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中的应用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16.62 KB
- 文档页数:1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治疗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传统方式吸痰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例如低氧
血症、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通气血流失衡等;同时,定时吸痰能够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氧输送,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充分维护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在机械通气后
的患者中,呼吸道分泌物的积聚将导致气道狭窄,增加呼吸功率和氧气需求,甚至导致氧
输送不足。
密闭式吸痰与传统方式吸痰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密闭式吸痰采用的是封闭抽吸系统,大大减少了气道内部负压的丢失,防止了肺泡塌陷和气道折叠。
同时,密闭式吸痰也能够
节省纤维支气管镜的使用次数,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风险。
但是,密闭式吸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需要使用较长的吸痰管,容易导致气道刺
激和撕裂,增加气道感染的风险。
此外,密闭式吸痰需要患者配合,如果患者不能配合,
将无法进行有效的吸痰。
总之,密闭式吸痰是一种新型的呼吸治疗技术,对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能够
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氧输送,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但是,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密闭式吸痰技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后患儿气道内的分泌物不能自主清除,所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中气管内吸痰尤为重要,为维持机械通气的通畅,需要及时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方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做好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种。
较常用的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需要将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分离,造成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且操作时程序复杂;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则不需分离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操作程序简便。
我科自2008年1月开始将密闭式吸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中,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较前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现详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66例,其中男婴39例,女婴27例,孕周2kg24例;持续机械通气时间:1-7d54例,7d以上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新生儿肺出血11例,新生儿肺炎14例,呼吸衰竭15例。
1.2 方法:密闭式吸痰管由三通接头、注水口、吸痰管、透明薄膜护套、负压控制钮等部件组成,将三通接头一端连接气管插管导管、另一端与呼吸机管道相连,负压控制阀与负压吸引器相连。
在未进行吸痰时要盖上冲水口及将控制钮扭至关闭。
吸痰前根据病情将foi2提高20%左右,打开负压吸引器,设置吸引负压为80~100mmhg,打开密闭式吸痰管控制钮,一手固定气管插管,另一只手将透明薄膜护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内,到达所需深度后按下负压控制钮开始吸痰,吸痰时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缓缓退出吸痰管,直到将导管顶端退出三通接头尾端为止,抽吸时间为10-15s,如痰液粘稠,可经吸痰管注水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0.5~1.0ml,吸痰后经注水口注入生理盐水,边注水边负压吸引,将吸痰管内痰液冲洗干净,旋转负压控制阀至关闭,调回吸入氧浓度。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ICU(重症监护病房)作为救治重症患者的关键场所,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ICU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是救治重症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如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等。
传统的气道吸痰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如通气间断、气道感染风险高、对患者不适等问题。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吸痰方法的诸多问题,成为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管理中的重要技术创新。
密闭式吸痰技术通过密闭方式将吸痰管连接到呼吸机气道接口上,实现在呼吸循环过程中连续、无损耗地吸除气道分泌物,从而减少气道感染风险、保护患者气道。
密闭式吸痰技术在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管理中,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因为吸痰过程中的气道开放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气道负压、气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这对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尤为关键,可以有效降低气道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吸入阻塞物的风险,保证气道通畅。
对于ICU 患者来说,气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支持的患者来说,保持气道通畅可以降低气道阻塞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密闭式吸痰还可以提高吸痰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吸痰的次数,减少对患者的刺激,缩短吸痰过程,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进一步开展关于密闭式吸痰在ICU患者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常用护理操作之一,有效的吸痰可以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而传统的吸痰方式需断开呼吸机进行,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同时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我科于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为有创机械通气患儿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共收治机械通气病人315例,男173例,女142例;年龄45天至14岁;其中心肺复苏术后19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54例,脑干脑炎44例,重症哮喘35 例,严重脓毒症39 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24例;315例均根据年龄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经鼻或口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同时根据所用导管的型号选择不同型号的(6、8、10号)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气管内吸痰;通气时间2~152天不等。
2 材料我科采用台湾太平洋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包,由无菌保护薄膜、高质量的硅胶吸痰管、三个注水孔(2绿1蓝)、尾端控制钮组成。
3 使用方法打开单独包装的吸痰管,选择与气管导管型号相匹配的导管接头安于气管导管,将T型套口的两端分别于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连接;吸痰管尾端的控制钮与调节好的负压吸引器相连接备用。
将保护薄膜内的硅胶吸痰管送至导管内所需深度时上提0.5cm后,按下控制钮就形成负压抽吸系统进行气管内吸痰,边吸边旋转边退出,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吸痰结束松开控制钮负压即消失;痰管应完全退回到无菌保护膜内,以免影响机器通气。
4 护理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应注明日期、时间,每24小时更换。
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以检查吸引负压,吸痰管是否通畅,同时湿润吸痰管,降低吸痰管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之间的摩擦,以利于吸痰管插入。
吸痰过程中如痰液黏稠不宜吸出,可从与气管导管连接较近的注水孔(绿色)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3 mL(湿化痰液)后再进行吸痰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的变化。
密闭式吸痰管临床应用体会目的:对密闭式吸痰管与一次性吸痰管在临床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对比。
