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40.45 KB
- 文档页数:19
临床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营养学实验教学大纲临床营养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人体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临床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制定一份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实验目的临床营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临床营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营养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并能够评估和监测其效果。
二、实验内容1. 营养评估实验: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运用营养评估工具和方法,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
包括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测量体重和身高、计算体质指数、分析血液生化指标等。
2. 营养干预实验:学生将根据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营养干预方案。
包括制定饮食计划、推荐适当的营养补充剂、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整等。
3. 营养监测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营养监测,包括测量患者的体重、记录饮食摄入量、分析尿液和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含量等。
通过监测的结果,学生可以评估干预方案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室模拟: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模拟患者的情况,进行营养评估、制定干预方案和监测效果等操作。
模拟实验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操作的技巧。
2. 病房实习:学生将在医院的病房中进行实习,亲身参与患者的营养评估和干预工作。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干预。
3. 病例分析:学生将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进行营养评估和干预方案的制定。
通过病例分析,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四、实验评估实验评估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评估内容包括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对患者情况的分析和干预方案的制定等。
评估形式可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小组讨论等。
五、实验教学的意义临床营养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一根系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淋洗法)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重要器官,作物根系阳离子代换量(Cation Exchange Content, CEC)的大小,大体上可反映根系吸收养分的强弱和多少,因此,测定根系阳离子代换量(CEC)对于了解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与指导合理施肥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方法原理根系中的阳离子,在稀HCl中,能被H+代换出来,而根系所吸收的H+量与代换出来的阳离子量相等。
在洗去多余的HCl溶液后,用中性KCl溶液将H+代换出来,以KOH溶液滴定至pH 7.0,根据消耗KOH的浓度和用量,计算出阳离子代换量(以每1kg干根的厘摩尔数表示)。
二、操作步骤从田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若干(尽可能不要损坏根系),先用水冲洗根系,再放在筛子上置于水中轻轻振荡,至洗净为止,后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然后切去地上部分,置于30℃烘箱中烘干(一般烘8 h以上),将烘干根样取出磨细,过18~25号筛(0.7~1.0 mm),混合均匀,贮于广口瓶中备用。
称取烘干磨细的根样0.1000 g,放入180~250 mL烧杯中,先加几滴蒸馏水使根系湿润,避免以后操作时根浮在液面上,再加0.01 mol·L -1HCl 100 mL,搅拌5 min,待根样下沉后,将大部分盐酸连同根样倒入漏斗中过滤,然后用蒸馏水漂洗至无Cl-为止(用AgNO3检验)(一般用110~200 mL蒸馏水,少量多次即可洗至无Cl-)。
再用尖头玻棒将过滤纸中心穿孔,以100 mL KCl(事先调至pH 7.0)逐渐将过滤纸上的根样全部洗入原烧杯中,用pH计测定根-KCl 悬浮液pH值,然后加7~8 d酸碱混合指示剂,用0.01 mol·L -1 KOH滴定至兰绿色(保持30 s 不变),记下所消耗的0.01 mol·L -1 KOH 毫升数,并以此计算出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以每1kg干根的厘摩尔数表示)。
三、结果计算CEC(cmol·kg-1)=N KOH×V KOH×100 根样干重(g)四、注意事项1、过滤及漂洗时,溶液不超过漏斗的2/3处,并遵守“少量多次”的洗涤原则。
实验一烹调前后食物总抗坏血酸含量的改变(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一)目的意义食物中的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形式。
当食物放置时间较长或经过烹调处理后,有相当一部分抗坏血酸转变为脱氢型,脱氢型的抗坏血酸仍有85%左右的维生素C活性,测定总抗坏血酸可以评价烹调方法对食物中抗坏血酸的影响。
(二)原理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脱氢型和二酮古乐糖酸,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脎,根据脎在硫酸溶液中的含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进行比色定量。
(三)仪器与试剂1. 恒温箱:37 ±0.5℃。
2.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3. 捣碎机。
4. 4.5mol/L硫酸: 谨慎地加250mL硫酸(比重1.84)于700mL水中,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000mL。
5. 85%硫酸:谨慎地加900mL硫酸(比重1.84)于100mL水中。
6. 2%2,4-二硝基苯肼溶液:溶解2g2,4-二硝基苯肼于100mL4.5mol/L硫酸内,过滤。
不用时存于冰箱内,每次用前必须过滤。
7. 2%草酸溶液:溶解20g草酸(H2C2O2)于700mL水中,稀释至1000mL。
