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意境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谢道韫及其作品《咏雪》。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或个体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咏雪》。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自然景色的片段。
3. 收集有关雪的诗词,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疑问?3.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4. 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如何?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能否正确表达课文的意境。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评价:能否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古诗文咏雪教学教案与反思(优秀6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白文朗读、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的方法,把握人物情感,学会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情感。
2、学习摹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朗读时的白文断句,演读中通过语气变化把握人物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演读法、脚本批注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通过多种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教会学生通过脚本批注的方法分析文中重要词句。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课件。
提问: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说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两个孩子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聪明、机智。
)今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来认识两个孩子,看一看这两个孩子与司马光和曹冲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教师展示《咏雪》的白文(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展示断句成果,读给大家听;小组讨论断句,各组展示断句成果,派代表朗读,各自阐明断句依据。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根据语感尝试断句,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通过竞争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竖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理解《咏雪》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咏雪》的诗意和主题。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让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雪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3.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咏雪》,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背诵《咏雪》,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3 翻译与解释:让学生翻译《咏雪》,理解诗句的意义。
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3.4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咏雪》的小论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画一幅与《咏雪》相关的画,表达对雪的理解和感悟。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咏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雪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夜独行》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设计
一、课题:咏雪
二、教材分析
1. 本课诗歌《咏雪》是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内容描写了雪花飘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以及对雪中寂寞的感受,充满了淡淡悲凉的情怀。
2. 诗歌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但是有一定的押韵节奏,语言表达也精彩绝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宋词的押韵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宋代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咏雪》,并能熟练朗
读诗歌;
(2) 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的押韵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咏雪》,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感受到诗歌中淡淡的悲凉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初步了解宋词的押韵节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体验诗歌中悲凉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1)老师介绍雪的特点,并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2)老师介绍宋代著名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咏雪》,让学生朗读诗歌,并让学生畅所欲言,。
初中咏雪备课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的内容。
2. 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的感悟。
2. 提问:你们对雪有什么印象或者感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谢道韫和这首诗的背景。
2. 逐句解析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诗文理解(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四、欣赏意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雪的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五、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诗中艺术特色的认识。
六、文学鉴赏能力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境等方面欣赏和分析诗文。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分析诗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意境的理解。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新课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词语的解释,同时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教案人教版初中语文《咏雪》教案优秀范例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1.2 引导学生理解咏雪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介绍作者谢道韫,东晋女诗人,才女。
2.1.2 介绍《咏雪》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1.3 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3.1.1 全文共四句,每句四字。
3.1.2 解析每句的寓意和意境。
3.1.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韵律美。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咏雪》的主题和寓意。
4.1.2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咏雪》。
4.1.3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5.1.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的把握。
5.1.3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
5.2.2 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表现手法。
5.2.3 学生能够运用《咏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6.1.1 包含《咏雪》全文的课件。
6.1.2 包含作者谢道韫的介绍。
6.1.3 包含重点词语的解释和例句。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 参考资料6.2.1 提供古代咏雪诗词的参考资料。
6.2.2 提供《咏雪》的译文和赏析。
6.2.3 提供学生创作的平台和工具。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学习用品6.3.1 提供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6.3.2 提供诗歌创作卡片或纸张。
6.3.3 提供小组讨论所需的学习工具。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咏雪诗词。
7.1.2 教师分享《咏雪》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7.1.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咏雪》的,激发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7.2 自主学习7.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参考资料辅助理解。
《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咏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咏雪》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篇诗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本学期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第一篇古诗文。
本篇诗是一首赞美雪的诗歌,通过对雪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可借此感受到唐代一些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本篇诗的语言简练、朴实自然,同学们容易理解,也能加强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本篇诗歌的主旨和特点。
2.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自然之美。
4.加强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雪的主题。
再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雪的想象,例如:你能看到哪些地方的雪?你最喜欢的雪是什么样子的?2.新课讲解首先,对整首诗进行通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逐句点拨,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具体含义。
例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北风吹草动,八月竟然下雪,这样的景象多么奇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雪过后春风来,梨树便在白雪中婀娜而立,万木因此而生机盎然。
学生通过理解诗句内含的意象,感受到了雪景带来的美丽和宁静。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品味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思想。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柳宗元在赞美雪的同时,也体现出它所表达的一种情感和主题?3.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别阅读不同的古诗文,让学生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相互理解和感受,加深对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回味。
例如:(1)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列出你记住的特别形象生动的词语或句子。
(3)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古诗文,继续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雪的图片导入,到诗歌分析,再到小组阅读和课堂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雪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意境,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咏雪》教案【优秀5篇】咏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分钟)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让我们猜一个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好不好?PPT1雪(学生答)。
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PPT1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
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用什么来形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PPT2出示文题二、作家作品PPT3(2分钟)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三、诵读课文:(5分钟)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很短小,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PPT4(一)欣赏课文,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刚才,同学们听读了课文,接下来完成读音练习。
PPT5(二)朗读练习。
1、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自由朗读。
谢太傅f&u俄而&e雪骤zh&ou差可拟ch&anǐ柳絮liǔ_&u无奕y&i王凝之n&ing谢道韫y&un2、指一生读字词3、指一生读课文4、齐读课文四、解读课文:(15分钟)(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
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
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解释重点词,找出疑难处并进行交流。
PPT6(出示课文,注意划横线的词)内集:家庭聚会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
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作者,朝家。
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
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一句更好,因
为。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因
为。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
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
句:。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
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
似: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