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系列训练:生物与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63.62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训练一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请将各小题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在下面答案栏相应的空格内)1.“惊蛰”在每年三月初。
“蛰”指某些昆虫入冬后藏于土中,不饮不食;“惊”指它们在这个节气前后从蛰伏中苏醒过来。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表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有利于动物低温条件生存D.上述行为是长期学习形成的2.下面是明明同学在复习《生物学》时所作的笔记,其中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对应的是()A.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鸟的繁殖行为C.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光对生物的影响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间的捕食关系3.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
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 )4.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岩石中获得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5.下列所给的事例中,属于生物的是()A.孔子鸟化石 B.珊瑚 C.钟乳石 D.石头上的青苔6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什么特征?()A.呼吸B. 排出体内废物C. 对刺激作出反应D. 生长和繁殖7. 植物的生长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氧气,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的特征是()A.遗传和变异B. 排出体内的废物C. 能生长与发育D. 能获取食物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鱼儿离不开水B.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向南方C.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D.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A.生长发育B. 进行呼吸C.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D. 繁殖后代10.下列不属于调查的是()A.统计我国人口的平均收入B. 统计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C. 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D. 调查一块农田中的生物种类11.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的活动中,正确的做法是()A.事先设计好调查表B. 将喜欢的生物如实记录,其他忽略C. 将调查的植物叶采摘下来留作纪念D. 你在小组独自进行调查12.下列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内蒙古草原的全部动物B.长江里的全部鱼C.长白山林区D.神龙架林区的全部生物13. 森林茂密的地方,大气湿度大,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 生物适应环境C. 大气影响植物的生存D.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14.温度属于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属于()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C.相关因素 D.其他因素15. 为了探究某一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小明选择了生长状况相仿的三株幼苗,观察、记录,10天后结果如下表:从中可看出探究的非生物因素和对照组分别是()A.水分、2号B. 水分、1号C. 阳光、3号D. 阳光、1号16. 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模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A. 分解者B. 消费者C. 生产者D. 非生物部分17.下列各项食物链的表述,错误的是()A.青虫→山雀→雀鹰B.牧草→野兔→狐狸C.水草→小虾→黑鱼D.禾苗→蝗虫→山雀→雀鹰18.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汞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甲→乙→丁→丙B. 丁→丙→乙→甲C. 丙→甲→乙→丁D. 乙→甲→丙→丁19. 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C.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D. 阳光、空气、水组成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遭到任何破坏都能迅速恢复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21. 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
2020届中考生物复习系列练习: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桶”(如图),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
观察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 g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质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
混有蚯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B.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C.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D.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答案:B2.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答案:D3.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D.骆驼的尿液非常少答案:C4.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A.工蜂与蜂王 B.水稻与稗草C.跳蚤与狗 D.狐狸与野兔答案:B5.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A.左右两侧的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阴暗的环境中C.左右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D.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湿润的环境中答案:B6.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A.光和温度B.温度和水分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答案:A7.一般情况下,生物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
这是因为生物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是由细胞构成的C.能适应环境D.能生长和繁殖答案:D8.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答案:B9.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答案:D10.谚语“清明麦子蹿三节”,影响小麦“蹿三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C.空气D.温度答案:D11.下列事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答案:B12.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共生答案:A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B.在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C.在阴暗环境中,人参生长得很好D.干旱会使植物萎蔫答案:A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花儿朵朵向太阳”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大雁南飞”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枯叶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案:C15.“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答案:C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的生活的影响( )A.水 B.阳光 C.温度 D.空气答案:C17.水稻田里有一种杂草——野慈姑,它会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影响水稻的产量。
2020年全国中考生物试题分类(4)——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特征(共19小题)1.(2020•莱芜区)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①具有生长现象①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①具有应激性①能适应环境①能繁殖后代①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2020•天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其中包含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有变异的特性C.生物能繁殖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2020•株洲)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能歌善舞的机器人B.从小长大的钟乳石C.堆积的越来越高的珊瑚礁D.枯木上生长的蘑菇4.(2020•湘西州)草履虫从含盐的水滴中游向清水滴的现象叫()A.呼吸B.生长现象C.应激性D.繁殖5.(2020•兰州)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6.(2020•宜昌)下列有关生物(现象)的实例及特征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物都有繁殖现象B.蜻蜓点水﹣﹣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新冠病毒﹣﹣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2020•云南)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铁树开花B.蚂蚁搬家C.阳光灿烂D.猫捉老鼠8.(2020•潍坊)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能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叶形,这体现了生物基本特征的()A.能够生长和发育B.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C.具有新陈代谢现象D.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9.(2020•东营)下列诗词中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不相符的是()选项诗词生物的特征A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生长发育B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能繁殖D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排出体内的废物A.A B.B C.C D.D10.(2020•昆明)病毒、细菌、真菌共有的特征是()A.个体都很微小B.一定含有机物C.无成形的细胞核D.均能引起传染病11.(2020•通辽)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我们从婴儿到成年,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能进行呼吸B.能变异C.能生长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12.(2020•深圳)下列诗词中描述了生命现象的是()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3.(2020•郴州)生物有许多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生物与环境考点1:生命的基本特征1、下面是晓晓同学列出家中的几种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洗衣机B、机器人玩具C、吊兰D、电视机2、下列生命活动中,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A、同一株碧桃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B、斑马发现敌害迅速逃跑C、蘑菇从小长大D、雏鸡破壳而出3、自然界中生物种类众多。