8. 1%草酸溶液:稀释500mL2%草酸溶液到1000mL。
9. 1%硫脲溶液:溶解5g硫脲于500mL1%草酸溶液中。
10. 2%硫脲溶液:溶解10g硫脲于500mL1%草酸溶液中。
11. 1mol/L盐酸:取100ml盐酸,加入水中,并稀释至1200mL。
12. 抗坏血酸标准溶液:溶解100mg纯抗坏血酸于100 mL1%草酸中,配成每毫升相当于1mg抗坏血酸。
13. 活性炭:将100g活性炭加到750mL 1mol/L盐酸中,回流1~2h,过滤,用水洗数次,至滤液中无铁离子(Fe3+)为止,然后置于110℃烘箱中烘干。
检验铁离子方法:利用普鲁士蓝反应。
将2%亚铁氰化钾与1%盐酸等量混合,将上述洗出滤液滴入,如有铁离子则产生蓝色沉淀。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熟悉植物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及其生理作用。
3. 学习利用实验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为植物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实验(1)实验材料:水稻、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等不同植物种子,氮、磷、钾标准溶液,土壤样品。
(2)实验步骤:① 分别将不同植物种子在土壤中种植,并设置不同浓度的氮、磷、钾肥料处理;② 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植物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颜色、产量等);③ 收集植物样品,测定其氮、磷、钾含量;④ 分析不同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差异。
2. 实验二:土壤养分测定实验(1)实验材料:土壤样品,过氧化氢、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试剂,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等仪器。
(2)实验步骤:① 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过氧化氢、浓硫酸、盐酸等试剂进行消解;② 将消解后的溶液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③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氮、磷、钾含量;④ 分析土壤养分状况,为植物施肥提供依据。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1. 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实验实验原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养分浓度下的生长状况,可以了解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差异。
实验方法:(1)采用不同浓度的氮、磷、钾肥料处理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2)测定植物样品中的氮、磷、钾含量;(3)分析不同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差异。
2. 土壤养分测定实验实验原理: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氮、磷、钾含量,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植物施肥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1)采用消解法将土壤样品中的氮、磷、钾等养分转化为可溶性形态;(2)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消解后的溶液中的氮、磷、钾含量;(3)分析土壤养分状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存在差异。
营养学实验报告营养学实验报告引言:营养学是研究人体所需营养物质及其作用的科学,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建议。
实验设计:本实验共招募了50名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第一组(A组)接受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包括大量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第二组(B组)接受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包括肉类、乳制品和坚果。
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对实验对象进行了身体检查和营养评估,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血压和血液检测。
实验对象被要求在实验期间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习惯,并按照所分配的饮食方案进行饮食。
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后,我们重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身体检查和营养评估。
结果显示,A组实验对象的体重和体脂率明显下降,血压和血脂水平也有所改善。
而B组实验对象的体重和体脂率略有上升,血压和血脂水平则有所升高。
进一步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并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全谷物则提供了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必需的营养物质。
相比之下,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蛋白质是身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可能增加肾脏负担,并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
高脂肪的饮食则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水平升高,增加患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减少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量,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此外,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结:营养学实验的结果表明,饮食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营养学实验指导何计国戴蕴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2006年5月修订实验一体格测量原理: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体形的维持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把身长、体重、以及体形方面的测量参数用作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
