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汽车维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27
《汽车维护与保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车各部件的维护与保养方法;(3)熟悉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操作流程。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汽车基本维护与保养操作;(2)具备分析判断汽车故障的能力;(3)能够制定汽车维护与保养计划。
3. 情感目标二、教学内容1. 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2. 汽车各部件的维护与保养方法;3. 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操作流程;4. 汽车故障分析与判断;5. 汽车维护与保养计划的制定。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方法及操作流程;2. 采用演示法,展示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实际操作;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故障案例,培养学生的故障判断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汽车维护与保养计划。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关图片、海报;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3. 教学材料:教案、PPT、汽车维护与保养手册;4. 实践教学准备:汽车模型、工具箱、维护与保养用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2. 实践操作: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实际操作;3. 课后作业:汽车维护与保养计划的设计;4. 综合素质: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故障判断能力。
六、教学实施1. 教学安排:共计40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践教学20课时;2. 教学过程:(1)第1-10课时,讲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方法及操作流程;(2)第11-20课时,分析汽车故障案例,培养学生的故障判断能力;(3)第21-30课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汽车维护与保养计划;(4)第31-40课时,进行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实际操作。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避免发生意外;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4.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汽车维护与保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汽车基本维护与保养知识,理解各部件功能及相互关系。
2. 使学生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周期,熟悉各类保养项目的具体内容。
3. 帮助学生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认识到定期保养对汽车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汽车基本维护与保养的操作能力,如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火花塞等。
2. 提高学生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的能力,并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3. 培养学生具备安全意识和规范操作能力,遵循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操作规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汽车行业,增强对汽车维护与保养职业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具备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汽车维护与保养实践。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汽车维护与保养对环境的影响,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从事汽车行业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基础知识:介绍汽车各部件名称、功能及相互关系,让学生对汽车结构有基本了解。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汽车概述2. 汽车维护与保养周期:讲解汽车各类保养项目的周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保养时间。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汽车维护与保养周期3. 汽车维护与保养项目:详细介绍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车身等部位的保养内容。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发动机保养;第四章 底盘保养;第五章 电气系统保养;第六章 车身保养4. 汽车维护与保养操作实践:教授学生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火花塞等基本操作。
- 教材章节:第七章 汽车维护与保养操作实践5. 汽车常见故障处理:分析汽车常见故障原因及应急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维护》教案全套课程单元设计第一章:汽车维护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维护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掌握汽车维护的基本流程和常用工具1.2 教学内容汽车维护的定义和目的汽车维护的重要性汽车维护的基本流程常用汽车维护工具的使用方法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汽车维护的意义和必要性讲解汽车维护的定义和目的演示常用汽车维护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实践:简单汽车维护操作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维护概念的理解第二章:发动机维护2.1 教学目标了解发动机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动机机油、空气滤清器、燃油滤清器的更换方法2.2 教学内容发动机机油的类型和更换时机空气滤清器的检查和更换方法燃油滤清器的检查和更换方法2.3 教学活动讲解发动机机油的类型和更换时机演示空气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的检查和更换方法学生实践:发动机机油、空气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的更换操作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发动机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章:轮胎和制动系统维护3.1 教学目标了解轮胎和制动系统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轮胎充气、轮胎平衡和制动系统液位的检查方法3.2 教学内容轮胎的类型和维护方法制动系统的组成和维护方法轮胎充气、轮胎平衡和制动系统液位的检查方法3.3 教学活动讲解轮胎的类型和维护方法演示制动系统液位的检查方法学生实践:轮胎充气、轮胎平衡和制动系统液位的检查操作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轮胎和制动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四章:汽车电气系统维护4.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蓄电池、发电机和点火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4.2 教学内容汽车电气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蓄电池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发电机和点火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4.