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
- 格式:doc
- 大小:39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艾灸的中医护理一、艾灸的原理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扶阳固脱、升阳举陷等功效。
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能够渗透到皮肤深层,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同时,艾灸所产生的红外线和近红外线能够激活人体细胞,提高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二、艾灸的常用方法1、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瘢痕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点燃,直至皮肤灼伤形成瘢痕。
这种方法刺激性较强,一般用于治疗顽固性疾病。
无瘢痕灸则是在艾炷即将燃尽、皮肤感到灼热时移除艾炷,不会留下瘢痕,适用于一般的病症。
2、间接灸间接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一层介质,如姜片、蒜片、盐等。
常见的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隔蒜灸可消肿解毒、杀虫;隔盐灸多用于治疗腹部疾病。
3、温和灸温和灸是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约 2-3 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保健。
4、回旋灸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上方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熏烤。
回旋灸的温热范围较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病灶或疼痛部位。
5、雀啄灸雀啄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使温热感间断地作用于穴位。
雀啄灸的刺激强度较大,适用于急症和实证。
三、艾灸的适应病症1、寒性病症艾灸对于寒性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如风寒感冒、寒性咳嗽、胃寒腹痛、宫寒痛经、关节冷痛等。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能够驱散寒邪,温通经络,缓解疼痛。
2、虚性病症对于身体虚弱、阳气不足的人群,如久病体虚、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失眠等,艾灸可以扶阳固脱,补充元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慢性病症艾灸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中医艾灸疗法中医艾灸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自古以来就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艾灸疗法利用艾条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和中药气味,通过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不仅可以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健康的状态。
一、艾灸的原理及作用机制艾灸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燃烧的艾条产生的热量和草本香气渗入体内,刺激穴位和经络,实现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灸疗可以疏通经络,温通经脉,活血化瘀,调整人体气血的流动,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病的目的。
艾灸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经脉:燃烧的艾条产生的温热作用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身体各个部位,促进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2. 活血化瘀:艾草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刺激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和代谢,减轻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
3. 调理阴阳:根据中医理论,艾灸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的目的。
4. 提高免疫力:艾灸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
二、艾灸疗法的适应症艾灸疗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养生。
它主要适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风寒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艾灸可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疼痛。
2. 内脏病痛:如胃痛、腹痛、背痛等,艾灸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3. 女性病痛:如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妇科疾病,艾灸可以调理月经,舒缓痛经,促进炎症的吸收。
4.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艾灸可以疏风散寒,温通经络,减轻症状,提高免疫力。
三、艾灸的常见方法艾灸疗法有多种方法和配方,根据具体疾病和个人体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艾灸方法包括:1. 直接灸法:将艾条点燃后,将燃烧的部分对准穴位,或者沿着经络轨迹进行灸热作用。
2. 距离灸法:将艾炷点燃后,将其悬置在距离穴位几厘米的地方,利用艾的热力及草本香气来刺激穴位。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使用压缩成棒状的艾叶,点燃艾叶并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疗法。
其原理是通过燃烧的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物质的作用,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 温通经络:艾灸的热量可以温热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
它可以帮助舒缓疲劳、舒展肌肉、缓解筋骨疼痛等症状。
2. 疏散寒湿:艾灸的热量能够温暖体内,驱散体内的寒湿邪气。
它可以改善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和冷痹等症状。
3. 补虚固本:某些特定的草药在燃烧时会产生草药的特殊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通过经络作用,渗透到穴位和经络中,具有温补的作用,帮助补气血,益阳气,固本培元。
4. 调节内分泌:艾灸疗法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激素的平衡。
它可以帮助改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等。
5. 强化免疫力:艾灸的热量和草药的成分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艾灸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产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自愈力。
总的来说,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热量和草药的作用,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温通经络,有助于缓解病痛,促进健康。
然而,在使用时应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不当的使用和潜在的风险。
艾灸什么原理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理气活血: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烟燃烧产生的草木香气,刺激皮肤及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热量可以穿透至深层组织,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理阳明经荣卫气血:中医认为艾灸能够刺激经络系统,特别是阳明经,通过调理荣卫气血来缓解一些病症。
阳明经是人体最宽最主要的经络,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经络内气血流通,调节阴阳,达到平衡人体的效果。
3. 温经散寒: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达到温补作用。
寒气在体内的积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人感到乏力、怕冷等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改善寒邪影响。
4. 平衡阴阳: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状态是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所致。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提高阴阳之间的平衡,调整人体的机能,增强免疫力。
