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三问”“三主要”——2009高考作文最佳立意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33
高考作文审题三问三答高考作文审题三问三答:1。
题目要求写什么?—要点是什么? 2。
要写成什么文体? 3。
题目限制性条件有哪些?这些限制性条件为什么重要?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1。
写什么?要在“话题”范围内写真情实感。
比如写“春天”,就不能说“看到春天”,只能具体地写春天里的一件事或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认识。
所谓“事”,就是“做了一件什么事,获得了一点什么启发,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种“事”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而且容易表现独特的思维过程,写起来更生动,更真切。
这种“事”和一般的记叙文“写事”相比,要求更高,限制更多,它们不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还包括“想”或“悟”等心理活动,即思维过程,所以命题者对它们往往特别严格,特别苛刻。
如1999年全国卷1的第二个“话题”,规定“以《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2000年全国卷1的“话题”要求以“看云识天气”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2。
写成什么文体?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选择。
文体的选择最好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如擅长写议论文,就选择议论文,擅长写记叙文,就选择记叙文,这样可避免命题者对你不熟悉的文体,限制太多,给你出难题,因为毕竟你自己较为熟悉;二是根据材料的内容选择。
尽管是同一个话题,但不同材料的限制性要求也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你在选材时,应该把它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而不是放到角落里去。
比如2001年广东卷的“话题”,是以《非典型爱情》为材料,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其中“人物形象”部分的要求是,根据材料的内容,“写出两个人物形象,展示他们之间某种关系。
”对这一部分,命题者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是以记叙文的形式展开描写,还是以散文的形式抒发感情,但在审题中应该清楚,那肯定是以记叙文的形式进行描写,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命题者给出的限制性条件,就是要求你选择记叙文的形式进行描写,那么你就必须在记叙文的领域内进行构思与选材。
09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注意7个解题理念不久前,郑州市举行了第三次高三质量预测,这也是在高考前全市范围内进行的最后一次摸底考试。
今天,本报邀请的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胜老师为考生分析郑州市“三摸”中语文试卷的出题内容,他也提出了考前语文学科应该重点复习的一些内容。
“三摸”试题较平易,新题型仍需加强练据了解,郑州第三次质量预测的语文学科试题总体平易,绝大部分学生在开考90分钟后,基本能把试卷前90分的习题做完,这样为后面的写作余出近60分钟的充裕时间,不像原来一测二测那样,许多学生在开考110分钟时,前90分的习题尚未完成,写作时间相对仓促。
“这次考试,成绩应会总体较高,对提振学生信心尤其是中下等水平学生信心相当重要。
”张胜老师说。
从“三摸”的语文试题来看,题型的变化创新主要体现在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和第七大题的作文题型上。
张胜老师介绍,其中,第六大题的第三小题是对一则海报内容进行错误修改,包括标点错误。
这道题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尽可能多地增大试卷信息含量与考查内容,又尽量体现老考点新形式的变化。
首先海报的材料在以往高考中未曾出现,平时模拟中也极少,但海报形式常见,并不陌生,考查对象是平时常强调的病句与标点的修改,尤其是对标点的考查,因高考中很少出现,致使许多学生重视不够。
本次考查,主要是为了体现考点全面,引导周全。
张老师建议,对于15分的语言表达题,同学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应在最后一段时间,搜集各地区较为新颖、考查能力强的试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接触新颖题型,感受题型变化,增强应变能力。
另外,“三摸”的作文题型采取的“材料+命题”的形式,这也是近两年河南各中学预测最多的一种题型。
“话题作文在河南高考试题中渐渐淡出,新材料作文也已连续出现3年,而命题作文在全国各地高考作文中纷纷亮相,所以命题作文必须练。
”张老师认为,在平时侧重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的大环境下,命题作文,特别是“材料+命题”形式的“新命题作文”更需要多练几次。
高考作文构思“三问”作者:田泽生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11期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自然科学类阅读的文章紧紧跟踪现代高科技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在选取的各领域最新、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中,尤其青睐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并密切关注影响人类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动态。
题材陌生,信息量大,错误选项与正确选项的差别细微而隐蔽,许多同学做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准确率都非常低,心里非常着急。
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辅以必要的训练,短期内就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笔者以为,要攻克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可按以下五个步骤实施:一、读。
通读全文,争取完全读懂。
在读的过程中,如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用笔勾画下来,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力争把握全文的基本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篇幅一般多在700~800字,原文可能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
做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
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
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
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在四段左右,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二、筛。
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