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蓄水池设计范文

蓄水池设计范文

蓄水池设计范文
蓄水池设计范文

2.蓄水池防水设计原则

1.1基本要求

基础要求

1.蓄水池应建在基础稳定的基层上,基层应有足够的承载力,蓄水池盛满水后,基层的下

沉量不得对池体有破坏性影响;

2.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蓄水池,应遵守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的技术要

求。

池体强度

池体强度应大于最高水压,蓄水池盛满水后,池体不得产生开裂、倒塌等工程事故。

1.2防水等级

\

对于不同用途的蓄水池,应有防水等级区别,设计蓄水池的防水等级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蓄水池所处的位置(地表上或地表下,室内或室外);

2.水压大小(处于地表下的蓄水池埋置深度和池体内最大蓄水深度);

3.水质和用途(饮用水、消防水、雨水、下水等);

4.池体周围的物资设备(渗漏是否会造成池体周围的物资霉变及影响池体周围设备的正常

运转);

5.对环境的影响(渗漏是否会造成对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的影响)。

根据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修订版讨论稿的要求,我们认为蓄水池的防水等级标准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防水等级标准

防水等级

防水标准

一级

不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单向或相互渗透,结构表面无湿渍

二级

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微量单向或相互渗透,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

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 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漏水量不大于 L/m2 .d

三级

@

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少量单向或相互渗透,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任意100 m2防水面积上的漏水点数不超过7处,单个漏水点的最大漏水量不大于 L/d,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 m2

四级

池体有漏水点,不得有线流和漏泥砂

整个工程平均漏水量不大于2 L/;任意100 m2防水面积的平均漏水量不大于4 L/

1.3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

为正确界定蓄水池的防水等级,对蓄水池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应有规定,根据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蓄水池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蓄水池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

防水等级

适用范围

实例

不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单向或双向相互渗透的蓄水池;少量的单向或双向相互渗透会造成池体内水质改变、池体外物品变质失效、严重影响池体外设备正常运转、工程安全、环境污染;极重要的战备工程

饮用水池、室内浴池、室内消防池、化工池、在湿陷性黄土上建造的蓄水池等

二级

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微量单向或双向相互渗透的蓄水池;少量的单向或双向相互渗透不会造成池体内水质改变、池体外物品变质失效、不会严重影响池体外设备正常运转、工程安全、环境污染;重要的战备工程

地表上饮用水池;建造于地表下的非饮用蓄水池:游泳池、浴池、消防池;在非湿陷性黄土上建造的蓄水池等

三级

允许池体内外的水少量单向或双向相互渗透的蓄水池;一般的战备工程

一般环境内的喷泉池、水渠、水上游乐场等;

四级

对渗漏水无严格要求的蓄水池、临时性蓄水池

施工用临时蓄水池等

1.;

2.4不同防水等级的防水设防

处于地表下的蓄水池,应作内外防水;处于地表上的蓄水池,可只作内防水。防水等级为一至三级的防水设防应遵守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规定,对于四级设防,主体结构可以选择混凝土,也可以选择砖砌结构。

混凝土结构主体

1.抗渗要求:防水等级为一至三级的蓄水池,主体结构均应为钢筋防水混凝土,其设计和

施工应符合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防水混凝土的要求。抗渗等级应根据蓄水深度和池体埋置深度,取二者中的最大值设计,并应符合表的要求。

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

蓄水池埋置深度或蓄水深度(m)

设计抗渗等级

≤10

|

S6

10~20

S8

20~30

S10

30~40

S12

2.厚度要求:(1)地下蓄水池混凝土结构主体的厚度应≥250mm;(2)地上蓄水池蓄水深

度一般小于10m,混凝土结构主体的厚度由设计人员根据池体大小、地质情况、工程安全等因素决定,但应≥150mm。

3.—

4.其他要求:本节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GB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防水混凝土

的要求。

刚柔复合防水

为提高池体的抗渗性能,应采取刚柔复合设防,达到材性互补的防水效果,并符合下列规定:1.当防止池体内的水渗出池体时,应设置内防水层;

2.当防止池体外的水渗入池体时,应设置外防水层;

3.既防止池体内的水渗出池体,又防止池体外的水渗入池体时,既要设置内防水层,又要

设置外防水层;

4.处于震动环境中的蓄水池,优先考虑刚柔复合设防。

5.蓄水池内壁铺设有机防水层时,应在有机防水层上铺设无机保护层;地下蓄水池外壁铺

设有机防水层时,应在有机防水层外铺设软保护层。

&

特殊用途设防

1.酸碱池、发酵池等盛装腐蚀性液体的池体,应选择塑料片材、玻璃钢、单组分聚脲防水

涂层等抗腐蚀性的防水层;