一.测量指标1.体重2.身长3.胸围4.上臂围、上臂肌围5.皮褶厚度等。
上述指标中以身高和体重最重要,它综合反映了蛋白质,热能等心摄入利用和贮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育和潜在能力。
二.测量方法1、体重: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小时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
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站(坐或卧)于秤盘中央。
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2、身高:测量身高应当固定时间。
一般在上年10时左右,此时身长为全日的中间值。
3、胸围:成人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数读至0.1厘米。
4、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的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的周长。
5、皮脂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
脂肪的变动与热能供给十分密切。
(1)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厘米处。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后方,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姆指及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姆指下测量1厘米左右之皮脂厚度。
(2)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厘米处。
上肢自然下垂,与水平成45°角测量。
(3)腹部:用左手姆指及食指将距脐左方1厘米处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与正中线平行捏起呈皱褶,不要用力加压,在约距姆指1厘米处的皮肤皱褶根部,用皮褶计测量。
一般要求在一个部位测定3次、取平均值。
三、评价可以根据体测量评价参考数值所列的正常参考值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测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然后进行评价。
(一)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长(厘米)–105。
(二)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BMI(体质指数)= ———————身长(米)2体质指数也是较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以体质量(kg)/身高(m)2表示。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测定实验食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我们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成分。
而了解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则是保证我们获得充足营养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测定实验。
一、背景介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了解食物中这些成分的浓度,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持身体健康。
二、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可以通过测量食物中的氮含量来间接估计蛋白质的浓度。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凯氏法和比色法。
凯氏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蛋白质浓度的方法。
首先,将食物样品加入含有硫酸的试剂中,加热至沸腾,使蛋白质被氧化分解为氨基酸。
然后,将样品中的氨基酸与凯氏试剂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紫色复合物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三、碳水化合物浓度测定实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碳水化合物浓度测定实验可以通过测量食物中的还原糖含量来间接估计碳水化合物的浓度。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苏丹Ⅲ染色法和酚硫酸法。
苏丹Ⅲ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碳水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首先,将食物样品与苏丹Ⅲ染色剂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
然后,通过比色法测定红色复合物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样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浓度。
四、脂肪浓度测定实验脂肪是人体能量的重要储备物质,也是维持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脂肪浓度测定实验可以通过测量食物中的脂肪含量来间接估计脂肪的浓度。
常用的实验方法有酶解法和重量法。
酶解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脂肪浓度的方法。
首先,将食物样品加入酶解试剂中,使脂肪被酶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然后,通过比色法或滴定法测定甘油或脂肪酸的含量,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脂肪的浓度。
五、维生素和矿物质浓度测定实验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测定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浓度需要借助专门的实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
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导言:营养学是研究食物对人体生理、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科学领域。
为了了解食物和营养素如何与人体相互作用,营养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实验设计。
本文将介绍营养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其优缺点。
一、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调查人群中的食物摄入、生活方式和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联来寻找营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其中,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是常见的流行病学设计。
