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共94页
- 格式:ppt
- 大小:12.50 MB
- 文档页数:9
宋元时期政治思想(思想完善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
至979年,宋太宗灭北汉,至此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
北宋在与辽、西夏相持的局面下,使统一局面维持了150多年。
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俘虏徽宗、钦宗,北宋亡。
同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开始了与金的对峙局面。
与此同时,蒙古强大,建立了政权,于1234年灭金,1271年,建立“大元”。
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社会特点1、经济上:工商业空前繁荣。
2、政治上:封建的中央集权更加完善巩固。
3、文化上:思想上的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产生了以李觏、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功利政治思想;和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政治思想,从而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进入完善时期。
二、政治思想(一)、两宋时期1、宋太祖改革:(1)杯酒释兵权,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将军拥兵自重的局面,但却造成了上下级军令调动的不统一。
(2)重文轻武,使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大大消除了将军手握军权和地方管理的两权。
防止了军阀割据一方局势的出现。
但却使得北宋时期优秀将领缺乏,以至于后来无法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
(3)组建禁军,将全国大部分不对改变为禁军,部署在京城附近,虽然保护了京师的安全,但却带来了边关的不稳定。
(4)将军轮换调动制,使得将军没有固定的部队来带领,切断了兵与将的纽带关系,有效的防止了军事暴动,造成了北宋军队的松散和涣散。
(5)中央集权,所有权利掌握在皇帝手中,防止了宰相大臣大权在握威胁皇权,但也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隐患。
2、庆历新政(宋仁宗、范仲淹)(1)、澄清吏治①明黜陟:改革文官升迁制度,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实行淘汰制度。
②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特权。
③精贡举:改革贡举制,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著重策论和操行。
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
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知识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宋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二府三司制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
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宋朝的经济1.农业(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
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权专制的加强(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叶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宋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宋元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以商业为基础的市民阶级的兴起,这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思想方面,宋元时期的政治理念主要集中在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上。
宋代的儒家思想主导了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信仰和忠诚。
同时,宋代科举制度的建立也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政治地位,成为统治者维护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此外,宋代还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的独立性,力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其次,在经济思想方面,宋元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商业为基础。
宋代的农业技术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商业方面,宋代的市场经济十分繁荣,商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思想上,宋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家和商业思想家,如王安石、柳子厚等。
他们主张以财富创造和利益增长为导向,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多种有效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在文化方面,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思想。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重视,士大夫以文化修养和文人风范为标志。
在文化思想方面,宋代重视文化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注重个体的思想表达和学术研究。
其文化环境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众多的文化人才。
总的来说,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商业为核心的市民阶级兴起,政治结构、经济活动和文化表现都受到了这一社会阶层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强调社会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经济思想主要着眼于财富创造和市场机制的发展,而文化思想则注重独立性和个体的自由表达。
这些思想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为宋元时期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宋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总结宋元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繁荣与发展。
宋朝以治世之道为重,倡导文治与仁政,推行全民教育,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培育了士人文化的独特氛围。
而元朝则以征服者的身份统治中国,充斥着蒙古人的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但也在某些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对宋元时期进行总结。
在政治方面,宋朝实行了集权式君主专制体制,以皇帝为中心,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完善了中央集权体系。
同时,宋朝注重律法治国,规定了细致入微的各种法规,创立了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大宋九边律》。
这些法律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了人民的权益。
在教育方面,宋朝设立了国子监、书院等机构,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使得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方面,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高产稳产。
同时,宋朝致力于发展商业,开展了海外贸易,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南宋时期,经济繁荣达到了顶峰,南方各大城市的商业繁华程度远超中原地区。
这一时期,商业在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思想文化方面,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丰富多样。
一方面,宋代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弘扬与传播,提倡文治与仁政。
士人文化成为主导,注重教育培养,儒家经典学习成为士人的重要任务。
二程、朱熹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发展,形成了两汉以来儒家学术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另一方面,宋代文化也注重艺术的发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繁荣起来,文人雅士以文学艺术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
然而,元代由于统治者的异族身份,蒙古人对中国文化的侵蚀较为明显。
元代在官僚制度上采取了以蒙古族人为主体的漠北制,大量使用蒙古族、色目人才担任重要职务。
同时,蒙古统治者还推行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维护了蒙古族的统治地位。
宋元时期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对于后来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政治结构与经济体制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这篇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宋元时期的国家政治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特点是“马背上的中国”。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结构最为复杂、社会动荡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南北朝的多个政权相继建立,国家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
而宋元时期,南宋和元朝这两个主要政权的建立,使中国政治局势得到了缓和。
南宋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政策,使得宋朝政权得以延续下去。
但是,宋朝的压制措施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建立元朝的时候,人民受到了元朝政权的欢迎。
元朝政府利用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改革了宋朝和其他朝代的分封制度,巩固了政权。
元朝的政治结构由上至下按职务设四个行政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行省、路、州、县。
这些级别分别由首都直接管理,辖区由高官检查管理。
在这样的制度下,元朝政府逐渐稳定了局势。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宋代的时候,商业经济发展得非常快。
在宋代时期,经济中心已由农业向手工业和商业转移,制造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生产、消费和交换的方式。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纸币,逐渐形成了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货币体系。
这些成就使宋代成为早期世界上手工业、贸易和金融发达的国家之一。
元朝时期,由于蒙古人的铁蹄带来了战乱和人口减少,造成了人口较少、生产力下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政府实行了鼓励生产的政策,扶持手工业和商贸。
元朝时期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细密工,如丝绸、绢布、收藏等制品,均有很大的发展。
此时的细密工业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地位是与英国的工业相当的。
总体而言,宋元时期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宋元时期的国家政治结构不断发展,政治上的稳定给予了经济的保障,而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政治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