总的来说,艾灸通过热量、烟气和香气的作用刺激皮肤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恢复阳明经荣卫气血的平衡,温经散寒,平衡阴阳,达到促进健康、缓解疾病的效果。
艾灸基础知识艾灸基础知识1. 什么是艾灸?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使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具有活血祛湿、温经散寒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保健养生等领域。
2. 艾灸的原理艾灸的疗效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热刺激:艾草燃烧时会产生热量,直接作用于皮肤和穴位,通过热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经络的通畅。
- 药性作用:艾草中的挥发油和特殊的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湿驱寒等作用。
- 经络调理:艾灸的特定穴位刺激可以达到调理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促进人体机能的恢复和调整。
3. 艾灸的常用穴位艾灸的穴位选择与所要治疗的疾病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艾灸穴位:- 乳根穴:位于胸部乳头下方,治疗乳腺增生、乳房胀痛等疾病。
-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治疗月经不调、寒疝等疾病。
-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下方,治疗腰痛、腹痛等疾病。
- 膻中穴:位于胸骨上突下方凹陷处,治疗胸闷、心悸等疾病。
- 腕骨空穴:位于手腕横纹上1.5寸,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艾灸前一定要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并根据具体的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
4. 艾灸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环境安全:艾灸需要使用火源,一定要确保灸场周围没有易燃物品,保持通风良好,以防止发生火灾。
- 穴位卫生:在进行艾灸前,应该清洗皮肤并保持干燥,确保穴位的卫生,避免引发感染。
- 火候掌握:艾灸时要控制好艾草的燃烧程度和位置,以免过度烧伤皮肤。
- 灸痕处理:艾灸后可能会留下灸痕,应该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药膏进行处理。
5. 艾灸的禁忌症虽然艾灸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禁忌症,不适合进行艾灸疗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禁忌症:- 皮肤破损病变:如溃疡、烧伤、破溃等,这些情况容易引起感染。
- 皮肤敏感:对艾草过敏或皮肤非常敏感的人不适合进行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疗法一、术语和定义1、艾灸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2、艾炷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3、艾条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4、直接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5、间接灸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6、晕灸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1、作用(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2、适应范围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
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注意事项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四、操作方法(一)、基本操作顺序1、体位选择常用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2、施灸顺序施灸的顺序,临床上常见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艾灸疗法的原理与作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艾灸疗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燃烧艾条或压缩成艾叶,运用火热的刺激作用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
本文将从艾灸的原理及其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艾灸的原理艾灸疗法源于古代中医的独特理论,其治疗效果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
1. 热刺激原理:艾灸通过热刺激作用,可以刺激皮肤和经络,使阳热进入体内达到疾病部位,从而起到调理作用。
2. 气血运行原理: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经络的通畅。
3. 理气祛湿原理:湿气是中医认为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的一种因素,艾灸具有理气祛湿的作用,可以改善湿气阻滞的情况。
二、艾灸的作用艾灸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血液循环:艾灸可以通过燃烧的热量和艾叶的刺激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缓慢的问题。
这对于一些气血不足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2. 调节免疫系统: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艾灸的刺激作用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提高抗体的产生,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缓解疼痛:艾灸具有独特的止痛作用。
热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刺激胜过疼痛的感受,使人体产生舒适的感觉,从而缓解疼痛。
这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的缓解有着明显的效果。
4. 调节阴阳平衡:艾灸疗法具有较好的平衡阴阳之功效。
通过温热的刺激,艾灸可以促进阴阳之气的相互转化,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这对于一些体内阴阳失衡的人群,如月经不调、失眠等问题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总而言之,艾灸疗法通过热刺激的作用,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具有多种多样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然而,对于艾灸疗法的应用,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穴位。
艾灸养生保健的神奇功效一、引言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艾叶为原料,经过处理后,点燃于患处或穴位,通过热力和艾叶的药效发挥作用,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保健身体等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艾灸养生保健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本文将重点介绍艾灸养生保健的神奇功效。
二、温通经络艾灸能够温通经络,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温热感,能够使气血流通、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许多人在进行艾灸后,会感到全身暖洋洋的,这就是艾灸产生的温热效应。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如果经络不通畅,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艾灸能够疏通经络,让气血正常运行,从而改善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
三、驱寒除湿艾灸能够驱寒除湿,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温热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内的寒湿气排出体外。
许多人在进行艾灸后,会感到身体轻松、精神焕发,这就是艾灸驱寒除湿的效果。
对于一些寒性疾病,如关节炎、风湿病等,艾灸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四、活血化瘀艾灸能够活血化瘀,这是因为艾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通。
许多人在进行艾灸后,会发现身体的某些部位颜色变深了,这就是血液流动加快的表现。
对于一些外伤引起的淤血、肿胀等症状,艾灸能够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五、调节气血艾灸能够调节气血,这是因为艾灸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充足、运行正常。
对于一些气血不足、气血不畅等症状,艾灸能够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同时,艾灸还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加健康。
六、保健身体艾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疏通经络、驱寒除湿等,从而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
