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23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单元备课】一、《课程标准》(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4)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单元知识结构(一)核心概念解读:世界格局 ?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二)单元线索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的变化?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3、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解读】课标阐述: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课标领会: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大阵营对峙。
通过分析战后形成美苏两极争霸格局的根本原因是由美苏两国的对外战略所决定的,使学生提升对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原则的认识。
通过分析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必然性及其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
第23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程标准】:1.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影响。
【学习重点】重点:理解两极对峙格局背景;“冷战”从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提出到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建立的过程。
学习中觉得疑惑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梳理】一、两极格局背景-—从盟国到对手1。
框架:二战后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即_______ 体系。
2。
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苏联拥有强大的,并扩大了领土,成为一流强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和的头号强国.3.美苏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的冲突:美国确立了的全球战略,企图苏联;苏联为了确保其东、西边界的安全,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也不甘示弱。
二、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1。
“冷战"开始(1)信号: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的“"演说(2)开始标志:美国总统____ ___(1947年3月)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冷战”概念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本质),稳定资本主义。
【特点提醒】“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活动,是“冷战"的一种扩大。
3。
“冷战"形成过程美国苏联应对政治上“”提出建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三、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1.表现:(1)欧洲:德国分裂:在苏、美、英、法分区占领之下,分别成立了西占区的“”和东占区的“”.(2)亚洲:①朝鲜半岛分裂: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占朝鲜半岛南北,成立了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组织“"侵略朝鲜,危害中国安全。
2019-2020年(秋)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23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两级格局对立的本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组织;德国的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等。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美苏之间的全球对峙局面在欧洲体现为“冷战”,在亚洲表现为非直接对抗状态下的局部热战。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2)通过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出发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别是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战略,造成两级格局下的“冷战”对峙。
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2)“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对象分析】此部分学生在初中的课程中学习过,且与时事联系比较紧密,兴趣大。
但对于相关事务的背景了解及影响认知还比较浅显。
【教学过程】导入:日常生活中,两个人互相不理睬,但又不断绝关系,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那么同学们知道冷战这个词的来源么?破题: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
他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
它指的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二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它是如何形成的?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呢?由提问进入本课学习。
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一个信号。
在二战的砖瓦废墟上铁幕降落下来,冷战拉开了序幕。
播放幻灯片出示名词解释:格局:局势,态势。
两极格局: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极格局产生的背景。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1)、力量对比※※※资本主义世界1.西欧、日本:普遍衰落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
战争结束时,西欧国家普遍存在财政危机,物资贫乏等问题,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衰微破败的现象。
可以说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
提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什么方面?2.美国: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出示:战后美国力量介绍:经济: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出口贸易占32.4%;军事:武装部队300万;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政治:操纵联合国※※※社会主义世界1.苏联: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战后苏联力量介绍:苏联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
1943-1945年每年平均生产12万门火炮、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这些数字仅次于美国。
2.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2)对峙实质幻灯片出示材料: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从材料中看,美国战后有何野心?那么美国的野心是否能够得逞?为什么?幻灯片出示材料:苏联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仅次于美国,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战后苏军驻扎在从欧洲中部的易北河到亚洲的三八线的广大地区。
小结:实质: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存在差异的劲敌,所以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
就这样,战时的盟友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变成了战后的对手。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提问:双方是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对抗的呢?(3)方式:冷战。
斗争就要战,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思想文化渗透、舆论攻击等等,但方式是冷的,相对于热的。
所以,冷战是(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是什么?(4)原因:大战刚歇,人心思定。
苏、美力量大致均衡。
二、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1、奠基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
2、形成◎美国――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提问:美国真的是慈善家吗?“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什么?1.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2.控制西欧,遏制苏联3.诱引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
二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严重的经济状况势必引起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
而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西欧左派和共产党的力量比较强大。
这一切都使得美国忧心忡忡。
为了稳住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
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国务卿马歇尔抛出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苏联――对于美国来自各方面咄咄逼人的遏制政策。
苏联方面的态度是如何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
得出结论:双方的根本分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
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一些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建立的交流情报和协调行动的组织。
它成立于1947年9月,1956年4月解散。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美国诱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的意图虽没有实现,但却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
同时也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同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军事:华约1955年联邦德国加盟北约,苏联觉得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于1955年,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我们前面说冷战是“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那是不是意味着“冷战”不会涉及与战争有关的任何军事行为呢?三、影响--- 国际局势的持续紧张1.表现(1)德国分裂 19491945年6月,苏、美、英、法4国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分区占领德国,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区的制宪会议通过《基本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
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诞生。
德国正式一分为二。
(2)古巴导弹危机 19621959年1月,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领导下取得胜利,建立了共和国。
这使美国感到严重威胁。
1961年4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组织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但仅48小时即告失败,而古巴也随即请求苏联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
1962年8月和10月,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接连拍摄到苏联修建的导弹发射场照片,于是危机发生,大战一触即发。
此次危机终因苏联方面战略实力逊于美国被迫撤出而告结束;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双方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都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相互攻击,最终没有给世界带来核战争的灾难,但是却让世界经历了一次异乎寻常的核恐惧。
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大国面对重大危机时应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又深深感受到大国控制世界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的瞬息万变。
提示学生自学“朝鲜半岛分裂”、“越南战争”出示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这些地区出现矛盾?为什么一些地区爆发的热战,一些地区采取“冷战”?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
在其争夺重点、心脏地区──欧洲,双方都在想方设法避免热战,在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核战争几近爆发,但仍然停止在战争边缘。
在解决上述危机时,双方虽都采用了相当程度的军事恐吓和威慑手段,但更多是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思想文化渗透、舆论攻击等各种手段处理问题。
只有在远东地区,两种势力集团之间才有了真正的军事交锋,大打出手,特别是美国一方表现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直接出兵对苏联一方的势力开战,从而使两种势力集团达到局部地区的热战状态。
2、影响提示:两级格局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从德国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方面得出两级格局给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
积极: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消极:冷战带来了一些地区国家的分裂和冲突。
冷战思维还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实践。
课后反思:本次汇报课吸取了上次汇报课思路不清晰的教训,在课件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
从课堂效果看,此项修整效果比较明显。
同时,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基础好,对美国采取的冷战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利于学生以世界意识去学习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