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8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主张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那么孔子得到教育思想主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有哪些教育主张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异,在对每个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视同仁”,应该要根据每个人个人的特点以及能力来施行教育,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时他还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孔子还强调在教育学生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还重视启蒙教育,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时候就开始。
他还强调作为学生就应该保持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虚心向学,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复习早已学过的知识,毕竟温故而知新。
孔子认为学生要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仅靠老师的教导,老师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加以恰到好处的引导。
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少优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还是个教育家。
他广收学生,据说门下弟子有三千。
他通过跟学生聊天以及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的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施行教育。
孔子在作为老师时,还以身作则,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榜样,供学生学习。
也正因为孔子正确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培养出众多有才又有德的人。
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论语》为核心,倡导“礼、乐、忠、信”的仁德道德教育:要尊礼,学习仪式,礼让尊重长辈;要爱乐,融入社会,实现共谐和谐;要忠诚,使自己不服从政府的权威,但始终会守护它;要守信,当你的言行不一致的时候,会被非议。
孔子的智力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智慧,不仅要服从父母,而且要创造出幸福的社会:“家人之孝,地位之义,社会之讲,礼仪之仪”。
经过大量的读物研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和技术等知识,学会思考,善用各种知识来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孔子的心理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培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的途径。
要特别强调实践知识的意义,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其中的乐趣。
孔子的教育思想,由仁德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心理教育三部分组成,改变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模式,被称为“东方教育灯塔”,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世界各国受其影响,赞美孔子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理论,以及孔子明确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标准。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及世界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为世界文化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素材和思想宝藏,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孔子的理论不仅可以成为传世的教学方法,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人类文明素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其中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今。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阐述它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爱生之德,传道授业孔子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爱护学生。
他称之为“爱生之德”。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过:“君子爱人以德,小人以义拘也。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以德为先”。
孔子认为,教师要以爱心和耐心,带给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说过:“教无定法,才满为师。
”因为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人师表,给予学生榜样和引导。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一日三省吾身”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做学生的榜样和引导。
二、明确教育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孔子明确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发挥潜在的良好品质和潜力。
因此,孔子要求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动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勇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他还提倡“名实不分”的教育,即注重实践操作,切实掌握知识和技能,而非单纯满足于获得高分或荣誉。
三、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孔子认为教育必须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案。
这是他的“各得其所,乐得其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明确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
而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的细心、耐心和有效的沟通,更能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四、强调实践,注重操作技能孔子曾说:“学以致用,有过而改之,是谓知之也。
”他认为知识要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还提倡“闻思笃行”的教育,即学生必须不断实践、实验和总结,反思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总结的八大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中国儒家文化的奠基人。
他对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总结出了八大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时的积累,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
他提倡人们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刻不放松地继续学习,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孔子注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容易的事物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领域。
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因材施教,逐步提高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以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理解。
第三,孔子强调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君子”,即有高尚品德和道德的人。
他通过言传身教,示范和引导学生去追求真善美,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第四,孔子强调“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要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第五,孔子主张“纲常制度”。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要有一定的纲领和规则,否则就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他提倡学校和家庭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规范,学生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和纲领进行学习和行为。
第六,孔子强调师道尊严。
他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教师要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有效地教导学生。
他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和教师相互学习和提问。
第七,孔子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3,关于教学的思想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5,关于教师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是无声胜有声.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2."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