长期坚持艾灸,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对于老年人来说,艾灸更是能够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总之,艾灸养生保健具有非常神奇的功效,它不仅能够改善身体的不适症状,还能够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坚持进行艾灸来促进身体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文化之艾灸艾灸,属中医外治法,它以艾叶为原材料,制成艾条或艾柱,通过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这一古老的中医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今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和喜爱。
艾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开始使用艾灸疗法治疗疾病。
此后,这一疗法在历代医家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艾灸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艾灸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艾叶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达到温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在艾灸过程中,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刺激人体穴位,这些穴位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有着密切的。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存在着阴阳平衡,而艾灸则可以调整这种平衡。
当人体出现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艾灸则可以通过提升人体的阳气,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艾灸还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治疗作用外,艾灸还可以养生保健。
通过定期进行艾灸,可以调和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还可以改善皮肤状态、美容养颜、减肥瘦身等。
如今,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不仅在中国,许多国家也纷纷引入了这一疗法。
在欧美国家,艾灸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自然疗法之一。
而在日本和韩国,艾灸更是被誉为“神奇的疗法”。
中医文化之艾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应用价值的疗法。
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可以养生保健、美容养颜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帝内经》中的艾灸疗法,了解其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一起探究艾灸疗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养生保健知识。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医之本”,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汇集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养生等方面的知识。
艾灸基础知识艾灸基础知识一、什么是艾灸?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将艾草制成艾条,将热量传导到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艾灸的原理1·温热疗法:艾灸能够产生温热刺激,通过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免疫功能的提高。
2·穴位刺激:艾灸时将艾草置于特定穴位上燃烧,通过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防病的目的。
3·药物作用:艾草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挥发油、芳香酮、黏液、维生素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痛等药理作用。
三、艾灸的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a·选择艾草:优质的艾草应具有香气浓郁、色泽鲜亮、手感柔软的特点。
b·准备艾炷器:可以是艾炷盒、艾炷台、艾炷具等。
c·清洁工作:对被灸部位进行清洁,确保皮肤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2·进行艾灸:a·选定穴位:根据病症选择适合的穴位,也可以按摩寻找特定的感觉点来确定穴位。
b·热灸方法:将艾炷放在艾炷器中点燃艾草,并将燃烧的一端悬于皮肤上方,让热气渗透至穴位或病灶处。
c·控制时间和温度:一般情况下,艾灸时间为15-30分钟,温度应适中,不要过热或过冷。
3·结束后的处理:a·拔灸:用手指捏住燃烧一端的艾草,将其从皮肤上取下。
b·保暖:部位上可能会有温热感,需要保暖避免受凉。
c·注意观察:灸后应留意对被灸部位的反应和身体的变化,必要时随时与医生沟通。
四、注意事项1·艾灸时应注意火源安全,避免烧伤和火灾事故的发生。
2·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进行艾灸,尤其是对于未经训练的人士。
3·孕妇、儿童、老年人、心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艾灸,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掌握适当的使用频率和时间,避免频繁过度灸的副作用。
中医养生系列之艾灸【教育项目】艾灸疗法【教育类别】中医养生【临床作用】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适应症】颈肩腰背疼痛、月经不调、痛经、胃肠功能紊乱【操作方法】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艾柱(1)瘢痕灸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2)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柱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艾卷灸(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图150。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温灸器灸演示图,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常见疾病的艾灸穴位】风寒感冒表现:后脑强痛、怕寒怕风、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声重。
若鼻塞不流涕,、舌无苔或薄白苔、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像浮紧、全身疼痛。
穴位:风池(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大椎(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最突出骨的下凹陷处)风府(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合谷(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列缺(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艾条,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
胃痛可立即缓解。
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
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月经不调表现:月经量少、色黑或色淡、有血块、延迟、面色晄白或萎黄,平时少气懒言、头痛眩晕、手脚冰冷、舌淡苔白、脉弦细。
(量多色红者不适宜)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命门(后正中线上,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产后尿失禁中极关元足三里延年益寿保健灸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说明:关元、气海、足三里是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成书于宋代的《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 特别是女士,艾灸此三个穴位后,神清气爽,容光焕发,全身特别是小腹部十分舒畅(此种感觉一般要连续灸半个月后才明显)。
【禁忌】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
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12、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同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
13、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14、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15、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16、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