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电气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演示蓄电池、发电机和点火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学生实践:蓄电池、发电机和点火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操作4.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电气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五章:汽车内饰和外观维护5.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内饰和外观维护的基本知识掌握内饰清洁和外观涂层的保养方法5.2 教学内容汽车内饰的清洁和保养方法汽车外观涂层的保养和修复方法5.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内饰的清洁和保养方法演示汽车外观涂层的保养和修复方法学生实践:内饰清洁和外观涂层的保养操作5.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内饰和外观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六章:汽车冷却系统维护6.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掌握冷却液的更换和冷却系统的检查方法6.2 教学内容汽车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冷却液的类型和更换时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6.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冷却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演示冷却液的更换和冷却系统的检查方法学生实践:冷却液的更换和冷却系统的检查操作6.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冷却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七章:汽车润滑系统维护7.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润滑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掌握润滑油的更换和润滑系统的检查方法7.2 教学内容汽车润滑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润滑油的类型和更换时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7.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润滑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演示润滑油的更换和润滑系统的检查方法学生实践:润滑油的更换和润滑系统的检查操作7.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润滑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八章:汽车排放系统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排放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掌握排放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8.2 教学内容汽车排放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排放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8.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排放系统的作用和组成演示排放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学生实践:排放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操作8.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排放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九章:汽车安全系统维护9.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安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安全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9.2 教学内容汽车安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安全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9.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安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演示安全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学生实践:安全系统部件的检查和维护操作9.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安全系统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第十章:汽车维护周期与预约10.1 教学目标了解汽车维护周期的制定和意义掌握汽车维护预约的流程和方法10.2 教学内容汽车维护周期的制定和意义汽车维护预约的流程和方法10.3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维护周期的制定和意义演示汽车维护预约的流程和方法学生实践:模拟汽车维护预约操作10.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汽车维护周期和预约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发动机维护的基本知识和发动机机油的更换方法。
《汽车使用与维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汽车使用和维护方法。
3. 培养学生安全驾驶和预防汽车故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汽车的日常使用与维护3. 汽车的安全驾驶技巧4. 汽车故障的预防与处理5. 汽车保养的基本项目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使用与维护方法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的实际操作,如启动、熄火、换挡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故障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和处理汽车故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汽车使用与维护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将汽车零部件模型、图片等展示在教室内,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汽车结构。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3. 实践场地:安排汽车实践操作场地,准备相关工具和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汽车故障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汽车使用与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第3-4课时:讲解汽车的日常使用与维护。
3. 第5-6课时:教授汽车的安全驾驶技巧。
4. 第7-8课时:讲解汽车故障的预防与处理。
5. 第9-10课时:介绍汽车保养的基本项目和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日常使用与维护、安全驾驶技巧、故障预防与处理、保养项目和方法。
2. 教学难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车故障的诊断与处理。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兴趣。
《汽车维护与保养》教案第一章:汽车维护与保养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掌握汽车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流程。
1.2 教学内容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定义。
汽车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