方法:选取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与密闭式吸痰管的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患者,从吸痰效率、患者耐受程度、并发感染、气道湿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密闭式吸痰管从以上各方面均优于一次性吸痰管。
结论: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较一次性吸痰管更为便捷、安全、有效,更适合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患者。
标签:密闭式吸痰管;一次性吸痰管;临床使用对比【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20-01在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吸痰是维持人工气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足够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直接有效方法。
近年来,我院ICU逐渐对气管切开及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其与一直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的对比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臨床资料抽取我院ICU病房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气管切开及插管患者。
抽取同年同期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的气管切开及插管患者作为对比。
2.材料一次性吸痰管采用南京逢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FY-CL-1吸痰管,密闭式吸痰管采用同公司的12号密闭式吸痰管。
3.操作方法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方法: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双注液口、吸痰软管、负压控制阀、薄膜防护套和连接管等部件组成。
将密闭式吸痰管透明三通一端与患者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相接,另一端连接呼吸机回路,将负压控制阀与负压源连接,并调节中心负压至适宜数值。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左手握住密闭式吸痰管透明三通,拇指控制负压阀,右手将吸痰软管置入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适宜深度,此时吸痰管的薄膜护套自行皱缩,左手拇指按下负压阀即可左右旋转边吸边退,若痰液较多时,可重复操作。
吸痰完毕后,将薄膜护套拉直,退出软管远端至内导引管内,同时打开连接蓝色注液口冲洗液开关冲洗吸痰管,冲洗完毕关闭负压吸引器。
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方法:将一次性吸痰管从包装袋中取出,戴手套连接负压吸引管,将呼吸机管道与患者气管导管处分离,将备好的吸痰管在没有负压的情况下伸进气管导管内,打开吸引器,左右旋转一边吸痰一边退出,充分吸痰后连接呼吸机管道,吸痰前后均纯氧吸入3分钟,将吸痰管与吸引管道分离,冲洗吸引管道,将一次性吸痰管弃入感染性废弃物垃圾袋中。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是指在进行吸痰操作时,通过密闭的吸痰管路,将痰液直接引流出患者的气道。
相比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技术,密闭式吸痰在减少交叉感染风险、保护患者气道免受污染、提高吸痰效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密闭式吸痰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操作往往会让气道内的痰液溅散到空气中,导致患者或护理人员吸入病原体。
而密闭式吸痰技术通过密封管路,避免了痰液溅散的情况,显著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密闭式吸痰可以保护患者气道免受污染。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技术在吸痰过程中,必须中断机械通气,拆卸气道接口,导致气道暴露在环境空气中。
而密闭式吸痰仅需通过痰液引流管进行吸痰,能够保持机械通气的连续性,避免气道暴露,减少了气道受污染的机会。
密闭式吸痰能够提高吸痰效能。
由于密闭式吸痰管路中的负压系统可以提供较大的吸力,可以有效清除气道内的痰液。
密闭式吸痰技术中的定量吸痰可根据患者的实际痰液量进行调整,既不会引起气道过敏反应,又能够彻底清除痰液。
密闭式吸痰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密闭式吸痰的设备较为复杂,需要特殊支架和负压系统的支持,增加了使用成本。
密闭式吸痰操作相对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和培训才能正确使用,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密闭式吸痰在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密闭式吸痰是指在采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使用密闭系统进行吸痰操作,以减少对患者的气道刺激和感染风险。
本文将从密闭式吸痰的原理、优势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展开阐述,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密闭式吸痰技术。
一、密闭式吸痰的原理密闭式吸痰是通过封闭式吸痰系统进行的吸痰操作,其原理是在吸痰过程中,保持气道通路的密封性,避免气道负压被打破,从而减少气道刺激和感染风险。
在密闭式吸痰系统中,吸痰管与气道导管连接处设有密闭阀门,当进行吸痰操作时,关闭气道通路,通过吸痰管进行吸痰,并在吸痰后再次打开气道通路,使气道负压得以恢复,从而保证患者的通气和供氧需求。
二、密闭式吸痰的优势1. 减少气道刺激:密闭式吸痰在进行吸痰操作时,有效地保持了患者的气道通路密闭性,避免了气道负压的破坏,减少了对患者气道的刺激,有助于减少气道反射和痰液的分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减少感染风险:密闭式吸痰系统有效地减少了吸痰操作时气道通路的开放时间,降低了痰液和细菌进入气道的机会,减少了人工气道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对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3. 维持正压通气:密闭式吸痰系统在吸痰操作时能够有效地保持气道通路的正压状态,避免了气道负压的破坏,有利于维持机械通气的正常进行,保障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密闭式吸痰的适用范围密闭式吸痰适用于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尤其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患者:1. 意识障碍患者: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他们无法配合吸痰操作,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呼吸道分泌增多患者:对于分泌物增多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以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减少感染发生的风险。
3. 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对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可以减少吸痰操作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通气效果。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对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措施。
传统采用的是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S),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人机分离,使患儿气道与空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暴露在空气中进行操作,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笔者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和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工作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S)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行机械通气的患儿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2小时~12个月,平均3个月。
1.2 器械:呼吸麻醉组用吸痰管(包)密闭式抽痰管1套(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操作方法:吸痰前连接好CS系统,分别与患儿的气管插管连接口、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相连。
开始吸痰时打开负压吸引器,将CS装置上吸痰控制旋钮打开,将吸痰管沿CS管外薄膜插入气道至所需深度,按压负压控制旋钮,同时将吸痰管向外提拉,吸出痰液。
若痰液粘稠需用湿化液稀释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湿化液连接CS管上小注液口,注入湿化液,重复上述吸痰步骤。
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控制开关即可,停止吸痰时将吸痰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关闭吸引器。
整个吸痰过程患儿没有脱离呼吸机。
2 护理2.1 严格消毒隔离:对CS管、湿化液及吸引器管道要标明使用日期、时间,每24小时更换1次,并及时做好吸痰器的消毒工作。
2.2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吸痰效果,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并做好记录。
3 结果55例患儿无1例因为吸痰而出现缺氧,也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
4 讨论4.1 减少并发症:CS是指不脱开呼吸机,就避免了吸痰过程中发生缺氧使血氧饱和度下降。
而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整个吸痰过程在密闭情况下完成,减少了吸痰管及插管口在空气中暴露带来的污染,这样减少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又减少了肺部并发症。