2.用于饮用水池的防水材料应无毒、无味,并符合GB/T17219《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

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3.池体内水温高于60℃时,有机防水层外必须铺设无机保护层。

2蓄水池防水失败案例

4.1某喷泉地下蓄水池防水失败案例

4.1.1工程概况与原设计施工方案

某喷泉地下蓄水池,地下埋深约2m,建成试运行期间,发现该蓄水池渗水严重,水位每天下降15cm左右。为查找渗漏原因,业主邀请设计、土建、防水方面的专家,并召集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共同参加论证。

:

该蓄水池由一家园林设计单位设计:防水等级为一级,底板为300mm厚防水混凝土,池壁为200mm厚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6,混凝土外池壁先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一道,再外贴SBS防水卷材一道。

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冒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外观质量存在严重缺陷,并且省去了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这道防水层。

案例分析

1在本工程中,池体处于地下,既要防止池体外的水渗入池体,又要防止池体内的水渗出池体,应做内外防水层。而实际工程中,只在池体外壁设计了防水层,违背了蓄水池防水设计原则。

5.SBS防水卷材作为柔性防水材料,只能用于迎水面防水,不得用于背水面防水。本工程

中,没有设计内防水层,对于蓄水池内的水而言,SBS防水层属背水防水,严重违背了SBS防水卷材的使用原则。

3浇筑混凝土时,如遇降雨,为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性和浇筑质量,应停止施工,并覆盖保护尚未凝固的混凝土。本工程中,为赶工期,冒雨浇筑混凝土,致使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等严重缺陷,内在质量也很难保证,池体渗漏在所难免。

4池体浇筑完毕,应在池体内壁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封闭混凝土中毛细孔、细微裂纹,达到辅助提高混凝土池体防水性能的目的。在本工程中,随意取消了这道防水层,使防水等级由一级降低二级。

5.1.3维修方案与效果

1.?

2.把池体内表面清理干净,充分润湿但无明水,分两次粉刷20mm厚的防水砂浆,每次

10mm厚。

3.水泥砂浆凝固后,在其表面分两次粉刷12mm厚的聚合物水泥砂浆,每次粉刷6~8mm厚,

聚合物乳液选用丙烯酸乳液;聚合物砂浆初凝后,充分养护。

4.增加上述两道防水层后,喷泉池达到了一级防水设防的要求,处理后的喷泉池不渗不

漏。

5.2某喷泉地上蓄水池防水失败案例

工程概况与原设计施工方案

某单位在院内建造一喷泉,蓄水池位于地平面上,池深约60cm,池底采用混凝土结构,池壁采用砖砌结构,池壁内外粘贴外墙砖;投入使用后,池壁渗漏严重,随拆除砖砌池壁,浇筑混凝土,再次投入使用后,池底与池壁之间的施工缝渗漏严重,水从池外路面上的混凝土分格缝流出。因常年渗漏,路面始终处于积水状态,冬天路面结冰,夏天路面生长苔藓,冰层和苔藓十分光滑,为行人带来了安全隐患。

案例分析

1.本工程非临时性建筑,防水等级至少应为三级,初期建造时,将池壁设计为砖砌结构,

达不到三级防水的要求,所以,造成喷泉池池壁出现漏水现象。

2.)

3.在后期的改造中,将池壁改为防水混凝土结构,但池壁和池底混凝土之间的施工缝未作

任何防水设防,不符合防水设防要求,所以渗漏主要集中在施工缝部位。

维修方案与效果

1.由于该喷泉池已使用多年,面积不大,周围无振动型设备,底板为混凝土结构,预计施

工缝变形的可能性不大,决定采用无机堵漏材料处理施工缝。

沿施工缝剔开20×15mm的凹槽,清除干净,用水充分润湿凹槽,用无机堵漏材料嵌封凹槽,等初凝后堵漏材料具有一定强度时,蓄水养护。

2.由于无机堵漏材料具有防水性和膨胀性,凹槽内嵌填无机堵漏材料后,表面坚固、无干

缩裂纹,喷泉池不渗不漏。

3结束语

在蓄水池的防水设计与施工中,必须遵守规范要求与蓄水池设计施工原则,做到防水等级准确,防水设防合理,防水方案科学,防水施工精心,才能使蓄水池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

:

&

介:某蓄水池施工方案

1.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1.1.编制说明

目的:认真贯彻执行公司质量方针,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高质量、快进度、低成本”地完成,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本”的法则,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内容:本方案主要对该单位工程的施工程序、资源配备、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进度控制、质量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叙述。

实施:本方案作为本工程施工时的原则性指导文件,具体施工过程中可因条件变化进行适宜性变更。本方案由工程技术部负责实施,并进行书面的、口头的技术交底。

1.2.编制依据

1.2.1.施工合同(HYJ2T-002)及组成合同的相关文件。

1.2.2.《建筑施工手册》缩印本第四版。

1.2.3.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施工图(见下表)。

序号图号图名

1DJY919SG01平面图及详图

2DJY919SG02蓄水池详图一

3DJY919SG03蓄水池详图二

1.2.4.国家现行的有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标准(见下表)。

序号编号规范名称

1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GB/T50328-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3GB/T50326-200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4GB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

&

5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6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7GB50210-2001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8GB50328-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9GBJ107-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10JGJ/T10-95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范

11JGJ59-9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12JGJ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13JGJ13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14JGJ146-200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1.3.5其它

其它文件

序号类别名称

1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2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3国家建筑工程强制性标准条文

4企业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

2.工程概况

2.1.现场施工条件与环境

2.1.1.工程与周围建筑物的关联

本工程位于一线蓄水池的北侧,两者相邻轴线间距.西侧为厂区主马路,东侧为压缩空气站,北侧为煤及页岩原料区,周围施工空间充足。

施工临时水电

现场施工用水源、电源接入方便。

当地气侯基本特征(见下表)

<

气侯特征名称气侯特征参数

最大湿度夏季85 % 冬季80 %

地震烈度:7 级

月平均最高温度°C

月平均最低温度°C

最大降雨量 mm /day

年最大降雨量 mm/y

年最小降雨量 mm/y

?

年平均降雨量 mm/y

最大风速:s at 10 m above ground

年平均风速s at 10 m above ground

风主导方向North West (frequency 12%)

2.2.工程概况

2.2.1.建筑概况

平面为方形,水池内空尺寸25m×25m×4m,内设5×5个支柱,支柱跨度边柱为4100外,其余均为4200,水池地下部分2 m,地上部分2m,占地面积约700M2。水池内壁用1:2防水砂浆抺面20厚,其他表面用1:1水泥砂浆抺面15厚。池盖沿4轴线向两侧对称找1%坡。

2.2.2.结构概况

-

地基承载力180Kp;钢筋砼结构储水池,砼抗渗等级S8,垫层砼C10,其余C25;钢筋保护层池底、池壁及柱为45,池盖为30。

2.2.

3.水系统概况

水池阀门开关、均接入中控室控制;

水池内设液位计,将水位信号传入中控室,并与潜水泵及进水管的电动阀连锁控制;

所有阀门均设置在地面上(或设置具备浮球式控制自动抽水泵操作井);

电磁流量计从原蓄水池拆移安装。

3.3施工条件

本水池位于一线原蓄水池的右侧,占地处为砼场坪,有栏杆等附属构件,在基坑开挖前应先进行砼地坪破除,栏杆拆除等工作。总的来说现场作业平面比较容易布置。道路、交通条件均具备,存在的问题是协调工作要做好,保证水池的顺利施工的同时不得影响一线二线的其他生产和作业活动。

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名称土方

( m3)砼

( m3)钢材

(t)

数量87697178853

施工中需重点控制的内容

地基验收

地基验收应及时进行。请总包单位组织地勘单位现场代表、业主现场代表及监理单位现场代表跟踪地基持力层到位情况,以便及时组织地基验槽。避免地基暴露时间过长,使其受雨水、大气等因素的扰动,从而出现反复清理基底的情况。

抗渗砼配比控制

本蓄水池砼设计为S8级C25抗渗砼,在施工过程中配备专人管理砼配比计量,严格按施工配比施工,确保蓄水池的抗渗性能。

4.施工部署

4.1.项目管理目标

4.1.1.工期目标

本项目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工期为60天(日历天)。

4.1.2.质量目标

4.1.2.1.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规范规定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4.1.3.2各单位工程质量目标为合格。

4.1.4.安全文明生产目标

严格按JGJ59-99规范要求组织施工;现场施工整洁文明。

4.1.

5.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要求的各项污梁指标控制规定范围内。

服务目标

建造顾客(总包单位、业主、监理、设计、)满意工程,争创顾客满意度100%。

4.2.项目管理机构介绍

4.2.1.项目管理机构组建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