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流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演示法:展示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流程。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回答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正确描述汽车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流程。
第二章:发动机维护与保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学会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2.2 教学内容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回答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学生能正确描述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第三章:轮胎维护与保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轮胎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学会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3.2 教学内容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轮胎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回答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学生能正确描述轮胎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学生能独立完成轮胎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第四章:刹车系统维护与保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刹车系统维护与保养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刹车系统维护与保养的注意事项。
让学生学会刹车系统维护与保养的实践操作。
汽车保养与维护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汽车保养与维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汽车保养意识。
2.使学生掌握汽车保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汽车的基本保养工作。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汽车使用习惯,延长汽车使用寿命,提高行车安全。
二、教学内容1.汽车保养的基本概念2.汽车保养的分类及周期3.汽车保养的常用工具和设备4.汽车保养的基本流程5.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汽车保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汽车保养的基本概念介绍汽车保养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汽车保养的重要性。
3.讲解汽车保养的分类及周期介绍汽车保养的分类,如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季节性保养等,并讲解各类保养的周期。
4.讲解汽车保养的常用工具和设备介绍汽车保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如轮胎扳手、千斤顶、机油滤清器扳手等,并演示其使用方法。
5.讲解汽车保养的基本流程详细介绍汽车保养的基本流程,包括检查机油、更换机油滤清器、检查轮胎气压、清洗空气滤清器等,并演示操作步骤。
6.讲解汽车保养的注意事项强调汽车保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使用正确的机油型号、避免用水清洗发动机舱等。
7.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汽车保养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对汽车保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保养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在汽车保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汽车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汽车保养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汽车保养技能,培养良好的汽车使用习惯。
六、教学资源1.图片素材:展示汽车保养与维护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汽车保养的重要性。
2.实物模型:提供汽车保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视频:播放汽车保养操作流程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保养技能。
《汽车维修与保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的各个系统及其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3)熟悉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2. 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汽车的基本维修与保养操作;(2)具备分析汽车故障的能力;(3)能够根据汽车维修手册进行维修作业。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与保养工作的热爱;(3)提高学生对汽车行业的认知度。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 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3. 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4.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5. 汽车传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维修保养方法;2. 演示法:展示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示范维修保养操作;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实际操作;4.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维修保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汽车维修与保养相关的图片、海报等;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汽车维修手册等;3. 实践材料:汽车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2. 终结性评价:学生维修保养操作的完成情况、维修手册的运用等;3. 综合性评价:学生对汽车维修与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汽车行业的认知。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0课时,其中理论课时15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2. 教学计划:第1-5课时学习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第6-10课时学习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第11-15课时学习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第16-20课时学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第21-25课时学习汽车传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第26-30课时进行实践操作和总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汽车维修与保养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汽车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2. 教学难点:汽车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汽车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维修与保养。
《汽车使用与维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基本功能。
2. 掌握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的基本知识。
3. 学会正确使用汽车工具,提高汽车驾驶安全性。