1.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人群进行调查,获取他们的食物摄入和疾病情况的数据。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某一时间点上的相关信息,但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2.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已经患病的人群和健康对照组,回顾他们过去的食物摄入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探究疾病与食物摄入之间的关系,但存在回忆偏倚等问题。
3.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随访一段时间,观察他们的食物摄入和疾病发生情况。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干预因素和时间顺序,能够推断因果关系。
二、实验设计实验是营养学研究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明确地评估食物和营养素对人体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
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食物或营养干预,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饮食。
两组之间进行比较,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这种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控制干扰因素,但可能存在诸如实施成本高、伦理问题等限制。
2. 交叉设计试验交叉设计试验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接受不同的干预,之后交叉进行。
这种设计能够在个体间进行自身对照,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3. 平行设计试验平行设计试验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比较。
与交叉设计试验不同的是,平行设计试验中,每个参与者只接受一种干预,无法进行自身对照。
三、营养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每种方法和实验设计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实施条件进行选择。
实验一:槐米中黄酮的测定一、原理与目的(一)原理:维生素P是一组与保持血管壁正常渗透压有关的黄酮类物质,能与铝离子生成有色络和物,其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银杏叶中含有黄酮类物质,对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也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
(二)目的实验是利用索式提取从槐米中提取生物活性成分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二、材料、仪器与试剂材料:槐米仪器:分光光度计,索式提取器,天平试剂:Vp,甲醇,5%亚硝酸钠,10%硝酸铝,4%氢氧化钠三、操作步骤(一)槐米中黄酮的提取取0.5克槐米包好放入索式提取器中,加入90ml乙醇,在90℃水浴下回流,然后定容至100ml ,备用。
(二)黄酮含量的测定1、标准曲线的制作:准确称取120℃下减压干燥至恒重的维生素P于100ml 容量瓶中,加少许甲醇在通风橱中微微加热使其溶解,冷却后用甲醇定容,混匀,吸取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混匀,此液最终浓度为0.2mg/ml 维生素P,取上述标准液0.0,2.0,4.0,6.0,8.0,10.0于6个25ml刻度试管中,各加入5%亚硝酸钠1ml,放置6min,再加入10%硝酸铝1ml,混匀,放置6min,然后加入4%氢氧化钠10ml,用蒸馏水定容,静置15min,以第一管作空白在500nm处测吸光度值,以维生素P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做标准曲线。
2、测定:取黄酮提取液2.0ml于25ml刻度试管中,按标准曲线的操作步骤测定吸光度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维生素P的含量X×V×100黄酮(mg/100g)=V1×W(g)式中:X——从标准曲线计算出的黄酮浓度(mg/ml)V——定容体积V1——稀释倍数100——mg/g换算为mg/100gW ——样品重(g)实验二海带中碘含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碘的生理功能和化学性质,并学习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碘的含量。
实验一膳食调查【1】目的要求:主要温习膳食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讲述膳食调查结果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根据膳食调查结果作出膳食评价和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
进一步巩固己学习的膳食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习膳食计算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等.通过食谱计算了解膳食中平均每日摄取的各种营养素是否符合我国制定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
以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或根据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2】教学内容: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的组成部分,是营养工作的基本手段。
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在一言时间内调查对象通过膳食所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并借此评定膳食满足营养需要亡程度。
膳食调查的方法包括称量法、查账法、回顾法和化学法等。
1、和学生一道回顾膳食调查的方法,其中包括称量法、查账法、回顾法和化学法等,重温这些方法的特点、优缺点和应用范围等。
2、每个学生用回顾法,记录过去24 h内摄取的各种食物的种类、性质和数量。
3.在计算时,应以5~7日的膳食,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摄取量,因为每日的膳食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是困难的。
实验二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治疗计划目的要求:1.通过设计和评价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食谱,使学生掌握心血管疾病病人的饮食治疗方法。
2.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为病人设计出一份用食品交换份法计算出的食谱。
