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基础心理学课件第三章注意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一章绪论1、概念:心理学(重点)心理学(重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1、概念:注意(重点)注意(重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2、意识有哪些水平?(重点)(1)焦点意识水平•焦点意识是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清晰的觉知状态。
(2)边缘意识水平•边缘意识指对处于注意边缘部位的刺激的觉知状态(3)下意识水平•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对某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意识。
(4)前意识水平•前意识可以理解为意识之前的意识,接近于意识的状态(5)无意识水平•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6)非意识水平•人体的有些活动是人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例如,人对自己的脑电活动、内分泌和肝功能的变化。
7、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点)(1)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方向性:○1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2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3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2)应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自觉性:○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2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3做中学(3)应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效率性:○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2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3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4)考虑注意品质因素,合理开展教学活动○1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广度因素○2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稳定性因素○3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分配因素○4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转移因素(5)应用注意类型转化规律使学生的注意更加稳定注意的转化可以分成两种:○1是递进式转化(递进式转化是指注意的形式从无意转向有意,从有意转向有意后。
)○2是交替式转化(交替式转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注意形式共同参与,不断交替进行)。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3.感觉有哪些基本规律?(重点)(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2)感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3)实践能提高和发展人的感受性。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第三章注意(6学时)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2学时)注意的选择是人们熟悉的一个重要事实,问题是人们怎样处理同时遇到的各种信息,即选择一种信息而放弃另外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一、什么是选择性注意(一般掌握)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输入时,只选择其中的一种信息进行加工,而对其它的信息不进行加工。
1953年彻里(E.C.Cherry)开始对选择性注意进行研究。
他首先研究了鸡尾酒会效应。
鸡尾酒会的效应说明人在选择输入信息时,是和一系列条件有关的。
有哪些条件影响人们的选择信息呢?首先,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影响信息的选择。
如:非追随耳的材料改为外文或顺序颠倒时,被试很少注意到,但是插入一个纯音或男声变为女声时,能注意到。
(1953年Cherry的实验)其次,个体的知识经验也影响信息的选择。
奈塞尔的选择性阅读实验。
课文用两种颜色印刷,如一行红色一行蓝色。
要求只读其中一种颜色,结果被试对这种颜色课文的理解好,对另一种颜色的内容一无所知,但后一种课文中若有自己的名字则能发现。
再次,两种作业的相似性对信息选择也是很重要的。
二、选择注意模型(重点掌握)怎样解释注意的选择性?主体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从5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研究假定了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地方,存在着一种叫做“瓶颈”(bottleneck)的装置,它对输入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选择。
(一)过滤器模型(The filter model)(难点)该模型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
是关于注意的一个较早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后来被Welford称为单通道模型。
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是不一样的。
如左图所示。
通过实验考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息的关系。
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
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