下列关于生物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向日葵能够随太阳转换花盘的角度,所以是生物B、猎豹需要捕猎来获取食物,所以是生物C、喜鹊能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所以是生物D、钟乳石能够不断生长,所以是生物4、下列哪个语句能够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朵朵葵花向太阳5、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很多诗人的创作灵感。
下列诗句中的描述与生物的生殖现象无关的是()A、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B、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6、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7、下表中有关生物特征的叙述及其实例,不正确的是()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B、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人体排尿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流感病毒考点2:生态因素:1、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雨露滋润禾苗壮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如盛开2、白天蝴蝶花间舞,夜晚蛾子灯下飞。
影响这两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光B、温度C、水分D、空气3、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备考2020】生物中考真题02—生物和环境(含答案) 解析版【备考2020】生物中考真题—生物与环境友情提示:本试题包括:选择题20个,共20分;填空20个,共20分。
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A.能够生长和发育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C.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D. 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2.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A.光和温度B. 温度和水分C.水分和光D. 土壤和温度3.“谷雨,谷得雨而生也。
”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A.环境影响生物B. 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 环境适应生物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
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大树底下好乘凉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 青蛙冬眠D. 南橘北枳5.近年来,我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城市变的更美了,周围的鸟类也越来越多了,鸟类增多现象主要体现了()A.环境对生物的影响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 非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D. 环境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6.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1/ 14A.双向流动,逐级递截B. 单向流动,逐级递增C. 循环流动,逐级追增D.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7.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图中数量最少的消费者是鹰B. 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C. 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8.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句“草盛豆苗稀”描绘的自然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A. 竞争关系B. 捕食关C. 合作关系D. 共生关系9.读清代诗人袁枚的优美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能进行呼吸B.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C. 生物都能繁殖D.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10.下列诗句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D.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1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准备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2020中考(生物与环境)(试卷和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9•舟山嘉兴)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二孩”调整为“全面二孩”,这一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人口()A.数量太少B.性别比例失调C.死亡率太高D.年龄结构不合理【答案】D【解析】【考点】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简单问题【解析】【分析】种群与个体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种群有许多同中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每一个种群都有其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解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有条件生育一孩”调整为“全面二孩”,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了,属于衰退型结构,因此要增加新生儿的数量;故D符合;故答案为:D2.(2019•宁波)2019年宁波市着力打造“一路一花,一路一品”,计划建成多条特色花卉景观大道。
如图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丽园北路美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月季是被子植物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答案】D【解析】【考点】种群,植物的分类,植物的无性生殖【解析】【分析】A、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解答;B、根据月季的生殖器官进行解答;C、根据嫁接的特点进行解答;D、同一种植物形成一个种群。
【解答】A、从分类上来说,月季属于被子植物,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在月季上嫁接不同品种的枝条,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种群,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二、填空题3.(2019•杭州)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第1 页,共7 页。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1.(2019 宜昌)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答案】B【解析】“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A错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B正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错误。
2.(2019 南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句古诗中,你能体会到生物具有什么特征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答案】C【解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句中“绿丝绦”是由芽发育来的。
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3.(2019 龙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影响橘子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D.空气【答案】B【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因此温度是影响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故选B。
4.(2019武威)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有大片的戈壁滩,此处生活的蜥蜴体色大都是黄褐色,这体现了()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C.环境能够改变生物D.环境能够适应生物【答案】A【解析】蜥蜴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有利于躲避敌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2019 湘潭)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鼠→猫B.草→鼠→猫→细菌C.鼠→猫→细菌D.猫→鼠→草【答案】A【解析】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A正确;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B错误;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没有生产者,且出现了分解者,C错误;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书写箭头方向错误,D错误。
2020届中考生物复习系列练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