3.对所设计的食谱进行营养学评价,说明食谱的设计原理与目的。
4.食谱如出现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内容: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其每日应该摄入的能量总量。
2.根据所需供能总量,将能量分别分配给糖、脂肪和蛋白质,并计算出糖、脂肪、蛋白质每日应摄入量。
3.根据供能总量,定出相应的食物交换的总份数和不同食物的交换份数。
4.将不同食物的交换总份数,根据早餐、中餐、晚餐分别占总能量的1/5,,2/5、2/5的原则, 分配到早、中、晚三餐。
5.将不同食物的交换份数,换成相应的病人食物。
6.对所设计的食谱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营养膳食搭配的理论知识,探讨不同食物组合对营养吸收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搭配提高膳食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20名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在20-30岁之间。
2. 实验食物:- 主食:大米、全麦面包、玉米面- 蛋白质来源:鸡胸肉、鱼肉、豆腐、鸡蛋- 蔬菜:青菜、胡萝卜、黄瓜、西红柿- 水果:苹果、香蕉、橙子- 调味品:盐、糖、酱油、醋三、实验方法1. 分组:将2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4人。
2. 食谱设计:每组根据营养膳食搭配原则,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
食谱需包括主食、蛋白质、蔬菜、水果和调味品,保证营养均衡。
3. 食谱实施:志愿者按照食谱进食,连续观察3天。
4. 数据收集:记录志愿者每天的体重、食欲、消化情况以及体力表现。
5.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食谱组的营养摄入量、消化吸收情况以及整体满意度。
四、实验结果1. 营养摄入量:所有食谱组的营养摄入量均达到人体每日所需标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比例合理。
2. 消化吸收情况:各组志愿者的消化吸收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
3. 体力表现:所有志愿者在实验期间体力充沛,无疲劳感。
4. 满意度:各组志愿者对食谱的满意度较高,认为食物口感好,营养均衡。
五、实验讨论1. 营养膳食搭配的重要性: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科学的营养膳食搭配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膳食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维持生理功能,预防疾病。
2. 蛋白质互补作用:实验中,蛋白质来源多样化,如鸡胸肉、鱼肉、豆腐、鸡蛋等,提高了蛋白质的利用率。
蛋白质互补作用在营养膳食搭配中具有重要意义。
3. 蔬菜水果的摄入:实验中,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充足,保证了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有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4. 主食的选择:实验中,主食选择多样化,如大米、全麦面包、玉米面等,有利于提供充足的热能和碳水化合物,满足人体生理需求。
营养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给实验组提供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与对照组的普通饮食相比较,发现实验组的身体健康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体重下降、血压下降、血清脂肪水平下降等。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实验方法: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10人为实验组,10人为对照组。
实验组的饮食由理解营养学原理的专业人士制定,旨在提供充足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照组的饮食则保持平常。
为保证结果准确,实验组成员必须遵守严格的饮食计划,而对照组成员则禁止食用实验组成员食物中的任何一种食物。
实验过程:实验历时30天。
每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体重和血压都被测量。
此外,实验组每周都要进行一次身体成分分析,以确定全身脂肪和肌肉质量。
在实验的末尾,为了确定血清脂肪水平是否有所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要给出一份血样。
所有的测量均在同一地点、同一设备和同一医生的监督下完成。
实验结果:在实验的第15天,我们发现实验组的平均体重下降了2千克,而对照组的平均体重仅下降了1千克。
到第30天,实验组的体重下降了4千克,而对照组的体重仅下降了2千克。
这表明富含营养素的饮食能够促进健康的体重下降。
血压是另一个我们重点监测的参数。
我们发现,在实验的第15和30天,实验组的血压显著下降,而对照组的血压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血清脂肪水平方面,实验组的成员在实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时相比,总胆固醇水平降低了30%以上,而对照组成员的变化则非常微小。
这一结果表明,富含营养素的饮食能够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遵循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的关键。
这一结论促使我们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不能被低估,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营养学的研究和应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营养学》实验指导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营养学》课程主要介绍机体能量需要,各种营养素(例如:蛋白质、脂类、碳水化物、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 的生理功能、来源和需要量,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合理膳食的构成,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医院营养膳食和饮食治疗等内容。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能应用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配合医嘱和病人病情提供切实可行的营养实施指南,配制简单的膳食,以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能面向社区所有的服务对象,为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
