似于网络攻击的效果,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如何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了解网络传播的规律和效果,有助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
1.把握信息的“热度”在网络上,热点往往是一种资源,把握或者创造有“热度”的信息,是网络传播推广的关键点之一。
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第一篇: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浅谈网络传播机制及效果------以2013年网络流行语及事件为例说到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事件,其实这已经成为人们网络下口口相传的语言喜闻乐道的事情了了,人们在生活中随口就能说出这些流行语,而网络事件的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咯。
若是缺少了这些流行语作为语言的点缀,缺少这些能引起大家情感共鸣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无趣!今年的流行语、流行事件从质量上来说依然给力、依然够潮、依然够回味,下面我将从2013年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事件两个方面,重点举例说明网络传播的机制及效果。
一、网络流行语1.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出处:玩网游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玩家别的没有就是钱多,要什么装备有什么装备,针对这群人,玩家被戏称为“土豪”。
其社会意义与之前人人争当“屌丝”是相同的,意味着公众对自嘲和自我生活诠释的角度,把自己在心理上与那些土豪分开,回归到普通的大众。
2.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出处:“又一次相信爱情”的唏嘘之后,才华横溢的网友们也没闲着,出处为《十里红妆女儿梦》,作者是何晓道。
全文是“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诗词本来讲的就是缠绵的爱情,网友们顺势发出造句征集令,“待我长发及腰”体就这么火了起来。
3.“高大上”出处:全文为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简约时尚国际范,奔放洋气有深度,低端粗俗甩节操,土鳖矫情无下限,装模作样绿茶婊,外猛内柔女汉子,卖萌嘟嘴剪刀手,忧郁深沉无所谓,狂拽帅气叼炸天,冷艳高贵接地气,时尚亮丽小清新,可爱乡村非主流,贵族王朝杀马特,提莫团战必须死。
在各种网络新词、新表达不断推陈出新、变更沉淀的同时,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式开始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我们将这种网络语言形式称之为网络流行语体。
网络流行语体特指在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各类BBS、微博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具有特定词汇、句式或韵律特征,并表现出特定风格、格调、情感、气氛的网络语言形式。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1、网络结构集中型------安全分散型------可靠分布型------去中心化2.、互联网对人类最大贡献:扁平式(扁平化造成互联网“无中心”和“去中心化”)3、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4、万维网和internet的关系:万维网只是internet提供的一种服务,internet包含万维网。
5、IP和域名的区别:1)IP地址:为标识Internet上主机位置而设置的,具有唯一确定性。
2)域名地址:字符型地址,和IP地址一一对应,可重名。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广域网和局域网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7、媒介和媒体:1)媒介:传播的介质、通道或载体(报纸、广播、电视)。
2)媒体:从事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或实体(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公司等)。
8、解释网络是第四媒介:网络是前三者(报纸广播电视)的集大成者,和前三者并不并列,以时间角度看可以作为第四媒介。
9、.超链接使互联网开始走向民间。
10、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1969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技术核心:无中心、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得任意节点被破坏之后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之间的通信。
11、互联网技术的两次飞跃:1)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2)万维网的技术构想的提出从根本上位互联网成为一种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变革。
12、互联网目前主要使用技术:1)电子邮件2)Usenet(网络新闻)3)www 万维网(优点:多媒体方式、超链接、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4)FTP 文件传送5)BBS 电子公告板系统(多对多交流形式)6)聊天服务(一对一或多对多交流):即时通信7)搜索引擎( 杨致远yahoo)13、正在兴起的使用技术:1)BT下载2)博客weblog3)播客4)维客wiki百科5)RSS 订阅6)社会化书签7)SNS 社会网络服务“六度分离” 代表:美国的facebook 中国的校内网14、标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的三种方式:IP地址域名地址URL(统一资源定位器)15、网络a)超连接性------海量信息:是互联网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最根本的特征。
目录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1)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 (1)第二节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3)第三节网络技术与“数字鸿沟” (7)第四节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 (9)第十章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一节网络与舆情、舆论1.舆情与舆论的关系(1)舆情的概念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即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社会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志和要求的综合反映。
(2)舆论的概念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公众意见。
(3)二者的关系舆论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舆情在某一方面的集中表现。
而舆情不仅包含公开的舆论,也包含一些隐含的公众态度与情绪等。
舆论总是在一定的舆情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反过来,舆情并不一定通过舆论表现出来。
2.网络中舆情、舆论的表现与传播途径网络中的舆情是通过网络传播中的各种信息体现出来的。
从“信息”这个角度来看,舆情可以在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这两种信息中得到体现。
(1)事实性信息是对事实的描述,信息发布者的主观意见没有直接呈现出来。
(2)意见性信息则是主观意见的直接表达。
(3)了解网络中的舆情,不仅应该注意在各种渠道中表现出来的意见性信息,还要关注那些事实性信息中所隐含的意见与情绪。
3.网络舆论的产生及发展规律(1)网络中舆论的形成A. 网络舆论形成的起点——导火索事件引起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的。
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引发网络舆论的直接动因。
另外,一些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发布,也可能引起舆论热潮。
B. 网络舆论形成的中间环节——讨论的扩散讨论扩散的过程,是事实与意见的共同传播过程。
事实的传播与意见的传播绝非泾渭分明,传播什么事实、如何传播事实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意见。
而很多时候,网民在传播事实时,也直接加入了自己的评价。
C. 网络舆论的最终达成——意见的整合舆论最终达成的标志是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的产生。
一、网络传播的典型样式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网络中可以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包括:电子、聊天、博客(播客),网络游戏等1、传播渠道、传播渠道——————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以网络这一大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手段、传播手段——————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多种手段并存,文字交流为主目前的人际传播手段已经发展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文字交流仍是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主要手段(技术因素限制,多数人的偏好,交流内容便于记录)。
网络交流往往另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顶”“mn”网络表情符号,“脸谱”。
3、传播情境、传播情境——————虚拟性虚拟性相对来说,是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
4、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多面性可匿名性——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比较任性,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本我”“语言暴力”,聊天室的无序状态与心理动因。
网络的特点也使网络人际传播中的个体表现出一种铖——名字、性别、角色等5、传播范围、传播范围——————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偶然性广泛性——人们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偶然性——交流的预热期,全面试探——走向稳定。
6、传播辐射作用、传播辐射作用——————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基于人际交流的社会网络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宏大的人际网络,这时,人际传播的手段与渠道,可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病毒式营销”;流行文化传播、社会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的重要渠道。
1、对现实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1、“泄压阀泄压阀””,比现实世界更轻松。
2、负面效果a、沉溺于网上交流,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
b、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C、“网络成瘾症”——也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或“网络的病态便用”,心理学也称之为一种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分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直接表现是人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成为导致人们上网成瘾的一个直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