你认为与该主题不符的是( ) A.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B.超前消费,尽量购买包装精美的高档商品C.废物回收利用D.使用环保购物袋答案:B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B.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可以反复利用答案:D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若羊的数量减少,不会影响到蛇的数量C.除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还包含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D.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以参与物质循环答案:B4.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其中,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畜禽粪便和垃圾等“农村三废”取得重要进展。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畜禽和微生物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隐含着一条食物链:农作物→细菌C.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通常属于分解者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低的生物受污染越严重答案:C5.如图表示的是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乙→甲→丁→丙B.在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丙C.若有毒物质镉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答案:A6.下列各选项中,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校园内的榕树B.池塘中的泥鳅C.某某的母亲河巴河D.小河中的虾答案:C7.2018年5月,我国“月宫365”实验圆满结束,“月宫一号”是一个由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与某某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相比,“月宫一号”稳定性较差。
2020年中考生物专项训练之二:生物与环境(附答案)一、选择题1.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这一现象说明生物()A.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能进行呼吸C.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 生活需要营养2.如图,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
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
根据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A. 进行呼吸B. 进行运动C. 生长和繁殖D.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3.对于生活在田野里的一株玉米来说,影响其生活的环境因素有()A. 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水等因素B. 田野里的动物、其他种类的植物、微生物等C. A和B的总和D. A和B的总和再加上这片田野里的其他玉米4.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属于它们生活必要条件的是()①水分②空气③有机物④适宜的温度⑤阳光.A. ①③⑤B. ①④⑤C. ①②④D. ①③④5.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A. 光和温度B. 温度和水分C. 水分和光D. 土壤和温度6.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B.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C. 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的寄生关系D. 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7.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 仙人掌叶特化为刺B. 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C. 蚯蚓改良土壤D. 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8.造礁珊瑚虫体内的虫黄藻为其提供氧气和有机物,而造礁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氮磷等无机物。
虫黄藻与造礁珊瑚虫之间的关系是()A. 共生B. 竞争C. 捕食D. 寄生9.有研究表明:提取健康人粪便中的微生物,注入到病人的肠道内,可以快速治愈长期腹泻的病人。
由此可以推测,肠道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是()A. 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
2020届中考生物复习系列
生物与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桶”(如图),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
观察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 g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质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
混有蚯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B.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C.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
D.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
答案:B
2.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
3.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骆驼的尿液非常少
答案:C
4.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A.工蜂与蜂王 B.水稻与稗草
C.跳蚤与狗 D.狐狸与野兔
答案:B
5.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
下列修改建议正确的是
A.左右两侧的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阴暗的环境中
C.左右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在湿润的环境中
答案:B
6.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
A.光和温度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光D.土壤和温度
答案:A
7.一般情况下,生物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一个物种的灭绝。
这是因为生物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是由细胞构成的
C.能适应环境
D.能生长和繁殖
答案:D
8.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B
9.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
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D
10.谚语“清明麦子蹿三节”,影响小麦“蹿三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水C.空气D.温度
答案:D
11.下列事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
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
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
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答案:B
12.菟丝子的叶片退化,细软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菟丝子和大豆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 B.竞争C.捕食 D.共生
答案:A
1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水体中过量的浮游生物会导致水质恶化
B.在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
C.在阴暗环境中,人参生长得很好
D.干旱会使植物萎蔫
答案:A
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花儿朵朵向太阳”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大雁南飞”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枯叶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C
15.“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答案:C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的生活的影响( )
A.水 B.阳光 C.温度 D.空气
答案:C
17.水稻田里有一种杂草——野慈姑,它会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影响水稻的产量。
据此推断水稻和野慈姑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答案:C
18.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答案:C
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里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2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的所有非生物因素
B.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合作关系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资料分析题:下面是有关珊瑚的介绍,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洋中的微小生物。
它们能吸收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
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
珊瑚虫与藻类植物共同生活,这些藻类植物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
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
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和珊瑚岛,给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珊瑚是生物吗?__ __。
为什么?__ __。
(2)资料中有四个生物的特征,请你列举出来:__ __、__ __、__ __、__ _。
(3)资料中影响藻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写出三个即可)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是因为浅水区有较充足的__ __,有适宜的__ __,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__ __。
答案:(1) 不是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2) 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能排出废物能生长繁殖
(3) 温度、光照、水分
(4) 阳光温度氧气
22.为了研究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取长势相同的同种植株两株,分别称量他们的净重。
②用取自同一块土地,相同土质的土壤,将上述植株栽种在相同大小的甲、乙花盆中。
③甲花盆中放入20条蚯蚓,乙花盆中不放蚯蚓,分别用细网罩住土壤,防止蚯蚓爬出花盆。
④放置在同一个场所进行栽种,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喷洒相同的水量。
⑤一段时间后称量两棵植株的重量,得出下列数据。
(1)针对该实验你会提出的问题是__ _?
(2)根据该兴趣小组的实验步骤,请分析实验中的变量是__ _。
(3)该实验小组选用了长势相同的植株,种植在相同土质的土壤中,并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的目的是__ __。
(4)根据实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 __。
(5)该实验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并写出解决方案吗?__ __。
答案:(1)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会不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2) 土壤中是否有蚯蚓
(3) 控制变量
(4) 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5) 实验中每组只用了一株植物,实验数据有偶然性,可以每组实验中多几株植株,取平均值,避免实验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