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平衡膳食的观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接受基本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营养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生能够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根据不同生理状态下人体营养需求特点,并运用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原则制定食谱。
能够初步掌握营养学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初步的分析判定。
三、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验一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一)目的掌握直接干燥法测定各类食品中水分含量。
熟悉减压干燥法和蒸馏法。
(二)原理(直接干燥法)食品中的水分一般是指在100℃左右直接干燥的情况下,所失去物质的总量。
直接干燥法适用于在95~105℃下,不含或含其他挥发性物质甚微的食品。
(三)所需试剂及操作方法步骤以实习手册为准实验二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一)目的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原理、步骤,了解蛋白质系数在蛋白质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二)原理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
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营养学实验自编教材营养学实验指导何计国戴蕴青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月修订年20065实验一体格测量原理: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正常体形的维持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把身长、体重、以及体形方面的测量参数用作评价营养状况的综合观察指标。
一.测量指标1.体重2.身长3.胸围4.上臂围、上臂肌围5.皮褶厚度等。
上述指标中以身高和体重最重要,它综合反映了蛋白质,热能等心摄入利用和贮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育和潜在能力。
二.测量方法1、体重:被测者在测量之前1小时内禁食,排空尿液粪便。
测量时脱去衣服、帽子和鞋袜,只着背心(或短袖衫)和短裤,安定地站(坐或卧)于秤盘中央。
读数以kg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
2、身高:测量身高应当固定时间。
一般在上年10时左右,此时身长为全日的中间值。
3、胸围:成人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数读至0.1厘米。
4、上臂围:左臂自然下垂,用软尺先测出上臂中点的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的周长。
5、皮脂厚度:测量一定部位的皮褶厚度可以表示或计算体内脂肪量。
脂肪的变动与热能供给十分密切。
(1)三头肌部:左上臂背侧中点上约2厘米处。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后方,使被测者上肢自然下垂,测定者以左手姆指及食指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然后从姆指下测量1厘米左右之皮脂厚度。
(2)肩胛下部:左肩胛骨下角下方约2厘米处。
上肢自然下垂,与水平成45°角测量。
(3)腹部:用左手姆指及食指将距脐左方1厘米处的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与正中线平行捏起呈皱褶,不要用力加压,在约距姆指1厘米处的皮肤皱褶根部,用皮褶计测量。
一般要求在一个部位测定3次、取平均值。
三、评价可以根据体测量评价参考数值所列的正常参考值进行评价。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测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然后进行评价。
(一)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长(厘米)–105。
(二)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BMI(体质指数)= ———————2身长(米)体质指数也是较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以体2表示。
判断标准是: m)kg)/身高(质量(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男<2020~25 25~28 >28女<19 19~24 24~27 >27(三)皮褶厚度皮褶厚度用来表示皮下脂肪的厚度,为防止误差应选择3个或3个以上测量的部位,多选择肩胛下、肱三头肌、脐旁3个测量点。
以平均值作判断标准:消瘦正常肥胖男<10mm10~40mm >40mm> 20~50mm 女<20mm50mm血红蛋白的测定(氰化法)实验二【原理】血红蛋白在铁氰化钾和氰化钾的作用下,生成极为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红,其颜色深浅与血红蛋白的含量成正比。
氰色)波长下,毫克分子消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据此,用分光光度法测其光密度,光系数为44其化学反运用消光系数作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应式如下: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钾化铁氰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氰化钾【仪器】1.10μl血色素吸管(或定量毛细管)。
2.5ml或10ml带盖试管。
3.721或72型分光光度计。
【试剂】称取碳酸氢钠140mg、铁氰化钾200mg、氰化钾50m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ml。
贮存于棕色试剂瓶内,在4℃冰箱保存,至少可稳定数月到一年。
【操作步骤】1.吸取2.5ml试剂于5ml带盖试管中,加10μl入血液,混匀后放置15分钟。
2.选用0.5cm光径比色杯,于540nm波长下,以试剂调节仪器零点,测定各样品管之光密度,将所测得之光密度乘以73.6即为血红蛋白之含量(g/100ml)。
计算公式如下:54064D×540HiC×D=×=C HiC N t4410C=待测之血红蛋白含量(g%)t540D=在540nm波长下测得之氰化高铁血红HiC N蛋白之光密度251=测定时血液的稀释倍数(血10μl加入试剂2.5ml中)4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毫克分子消光系数。
0.5=比色杯光径64458=血红蛋白的分子量10000=将mg/L换算成g/100ml的数字【评价】年龄缺乏(g/100ml)正常(g/100ml)<11.0 >月~6岁 11.0 6>12.0 岁6~14 <12.0> 13.0 <13.0 成年男子12.0>12.0<成年女子【附】)本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1.(ICSH所推荐,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标准、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应用本法进行血红蛋白的测定,所用分2 光光度计的波长必需事先经过校正。