二、教学内容1. 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
2. 汽车日常使用:驾驶操作、加油、换胎、检查fluids。
3. 汽车定期维护:机油更换、轮胎充气、刹车片检查、火花塞更换。
4. 汽车故障判断与简单维修:常见故障现象、简易维修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
2. 实践操作法:演示汽车使用与维护的实际操作,学生跟随练习。
3.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判断汽车故障,探讨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汽车零部件图片、实车零部件展示。
2. 教学工具:汽车模型、工具箱、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演示实际操作。
3. 学生实践:学生跟随老师实际操作,掌握汽车使用与维护技能。
4. 故障判断与维修:讨论常见汽车故障现象,探讨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反馈学习心得。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 学生能够演示正确的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操作。
3. 学生能够判断常见的汽车故障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店,了解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
2. 邀请汽车维修技师来校讲座,分享汽车维修经验。
3. 开展汽车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汽车使用与维护的知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计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第二课时主要讲解汽车日常使用与维护知识,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单元四汽车15000Km快修保养
教学内容更换燃油滤清器计划学时2
教学目标
1.能够叙述汽车燃油供给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能够进行燃油滤清器的更换作业。
教学重点燃油滤清器的更换
教学难点燃油滤清器的更换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成
燃油供给系统组成: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喷油器、冷起动喷油器、油压脉冲衰减器等。
二、燃油滤清器
燃油滤清器的作用,是把含在燃油中的氧化铁、粉尘等固体杂物除去,防止燃油系统堵塞(特别是喷油嘴)。
减少机械磨损,确保发动机稳定运行,提高可靠性。
在结构方面燃油器外壳采用铝制,内部采用多孔陶瓷或微孔滤纸制造(如图8.3.1)。
图8.3.1 燃油滤清器
更换方法
首先,放松油路和燃油滤清器的结合处的夹紧装置,然后将燃油滤清器从油路中拆下来,紧接着用塞子塞住油路,这样就可以防止燃油溢出。
大部分安装在油路中的燃油滤清器都标有两个箭头,一个是燃油流入箭头,另一个是燃油流出箭头,用箭头来表明燃油经过燃油滤清器时的流向。
所以当我们安装燃油滤清器时,一定要使箭头的方向指向发动机,即油液是
单元五汽车30000Km快修保养
教学内容更换火花塞计划学时2
教学目标
1.能够叙述点火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能够更换火花塞。
教学重点重点:火花塞的更换
教学难点火花塞的更换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用
点火系统作用是在任何发动机转速及不同的发动机负荷下,均能在适当的时机提供足够的电压,使火花塞能产生足以点燃汽缸内混合气的火花,让发动机得到最佳的燃烧效率。
二、组成
如图1所示,各部分功能如下:
图1 传统发动机点火系统的组成
⑴点火线圈
作用:将电源提供的12V低压电转变成能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高压电。
(2)附加电阻
作用:减小低速时的初级电流,防止点火线圈过热,改善高速时点火特性。
(3)点火开关
作用:控制点火系低压电路的通断,控制发动机的起动和熄火。
(4)分电器
作用:主要由断电器、配点器、点火提前机构和电容器组成。
(5)火花塞
作用:将高压电引入燃烧室产生火花。
火花塞
一、作用及结构
火花塞是由壳体,绝缘体,电极三个主要部件构成。
如图2。
图2 火花塞结构
二、常见故障分析
火花塞冷积碳、火花塞油污、火花塞气隙短接、火花塞过热烧蚀、火花塞釉层早燃损伤等问题。
9.1.3 操作步骤
步骤1:打开发动机盖,将左右翼子板垫安装好。
步骤2:旋松并拆下点火线圈高压电缆线的两个固定螺钉,依次拔起点火线圈,取出点火线圈。
步骤3:采用火花塞套筒扳手并配合磁棒取出各缸火花塞。
步骤4:取出新的火花塞装入。
单元五汽车30000Km快修保养
教学内容检查/更换制动片计划学时2
教学目标
1.能够叙述汽车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能够进行刹车片的更换作业。
教学重点刹车片的更换
教学难点刹车片的更换
教学过程设计
制动衬片
制动衬片常见类型有金属制动衬片,半金属制动衬片(如图3),无石棉制动衬片。
制动衬片逐渐朝着无石棉、无污染化,高速化,轻量化发展。
图3半金属制动衬片
浮动钳盘式制动器
(1)组成:
旋转元件:制动盘,它和车轮固定安装在一起旋转,以其端面为摩擦工作表面。
固定元件:制动块、导向支承销和轮缸活塞,它们都装在跨于制动盘两侧的钳体上,总称制动钳。
制动钳用螺栓与转向节或桥壳上的凸沿固装,并用调整垫片来调节钳与盘之间的相对位置。
另外,还有防尘罩。
2)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动力转向系统
使用机械转向装置可以实现汽车转向,当转向轴负荷较大时,仅靠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则难以顺利转向。
动力转向系统就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设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形成的。
转向加力装置减轻了驾驶员操纵转向盘的作用力。
转向能源来自驾驶员的体力和发动机(或电动机),其中发动机(或电动机)占主要部分,通过转向加力装置提供。
正常情况下,驾驶员能轻松地控制转向。
但在转向加力装置失效时,就回到机械转向系统状态,一般来说还能由驾驶员独立承担汽车转向任务。
助力转向油
助力转向油(如图4)就是一种协助助力转向使用的油液,与自动变速器油液相同,需要定期进行更换油液的保养。
助力转向是协助驾驶员作汽车方向调整,为驾驶员减轻打方向盘的用力强度,当然,助力转向在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经济性上也一定的作用。
图4转向助力油
更换助力转向油的步骤:
1.制作排油延长管。
2.用抽油机或注射器清空储油壶。
3.断开助力转向油油排管,助力转向油储油壶,一般接有进排各两油管,较细的油管是排油管。
4.接上排油延长管。
5.堵住储油壶的油排管口启动汽车一边排油一边加入新油,用油一升。
6.用容器接废油,妥善处理,不要对环境造成污染。
7.灭车接上排油管,将油加到适中。
课后作业:
工单填写
的高速摇臂不顶动气门,只是在摇臂轴上做无效的运动。
当转速在不断提高时,发动机的各传感器将监测到的负荷、转速、车速以及水温等参数送到电脑中,电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当达到需要变换为高速模式时,电脑就发出一个信号打开VTEC电磁阀,使压力机油进入摇臂轴内顶动活塞,使三只摇臂连接成一体,使两只气门都按高速模式工作。
当发动机转速降低达到气门正时需要再次变换时,电脑再次发出信号,打开VTEC 电磁阀压力开头,使压力机油泄出,气门再次回到低速工作模式。
正时皮带
正时皮带(Timing belt)(如图10.5.1)是发动机配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曲轴的连接并配合一定的传动比来保证进、排气时间的准确。
使用皮带而不是齿轮来传动是因为皮带噪音小,传动精确,自身变化量小而且易于补偿。
显而易见皮带的寿命肯定要比金属齿轮短,因此要定期更换皮带。
图5 正时皮带
更换步骤:更换正时皮带,应当同时更换正时皮带调整轮;由于正时皮带负责发动机的点火正时、进气门、排气门的启闭时机,是发动机良好正常工作的关键保证。
因此,当按照对准火位正时点安装皮带的同时,必须注意调整轮的张紧配合,不慎将导致点火正时的错位(更换正时皮带,安装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点火正时滞后);如更换后发觉发动机比以往加速乏力,则为点火正时点滞后。
须向前调整一格齿位,以求最佳的动力性能与燃烧经济性能;如果想得到较好的加速性与经济性,可以尝试对准正时齿位后,继续向前调整一格齿位(提前角)。
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加速性与燃油经济性能。
但最大不可超过2到3个齿位;安装正时皮带与张紧轮到位后,再仔细观察正时点,是否出现无意走位。
这点非常考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没把握的必须在安装结束后,使用正时灯检测正时);正时皮带安装完毕后,记住分火器的原始位置,然后通过调整分火器总成的角度,轻微改变点火提前角边调整边通过手动按压油门试验,分火器前端(车头方向)向上提,加速无力但略微省油;分火器前端向下压,加速瞬态响应好,动力澎湃但油耗略增;试车满意后,将电瓶头搭铁端拆卸,以便清除行车电脑之不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