.实验条件改变,如更换了光电池或灯炮、3试剂换了批号等等均会引起光密度的电压不稳、可用标准液校正或采改变。
为了获得正确结果,这用色泽近似的无机盐人工永久标准液来核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以上二点难以实现,宜采用标准曲线4 法或直接比较法进行。
.血样放入试剂后所形成的氰化高铁血红5蛋白极为稳定,经试验,在4℃冰箱存放70天之久前后结果仍能保持一致。
为此,可将各地采集的样品在加入到试剂后,在2~10℃环境中,集中到中心实验室进行比色测定。
6.有材料证实,取血部位对测定结果有明显影响。
耳垂血的血红蛋白含水量量高于指尖血。
7.血色素吸管必须保持洁净与干燥,每做一份后应用水洗净后,用无水乙醇洗,最后用乙醚洗。
否则取量不准,影响结果。
实验三尿中还原型抗坏血酸测定【原理】抗坏血酸(维生素C)具有—C= C —基,有还原性。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OHOH二氯酚靛酚,该染料在酸性溶液中,6-原染料2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失去。
一定原染料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
量的尿样二氯酚靛酚被抗坏血酸还原的反应如下:抗坏血酸 2,6-二氯二对酚胺 2,6-二氯酚靛酚(酸液中呈粉红色)(还原)(无色)【仪器】1.微量滴定管(1ml或2ml)。
2.50ml三角瓶。
【试剂】1.1%草酸溶液:称取草酸10g,以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ml。
2.0.02%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溶解2,6-二氯酚靛酚50mg于含有52mg碳酸氢钠的200ml热水中,冷却后稀释到250ml,过滤后装在棕色瓶内,储存冰箱中,每星期至少标定一次。
标定方法如下:取5m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加1%草酸5ml,用上液滴定之。
至粉红色能存在15秒钟为终点。
所用上液的体积相当于0.1mg抗坏血酸。
由此求出每毫升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多少毫克。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0μg/ml):溶解20mg抗坏血酸结晶于1%草酸中,稀释到100ml,再取迅速用染料标,取出5ml其中5ml稀释到50ml 定。
【操作方法】三角放入50ml~5ml,1.用吸管吸取尿液2 5ml。
瓶内,加1%草酸二氯酚靛酚染料溶6-.立即用标定过的2,2秒钟为止。
15液滴定之,直至淡粉红色能存在记录染料的用量。
【计算】)=尿中还原型抗坏血酸排出量(mg数染料相当于抗坏血酸mg染料用量×每ml×总尿量滴定时尿液用量【评价】不足正常充裕3mg 时<成人负荷尿4小10mg > 3~10mg抗坏血酸)(口服500mg尿中还原型抗坏血酸测定实验三C= CC)具有—【原理】抗坏血酸(维生素—基,有还原性。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OHOH二氯酚靛酚,该染料在酸性溶液中6-原染料2,还原型抗坏血酸还被还原后红色失去。
呈红色,一定本身被氧化成脱氢型抗坏血酸。
原染料后,量的尿样二氯酚靛酚被抗坏血酸还原的反应如下: 2 抗坏血酸,6-二氯二对酚胺二氯酚靛酚2,6-(酸液中呈粉红色)(还原)(无色)【仪器】1.微量滴定管。
2.50ml三角瓶、量筒、移液管等。
【试剂】1.2%草酸溶液:称取草酸20g,以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到1000ml。
2.0.02%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溶解2,6-二氯酚靛酚50mg于含有52mg碳酸氢钠的200ml热水中,冷却后稀释到250ml,过滤后装在棕色瓶内,储存冰箱中,每星期至少标定一次。
标定方法如下:取5ml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加1%草酸5ml,用上液滴定之。
至粉红色能存在15秒钟为终点。
所用上液的体积相当于0.1mg抗坏血酸。
由此求出每毫升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多少毫克。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0μg/ml):溶解20mg抗坏血酸结晶于1%草酸中,稀释到100ml,再取其中5ml稀释到50ml,取出5ml 迅速用染料标定。
【操作方法】1.服维生素C片5片(相当于500mg),收集服药后4小时排出的总尿液。
2.用量筒量出总尿量,准确吸取尿液2~5ml,放入50ml三角瓶内,加2%草酸5ml。
3.立即用标定过的2,6-二氯酚靛酚染料溶液滴定,直至淡粉红色保存15秒钟不褪。
记录染料的用量。
【计算】染料用量×每ml 染料相当于抗坏血酸的mg数尿中抗坏血酸排出量(mg)=——————————————————————×总尿量(ml)滴定时尿液用量(ml)【评价】缺乏不足正常充裕成人负荷尿4小时(口服500mg抗坏血酸)<1mg <3mg 3~10mg >10mg【思考题】1.如何根据尿负荷的评价标准判断体内抗坏血酸的营养水平?2.其他维生素能否用此方法来评价营养状况?实验四膳食调查一、实验目的膳食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条件下某人群或某个人的饮食习惯、日构成的优缺点,了解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对于人民健康以及常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再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出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的平均摄入量,根据目前营养学知识和体格测量、临床体征检查和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验等结果,评定其膳食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从而改善饮食的调配,并为国家食物的计划生产和改进人民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二、膳食调查的内容膳食调查主要包括:①调查期间每人每日所吃的食物品种、数量,这是膳食调查最基本的资料;②了解烹调加工方法对维生素保存的影响等;③注意饮食制度、餐次分配是否合理;④过去膳食情况、饮食习惯等,以及调查对象生理状况,是否有慢性病影响等。
三、膳食调查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记帐法,称重法、询问法、膳食史法及24小时回忆法等方法。
营养工作者必须选择一个能正确反映个体或人群当时食物摄入量的方法,必要时可并用两种方法。
(1) 记帐法适用于有详细帐目集体单位的膳食调查。
根据该单位每日购买食物的发票和帐目,出勤人数的记录,得到在一定期限内的各种食物消耗总量和就餐者的人日数(一个人一天吃早午晚三餐时算一个人日),从而计算出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消耗量。
此方法在帐目精确和每餐用膳人数统计确实的情况下相当准确,并可调查较长时期的膳食状况,适用于全年四个季度的调查,调查的手续较简便,所费的人力少,且易于为膳食管理人员掌握,使调查单位能定期的自行调查计算,作为改进膳食质量的参考。
(2) 称重法(或称量法)此法可以应用于集体食堂、家庭以及个人的膳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